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超、左倌两人曾到梁冀的弟弟家里去过一次,因为没行大礼,他俩的兄弟就被送进了监狱,差点死在那里,他俩送礼道歉,才救出了他们的兄弟。他俩虽然表面上不说什么,但心里肯定是恨外戚专权的。”
桓帝又悄悄地把单超、左倌叫进室内,低声对他们说:“大将军把持朝政,我现在想把他杀掉,可朝廷上的官员都看大将军的脸色行事,该怎么办呢?”
单超、左倌齐声说:“大将军专权误国,早就该杀。我俩没什么可说的,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只怕皇上没有决心除掉大将军!”
桓帝答道:“我决心已定,无可犹豫。”接着,桓帝又叫来徐璜和县瑗,五个太监一起歃血盟誓,共讨梁冀。
梁冀的亲信耳目也探得了一些消息,报告了梁冀,梁冀怕出什么事,就特派自己的心腹张恽到尚书省值宿。单超一见梁冀有所觉察,便当机立断,派人以图谋不轨的罪名抓住了张恽,桓帝也亲到殿下,命人把一切调动用的符节印信全部集中到尚书省,派兵把守,以防梁冀矫诏调兵。
然后,桓帝派县瑗带领宫中士卫一千人包围了梁冀的住宅,又派人收回梁冀的大将军印绶。梁冀绝未想到桓帝会突然发难,措手不及,无从抵抗,只好与妻子一起自杀身亡。
梁冀既死,桓帝将其族人、亲属无论男女老幼一并处死。官员受株连罢官的三百多人,处死的数十人,朝廷上下各衙门几乎为之一空。清抄梁冀家产达三十万万,可抵全国当年租税的一半。
梁冀是除掉了,外戚专权暂告一段落,然而,宦官专权又开始了。东汉王朝终于在宦官和外戚的双重绞杀中灭亡了。
真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古人对繁华鼎盛的感慨,到此方显得深沉。只是王、谢乃是名门士族所出的名臣,而梁冀则不过是横行一时、祸乱国民的罪臣奸臣罢了。梁氏一族久遭排挤压抑,一旦得势,却又骄横残暴,终至一场春梦,落得灰飞烟灭。
我们无暇去作无聊的慨叹,我们要看到的是,封建集权制度必然会带来外戚或是宦官专权的弊端。一家一姓之政权全由一家一姓来处理,天下公理不由天下人来断定,只出自一人之口,就必然会导致极少数人的专权,这是封建制度所无法解决的难题。解决得好一点,是政治开明,所用得人,大家有了明君贤相包青天,但好人主义是靠不住的,人的良心是有限的,权力对人的腐蚀却是无限的,所以绝大多数情况是以好开始,以坏结束。如果中国的朝代都能善始善终的话,也就不会走马灯般地变换了。
外戚与宦官(5)
有趣的是,在两种情况下外戚势力和宦官势力容易乘虚而入,一是皇帝年幼无知,一是皇帝年老昏聩。
对待功臣可也真是难办,杀也不是,不杀也不是,不杀功臣,容易弄得外戚专权,除掉外戚,又往往要靠宦官。看来,这外戚与宦官专权,似乎成了封建王朝的宿命。
千古贤后(1)
老百姓有一句俗话,叫作“家有贤妻,男儿不做坏事”。
在赞扬别人的妻子时,又有一个职业化的称呼,叫作“贤内助”。在中国漫长的古代史中,妇女的地位的确是不高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匍匐在男权主义的淫威之下,但有时候却又受到相当的尊重,特别是在家庭当中,一个主妇的好坏往往对这个家庭产生重要的影响。不但平民家庭如此,皇帝之家也不例外,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多的。同是出身低微的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刘皇后和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一反一正,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后唐是攻灭后梁以后由李存勖建立的。当时,李存勖认为后梁的朱氏政权是唐朝的叛逆,自己是继承了唐朝的正统,故定国号为唐,史称后唐。李存勖在做晋王之时,就看上了刘氏(即后来的刘皇后),李存勖的母亲就把她赐给了他。
刘皇后是魏州成安(今河北成安县)人,她的父亲据说是一个江湖郎中,兼顾算命占卦,自称为刘山人。这位刘山人颔下有一缕黄须,成日奔波于风尘之中,他善给别人算命,却不知是否为自己的女儿算过。但无论如何,从刘山人的情况来看,刘皇后出身低微却是无疑的。在刘皇后还很小的时候,李存勖的父亲李克用攻占了魏州的成安,其部将袁建封见刘氏姿貌不俗,便特意掳来,献给李克用,李克用之妻看她聪明伶俐,善体人意,又兼人才出众,很是喜欢,便让人教她歌舞弹唱。等到了十六岁时,已出落成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了。
李存勖少年英武,在继承父亲灭梁的遗志方面,可以说做得十分成功。但此人虽有才略,怎奈极好玩乐,少年时期就已现端倪。他作为李克用最为宠爱和倚重的儿子,自然可以经常出入掖庭,一见之下,竟对刘氏情爱陡生,在被封为晋王之后,李存勖就向母亲索取刘氏,李存勖的母亲本是养一歌舞之伎,无甚大用,便把刘氏送给了李存勖。
没想到这刘氏极会博取李存勖的欢心,后又生了儿子李继岌,李存勖见李继岌相貌性格多随自己,就更加喜欢刘氏。
李存勖称帝以后,就想废掉原来的正妃韩夫人,但觉得于名分不合,一直沉吟未决。就在这时,宫廷里发生了争权夺利的斗争,枢密使郭崇韬权高位重,只是德才功业均不足以服众人,所以反对他的人不少。郭崇韬十分精明,他深知,如果这时能够帮刘氏一把,把刘氏推向皇后的宝座,将来刘氏肯定会重用自己,自己也就有了稳固强大的靠山,再也不怕群僚攻击了。于是,郭崇韬“与宰相率百官共奏刘夫人宜正位中宫”。在这种情况下,庄宗李存勖正好顺水推舟,于公元924年,“立魏国夫人刘氏为皇后”。
欧阳修曾专门作了一篇评述后唐庄宗宠信伶人戏子而至荒淫无道的《五代伶官传序》,深刻地揭示了李存勖灭亡的原因。李存勖在灭后梁之时,可谓雄才大略,奋发有为,且能洁身寡欲,与群臣士卒为伍。但称帝之后,很快就荒淫无道了,他大造宫室,多选美女,畋猎无度,而最奇怪的是他宠信演戏的伶人,这位皇帝戏迷简直把看戏、听戏、演戏当作了生活的主要部分,因此,伶人也就趁机干政了。这样一来,大臣遭到疑忌迫害,贤人远引、小人竞进,后唐的朝廷,成了跳梁小丑们演戏的舞台。
毫无疑问,后唐庄宗时期的政治很快就糜乱不堪了,庄宗最后终为臣下所杀,由一个开国之君而因荒淫被臣下杀死,这在中国历史上还不是很多的。那么,在李存勖宠信伶官的荒淫时期,刘皇后又干了些什么呢?按说,刘皇后出身低微,深知下层生活的疾苦,又在宫廷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长大,多少应该有些朴素善良的品质,但却恰恰其反,她过倦了低贱贫寒的日子,一旦地势骤升,就发疯般地捞权捞钱,哪里还想到规劝丈夫修身理政,为百姓操劳?
《资治通鉴》上记载,伶官干政期间,刘皇后也趁机参与,干政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抓住权,二是通过权来搜刮财富。“皇后生于寒微,既贵,专务蓄财”,“及为后,四方奉献皆分二,一上天子,一上中宫。”四方的贡品竟然要拿一半送给皇后,这在中国历史上恐怕也是少有的,这还倒罢了,她居然把宫中的役人派出去,以权压人,贱买贵卖,从###取暴利。
。 想看书来
千古贤后(2)
这种“官商”的做法,为她赢得了臣额财富。在纳贿方面,她更是来者不拒。在她的带动之下,后唐贿赂之风大盛。刘皇后未能成为庄宗的“贤内助”不说,反而助纣为虐、陷夫于死地。
在刘氏当皇后的第二年,河南发生了多年不见的大水灾,黄河决口,河流暴涨,大水流淌了七十五天,淹死、饿死的人不计其数,洛阳一带的粮仓为之一空,粮食很紧张,李存勖不仅不想法减轻农民负担,还要预征第二年的粮食,弄得民怨沸腾。大灾尚未退去,李存勖竟带着刘皇后及大队人马出去四处打猎,引得百姓切齿痛恨。这对夫妻臭味相投,狼狈为奸,终于使得民不聊生,官不安位,在庄宗建号三年以后,邺都、邢州、沧州等地纷纷兵变。李存勖派李嗣源去镇压,没想到李嗣源一到魏博,就自称后唐皇帝,挥兵向李存勖杀来。在这场叛乱中,李存勖被流矢射中。
那位刘皇后真是财迷心窍,在这危急关头,她不去关心李存勖的生死和朝廷的安危,却想着赶快搜刮金银。刘皇后自己根本就不去探视李存勖,只是派个宦官送点水和食物给李存勖,不久,李存勖就伤发而亡,而刘皇后呢,却忙着“囊金银,系马鞍”。看看李嗣源势不可挡,就慌乱逃入寺中,削发为尼。
李嗣源当了皇帝,其实应该感谢这位皇后,如果不是刘皇后趁势作乱,李嗣源又岂能轻易起兵成功?但李嗣源还是下诏赐刘皇后自杀,派人把她从晋阳的尼姑庵中弄出来,逼其自尽了事。
与后唐庄宗的刘皇后恰恰相反,朱元璋的夫人马氏却极其贤明,多次帮助朱元璋,甚至可以说,若无马氏的协助,朱元璋不仅成不了大明的开国天子,恐怕早就成了孤魂野鬼。
明/杨东明/饥民图说(部分)
朱元璋早年寄身寺中,暂做和尚,穷困潦倒,后见郭子兴起兵反元,就投到郭子兴的军中。郭子兴见朱元璋气宇不凡,相貌出众,也十分看重。朱元璋作战勇敢,智勇兼备,打了不少胜仗,郭子兴对他就更加器重。后来郭子兴同夫人张氏谈及朱元璋的军功,张氏说:“朱元璋的才能,我不太了解,但看他的相貌,将来必定有一番作为,应该加以厚恩,使他感恩图报,方肯为我们出力。”郭子兴说:“我已提拔他做队长了。”张氏说:“依我所见,这还不足,听说他已二十五六岁,尚未成家,何不将义女马氏配给他,一可使壮士效诚,二可使女有所归,也算是一举两得之事。”郭子兴思虑了一会儿,觉得不错,就挑了个机会,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当然十分高兴。
马氏不是郭子兴的亲生女儿,而是他收养的义女。在郭子兴微贱的时候曾与宿州的马公结成了生死之交。马公是宿州新丰的豪富,为人慷慨仗义,疏财济贫,天长日久,家业就衰落下去,他的妻子生下一女,不久就病死了。此女从小无人照管,过惯了贫苦的日子。后来,马公杀人复仇,为了避祸,就把女儿寄养在郭子兴的家里,后来郭子兴听说马公客死异乡,就收马氏做义女,加意抚养。好在此女聪慧,郭子兴教她文字,刘氏教她针线,一经指导,无不立会,到了十六岁,既出落得一副好身材,更兼知书达理、勤劳贤惠,可谓秀外慧中。马氏早就听说朱元璋之名,朱元璋也知马氏是郭子兴的义女,二人相互倾慕,婚后十分和睦。
朱元璋做了郭子兴的乘龙快婿,不久就被提升为镇抚,再加上他战功赫赫,大家都尊称他为朱公子。郭子兴见朱元璋威势日重,倒还没有多想,他的两个儿子看了却心怀嫉妒,再加上朱元璋同他们称兄道弟,他俩更觉不满。于是,这弟兄两人密谋想驱除朱元璋。俗语说,疏不间亲,兄弟俩编造谎言,屡屡在郭子兴面前谗毁朱元璋,起初郭子兴不听,但说得多了,郭子兴不免起疑,尤其是郭子兴的性格不够大度,偏怀苛刻,遇事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