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白金汉宫的倒影-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民鸣不平,指责美国霸权主义的时候,英国却独树一帜地站在美国一边,不惜与欧洲的其他国家为敌。欧洲国家算是看清楚了,这个腐朽的帝国还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想拉它一把都无从下手。
  实际上,英国已经不再是欧洲的中心了,很多国家不再唯英国马首是瞻。它们在国际上以独立的政治实体发挥自己的作用,英国在它们眼中,不过是个沦落了的二流强国,从前那些霸主之类的头衔,早已没有了光鲜艳丽的色彩。不过有些事实是人们无法否认的,英国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而且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所作出的贡献也不可抹杀,一直到今天,英国还是对国际事务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只不过是今非昔比罢了。
  英国曾在不断征服中变得强大,在贸易、军事、外交、经济、政治上都盛极一时,成为国际中心。英国人曾几何时骄傲地站在世界巅峰,抒发“一览众山小”的无限感慨。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可能成为其他国家争相效仿的对象,那种自豪感逐渐成为英国人的一种习惯,成为同生活形影不离的伙伴。
  然而可惜的是,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这些荣光和骄傲就都慢慢流失。先是从世界霸主舞台上重重摔落,然后在欧洲大陆上屡栽跟头,英国人慢慢发现,过去的权势在帝国衰落的过程中没有起到任何积极作用。遗憾的是,英国已经意识到了,却做不到,他们不断地向后看,追溯逝去的绚烂,却没有昂首向前的勇气。
  500年前,英国脱离欧洲成为世界第一大国;500年后,英国迫不得已要回归欧洲、回归原点。这其中伴随着英国人的无奈、伤感、惋惜,还有不可避免的退让、计谋、策略。辉煌过的历史,最终也只能听到“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悲凉惋叹。
  

“统而不治”的国王(1)
很多人都对白金汉宫中的国王们感到好奇,在一个帝国远去的年代,国王到底在扮演怎样的角色。年逾90高龄的伊丽莎白二世,更是成为很多社会学者探讨的对象。
  众所周知,在伊丽莎白二世头上聚有众多光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以及其他领土和属地的女王、英联邦元首、基督教的保护者。然而这些熠熠生辉的头衔,并不像表面看着那么炫目。
  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提到了关于英国国王权力的问题,按照他的说法,国王是统而不治,没有实权的政治摆设。不可否认,皇权的确已经在那次光荣革命之后,被光荣地虚置了。很多人都这样调侃英国国王,吃好喝好,住好睡好,然后摆个姿势,安稳地当国家雕像。当然,这些话有些言过其实,不过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国王没有实权的事实。尽管在英国的法律条文上,还明确地赋予国王这样那样的权利,不过当国王真正实施这些权利的时候就会受到这样那样的阻挠。
  就像英国的法律给了女王一个很好的称号,然而却在这个称号前面加上了若干限制。女王掌管着国家的政治、军事的绝对领导权,管理着除英国本土以外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除此之外,在英国法律上还明文规定,女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为她是国家元首。这些所谓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包括对国会的停止、解散和召集的权力,对军队的统治权,对各级大臣、海外总督和英国各大主教的任免、加封、贬职的权力。这些眼花缭乱的权力,看似十分庞大,然而在执行起来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在现实生活里,女王完完全全是个自然人,也受到法律的约束,也有各种各样的规矩要遵守。更可悲的是,英国女王好不容易实行一次权力,议会、内阁都会跳出来干涉。难怪美国学者罗威尔会说,当今女王在政治实践中,在行使这些权力的时候,大多由议会或内阁所控制,女王只是照章办事而已。
  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议会和内阁就是具有很大的实际权力。虽然英国法律把女王定义为议会和内阁的统治者,但事实并非如此。英国的议会由上院、下院和女王组成。按照法律来讲,女王应该是上下两院的意志领导者,也就是说,上下两院要通过什么议案都要经过女王的许可,女王一个不高兴就能让议会解散。内阁则负责起草法案和议案,每次召开议会的时候,这些事先拟定好的法案、议案就会送到女王的手边,女王只要照本宣科就可以了。显然,女王在整个过程中都非常被动,那些递交上来的法案、议案名义上要得到女王的批准才有效,其实女王根本没有改动的权力,只需要点头签字就行了。议会和内阁才是这个国家的主导者,拥有大过女王的实际权力。
  更讽刺的是,英国法律清楚地描写了女王与政府、首相之间的关系,简单一句话,政府中的大小官员甚至是首相都是女王权力和意志的执行者,国内外的所有繁琐的事务都要按照女王的指示去做。可事实上与之完全相反,政府和首相其实都是在选举中产生的,到女王那里也就是走个形式,这就是女王所谓的至高无上。如此看来,女王在白金汉宫中的生活还真有些悲哀,虽然是个国家象征,但是却有名无实,除了比普通人高贵点,没有什么大的差别。
  在伊丽莎白二世近百年的人生中,除了以一个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凝聚人心,进行一些国际交涉之外,很少能够接触到其他权力。不过历史还是奇迹般地在伊丽莎白二世时代,给王权留下了一些值得回忆的痕迹。
  保守党领袖自1902年索尔兹伯里侯爵辞职以后,就没有贵族再担任过,然而在1963年,保守党却出现了一个贵族领袖——霍姆伯爵。在这段纷扰曲折的领袖产生过程中,伊丽莎白二世就发挥了其任用、罢免首相的权力。
  1957年,保守党领袖艾登辞职之后,领袖人选就成了党内乃至整个国家关注的焦点。很多人都把领袖人选押在了代理首相巴特勒身上,虽然他政治经验和资历不如麦克米伦,但是他却正处在做出成就的最佳年龄阶段,而且他在党内一直都很受重用。巴特勒有很多麦克米伦无法比拟的优势,就连英国的很多媒体在结果还没有出现之前就大张旗鼓地开始报道巴特勒的相关事迹。显然,大家都认为巴特勒出任领袖以及首相是铁板钉钉、无可非议的事。然而内阁、议会以及保守党的其他成员似乎并不这么认为,巴特勒在他们看来太“左”倾了,而麦克米伦在苏伊士危机时期担任了财政大臣,表现得十分老练。正如撒切尔夫人后来形容的那样,麦克米伦从表面上看总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但是这却掩盖不住背后的精明。他从外表上像爱德华七世那样玩世不恭,但对政治却极为虔诚。稳重、老练、精明这些正是一个首相所具备的基本条件,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内阁、议会最终决定任命麦克米伦为保守党领袖。伊丽莎白二世在接到任命书,与几位权威人士探讨一番后,立即召见了麦克米伦,并为他举行了授职仪式。
   。。

“统而不治”的国王(2)
然而这位老首相在职位上没有坚持多久,很快就重病缠身。麦克米伦的身体状况不允许他过度劳累,保守党的领袖位置又成了悬念。巴特勒的名字再一次被提到,他依然是领袖的最佳人选,但是依然不受党内其他人的欢迎。不过此时还有一个人很受麦克米伦的重视,他叫黑尔什姆,是枢密大臣同时也是一位贵族。不过可惜的是,这位贵族大臣对首相一职太过渴望了,以至于他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进入下院与其他候选人一争高下。要知道,这种行为是贵族大臣最为不齿的,对于一个背叛贵族的人,自然不会得到党内权臣的认可。
  就在保守党内部高级领导人为了悬而不决的领袖位置大伤脑筋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颇具戏剧色彩的人。这个人出生在贵族家庭,却执著地热爱着板球运动,他还曾经参加过板球比赛。这个人就是后来继任麦克米伦成为首相的霍姆伯爵。霍姆伯爵的突然出现的确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他平常看起来完全是个不愿意参与到任何党派争斗、小心翼翼的人,却在竞争最激烈的时候杀出。根据麦克米伦的授意,保守党开始对霍姆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一出来,再一次震撼了所有人,霍姆在调查中4项胜出。
  霍姆显然不是众望所归,但是却奇迹般地在4项调查中占据了优势。在主观感情和实际数据之间,麦克米伦决定相信数据。1963年10月18日,伊丽莎白二世以国王的身份准备干预此事,她来到医院探望麦克米伦。麦克米伦趁机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正式提交了辞职信。从病房回到白金汉宫后,伊丽莎白二世便立即召见了霍姆,命他组阁。
  就这样,霍姆成为了一个政治生命不到一年的首相,也是唯一一位“突然出现”的首相。伊丽莎白二世的这次任免完全只听取了麦克米伦一个人的意见,并没有与其他内阁和议会议员商讨。王权在这一刹那显出了其本身该有的“至高无上”,伊丽莎白二世也在这个时候彰显出了一个国王的风范。
  从内阁制度建立以来,王权就开始衰落。执政党派要通过选举,在议会中占据多数席位就可以执政,国王更像是个旁观者看着竞争党派相互争斗,然后走走形式,任命胜出的党派执政。但是不能随意解散内阁和首相的职务,并不意味着,国王就失去了这项权利,霍姆是个很好的例子,后来在澳大利亚,总督以女王的名义任免总理更能说明这点。
  1972年,是澳大利亚执政党选举的日子。这一年的选举有些不同,除了自由党和乡村党之外,还有工党。这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殊,只不过是3个党派在争夺执政权力而已。然而在过去的23年里,澳大利亚的执政党一直是在自由党和乡村党中产生。这两个党派一个代表工业和金融垄断资本集团,一个代表着乡村地主和牧场主的利益。谁都没有想到,工党竟然会打破二十多年的格局,成为执政党。当然,这与其提出的一些改革措施分不开,再加上人民对其他两党追随美国出兵越南一直耿耿于怀,这给了工党一个很好的翻身机会。
  工党领袖爱德华·高夫·惠特拉姆成为联邦总理,开始按照竞选时所描绘的蓝图大刀阔斧地实行改革。这位新上任的联邦总理本身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出在了时间和政策上。在他上台的时候,整个世界的经济水平都呈现出了一个下降趋势。因此,惠特拉姆所实施的一些提高工资福利待遇、降低关税等政策,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以及外国产品的倾销,大规模的经济危机扑面而来。伴随着失业率的上涨,澳大利亚的罢工活动不断发生,反对党也趁机跳出来对工党进行攻击。在1974年的联邦大选中,工党获得了众议院中的大部分选票,却在参议院中落马。
  翌年,反对党占多数的参议院公然对抗工党政府,拒绝批准工党政府的预算,并要求提前进行大选,工党与参议院之间原本暗涌的对抗之流,终于爆发。作为澳大利亚总督的约翰·克尔为了平息这场风波,不得不以伊丽莎白二世的名义撤销了惠特拉姆的总理职务。澳大利亚的宪法规定,联邦总督没有对总理的任免权,在此之前的一百多年间,也从没有一任总督违背过宪法。然而约翰·克尔却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