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第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支出、赋税、折旧和意外费用在内的全部农本后,最富有农户的剩余部分要
远远超过其他的农户。虽然这些农户提供该村上市剩余农产品的最大部分,
但是与拥有部分耕地的农户和佃农相比,他们对每单位谷物产量的投入也少
一些。由一小群富有农户提供全村上市余粮多达一半或更多,这种模式决非
罕见。①
另有几个其他市场特性与农户的规模有关。农户调查资料表明,小农户
为上市农作物投入的土地和劳力要占更高比例,同时,这样的专业化——专
门生产经济作物或特种粮食——要求农户投入更多的劳动。②另一方面,大农
户为上市作物投入的土地和劳力比例比小农户要小一些。看来,这一时期农
户的数量成倍增加,农户的平均规模继续下降。同时,更多的小农户利用农
地价格的上涨,开始从事专业化生产。劳动报酬的提高使小农户能从市场购
买粮食,因为他们生产规模小,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粮食。由于专业化
生产和交换的增加,无论大、小农户,单位土地一年中投入的劳力都比过去
多。但是,这样的发展使小农户仅能支持下去,不妨说,仅免于遭没顶之灾。
如果遇上歉收、意外债务或市场交换价格不利,他们的生活立即就变得悲惨
而无保障了。
总之,从 19 世纪 70 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特别是在兴建铁路之
后,农业迅速商品化,使得大多数村民能够供养更多的人口,并且支持小的
城镇逐步发展。这种土地制度针对新的市场压力,作了许多调整,没有造成
农村的严重失业,没有从国外进口大量粮食,也没有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
但是这是一种脆弱、复杂和相互严重依赖的农村经济,一旦面临外界的严重
打击,就会迅速波及整个农业,从而成为生产和交换严重脱节的牺牲品。












② 满铁太平洋问题调查准备会:《从农家之经营和经济状态所见满洲农家和华 中农家的比较》,第 60 页。
③ 卜凯:《中国农家经济》,第 65—80 页。
④ 满铁北支经济调查所:《昭和 12 年度农家经济调查报告:丰润县宣庄镇,米 厂村》,见附录。
① 马若孟:《近代中国农业的商业化》,载 W。E。威尔莫特编:《中国社会的经 济组织》,第 173—191 页;
见第 186 页。
② 同上书,第 184—185 页。



农业危机

在 1920 年以前,观察农村情况的人,几乎没有谁对农业即将发生的灾难
发出过警报。不论是查阅中国知识界的非官方的印象,还是查阅海关特派员
——他们每年都热心地记录下他们供职的周围地区的情况——的官方报告,
农业情况都在逐步向前发展,只是有时因歉收而减慢下来。就是在地方这一
级上——偶有农村长期情况的仅有记录——也看不到农业生产或收入持续地
有过较大下降。江苏省以租佃关系普遍、地租沉重以及佃户与地主间暴力冲
突频繁而闻名,该省为财务管理做的土地记录表明,只是在 1920 年以后才发
生收租和交纳土地税的大幅度波动,而在 1890 年到 1920 年期间一直是相对
稳定的。①
可是在 1920 年以后,文字记录普遍显示,实际的困难困扰着农业。海关
官员一直提到法律和秩序遭到破坏,运输和市场销售混乱,以及遍及全国广
泛失控的水旱灾害。W.R.迈尔斯 1931 年从山东胶州报导,“回顾这 10 年(20
世纪 20 年代),山东省经历了一系列自然的和政治的灾难;多数乡绅逃往城
市寻找临时的避难处,而较穷苦的阶级则迁徙到满洲”。②到 1931 年,农业
形势已变得十分严峻。一项关于 14 个省,包括大约 2.8 亿人口和全国主要农
业区的粮食问题的研究报告说,就需求而言,供应短缺 5%。③

危机的确定与叙述

这不仅仅是个农村人口暂时性的生存危机,而是一系列持续发生的混
乱,结果产生了两种新现象。一方面,城市与农村发生了周期性的经济分离,
因而城市得不到从农村来的粮食和纤维时,更加依赖对外贸易。另一方面,
农村的苦难急速加重。大批人群从一个省迁徙到另一个省;饥荒,农民逃入
城镇乞讨,妇女沦落,父母被逼卖儿鬻女,大量农村人口失业,农村普遍欠
债和被迫出售土地,凡此种种,都足以证明上述论断。这些事从前是很少的,
现在则是司空见惯。的确,粮食和棉麻的供应中断波及市场,进而波及城市
和别的地区,在清朝也时有发生,但并非持续不断,不像 1920 年至 1949 年
期间那样。尽管统计材料贫乏,谨提供我们现有的材料如下。
首先,在 1921 年至 1941 年间,中国变得更加依赖进口粮食。事实上,
在这 20 年间进口粮食之多是空前的,因为农业生产和农村集市销售均遭到破
坏,使大城市的粮价相对于其他物价上涨了,从而使得外国粮食第一次变得
反而便宜一些。由表 1 可看出,在 1886 年至 1920 年间,每年净进口粮食在
20 万公吨至 35 万公吨之间。1906—1910 年间进口粮食的增加,可以追溯到
1907 年超过 80 万公吨这一极高的进口量。在 1880 年以前,粮食进口有波动,
但一直较低,可能每年在 2.5 万公吨以下。1886 年以后粮食进口突然上升,
是由于条约口岸城市的成长,以及华北铁路沿线内地新城市的建设。粮食逐
渐从外国购买,直到农民能把更多的资源用于专业化生产为止。1920 年以
后,粮食进口急剧增加,在那 10 年里,每年进口接近 100 万公吨;然后,在
1931—1935 年间跳到 200 万公吨。抗日战争开始以后,粮食进口再一次跳跃;


① 村松祐次:《近代江南之租栈》,第 723、725—727、732、734—737 页。
② 海关总税务司:《十年报告,1922—1931 年》,第 442 页。



但 1941 年后下降,当时中国被封锁于国际贸易之外,国内的农业资源也由纤
维和特种作物转到粮食生产。在饱受战争创伤的 20 世纪 40 年代,中国仅能
自给。总之,我们的外贸统计表明,1920 年以后,中国比先前任何时期更加
依赖外国的粮食。

表 1              中国年平均粮食进口和出口(公吨)
1867—1949 年①


时期
1867 — 1870
1871 — 1875
1876 — 1880
1881 — 1885
1886 — 1890
1891 — 1895
1896 — 1900
1901 — 1905
1906 — 1910
1911 — 1915
1916 — 1920
1921 — 1925
1926 — 1930
1931 — 1935
1936 — 1940
1941
1946 — 1948
1949


进口
19375
21540
22030
11530
214340
346450
297360
251750
465010
390770
328670
1070170
1295560
2142205
628581
1147300
109833



出口









139590
355560
262830
356730
133040
7022O
10800
500



净进口
19375
21540
22030
11530
214530
346450
297360
251750
465
251180

807340
938830
2009165
558361
1136500
109283



净出口










26890









虽然中国在 1920 年到 1930 年间的出口,比 1890 年到 1920 年间有更快的增
长率,但这却不是农业出口的情况。在出口总额中,农产品和主要由农业原
料制成的手工艺品的价值份额,在 1920 年、1925 年和 1930 年,与 1913 年
相比要低一些,并且下降了。①在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出口贸易中手工艺品、
粮食和纤维的数量与前 20 年相比,是停滞和下降的。
与前 10 年相比,20 世纪 20 年代价格结构上也开始变化。在 1913 年至
1920 年间,南开大学 44 种粮食商品的价格指数上升了,但是与同期综合物
价指数上升的比率相同。此外,粮食与纤维、金属、燃料和建筑材料之间的
相对价格没有变化。然而在 1925 年至 1930 年间,粮食的价格比综合物价指




① 粮食进口包括稻谷、小麦和面粉;粮食出口包括高梁、小米、小麦和面粉。1867 年到 1949 年之间资料
单位为担,以 20 担=1 公吨的比率换算为公吨。 资料来源:1867 年至 1949 年间的资料来自萧亮林(音):
《中国外贸统计,1864— 1949 年》,第 32—33、83 页。
①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 3 卷,第 63 页。



数上升得更为迅速。②在 20 世纪 20 年代,相对价格的类似变化在上海和广州
也能看到。③价格变化的这种趋势,深刻地反映了 20 年代主要城市粮食短缺
的状况,比前几十年更为严重,这也证实在这 10 年间从农村运往大城市的粮
食和纤维下降了。
众所周知,1949 年以前的农作物统计不可靠,因为作物播种面积明显少
报,而产量测算来自很小的样本,可能完全不能代表全国。假定在 20 世纪
20 年代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转向出口贸易,可以想象粮食和纤维的综合农业
产量,在这 10 年里围绕固定的趋向线波动,但是除了贸易趋势以外,确证是
不存在的。然而在 1929 年至 1937 年期间,情况更为清楚,粮食和纤维的产
量是停滞的,仅围绕稳定增长的趋向线波动。④在 1937 年至 1949 年间,农业
总产量,包括牲畜和特种作物下降了,但是在这期间粮食的产量可能很好地
保持了稳定。①原因在于农民把他们的资源从生产特种产品和牲畜,转向维持
生活必需的粮食产量。
尽管我们掌握的资料不完整,看来似乎有一个明确的趋向,1920 年以后
供应外贸和大城市的粮食和纤维,与 1920 年以前相比要少一些。而且 1929
年以后粮食的生产全然停滞不前。有大量的资料记述了农村经济状况长期内
普遍恶化,短暂地恢复后又进一步恶化,据推测总的模式是大多数人的社会
经济福利下降了。在这 30 年间造成农村市场更为不稳定有四个主要原因。
第一,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需求结构的变化是迅速的,常常是不可逆
转的,能迫使经济组织把土地和劳力资源分配到其他用途。如果资源所有者
不能像需求变化前那样充分利用这些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