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茬,根本就没提这回事。栗姬认为是太后在从中作梗,因此暗存不满。但她毕竟在皇宫待这么多年,看的多,也见得广,所以硬生生地把这份不满咽到肚里,不敢有丝毫表露。
事实上,太后的那句话,同样传到了刘启的耳朵里。他的第一反应是:太后对栗姬不感冒。但刘荣这个太子是自己钦定的,绝不能让太后的态度影响“接班人”的合法性。因此,刘启决定用一个变通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
很快,刘启想到了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好办法——让窦家人出任太子太傅。如此一来,窦家人就和刘荣联系到了一起,窦家也就成了刘荣的靠山。将来新皇登基,窦家更将屹立不倒。在某种意义上说,刘荣这个太子,也保障了窦家的利益。而窦家的利益,恰恰正是太后所挂念的事情。当大家成了利益共同体,反对的声音将不会再有,尤其是太后。
想到这一层后,刘启自己就先乐了。
不过“太傅”这个角色很特殊,因为他将影响太子的心性,如果选择不慎,将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个人选,是需要斟酌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启没费多大周折就找到了个合适的人——窦婴。崇尚儒学,心思缜密,立有大功,并且是太后的侄子。这个人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想到这一层,刘启当即下诏:封窦婴为太子太傅,授太子文事。
当这个诏令传进长乐宫后,窦漪房笑了:太子虽然选的差强人意,但太傅还是说得过去的。
而栗姬却不这么想,她认为这样太好过窦家了。因此她找了个机会,在皇帝面前拐弯抹角地说了这么一句话:大将军功高,然太傅多为鸿学之士,此举妥否?
刘启微微一笑,似是而非地答了一句:“此人,是最佳人选。”
事实确如刘启所料,这项人事安排,的确让刘荣暂时坐稳了位置。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迟早会熬出头的。(未完待续。。)
第十九章 争储——第一节 洗牌
叛乱被顺利平定了,下边就该研讨一些利益分配问题。
刘启最大收益人,这是无可争议的。整个王朝都是他的,灭掉了对手,坐稳了皇位,还捎带削弱了诸侯王势力,一举多得,成绩斐然。虽然收益较大,但表现的不太明显。毕竟他本身就是“老板”,通常情况下都在给别人涨工资、发奖金,自己收入好坏完全参照企业经营情况。因此,我们也按规矩办事,不在刘启身上做太多研讨。
当然,为了这次平叛,很多人都做出了贡献,但个个列举出来太过繁琐,相信大家也会不愿意看。因此,就对几个主要人员做个简单介绍吧。
首先是周亚夫和窦婴。
应该说,这两个人无疑是主角,虽然我对他二人介绍的并不太详细,但毕竟他们挑了大梁。如果没有周亚夫的谋划和操盘,吴楚大军也许真能跑去洛阳转两圈,甚至汉朝以后的历史真会被改写。如果没有窦婴的全局调动和粮草补给,齐地就不会那么顺利地平定,汉军也不可能沉住气和吴楚大军硬耗。
虽然表现的很出彩,但周亚夫接着干他的“太尉”;窦婴继续干他的“大将军”。也在这个时候,窦婴有了个新封号——“魏其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官”当到他们这种地步,晋升余地不是太大。
官位上没什么体现,但实惠还是捞了不少。一是得了赏赐,挣了不少钱,这是必须的。另外一方面就是影响力提升很多。威望日隆。汉景帝事情。逢朝廷议事,“诸列侯莫敢于亢礼”。
关于他二人的事情随后还有很多,待到那时再一一介绍吧。
第二个需要介绍的是梁王刘武。
刘武死守睢阳,挡住刘濞去路,为周亚夫争取了不少时间,也是顺利平定这次叛乱的关键一环。
刘武也付出了的巨大代价,仅前期荆壁一战,就折了几万人;后守卫睢阳。倾全国之力,一边打仗一边征兵,只要有手有脚能扛的动枪的,都登上了城墙。这一仗,梁**民伤亡过半,偌大的睢阳城,被打成了个穷光蛋。
不过后期收益也挺可观。平叛结束后,他的封地向西、向北延展很多,“居膏腴之地,辖四十余城。皆多大县”。梁国,成为当时最大的诸侯国。更兼朝廷赏赐无数。在不久之后,刘武财资愈丰,势匹朝廷。
第三个要介绍的是齐王。
应该说,刘将闾在这次平叛中功不可没,若不是他困守齐地三个月,刘卬等人早和吴楚大军会合了。况且,他和刘武一样,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然而,他并没得到朝廷的认可。
叛乱被平定后,一些风言风语传到长安,言“刘将闾曾和刘卬等人聚谋,欲为叛”。刘启听闻后,勃然大怒,当即下诏:移兵伐齐。刘将闾绝望了。但他身处千里之外,有口难辩,不得已,在朝廷大军到来前,饮下一杯毒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刘将闾一死,刘启也大为懊悔,毕竟刘将闾在平叛过程中多有贡献。因此,立刘将闾儿子刘寿接任齐王,算是些许补偿。
要说刘将闾是死是活并不重要,他从亮相到现在一直是个配角而已。不过他的死,却给让另外一个人保住了命。这个人就是那个爱搞文学,还擅长搞发明创造的淮南王刘安。
前边介绍过,刘濞造反时,刘安第一个响应。只不过他行事扯淡,被自己的丞相给关了禁闭。不但没造成反,还先行和叛军干了一仗。
要说他的表现,远比刘将闾恶劣的多。刘将闾丧命,他刘安应该也不会太好过。然而例外还是出现了。刘将闾一死,勾起汉景帝一丝怜悯之心,饶了刘安一命,让他继续干他的淮南王,不过封地小了一大片。
扯淡的刘安保住了命,并且原封地未动封地。然而,他那两位对朝廷“忠心耿耿”的兄弟,却搬了家。衡山王刘勃改封济北王(原济北王刘志改封淄川王);庐江王刘赐改封衡山王。
紧接着,汉景帝刘启彻底洗牌,一口气让很多诸侯王都搬了家。甚至参与叛乱的六王的后代,也竟然有了相应的封号(刘濞被列为首犯,其后人未获此项优待)。搬家到不打紧,关键是大家到达目的地后,突然发现,封地大幅缩水。说这些人是诸侯王,实际上很多连郡守都不如。
当然,在这次平叛中,还有很多人都表现的很出彩,比如那个栾布,还有那个韩颓当,还有一个叫灌夫(这个人随后介绍)……由于人物众多,过于庞杂,我就不再一一累述了。只要大家晓得,这些人都升了官,或者有了封号就行了。
搬家的搬家,上封号的上封号。虽然几家欢乐几家愁,但不管怎么说,都忙的热火朝天、不可开交。应该说,绝大部分人是快乐的。毕竟打了一场恶战,死了很多领导,腾出来很多位置。在那个不流行“六十岁退休”的年代里,一下子就出现这么多机会,的确是一件值得快乐的事情。
借着这股兴奋劲,群臣上书:早立储君。
当然,群臣此时提出这个建议,绝不是闲的穷开心,定然有人在幕后操纵。至于操纵的人,其实很容易想到——皇帝。
刘启之所以会来这一手,也是万般无奈。前边提到过,太后窦漪房一心让梁王刘武为储君,而刘启不乐意。更重要的是,刘武在这次平叛中,功勋卓著,声望很高。朝中很多人,也认为此举可行,甚至已暗中向刘武示好。夸张的是,刘武本人也在朝中暗自行动,送礼的送礼,拉关系的拉关系,甚至刘启身边的妃子宫女们都收到了礼物。这种局面,是刘启不愿意看到的。
应该说,刘启很生气,只不过碍于面子没表现出来罢了。
因此,他决定赶在太后行动前,自己先行动手。
群臣上书后,刘启当即表态:国不可无储君。
刘启一生共有14个儿子,3个女儿。到目前为止,刘启至少有9个儿子,因为刘彻是第九子,并且现年4岁。
这么多儿子中,指定个接班人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汉景帝四年夏,皇长子刘荣被立为皇太子。这个业已二十岁的年轻人,被推上了前台。
当然,走上前台的人,不止刘荣一个。栗妃,刘荣老娘,一个胸大无脑,甚至有些脑残的女人,也荣幸地亮了相。(未完待续。。)
第十八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九节 刘濞收场(二)
按照刘濞的本意,这一仗不会持续时间太久。
可打着打着,他发现问题很严重。他似乎陷入了个怪圈,冲上一队,死一队;投入一拨,陷入一拨,无论怎么努力,都是泥沉大海,总收不到“城破”的消息。
刘濞焦急地在大帐里踱着。他抓破脑袋也想不明白,最为薄弱地地点,何以会如此顽强?
随着时间的延长,刘濞渐渐绝望。
然而他不愿意收兵,也不敢收兵,因为已没有了退路,只求再拼上一阵,能实现预定目标。
此时的他已成功转型为赌徒,并且是输红了眼的赌徒。
这一仗,持续到天方大亮。当刘濞再次看清城头时,气的差点吐血。长叹一声:中计了!
绝望地望了一眼尸横遍地的吴楚大军,痛苦地闭上了双眼,有气无力地下了道命令:鸣金收兵。
这仗不能再打了。使完了所有招数,也用尽了最后的士气,更重要的是吃光了的存粮。这次夜战不成,造反事业基本上就该收场了。
刘濞向昌邑城投上一瞥后,下了最后一道军令:退兵!
此时他,只求尽快返回吴国,整顿军马,以期联络南越诸国,割据东南。
但为时已晚。花光了所有的本钱,想再翻本基本很难。
打仗需要吃饭。走路一样,一日三餐,顿顿少不了。但刘濞手中的存粮,根本满足不了这个要求。
随着这道“军令”,吴楚大军彻底崩盘了。
先是饿死一大批(士卒多饥死)。后是跑了一大批。三十万大军。被刘濞搞的溃不成军。
就在此时。周亚夫却伸了伸懒腰,率军出城,跟在刘濞的身后一路砍杀。
吴楚大军饿的腿脚发软,连走路都很困难,更别指望抵抗了。
周亚夫是痛打落水狗的好手,不单自己热衷与此,更喜欢让同伴们都参与进来。
就在他临出城前,没忘记给梁王刘武送去了道军令:出城截敌。
刘武收到这条命令后。张嘴就是一顿臭骂。早些天你不帮我,现在我也懒得理你。
没等刘武骂完,就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这个人是韩安国。
韩安国眯着眼说了这么一句话:此战,大王劳苦功高,今吴楚败亡之际而不出军,徒让周亚夫夺了军功,实为可惜。
刘武一愣:嘿,你说的不错。当即调拨大军,开出了睢阳。
如此一来可苦了刘濞和刘戊二人。仅周亚夫已让二人很是头疼,现在刘武也参与了进来。大有包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