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男人开车出行,我是乘客。高速路上,男人开车诡异,简直不是常规避让,而是像跟车一样,速率不一。前车快,他踩油门;前车慢,他点刹车。跟了将近一小时,前车不见了。
未几,换一辆继续跟。
三辆过后,我发现,加上他把着方向盘的那一辆,四辆车除了颜色,车型完全一致!
两件事看似八竿子打不着,却有一个共同的本质──那就是对已有的东西近乎强迫性的关注,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视网膜效应”。当我们自己拥有一件东西或一项特征时,就会比平常人更注意别人是否跟我们一样具备这种特征。
网上遇到女友,她抱怨,自从买了这个手袋,发现满大街都是!
和一位准爸吃饭,他感叹,自从老婆怀孕,发现小区里全是孕妇!
朋友买了一辆宝石蓝的车,当时觉得很特别,可是开出去,发现光上班路上就见了七八辆!
还有,你烫了直发,发现满大街都是直发;你改了卷发,又会发现,怎么从十几岁到几十岁女人头上顶的,都是一头卷发!
我们的眼睛如同一个吸盘,很自然地就把与自己一致的信息吸引过来,并选择性地加以注意,直至变成一种主动性的寻找、印证,接着寻找,就这样循环往复。
比如,你刚有了一个宝宝,便会惊奇地发现,电梯里每天都会出现不同的婴儿;你刚买了一款衣服,便会觉得疑惑,街上怎么这么多女孩跟自己的品位相同;你有一段时间特别关注股市,那么,电视里多数播的,肯定都是如何理财;你最近看了几档相亲节目,换台时很可能会抱怨,怎么现在各个电视台都好这口儿……
你越是注意环境中的某个客体或事件,就越能觉察更多和它一致的信息。就像合并同类项上了瘾,只要遇到相同的因子,就迫不及待地要把它挑出来,合并进去。
不同的是,有人将这道生活的数学题做得不亦乐乎,有人却做得期期艾艾。做得开心的,会觉得生活如同一场魔术,不断揭示一个又一个谜底;做得不开心的,则觉得自己怎么着都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明智的那一个。
比如,同样是为自己的衣服找“同伴”,我和女友不过是顺道查看,一笑了之,骂人女孩却恼羞成怒,仪态尽失;同样是撞衫,有人觉得不过偶尔品位一致罢了,有人却恨不得把衣服永远压在箱底;同样是和同事碰巧买了同一个车型,有人觉得亲切无比,有人则恨不得把车停得远远的……
其实,大可不必。
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身边都卧着它的同类。善变的,是我们的注意力,以至于我们身在事外时如此迟钝,即使在自己眼皮底下滋生蔓延也视而不见;一旦置身事内却极度敏锐,即使只是刚露苗头也火眼金睛。
做一个实验:
现在,花一些时间寻找环境中不在你知觉里的几样东西,比如墙上的一个点、家里的圆形物品,然后,合并同类项,去找环境内与之一样的东西,十分钟过后,会不会发现自己收获颇丰?
外界变了吗?一点没有。是选择性注意让我们产生了一些错觉。
当某件物品由于某个特殊的契机上升为视觉焦点,那么,类似的物品可能会突然成为你眼睛的宠儿,令你青睐有加。你越对它注意,越发现它占据了你过多的视野,直至最后对你形成压力。
不过,反过来想想,错觉本身没有罪过,它最多只是暂时欺骗了你。如果非要找出它的罪证,那就是它左右了你的思想,扰乱了你的心情,而这,恰恰都源于你的主动选择。
如同寻宝,第一件,你觉得很珍贵;接着出现另一件,有点迟疑;再接下来,当你觉得宝贝铺天盖地的时候,它带给你的已经不再是喜悦,而是失落。
关节点:视网膜效应
我们的眼睛如同一个吸盘,很自然地就把与自己一致的信息吸引过来,并选择性地加以注意,直至变成一种主动性的寻找、印证,接着寻找,就这样循环往复。
你越是注意环境中的某个客体或事件,就越能觉察更多和它一致的信息。就像合并同类项上了瘾,只要遇到相同的因子,就迫不及待地要把它挑出来,合并进去。
错觉本身没有罪过,它最多只是暂时欺骗了你。如果非要找出它的罪证,那就是它左右了你的思想,扰乱了你的心情,而这,恰恰都源于你的主动选择。
如果你真心想送礼物给闺密,“围巾或香水,自己选一个吧”。如果仅仅是客套的可送可不送的礼物,不妨用点诡计:“想送你一件礼物,你最近需要什么?”
虚伪?
不,这叫“沉锚”。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6.就这样跳入“沉锚”陷阱
“他哪怕再坚持那么一点,或许就成了。”“他的邀请如果再明确一些,我就陪他去。”这话是不是听起来特耳熟?或者,你也有过类似的想法。
接着,你发现,身边不少女孩拒绝男伴,理由都算不上理由──“拒绝好像很自然,答应倒显得太主动”、“拒绝的话就在嘴边”。比如,初次见面,对方问:“周末出去玩好吗?”你当下的反应会是“下次吧”,而不是“好啊”。即便自己内心并不排斥,甚至还挺想跟这人继续发展的,可是那个“好啊”就像堵在嘴边,说出来让人觉得上赶着,所以宁愿先端着,多设置个回合,等火候到了再说“OK”。
换一个场景。
男人不容置疑地邀请你:“周末出去吧,喝茶“逛街”看电影,随你。”那么,你可能马上放下包袱,干脆利落地跟这人出了门儿。
有点儿匪夷所思?如果你知道“沉锚”,就不会觉得奇怪了。熟悉海洋知识的人都知道,“锚”是一种钢铁制的停船器具,用铁链连在船上,抛到水底,可以使船停稳。我们的思维也有“锚点”,通常是一句话,一个限定词语或一个小规定,就让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一旦设定,你只能在规定的半径下活动,怎么都跳不出来。
比如,“周末出去玩好吗?”这句邀请中,“去”与“不去”是“沉锚”,你的反应只可能有两个,Yes或者No,女孩很容易因为矜持而选择No;但是如果说“喝茶逛街看电影,随你”,在这里,“喝茶”、“逛街”、“看电影”便是“沉锚”了,女孩无论选择哪一种,男人的目的都达到了。显然,第二种问法更有利于邀请者,这就是“沉锚效应”在起作用。
这就难怪,那些犹豫着说“咱们相处一段,看是否合适”的男人,就算是为对方考虑,也不招人待见;而那些霸道地说“陪我出去吧,我们一定能走到一起”的男人,就算有点大男子主义,女孩也趋之若骛,关键不在男人本身的资质,而在于他的邀请技巧。
心理学中有一个加鸡蛋的故事。说的是有两家卖粥的小店,每天的顾客相差无几。然而,晚上结算的时候,左边店总是比右边店多出百十来元。细心的人发现,进入右边粥店时,服务小姐会微笑着迎上去,盛了一碗粥,问道:“加不加鸡蛋?”有说加的,也有说不加的,各占一半。
走进左边粥店,服务小姐也是微笑着迎上前,盛上一碗粥,问道:“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爱吃鸡蛋的说加两个,不爱吃的就说加一个,也有要求不加的,但是很少。一天下来,左边这个小店总比右边那个卖出很多鸡蛋。
故事是否真实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生活中的“沉锚”却比比皆是。
你签合同的时候,作为合同乙方的你貌似可以选择ABCD,好像自己大笔一挥才成定局。但事实上,你的选择只是“几害相权,取其轻”而已,选项是别人给你的,无论你怎么精挑细选,也改变不了“利他”的整体格局。
你在商场购物的时候,导购小姐会漫不经心地说:“反正今天是出来买鞋的,A和B都很适合你的气质,选一双吧。”事实上,你出门不过是随便逛逛,并没有非买不可的决心。
你跟人谈判的时候;对方对你的建议不置可否,却不断寻找时机兜售自己的观点,为你设定路子,最后貌似你赢了,其实是对方处心积虑,使事态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罢了。
……
我们所贪恋的心理优势,就这样让我们处于“沉锚”游戏中,大家玩得都很乐,一方表面处于下风,实际却得了好处;另一方明显吃了亏,却还乐此不疲。
当然,如果恋爱中的女子,宁愿栽在对方的“沉锚”里,那也无妨,只要事后不为当初的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后悔。
如果你意识到这是一个陷阱,想要绕道,给你个路线图:
当面临选择的岔路口时,看看有没有其它的选择,不要依赖你的第一个想法;提醒自己,最初的信息或表象远未反映出一个人或事物的全部,有时候需要往后看看再做决定;在向别人请教前,先自己考虑一个基本打算,才不至于被人家的意见左右;审查自己对各种信息是否给予了相同的重视,避免只接受符合自己观点的有利信息的影响……
如果你想修炼得级别更高一些──在不受对方所设的“沉锚”影响的同时,做一个主动的“设锚”者,那么,你需要花点心思。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是否问”还是“选择问”。
当你想邀请一个你并非真心邀请的人,又不失礼貌,可以用“是否问”句:“有空吃个饭?”“有空一起K歌?”这个“有空”,约等于遥遥无期。如果对方换做你的老板或客户,那就要用“选择问”了:“一起出去玩,吃饭或K歌?”
如果你真心想送礼物给闺密,“围巾或香水,自己选一个吧”。如果仅仅是客套的可送可不送的礼物,不妨用点诡计:“想送你一件礼物,最近需要什么?”
虚伪?
不,这叫沉锚。
关节点:沉锚效应
我们的思维也有“锚点”,通常是一句话、一个限定词语或一个小规定,就让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一旦设定,你只能在规定的半径下活动,怎么都跳不出来。
最后貌似你赢了,其实是对方处心积虑,使事态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罢了。
我们所贪恋的心理优势,就这样让我们处于“沉锚”游戏中,大家玩得都很乐,一方表面占了下风,实际却得了好处;另一方明显吃了亏,却还乐此不疲。
你竭力维护那份自尊,你觉得只有你自己知道真相,你宁愿撒谎也不愿面对现实。你忽视了,谁都不是傻瓜,当你被看透的时候,这种借口对维护自尊一点好处都没有。
就像披了一件皇帝的新衣,招摇过市,其实身边人早已心知肚明。
7.关键时刻“掉链子”
你有没有发现,有些人总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而且掉得极有理由。比如,献血的时候,他突然生病了,于是自然躲过这一劫;比如,交作业的时候,突然电脑坏了,于是自然可以延期;还有,你发邮件告知他一件事,到了期限,他若无其事地告诉你,根本没收到邮件!
是找的理由还是真的理由,我们不得而知。不过,生活中这样的人确实不少。
一位在金融公司工作的朋友,几年前准备考注册会计师,就早早买下一堆资料。你每次和她遇上,都少不了几句备战之词,很“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