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西域密码·失落的文明-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嘉峪关上的明代壁画不可不看
自敦煌东行400公里,在一个狭窄的峡谷,坐落着“天下雄关”嘉峪关。
  嘉峪关建于明代,是我国长城沿线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关隘。正像山海关是万里长城东端的起点一样,嘉峪关是万里长城西端的起点,山河襟带,控扼咽喉,自古有“边陲锁钥”之称,乃兵家必争之地。
  嘉峪关布局合理,建筑精良,分为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可谓固若金汤,十分利于防守,有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之势。
  险绝高峻的嘉峪关,是古代建筑史上的杰作。关址建在山峡之间的一块高地上,巨大的城关,浩繁的工程,无数的用料。相传,修建嘉峪关时,一名叫易开占的工匠精通算经,估料准确。这名工匠事先计算好用砖的数量,等到竣工时,只剩下一块城砖,于是,这块城砖便被当作镇关之砖。现在这块砖仍然保存在嘉峪关的小楼上,成为古代建筑史上精确计算材料的见证。
  在嘉峪关的戏楼里保存有两幅久负盛名的明代壁画,不可不看,人们称之为:和尚窥女图。说白了就是老和尚偷看女人。画面设计精巧,人物生动传神,就是内容让人觉得好像放错了地方。
  一般来说,和尚是出家人,清心寡欲,不近女色,可是这两幅画似乎在开和尚的玩笑。在戏台西墙的壁画上,一位老和尚正面带笑容,叫徒弟手持铜镜,通过铜镜的反射偷看对面楼上的一个少妇,有个小徒弟因好奇也想看,被师父按住了头不让他看。东墙壁画上,是一位正襟危坐,袒胸露乳的妇女,怀抱胎儿,旁边有两个小孩子正注视着对面和尚的行动。
  这样两幅画公然保存在边防重镇,而且偷看女人的事发生在老和尚身上,实在是有点儿不伦不类,且有扰乱军心之嫌。也许戏台壁画所表现的内容,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或者是一个传说?经请教得知,这两幅画是古人精心安排的,为的是聊解一下守关将士长年累月寂寞枯燥的军旅生活。细想起来,在沉闷单调的戍边中,增加一点生活情趣,又有何不可呢?
  在嘉峪关的戈壁荒漠中,还埋伏着上千座魏晋时期的古墓荒冢,墓中的精美壁画让人叹为观止。那些展现古人生活,如种植、畜牧、蚕桑、宴饮、出游、博戏、酿酒、做醋等等最平常的生活场景的壁画,在地下沉睡了一千多年,仿佛专门等候在那里,昭示后人这片土地曾经如此生机勃勃。
  

6东西文明的碰撞(1)
丝绸之路的确是“丝织品”和其它物资的传播贸易之路。但是,如果单从这一角度去理解未免过于狭隘,这条漫长的古道突破了国家、民族、地域的限制,它所带给人类社会更积极的是文明的交融和渗透。从商贸活动到文明交流是一个质的飞跃。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源源不断地传送到西域各地,尤其是冶铁技术的传入,大大提高了西域各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在公元1世纪的罗布泊晚期墓葬中就出土了很多铁刀、铁镞。在尼雅遗址中,也发现了大量的铁镰、铁刀、铁斧、铁锄和铜匕首等。考古工作者还在古楼兰遗址中,发现了西汉风格的建筑,里面有华丽的大厅、厢房、花园、冰窖和厩栏,其高超的建筑技术相当惊人。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西汉政府在西域各地进行屯田,兴修水利,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如凿井技术、“井渠法”相继传入了西域。西域人民把“井渠法”加以改造,成为有名的“坎儿井” 。“坎儿井”在西域使用普遍,仅在吐鲁番一地的暗渠总长就达2500公里。这项工程实在是可以与长城、大运河、都江堰并称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工程。此外造纸、医学、建筑、文字等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技术不断地传入西域,中原汉族人民的一些生活风俗也影响了西域地区。
  在中原的经济文化传入西域的同时,西域地区多姿多彩的音乐舞蹈和品种繁多的植物也不断地传入到中原地区,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中原各民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和艺术水平。
  在音乐舞蹈方面,过去一直以来人们都持东西方交流互补之说。据历史记载,中原与西域的音乐文化交流,早在周代以前就开始了。这种交流从历史上看,虽然是双向交流,但是,越来越多的史料证明,丰富多彩的西域各国的音乐舞蹈,由西向东汇入中原才是主流。
  在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中原华夏音乐艺术中,曾经汲取了大量的西域音乐的精华,在我们司空见惯的乐器里有很多是来自于西域。这些音乐水平很高的、与传统的汉族音乐迥然不同的西域音乐的流入,以及我们相当熟悉的琵琶、笛子、排箫、箜篌、胡笳、竖笛、鼓等演奏乐器的不断进入,极大地丰富了中原地区的音乐内容。旋劲的胡风与西域各民族的乐舞,以其特异的风采和鲜明的个性,为中原的音乐艺术注入了新的声律和表现形式,对中原大地的音乐文化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山东武氏祠左室的第三石后段刻有一个乐舞图像。画面上共九个人,其中两个人弹琵琶,弹琴、弹筝、吹直笛、吹排箫者各一人,一人翩翩起舞,二人持小棒对唱。嘉峪关的汉画像砖上,也刻有乐师们弹奏琵琶、箜篌,吹竖笛的画面。在汉代的石刻和一些铜铸像中,均反映出当时西域的一些乐器已经在汉朝广泛地使用。
  此外,通过丝绸之路,品种繁多的植物也不断地传入内地,连我们最常见的一些水果和蔬菜,如葡萄、核桃、石榴、西瓜、橄榄、芝麻、苜蓿、黄瓜、蚕豆、大蒜、香菜、胡萝卜等等,都是驮在骆驼背上,从遥远的西域辗转传来。由于这些产品的输入,不仅大大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生活,而且对中原地区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也曾将它固有的文明,慷慨地贡献给全世界。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及织造技术、冶铁和水利灌溉技术、造纸和印刷术、造桥技术、火药合成技术以及瓷器、水车、风筝、竹蜻蜓等等先进的技术和物品,源源不断地传入西方,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之路、冒险之路、交流之路、理解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古人如张骞、班超、法显、玄奘、马可?波罗……历尽千辛万苦,沿着这条道路使几种文明互相碰撞,并产生出伟大的古代文明,世界上还没有哪一条路可以与它相媲美。从古至今,丝绸之路始终是世界关注的热点,始终是世界各国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学艺术家、旅游家和探险家们探访的黄金之地。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6东西文明的碰撞(2)
这条路永远不会消失,因为历史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1远古的记录:《穆天子传》
西域与中原地区交往的历史,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西周的时候。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在河南汲县发现了一部珍贵的竹简文献《穆天子传》,书中主要记述的是周穆王西巡的故事,同时对西域的历史概貌、地理形势、风土人情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至今对我们了解西域的历史和文化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穆天子传》书影
  根据《穆天子传》的记载,周朝第五代国主周穆王姬满,曾命御者造父,驾八骏,率六师,雄心勃勃,巡游西方。有一种说法,周穆王西巡所走的路线,是最早的丝绸之路。后来西汉时的张骞通西域,大体上就是沿着周穆王所走的路线西进的,这条路被人们称为老北道。
  周穆王最早将丝绸作为礼物,带到西域。在古代,丝绸不仅是贵重的商品,而且是传播友谊的礼物。如帛为白色的丝绸,象征吉祥,取“化干戈为玉帛”之意。英俊潇洒的周穆王向各国的国王赠送中原的丝绸,并且会见了西王母。那时的西王母可不是一个冷酷无情的老太婆,而是一个美貌温柔的少女。周穆王赠送给西王母很多礼物,除去白圭、玄璧等外,主要是帛、贝带、朱带、锦、朱丹等极其珍贵的丝绸。
  西王母对周穆王的来访欣喜万分,在瑶池也就是现在新疆的天池,设宴款待周穆王一行。举觞奏乐之间,二人吟诗唱和,西王母婉转地唱道:
  白云在天,山陵自出。
  道路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穆天子传》)
  意思是说,白云飘浮在蓝天,山峰耸立出地面。道路是这样的遥远,高山河流把它隔断。祝愿你健康长寿,希望你再度光临吧。
  周穆王接受了这良好的祝愿和热情的邀请,欣然对曰:
  予归东土,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穆天子传》)
  周穆王说,我回到东方的故土,一定治理好我的国家,让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到那时我就来看望你。大概过不了三年吧,我会再次来到你这美好的地方。
  穆天子和西王母这次友好会见的场景,至今被保留在敦煌莫高窟423窟的壁画上,在酒泉西凉时期5号墓葬前室的东西壁画上,也可以见到二人举杯互祝时的温馨画面。
  虽然《穆天子传》的记载,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是,书中记述的有关西域的山川地理形势、物产习俗风情,基本与历史的实况相符,它记录了早在汉代以前,我国中原民族与西部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
  另外,上个世纪80年代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盆地西缘、天山阿拉沟东口的一座古墓中发现了一件保存良好的凤鸟纹绿色丝线刺绣绢,经鉴定为中原地区的产物,墓葬时间约在公元前642年左右。在同一地区的其它墓葬中,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的先秦墓葬中,也发现出土文物中留有中原丝绸的遗迹,这就为我国早期丝绸之路的开创提供了实物证据。
  正是这种民族团结的友谊,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寓意深奥的伏羲女娲交尾图
大西北的人文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中伏羲和女娲生活的远古时代。在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中出土的伏羲女娲图,寓意深奥、构图奇特,极富艺术魅力和神秘色彩。
  传说,伏羲和女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神,早在战国时期的著作《山海经》中,就有了关于伏羲和女娲的记载。古史传说中的伏羲教人们结绳记事,结网捕鱼,驯养动物,于是我们人类才学会了计数,产生了渔业和畜牧业。女娲以泥土造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千百年来,伏羲和女娲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表达了人们对战胜自然灾害的强烈愿望和人类对征服自然的美好憧憬。
  另一种传说是,伏羲与女娲是兄妹。远古的时候,发生了一场大洪水,吞没了所有的人,只有伏羲和女娲活了下来。后来他们二人结为夫妻,繁衍了子孙后代,人类才免于灭绝。
  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中,出土了二三十幅伏羲女娲图。这些图大多出现在夫妻合葬的墓穴中,一般用木钉钉在墓顶上,画面朝下,少数画则折叠包好放在死者身旁,象征祥瑞,表示夫妻和顺,至死不渝。伏羲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