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禺 序
我不知该如何形容我的老伴玉茹。假若我再年轻些,又不生病,我想我是能够把她写出来的。
她很不精明,不善于周旋,很愣,也很呆气。尽管她已这把年纪,为人处事仍有时像个孩子那么天真。也许正由于我俩都有些呆气,才能这样相处亲密无间吧。
有一阵子,她偷偷摸摸离开我身边,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我问她在做什么,她总是笑而不答。
过了些时候,她举着一沓子稿纸送到我面前说:“你看看吧,我写的小说。”我惊讶地望着一叠稿子,不料她还有这样的勇气。心想,她能写写也好,可以减少些她内心的孤寂。我知道,写作在她来说是多么困难啊!但我总是给她鼓劲说:“写吧,写得不错,继续写吧!”
我生病住在医院里,玉茹因工作回上海去了,她来信告诉我,她的小说有希望在《新民晚报》上发表。我既为她高兴,又觉得不大可能。可不久,真的在《新民晚报》上连载了。
这些连载初次映在我眼前时,我正躺在病床上。我十分兴奋,忘了自己患病的苦恼,每天盼望着早点拿到《新民晚报》。
这样,一天天地读下去,兴趣益发浓了,其中人物故事很吸引我。到了书中关节处,我猜想下面该有什么转折,总该奇峰突起了吧?不料作者写得平易亲切、不动声色,然而真实动人,人物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这才是玉茹的文章,诚恳真实,像她的为人。
玉茹告诉我,上海人认为不是唱京戏的李玉茹写的,而是一个同名者。
我担心,夫妻关系密切,免不了偏爱、主观。我问过她的朋友和看过的人,他们都说确实写得不错,很感动人。我恨不得再多问一些人,肯定一下。
我早就希望这本书能出单行本,但因种种原由,未成事实,耽搁了这许多年。现在有机会出版了,我是喜出望外的。
这是玉茹写的第一本书,然而她已有些年纪了。
《小女人》原名《品子》,它不是迟开的花朵。这粒美丽的种子,种在肥沃的土地里,日后还要生长出更鲜美的花。
我祝贺玉茹,更感谢那些用尽精力和智慧的朋友们,如王志远诸位,使《小女人》得以和读者见面。
。。
胡絜青 序
我知道,李玉茹有“两好”,一是好演员,二是好妻子。现在,又多了一“好”,她还是个好作家,真不简单!
好演员,用不着多说,尽人皆知。
好妻子,却要特别地提一提。
曹禺是老舍的好朋友,也是我的好朋友。我要公允地说一句,假如不是李玉茹及时地嫁给了曹禺,曹禺活得绝对不会这么愉快,也绝对不会活得这么硬朗。李玉茹救了曹禺一命!是她把他由郁闷、孤独、恍惚中解救出来,重新给了他生活的欢乐、温暖和规律。看着李玉茹如何关心照料曹禺,真让人感动。她替他制定菜谱,一星期都不重样;她替他穿衣服、洗脚,像对待一个虚弱的大孩子。李玉茹崇拜曹禺,尊重曹禺,打心眼里喜欢他,爱他。他们相识得很早,几十年之后才结合在一起,对双方来说,都是一桩幸事。在曹禺面前,李玉茹表现出了女人的一切柔情,是一位绝好的“小女人”。
真巧,李玉茹写的第一本小说就叫《小女人》。
这个《小女人》并不是那个“小女人”,但在骨子里,在本质上,小说是一首对“小女人”的颂歌。
李玉茹年近70才拿起笔来写小说,这吓人一跳,证明李玉茹有才气,是个才气洋溢的人;而这件事本身就会对读者有吸引力,会吸引许多读者,包括我在内,都要读读这部书,看个究竟,听听这位叫李玉茹的大名鼎鼎的演员要讲个什么故事给我们听。在读者心目中,不论李玉茹讲什么,大概都会是有趣的,像有着无穷的奥秘似的。
李玉茹是北京人,是满族人,是穷人,这三条决定了李玉茹的语言一定是生动活泼的,带着北京话特有的幽默和俏皮,带着北京话特有的表现力。它嘹亮,它朗朗上口,有强烈的音乐性,很好听。而当了一辈子演员的人写起小说来,一定会天然地发挥这方面的优势。果然,李玉茹在语言上出手不凡,是活生生的。
李玉茹生活经历丰富,见多识广,满腹故事,随便掏一点出来,便是好小说。我喜欢这些由生活中飘出来的故事,它们绝少胡编乱造,绝少做作,踏踏实实,朴素可爱。李玉茹的小说素材是她早年生活的回忆,回忆必然是亲切的,即使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也能生出好故事来。
李玉茹写的是女人的故事,主角是女人,配角也是女人,而且写作的时候有着强烈的使命感,我深深地被她那种柔情下的刚强、正义所震动。我觉得这是一本相当争气的新女性小说。
所以我说,《小女人》很可爱,像它的作者一样可爱。
我愿意看见可爱的“小女人”——70岁的小女人——写出第二本、第三本好小说来,我盼着它们的问世,再给我们一个又一个惊喜!
1993年12月23日于89岁生日之际
txt小说上传分享
《小女人》内容提要
这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玉茹女士创作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叫品子的童养媳如何自强、自立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九一八”事变后老北京天桥艺人及下层市民的生活。
品子自幼给一家旗人的傻儿子做童养媳,饱受婆婆虐待,14岁便圆了房。男人死后,带着女儿艰辛度日,婆婆还谋划着卖她为娼。万般无奈,品子只好跟着唱莲花落的艺人到天桥卖唱。她从艺认真,洁身自好,并结识了一些侠肝义胆的艺人及进步青年郭先生,从而找到了自己的新生。
小说描述细腻,朴实平易,娓娓道来,颇具京味,是一部戏剧界老艺术家所创作的少见的文学作品。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小女人》目录
序曹禺
序胡潔青
搬家
小破院
活不下去
雨地里
好街坊
我行吗?
豁出去!
撂地儿
白兰
为了小丑
新街坊
还得活!
开小押店的
品子真行!
要出人命
贫民学校
侦缉队
瑞福子
怎么办?
韩家潭
像蜗牛
真窝囊
没想到!
不易!
说不出
迷瞪
逼得没路
爱
没奔头
蚂蚁!
天坛
有了奔头
没路!
认输?
别了,小院!
舍不得
活了
新的路
后记李玉茹
。。
搬家(1)
“九一八”以后的北平,依然十分热闹。北平人爱说一句话:“咱们这儿,是出皇上的地方!”
确实,北平内城大大小小就有九个城门。内城以外,还有七个外城门,北平人叫它里九外七。北有德胜门、安定门,南有永定门,东有东直门、齐化门,西有西直门、平则门,真是固若金汤。北平人十分以此自得。
东西南北,经纬分明,聚集着的人们也是三六九等。有权有钱的人都住东城、西城。北城曾是八旗驻地,大清被推翻了,这一带也就算是贱地了。“下九流”则在东南城一带云集,时代变迁了,哈德门、花市,也都成了北平热闹的地方。南城更成了商业十分发达的地区,尤其是前门大街到珠市口这一带,格外繁华,大绸缎庄、大药铺、首饰楼、古玩玉器铺、大茶叶铺,应有尽有。东单、东四牌楼,西单、西四牌楼,虽也有些商业店铺,但远远比不上前门大街热闹阔气。东西城住着的有钱人家,买东西也得到前门大街。那时候,王府井还提不到话下,也只有少数外国人开的铺子在经营。虽然已经有了东安市场,可仿佛也都是富贵人家常去的地方,一般人并不愿意去。因此前门大街这一带,真是车水马龙。有轨电车,北平人叫“铛铛车”,因为开车人不住地踩着脚底下的一个铜铃,发出“diāngdiāng”的响声,为的是叫人回避。马车、汽车,还有擦得锃亮的人力车,有时也发出丁冬声。坐在人力车上的人,往往故意把脚铃踩得既有节奏,又十分清脆,以显威风。行人们往往被这种丁冬声吸引着,不由自主地回过头来看看。车上的人,有妙龄少女、少妇,打扮得花枝招展,故意叫人们多看看她们;也有穿蓝缎团花长袍子的先生,外穿一件黑漳绒坎肩,跷着二郎腿,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边眼镜,留着八字胡子,修剪得十分整洁,不可一世地坐在车上,偶尔也踩两下脚铃,为的是引人注目。就是他们的洋车夫,也是干净利索,上身白布对襟小褂,数不清的一字纽绊儿,下穿黑布裤子,扎着一副绑腿,脚踩千层底黑布鞋,头包雪白的羊肚手巾,跑起来飞快。
北平人嗓子各个好,无论洋车夫的喊声:“靠边啦!”“借光您哪!”还是珠市口往南卖估衣的吆喝声,都是又有腔,又有调,这一嗓子老远就能听得见,真是地动山摇。
就在这样热闹的前门大街上,有辆破洋车。拉车的是个老头,慢条斯理地走着,也不知他是吃力还是故意慢慢腾腾。车上坐着一位50岁左右的老太太,身穿一件蓝布夹袍,洗得退了颜色,可是板平板平的;黑布裤子绑着腿,一双家做千层底布鞋;头上用刨花水抹得连根头发丝也挑不起来,又抹了一层锅烟,像个乌黑乌黑的墨壳。她永远闭不上嘴,露着一口黄牙板子大薄牙,叫人看着恶心。这位老太太挺着腰杆,端端正正坐在洋车上。她的右边,戳着一条显鼻子显眼的红木板凳,左边还放了一卷席子,车簸箕里又放了一个煤炉子。
跟在洋车后面走的是个20岁不到的小寡妇,长得白净,高高的鼻梁,鼻尖稍有点上翘,细眉秀目,眉目间带着一丝忧郁。她穿着一件灰布旗袍,挎着个蓝花土布包裹,背着个不大的铺盖卷,脚上一双黑布鞋,满脚尘土,但仍然看得出是一对不大不小的天足。她右手拎着一把铁壶,左手还领着一个4岁左右的小女孩。小女孩膀子上挎个破篮子,里面装着破瓶破罐。小女孩不断听到妈妈轻声的催促:“快点儿走!跟不上洋车,奶奶又要骂了!”小女孩很懂事,精瘦精瘦的小脸上净是虫癍,一双大得出奇的眼睛,满头黄毛被汗水紧紧贴在头上。坐在洋车上的老太太姓关,后面跟着走的是她的寡妇儿媳和惟一的孙女。关老太太东张西望地看着前门大街上一家家阔绰的店铺,还时不时地扭过头来喊:“品子,你们娘儿俩磨蹭什么?快点儿走!”
这辆破洋车和这个老车夫、小寡妇、丑女孩,走在前门大街这么繁华的地方,很不相称,便有人投来好奇的目光,觉得挺稀罕。原来她们是从司法部街后身的四眼井,往南城珠市口大街西边的博余胡同搬家。前门的门洞两侧各有一座庙宇,一边是关帝庙,一边是观音庙。刚好今天是初一,关老太太让老车夫在关帝庙前停一停,她要烧炷香,求求关老爷保佑她们搬到新家日子过得顺畅;还想求个签儿,问问老头子的下落。老车夫慢悠悠撂下车把,品子连忙搬下炉子、席子和那条红木的宽板凳。关老太太常用这条红木板凳炫耀自己过去是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