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库》馆臣辑《大典》本《蛮书》,不知利用《御览》所引《南夷志》来校勘,致今本多留遗憾,这是很可惜的。此外滇南金石文字,也有可以补正今本蛮书的。如《大典》本《蛮书》卷一《云南界内途程》第一石门路一段说石门路于天宝以后,路遂闭绝。至贞元十年南诏归化朝廷,发使册命,但是清溪开路又因吐蕃侵略不通,于是〃其年七月,西川节度韦皋乃遣巡官监察御史马益闭石门路,量行馆〃。〃闭石门路量行馆〃七字,颇难索解。现在从袁滋的刊石题名中〃署巡官监察御史马益统行营兵马,开路置驿〃的一句话里,可以知道今本《蛮书》的〃闭石门路,量行馆〃七字,原来应该是〃开石门路,置行馆〃,〃开〃、〃置〃二字。展转传写,讹成〃闭〃、〃量〃,如此而已。   

  不过《四库》馆臣辑校《蛮书》,虽有疏漏之处,却也煞费苦心,不应该埋没了他们的功劳。《大典》本《蛮书》原有不少错简,如今本卷四《名类》第四独锦蛮条末有五十八字,与上下文不相应,卷五《六》第五篇首有五十二字与下文无关,卷八《蛮夷风俗》第八篇末一条纪行军律令,不属风俗范围,馆臣指出这些错简应在的地方,都很有道理。所以今本《蛮书》虽藉大典而幸存,然而仍待博采唐人纪载,金石文字,以及地理学、民族学、语言学的调查,好好的校勘和还原。有了一个比较可靠的本子,然后可以进一步谈到研究。有清三百年朴学运动中,对于西南史地的研究,实在是太寂寞了。   

  《蛮书》分《云南界内途程》、《山川江源》、《六诏》、《名类》、《六》、《云南城镇》、《云南管内物产》、《蛮夷风俗》、《南蛮条教》、《南蛮疆界接连诸番夷国名》,共凡十卷。书内包括中古时代云南的民族、历史、地理、物产、风俗、制度,以及毗连诸番国的问题,极为复杂。每一个问题都很重要,都需要作广博的考证和研究,待各方面的学者通力分工合作,绝非一手一足之烈所能完成的。本篇只算是〃喤引〃而已!   

  一九三七年九月廿六日初稿,一九五○年十一月廿一日重写一过于北京。   

  (见《周叔?  

  先生六十生日纪念论文集》页一○九……一二七,一九五一年出版。)         

←虹←桥书←吧←。  

第49节:一 引论         

  4南诏史略论   

  ……南诏史上若干问题的试探……   

  一 引论   

  南诏蒙氏之在中国历史上初露头角,大约始于公元后第七世纪左右,即唐太宗贞观初至高宗永徽之间。到了第八世纪中叶,即玄宗天宝初年,阁罗凤建国称王,声势日益浩大。南诏极盛之时,版图所及北抵今大渡河,与唐以一衣带水为界;其兵力东边达到今贵州的遵义和广西的西部;南方的今越南、泰国,西方的今缅甸,三个国家的北部,俱曾一度为南诏所征服。自第八世纪中至第九世纪末,俨然为东南亚洲一大国,虽臣服于吐蕃,实则无异于分庭抗礼,同成唐室心腹之患。唐朝末年至不得不调徐州之兵远戍桂林,以防南诏,因酿庞勋之乱。所以《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南蛮传》的《南诏传·赞》末说,〃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以前历史学家之重视南诏和唐朝历史的关系,于此可见。   

  清朝学者在历史研究方面有很多的贡献,而治南诏史者却寥寥可数。近二十年来,南诏的历史方始得到若干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的注意,他们的著作为南诏史的研究开辟了道路。①本文就南诏史上与民族、文化以及史料方面有关的若干问题,提出一点意见。这些意见只是试探或假设的性质,不敢说就能阐明南诏史上的一些疑问。〃旧学商量〃,还望治西南民族史的专家予以指教。         

◇BOOK。◇欢◇迎访◇问◇  

第50节:二 南诏史上的民族问题(1)         

  二 南诏史上的民族问题   

  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上有许多问题都是很复杂的,例如民族堆积层次问题,就是一个。以云南为例,庄开滇以前和以后,有哪些种族在云南活跃过或生活过?他们之间先后的关系又是怎样?几十年来其说不一。②又如汉唐间云南著名的豪族爨姓③,以及樊绰《蛮书》所提到的东爨乌蛮、西爨白蛮又是些甚么种族?蛮书既然说〃六诏并乌蛮〃④,何以又不算入东西二爨之内?这些乌蛮白蛮是土著呢?还是自他处迁徙来的呢?《华阳国志》提到青羌,《蛮书》也有剑羌、大羌的名称,①这些青羌、剑羌、大羌都出见于古代云南比较偏西的地方,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羌、爨以及六诏究竟有无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中外学者纷纷议论,至今意见不能一致。   

  这些问题之中,民族堆积层次问题又是比较复杂的一个,须待考古学人类学的工作相当地展开,才能有所决定,暂置不论。现在只就两爨、六诏、青羌、剑羌、大羌,提出个人的意见。   

  蒙古宪宗三年(公元一二五三年)忽必烈平定大理以后,于云南立合剌章及茶罕章两管民官,合剌、茶罕为蒙古字,义云黑、白。据伯希和、沙海昂(A。J。H。Charignon)以及罗克诸人的解释,中国史籍上的戎、爨、章三字,实即同名异译,只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而已。②伯希和诸人的解释,大体上是对的。因此我们以为云南古代的民族情形有一部分是如下面所假定:   

  东爨乌蛮、西爨白蛮、六诏以及青羌、剑羌、大羌,不是云南土著,而是原来居住在陕西、甘肃、四川、西康四省之交陇山山脉一带逐渐向南迁徙的氐族和羌族。这些氐族和羌族一部分进入成都平原,后来沿着岷江流域南下,经今四川宜宾、庆符、云南昭通,以至云南安宁以东。这一支是为爨族。又一部分沿着岷山山脉以西散布于今西康省境内,其南迁以至于云南大理一带的一支,名为六诏,青羌、剑羌、大羌俱应包括在这一支之内。他们虽然都属于氐族和羌族,而同源异流,所以六诏为乌蛮,而不算入东西二爨之列。   

  兹从地名、传说、姓氏几方面来说明上面这一个假定。   

  戎是古代西方的一个重要种族,极盛之时,势力达到今洛阳附近。周秦之际,戎族逐渐退到陇山山脉的中心地点今天水、武都以及四川的北部。这时候的戎族以氐、羌两族为其主要的成分。秦兴于天水附近,紧邻西戎。公元前第七世纪,秦穆公始〃东平晋乱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公元前第四世纪末,秦灭巴蜀,于是秦遂有今天水、武都以及四川北部的大部分地方。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并六国,置三十六郡,其中如上郡、北地、陇西、巴、蜀诸郡,原来都是西戎故地。汉族与西戎的冲突,至秦置三十六郡始第一次告一段落。上郡、北地、陇西、巴、蜀诸郡的建置,即是说明汉族的势力已正式进入到这些地方,而以氐、羌为中心的西戎,不得不向西向南以山岳地带为其藏身之所了。秦之辟地千里建立郡县,是经过一番斗争的。《后汉书·西羌传》曾纪有下列的一件事:   

  羌无弋爰剑者,秦厉公时为秦所拘执以为奴隶,不知爰剑何戎之别也。后得亡归,而秦人追之急,藏于岩穴中得免。羌人云爰剑初藏穴中,秦人焚之,有景象如虎为其蔽火,得以不死。……①   

  秦厉公之立在公元前第五世纪前半期。《后汉书》的记载说明秦虏掠羌人作为奴隶,并用相当残酷的方法迫害他们。《华阳国志·蜀志》还载有秦惠王移民巴蜀的事:   

  周赧王元年,秦惠王封子通国为蜀侯,以陈壮为相。置巴郡,以张若为蜀国守。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②   

  周赧王元年为公元前三一四年。秦因巴蜀戎族尚相当强大,因移秦民实边以相对抗,这种移民实边的办法,一定得挤走原来的土著,势必发生民族的迁徙。   

  秦之称霸西戎,广地千里,开辟巴蜀,是历史上第一次对于氐族和羌族的重大压迫。   

  秦、汉之际,北方民族发生变化,匈奴逐渐强大,月氏被迫西迁,氐、羌转而受匈奴的奴役,和匈奴结为联盟,对于新兴的汉朝是一个很大的威胁。秦、汉两代都定都关中,不能听任近在肘腋的氐族和羌族威胁生存。于是乃有汉武帝开通西域断匈奴右臂,置天水以及河西四郡,以隔绝匈奴与氐,羌的交通的一系列措施。《后汉书·西羌传》有一段文字,简单扼要地说明了秦、汉两代对于氐、羌的斗争:   

  秦既兼天下,使蒙恬将兵略地,西逐诸戎,北却众狄,筑长城以界之,众羌不复南度。至于汉兴,匈奴冒顿兵强,破东胡,走月氏,威震百蛮臣服诸羌。……及武帝征伐四夷,开地广境,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乃度河湟,筑令居塞,初开河西,列置四郡,通道玉门,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于是障塞亭燧出长城外数千里。①   

  汉武帝之北却匈奴西逐诸羌,是历史上第二次对于氐族和羌族的重大压迫。   

  自公元前第七世纪起到公元前第二世纪,六百年间氐族和羌族受尽了秦、汉两代残酷的压迫,但是其余种散布于关中以及秦、陇地区者仍复不少,忍无可忍,因有东汉东羌之乱,断断续续将七十年始告平定。汉桓帝永康元年(公元一六七年)东羌入寇三辅,段颎应桓帝问所上书分析当时形势甚为明白。段颎上言有云:   

  计东种所余三万余落,居近塞内,路无险折,非有燕、齐、秦、赵从横之势,而久乱并、凉,累侵三辅,西河、上郡已各内徙,安定、北地复至单危。自云中、五原西至汉阳二千余里,匈奴、种羌并擅其地。是为痈疽伏疾,留滞胁下;如不加诛,转就滋大。……伏计永初中诸羌反叛十有四年,用二百四十亿。永和之末复经七年,用八十余亿。费耗若此,犹不诛尽,余孽复起,于兹作害。……①   

  自安帝永初四年(公元一一○年)先零羌入寇起,至桓帝元康元年,历时六十七年。灵帝建宁元年(公元一六八年)段颎受命征讨东羌,二年东羌平,计斩三万八千六百余级,获牛、马、羊、骡、驴、骆驼四十二万七千五百余头。汉朝胁下痈疽伏疾固然除去,而秦、陇之间氐族和羌族所受的灾难也就不小了。   

  永初东羌之乱历十余年,江统《徙戎论》说:〃诸戎遂炽,至于南入蜀、汉,东接赵、魏,唐突轵关,侵及河内。〃②是其时氐、羌亦有侵入蜀及汉中者。至于此后数十年间氐族和羌族有无流亡入蜀之事,虽史无明文,然试看晋惠帝时巴氐李特之随六郡流人入蜀,可以想见秦、汉以来每与氐、羌发生一次大斗争,结果必引起氐族和羌族的一次大迁移。巴氐李氏特其最著者而又见于史籍著录而已。③   

  周、秦之际,氐、羌退居于陇山山脉之中,而以天水一带古所谓秦州或陇州的地方为其中心。其地有大陇山、小陇山,又有大坂名陇坻,《辛氏三秦记》说:〃其坂九回,不知高几许,欲上者七日乃越。〃古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对于九回的陇坂,倾吐了无数哀怨凄丽的诗句。①所以陇山以及陇坂九回几乎成为氐族和羌族的一个象征。汉武帝时于其地置天水郡,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