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百年琉璃厂(选载)-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十年(1921),再换成河北冀县人郭继庄经营,字号仍是文光楼。17年后的1938年,又换了东家:良乡人崔恺。崔掌柜腹内渊博,很有决心把这家有将近200年历史的老书铺经营好,还要想办法把当年纪晓岚给文光楼前身的声遥堂题写的那块匾额给找回来。但在日伪统治下的北京,环境太坏了,他几经奋斗,两者都没有如愿,文光楼维持到1946年,还是歇业了。从声遥堂到文光楼,这家古旧书铺几易其主、两改其名,整整存在了200年!它见证了琉璃厂的起步、成形、发展。
   txt小说上传分享

纪晓岚挥毫题匾声遥堂(2)
一个小小的声遥堂——文光楼书铺,却有乾隆、同治两朝的两位翰林学士纪晓岚、戴恩溥给题写匾额,足见琉璃厂的店铺,不仅在经营内容上很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就是各店铺的门匾,也颇具历史和文化品位,有不少名家书法之作,亦够文物珍宝水平。孙殿起编著的《琉璃厂小志》中,辑有前人一篇《琉璃厂坊肆匾额录》,收录了清末民初琉璃厂古旧书、古玩和其他名店的著名匾额,计有:
  以上所录并非此文所述全部,因为发现有明显的遗漏,如由李鸿章题写匾额的庆云堂碑帖铺和大雅斋、式古斋、铭珍斋等著名古玩铺,以及同古堂铜刻墨盒铺等名店的匾额都缺;著名书法家冯恕在琉璃厂题写的“公慎纸行”等匾额,和张伯英题写的“富晋书社”、“观复斋”碑帖铺和“史善朋竹琴社”等匾额,也没列入,故引录也略作简化。
  这么多的名人所题的、琉璃厂百多年来各店悬挂的匾额中,清末朝野的文人学士曾评选出“八大名匾”。它们是:铁帽子王克勤郡王写的“德宝斋”(古玩);乾隆时协办大学士阿克敦写的“清秘阁”(南纸);乾隆进士、直隶总督、工诗善书的那彦成写的“博古斋”(古玩);嘉庆进士、体仁阁大学士祁寯藻写的“懿文斋”(南纸);道光进士、翰林院编修何绍基写的“富文堂”(旧书);咸丰状元、军机大臣翁同龢写的“茹古斋”(古玩);道光进士、同治时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曾国藩写的“龙威阁”(旧书),这是七块。还有一块,就是在琉璃厂厂东门外悬挂了百余年、后来由于换东家改字号把老匾弃之不用而迷失的乾隆大学士纪晓岚写的“声遥堂”,可能有人见过,故列入其中。这八块琉璃厂的名匾,足够进入博物馆陈列的珍宝级文物。但是这八块名匾,今天都已无存,主要是这些名店中的多数,早已停业,名家所书之匾以至楹联,都没了(署翁同龢题的茹古斋之牌匾及店,最近在琉璃厂东街路南出现,详述见“菇古斋”一节的图文);个别的公私合营后,原字号被取消,匾也不知到哪里去了。有的字号公私合营后被保留,门匾至今也还在用。可是在不断修整中,再制的原匾,却把题款给抹掉了,例如高悬的“邃雅斋”的门匾还是原匾再制,可是“姚华(茫父)题”的上下款都没了。秃匾不成中国文化传统格局,就是个人书斋有题额,哪怕是自书,也要落款用印的。字号公私合营后被取消的,匾额归公,大概也就扔了,这些虽在八大名匾之外,不少也是名人所书的精品,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毁了没了实在可惜。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旧书业领军者:来薰阁的陈济川(1)
现在在琉璃厂西街东口路南、紧靠着万源夹道北口,就是保留原字号的新的来薰阁书店。三开间的大门面,进深亦为三间,很气派,还有楼,藏书很丰富,不完全是古籍,不少是古籍新印或与传统文化靠近的书籍,楼下新印书,楼上古旧书。它所占用的原地是西琉璃厂三大旧书店之一的富晋书社和两明斋墨盒店,与设在海王村公园中国书店外侧邃雅斋遥相呼应。
  原来的来薰阁还在西边,西琉璃厂180号,其东邃雅斋是192号,富晋书社是193号,三大旧书店并排,相邻十几个门。20世纪80年代重修琉璃厂,来薰阁大体还在原址,是五间门面带楼,后面还有很大的院子和房子。现在东迁到现址。
    从琴室而旧书铺 陈济川经营有方
  来薰阁是个老店,开设于清咸丰年间(1860年以前),但不是古旧书店,而是卖古琴的,名“来薰阁琴室”。主人陈氏,系陈济川的祖辈。至光绪年间,此铺租于他人经营。到民国元年(1912),由陈氏后人陈连彬收回,改业为书,匾名为“来薰阁琴书处”,以不忘旧。
  陈连彬(1883—1947),字丽卿,河北南宫人。琉璃厂是经营旧书、古玩者之乡,在这里,河北人居多,又以衡水及周围各县的人为主。当时来薰阁还是一间门面、只几个伙计学徒的小书铺,经营一般的线装木版古书和铅、石印书籍,生意没有多大起色,维持而已。陈连彬自己独力难撑,遂于1925年把其侄陈杭邀来,帮助管理经营。
  陈杭,字济川,以字行,1902年生。民国初年来京进隆福寺文奎堂旧书铺从王云瑞学徒。在北京内城,隆福寺也是个古旧书铺集中地,有好多名店,文奎堂就是其中之一。它的生意做得比较活,广泛交往,不仅国内知名,连日本、朝鲜的学者也与文奎堂来往十分密切。这就培养锻炼了陈济川的善于交际、广泛交友的经营本领。他精明干练,头脑清楚,办事能力强,23岁到来薰阁不久,就把店内店外整理的井井有条。他经营过书籍,过手不忘:提到某书,他会立时说出书的年代、版本、内容特点、哪年收进卖出、价格几何、后来流向等等。其叔见他如此能干,干脆把掌柜一职让给他,让他放手开拓业务,自己歇肩养老了。
  陈济川把文奎堂的很多好作风和一些多年交往的国内外顾客带到了来薰阁,又新结交了一些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有鲁迅、钱玄同、刘半农、胡适、郑振铎、陈垣、沈兼士、沈尹默、马裕藻、马衡、胡厚宣、魏建功、老舍、赵万里、向达、陈梦家、傅惜华、吴晓铃等,以及日本的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服部宇之告、长泽规矩也,京都帝国大学教授狩野君山,东北帝国大学教授、《中国近世戏曲史》作者青木正儿等。有些人与他成了莫逆以至生死之交。
  在陈济川主持下,来薰阁大量收进名书好书。陈和伙友外出到各省收书,买到各种宋堑元刻、明版清刊的善本珍籍。像明末富春堂刻印的各种唱本,清著名藏书家杨绍和收藏的《蔡中郎集》、《中关纪闻》等,其中有的书还有名家黄丕烈的批校和题跋。还购自天津李善人家旧书两卡车,其中有宋元版书若干。建国后还收到不少珍本书籍。其中有两种,陈最为得意:一是解放前收得的据明万历刻本、清康熙五年重修本《忠义水浒传》,有李贽李卓吾评点,收购价一两黄金,后来捐给国家,现藏国家图书馆。另一是与人合伙收得明弘治年间刻本《西厢记》。明刻《西厢记》不下几十种,大多是明万历之后的刻本,而此书刻于明弘治,要比一般明刻本早七八十年,可称迄今发现最早的《西厢记》完整刻本,堪称海内孤本,弥足珍贵。此书现由北京大学图书馆珍藏。
  陈济川接手来薰阁后,调整经营方向,主要为科研、教学、机关学校和专家学者的需要服务。业务也很快发展起来,书店门面又扩展了两间,后面还有延深院落,店伙增加到二十多人,成为当时琉璃厂一家最大的古旧书店。此外,还在上海开了来薰阁分店。处理收售名书好书外,亦与许多有实力的旧书铺一样,投入资金,编印“坊本”,计有:
  《胡氏书画考》三种,《古文声系》二卷,《段王学五种》,《段契摭佚》一卷附《考释》一卷,《中国古代社会新研初稿》不分卷,《书经》六卷,《诗经》八卷,《山带阁注楚词》六卷附《余论》二卷,《楚词说韵》一卷,《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小孙屠”、“张协状元”、“宦门弟子错立身”》,《越谚》三卷,《广韵》五卷,《南唐二主词》一卷等。分别为木原版刷印、影印、铅印不等。
  短短一二十年,来薰阁在陈济川主持下,在名闻遐迩的20世纪中期琉璃厂古旧书业中名列前茅,年营业额达10万元。
    重义轻财?摇陈济川与名人学者的交往
  

旧书业领军者:来薰阁的陈济川(2)
笔者很小时就认识这位陈济川叔叔。他个子高,头大,人爽朗,大嗓门,爱说爱笑,因而得了个外号“陈大头”。来薰阁与先父当经理的会文堂新记书局是相隔不远的斜对门。陈比先父小5岁,先父本着睦邻精神,也有意与这位陈叔叔交往。他去过我们家,吃过饭也打过牌,父亲就直呼他的绰号“大头”,他也笑容满面。虽然他们新旧书业不同行,也没有什么业务来往,但他们还是很好的朋友。
  表面上看,陈济川一天大大咧咧、忙忙叨叨、风风火火,见了人,不管是谁,总要打招呼,但说不了几句又忙着走了,都以为他是个粗线条的人。其实他心里很细,是非分明,好多事情,他不言不语安排得熨熨帖帖,做得有情有理。
  陈济川在1928到1930年不到30岁的期间,曾应日本东京帝国大学长泽规矩也等人的邀请,四次东渡日本访问,在东京、京都、大阪、神户、九州、福冈等地展销并收购中国古籍,并结识了日本一些专营中国古旧书的书店、书商,访问了不少学者、藏书家、图书馆。经过多次出国展销,来薰阁在国内外的名声大振。而在琉璃厂相对比较保守的旧书界中,他是个别而勇敢的。
  但这种文化友谊在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不能不暂时中断。而他则尽己所能支持帮助被日本人迫害的文化界朋友。“七七事变”前,他由魏建功先生介绍,在来薰阁书店中接待了朝鲜学者金九经先生,负责其食宿。抗战爆发后,有抗日言行又发表过大量爱国抗日作品的郑振铎先生,在上海沦陷区遭到日本侵略者的通缉搜捕,处境十分危险。陈济川毅然决定让郑先生隐藏在来薰阁上海分店的库房内很长时间。郑先生并以来薰阁为聚会点,与徐森玉、王伯祥等进步文化人士经常碰面。郑先生专门研究中国民族传统俗文化,对包括戏曲、小说、弹词、宝卷,尤其对有插图的书刊,有着强烈的兴趣爱好。陈在收购书籍时积极予以配合。郑最爱逛的书店就是来薰阁,不管在上海还是北京,几乎日日必到,每来必有所得。1942年来薰阁上海分店收进一部《太音大全集》,两册,明正德、嘉靖年间刻本,附有精美插图百余幅,还有历代名家题跋。郑闻讯大喜,奈何囊中萧索,力不从心。他在《劫中得书记》中说,凡遇好书,“力所不及,则节衣缩食以赴之,或举债以偿之,或售去他书以易之”。在来薰阁的耐心留存下,此书终被郑先生购去。建国后,该书被收入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的《中国古代版画丛刊》第五函中。
  陈济川与北京大学已故著名教授魏建功的友谊更是深厚无比。抗战前,魏曾留学朝鲜,他与夫人王碧书的信件往来,都由来薰阁收转。抗战胜利后,魏先生一度曾受聘担任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从重庆起程赴台湾,带领教授台静农、何子祥、张宜忱等和学生共40多人,路过上海,以来薰阁上海分店为中转站。魏夫人率子女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