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史档案中关于选妃仪仗贯制,驳斥曹雪芹与竺香玉联手刺雍为子虚乌有。我不免为霍氏叫屈,经我研读发现,竺香玉确有其人。且参与了刺雍。不过不是与曹雪芹联手。如果《红楼梦》作者没说假话,全书一半篇幅是为她而写。书中历历可见。《姽婳词》就是作者为缅怀她而写的,可惜由于成书年代及作者问题悬而未决,事由与时代背景错位,加上忽视文本内证,霍氏终拿不出确凿证据,故有口莫辩。相信此书一出,泾渭分明。可见霍氏也走到了迷宫的门口。
还有一个叫“笨鸟”的先生(或女士),偏重曹氏家事研究,很有见地,他最倾向《红楼梦》为曹寅所作,但由于对曹寅“假死”一说,闻所未闻。故难有突破。
我之所以提出上述几位红学人,旨在提醒读者:此书写成,本有前人铺路的,只是在歧路分叉处,我又走了自己的路。那就是以“谐音、拆字、猜谜、重新断句”四法解读《红楼梦》。若问门派,我就为难了。拆字解谜本属“小儿科”,如果非得挂个牌子不可,就姑且叫“拆字猜谜”派或“秦人”派吧。
这话一出,骂我无知的人必然去找砖头。砖头砸死也罢,唾沫淹死也罢,我都不怕,事实摆在那里,小偏方诊好大病,常有的事。相信读者的眼力与公正。怕的是,让许多人的著作一夜成为废纸,倒过来抄袭盗印我这本书,或鸡蛋里挑骨头,寻衅来个版权之争,致使陷入官司之灾连累我,这是我不愿看到的。因此我还要就这本书作如下说明:
本书解读以脂评本《石头记》为底本,选择有代表的语句、段落,含诗文、批语、人物地名牌匾等,联系史事,视其轻重,择要评述,侧重难解未解之谜。对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世人都已明了的事情,则轻描淡写。
对于解读之方法除重要,复杂的不得不详述外,一律从简,以读者明白为宗旨。涉及史书不载,事实不清的人物事件,宁可存疑,绝不枉加敷衍评说。意在留下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供后来人探讨。砸破百只旧碗,赔上千只新碗,也算功德无量。
此书为本人呕心沥血之作,为维护其合法版权,文中随时穿插本人经历文字,且字里行间仿效红楼笔法,暗藏隐语,姑且作为“防伪”标志罢,望有盗版抄袭之癖,欲以此书牟利的君子自重。秦人不想为这部书打官司。否则,愧对曹翁在天之灵。是为“前言”。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一节 甑应嘉原型即曹天佑
《红楼梦》一书中有很多谐音字,这是众所周知的。试举几例旧解谐音字:贾雨村【假语村】; 甄士隐【真事隐】 ;甄英莲【真应怜】 ;张友士【张有事】;秦可卿【情可倾】;元迎探惜【原应叹息)】 ;千红一窟【千红一哭】;万艳同杯【万艳同悲】卜世仁【不是人】;十里街【势利街】等。无论人名、地名还是建筑物名,无论一草一木,一物一事,作者无不深思熟虑,费煞苦心,寄寓深意。这些巧妙利用多音汉字的创意,产生于动笔写书之初的精心设计,反映了作书人的创作动机。作为文学作品的一部分,研究者断不可忽略,里面或许暗藏玄机,隐藏真事。
解读《红楼梦》,首先必须破解这些密码。研究文学作品,同样适用人类心理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从作者创作动机入手,一如公安人员破案,同样适用于学术研究,尤其是这部书,作者再三强调“一唱两歌”,“一击二鸣”,作者曾发誓说决不“一字只说一家事”,要“看背面”,批书人也一再提醒读者,不要被作者“瞒过”。实际上作者等于告诉我们:《红楼梦》要当两部书看,正面是一部,写儿女私情,背面是一部,写时政兴衰,乃治理之书。可叹的是,三百年过去,人们只看懂正面一部,即便作者有心“瞒过”,故设谜局,也只应欲瞒当世而不瞒后世,却又瞒过三百年,实在瞒得太久。倒不是后世人愚昧。问题在于:一人走错,万人迷路。盲人领瞎子,岂能回到家?
依据上述理解,我选定了一个为世人所不屑一顾的角度解读《红楼梦》,那就是“拆字解谜”。有测有拆还有猜,但决不瞎猜。下面就是我对《红楼梦》书中一组人名的最新谐音定义。其引申义的阐释,将作为后文论述的主要依据。
一、人物名解:
正角1.林如海【曹玺】,2。脂砚【曹寅,】,3。畸笏叟【曹顒】,4。吴*【洪昇】,5。东鲁孔梅溪【洪昇】,6。棠村【洪昇】7。曹雪芹【(曹雪芥】8。贾宝玉【借报主】,9。林黛玉【冷戴玉】,10。薛宝钗【雪泡茶】11。妙玉【妙儒】,12。畸(零)人【祭陵人】13。花袭人【话泄人或花谢人或化熙人】,14。薛宝琴【协保卿】,15。史湘云【死想允】,16。王熙凤【望西风】17。秦可卿【雍正】,18。元春【原蠢、从头】19。迎春【二蠢,从足】,20。探春【三蠢,从手】21。惜春【四蠢,从心】22。平儿【颦儿,平辈儿】,23。李纨【李家完】24。尤氏【忧死】25。邢夫人【心负人】26。王夫人【皇负人】,27。贾母【母:曹玺之(海)后少三人】28。秦业秦钟【禽畜野种】,29。刘姥姥【刀文老人:盗文老人】。30。冯紫英【弘皙】。31。甑应嘉【曹天佑】。
配脚1。来升【来生】,2。银蝶儿【隐爹儿】,3。入画【汝化】,4。彩屏【财并】,5。昭儿【早日】6。旺儿【亡耳】,7。隆儿【垅儿】,8。司棋【齐死】,9。抱琴【报清】,10。邢岫烟【幸恤寅】,11。茜雪【欠谁】,12。晴雯【颈刎】,13。绮雯【奇文】,14。秋纹【愁问】,15。坠儿【土堆儿】,16。龄官【灵棺】,17。引泉【隐泉】,18扫花【烧化】,19。翠墨【卒殁或折磨】,20。侍书【死书】,21。英莲【寅念】,22。秋菱【丘陵】23。茗烟【冥宴】,24,贾雨村【假愚蠢】,25。甑士隐【真是寅】,26。空空道人【顒道人】27。警幻仙姑【尽还先孤】,28。绛朱仙草【将逢先曹】,29。神瑛侍者【隐身死者】,30。明公山子野【李煦】。31。癞头和尚【曹顒】
以上便是《红楼梦》主要人物(选62人)的名字谐音解读。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旧的谐音解读,只停留在贾雨村【假语村】; 甄士隐【真事隐】,元迎探惜【原应叹息)】,千红一窟【千红一哭】;万艳同杯【万艳同悲】等少数几个词汇上,不仅不全面,而且时有误解,难以把握作者整体构思。作者为他书中主人公取名,绝不随意,这些名字放在文本中,对于惜墨如金的古人来说,是要帮助作者表达意思的,这一特点在《红楼梦》中尤为突出。先试举一例:如“甑应嘉”这个名字。若与“曹天佑”三字放在一起,然后将此六字重新摆一摆,即可得下面三句话:(谐音读)
1。 曹嘉甑应天佑【曹家真应天佑】。2。天甑应佑曹嘉【天睁眼 佑曹家】。3。 甑天佑曹嘉应【增天佑 曹家延】。
曹天佑可是有名有姓人,他是曹顒之子,曹寅之孙。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也就是他父亲曹顒“死”去的第二年。所以是个遗腹子。红学界一向认为这个遗腹子就是后来的曹雪芹。我们看了那上面的三句话,即可确认甑应嘉的原型就是曹天佑,那么,如此类推,或可确认,甑士隐一家即曹寅一家。真是如此吗?有证据吗?那么曹雪芹与曹天佑之间,又有哪些瓜葛呢?我说了,研究《红楼梦》,不先把作者弄清,就别研究。下节将为您分析解答这些问题。
第二节 曹雪芹并无其人(一)
若要弄清贾宝玉,曹雪芹,甑应嘉,曹天佑四人之间的关系,请先看脂评本【下同,不再标出】第二回一段原文:
时逢三五便团圆,【甲戌侧批:是将发之机。】
满把晴光护玉栏。【甲戌侧批:奸雄心事,不觉露出。】
天上一轮才捧出,
人间万姓仰头看。【甲戌眉批:这首诗非本旨,不过欲出雨村,不得不有者。用中秋诗
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
士隐听了,大叫:“妙哉!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可贺,可贺!”【蒙侧批:伏笔,作口言语。妙!】乃亲斟一斗为贺。【甲戌侧批:这个“斗”字莫作升斗之斗看,可笑。】
这是中秋之夜贾雨村和甑士隐饮酒微醉后,雨村即兴而作的一首咏月诗,但诗意表面吟月,背后却另有所指。“三五”即“十五”,明说中秋月园,实谐“死我”二字,“团圆”谐“叹完”,“晴光”指“青史”,即《红楼梦》这本书。“护玉栏”谐“笏顒男”。“天上一”指天子雍正【“一”放“上”字上为“止”谐“子”】,“轮”谐“冷”。意思说:我将死去,一切都完了,雍正死后,我才敢将《红楼梦》这本书奉交给儿子曹顒,让天下人有幸看到。从而判断,这是曹寅乾隆初年所写。曹家被抄日正是雍正六年(1728)正月十五,离家被抄相隔七年,所以每逢中秋月圆,作者不免感叹家族兴衰,故又自批语:“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解读便是:《红楼梦》一书,因“死”我(十五)起,因死我(十五)终,当然,前面的死是假死,后面的死才是真死。此是曹寅“假死”硬证之一。
后面一句“可贺,可贺”脂批曰:作口言语,妙!。就是“可嘉可嘉”,这里点出了后来的甑应嘉,应嘉是谁呢?且看后文:“乃亲斟(谐增)一斗(升谐孙)为贺(嘉),因为作者又自批了:这个“斗”字莫作升斗之斗看。等于提示我们。曹寅这时添了个孙子曹天佑。
何时添孙呢?第二回有这么一句:封肃(士隐岳丈)忙陪笑道:“小人姓封,并不姓甄。只有当日小婿姓甄,今已出家一二年了…。。“出家一二年了”,正是指天佑出生那年(1715年),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史料记载:曹寅1712年9月宣布“病死”,三年后儿子曹顒又“死”在进京途中,1715年添孙子,按理他是看不到孙子出生的,若甑士隐原型即曹寅,那他现在说添孙,证明“假死”必然成立。此乃曹寅假死第二证。
关于曹雪芹这个名字。在《红楼梦》只出现三次,其中第回写道: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甲戌眉批: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 式 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 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这段话是作者不打自招,承认这是“烟云模糊处”,读者也可能看出破绽,《金陵十二钗》根本不是一本书。单看“式猾之甚”四字,一看便知。“式猾”怎解?纯系臆造之词。此四字谐音读就是:“是化之孙”。即给曹天佑起的一个化名。曹寅原是这样想的:《红楼梦》在他生前是不指望传世的,而儿孙辈又未必能写出如此佳作,就预先设个假名于书中,万一孙子今后衣食无靠,或许将书换钱养身。哪知天佑天生弱智,最后书稿被人骗了去,才落得潦倒终生,栖身寺庙的悲惨结局。这是后话。
旧传“曹雪芹借家叔所寓寺庙栖身”也当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