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如此江山-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是北周的皇后。也就是说,独孤家族三姐妹,分别是三个朝代的皇后——这肯定是空前绝后的。后来虽然也有宋氏三姐妹,但远不及独孤氏三姐妹的辉煌。
  这个“俱乐部”的贵族本来就是军人出身,军事传家的老传统一直保持得不错。比如李渊,虽然史书上对他颇为丑化,但其实他是个高明的政治家,而且年轻时身手极佳。他的老婆——窦氏,就是他用高超的箭术赢回来的,成就了一段“雀屏中选”的佳话。
  说起来,这个窦夫人,也就是李世民的母亲,从小就是不凡人物。她妈是北周公主,也就是说,她的舅舅就是北周的皇帝。当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舅舅家被杨坚夺了皇位,她很生气,发狠说:“要是我是个男儿,就一定替舅舅报仇!”而神奇的是,后来她的丈夫和儿子替她完成了这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不过很可惜,她没来得及看到这个辉煌就去世了。后来李世民每当想起这个,总是会难过落泪。因为这样一个奇女子,所以父母就想着给她找个英雄丈夫,于是给那些求婚者出了一道难题——以一个画了孔雀的屏风为靶子射箭,中孔雀眼睛者中选。结果李渊一上来,“嗖嗖”两箭,正中两只眼睛。于是皆大欢喜,英雄抱得美人归。
  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性格偏于谨慎稳重,而母亲则坚强而激烈。很可能李世民更多的是继承了她的性格。有人曾评价李世民“性刚且烈”。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三、少年英雄,领袖气度(1)
李世民出身于这样的家族,自然从小就娴习武艺,尤其擅长箭术。他所用的弓箭与众不同,首先尺寸上就要比普通弓箭大一倍,这个说法可能有些夸大;也有的说是要比普通的箭长一“扶”(扶是箭的长度单位,一扶约是四指),这个说法看来比较可靠。箭的尾端则装有四支白色羽毛(一般的箭尾是两支羽毛)。这样箭能飞行更远。据说李世民一箭之威,能够在百步之外“射洞门阖”,就是能把门给射穿。我们常说“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李世民能射穿百步之外的门户,力道之强,实在令人惊异。据说突厥人曾在战场上得到了李世民的箭,到处传看,叹以为神。
  在战场上,李世民曾屡屡展示他的箭术,甚至数次在危急之中凭箭术逼退敌人,挽救了自己。在虎牢关和窦建德对峙的时候,他只带了四五个人就敢去探营。别人劝他别亲身冒险,他却对尉迟敬德说,我的箭,加上你的槊(超过一丈八的枪就是槊,张飞的丈八长矛也就是槊),天下何人能当?不用怕!显然他对此是非常自负的。以至于后来唐王朝在祭天等大礼之中,都要特别陈设李世民所遗留的“大弓一、长矢五”,以彰显武功。
  李世民经常亲冒锋镝,深入重围,这一方面是战术需要,另一方面恐怕也是出于爱好。那种疾风卷残云般冲击摧毁敌方阵营的感觉,必是无比痛快。更令人称奇的是,李世民经常冲锋陷阵,却从来没有受伤。当然创造这个奇迹,离不开他身边的那些勇士猛将。每当李世民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时候,他的旁边和身后总是有一支最精锐的队伍,替他挡住了如林的刀枪、如雨的箭镞。如果说他是宝剑的尖,那么其他人就是宝剑两边的剑刃。这整支精骑就是一把无坚不摧的宝剑。
  这种作战方式不由得让人想起了西方的一位英雄帝王——亚历山大。亚历山大面对绝对优势的波斯军队之时,并没有任何犹豫,直向着大流士冲过去。而他身边的人都紧紧跟着,替他挡住了所有的攻击;大流士看到这个场面,不由得就胆怯了,转身逃跑,于是落败。亚历山大因此获得了巨大的胜利。
  可以说,李世民屡战屡胜,关键的一点,正在于他有一支非常精锐和非常忠诚的队伍。他是一个真正的领袖,能让人死心塌地追随的领袖。一头雄狮率领的一群狼,结果只有一个:所向披靡!
  这个领袖气概,在李世民年轻的时候,就表现得很明显了。史书上说他年轻时“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典型的老大风范。
  他忠诚的小弟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尉迟敬德。尉迟敬德本是降将,李世民爱其骁勇,坦诚相待,甚至“出入同卧起”。尉迟敬德大为感动,屡次在生死之间挽救了李世民的性命。后来有人诬告尉迟敬德谋反,尉迟敬德立刻脱了衣服,露出累累伤痕,每一道伤疤,都印记着一次生死之战。李世民当场为之落泪。最后在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敬德又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武将之中,他是李世民第一心腹。
  其实,在李世民的权力核心圈子中,如尉迟敬德这样一见倾心、终身相随的文臣武将,比比皆是。善于团结人,可以说是李世民最大的长处。不仅是在打天下的时候,更有后来争夺帝位中,危难之际,李世民的班子中,没有一人背叛。李世民的领袖魅力是无可置疑的。这个优点,在“贞观之治”中,更是彰显得淋漓尽致,为后世津津乐道。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三、少年英雄,领袖气度(2)
如果仅凭一人之力,就是再天纵奇才,也是做不了什么大事的。团队很重要。正是因为善于团结人,善于用人,李世民在文治武功两方面都获得了巨大成功。
  李世民不仅是个少年英雄,更是一个极孚众望的少帅。
  当上皇帝之后,李世民曾经做过一番自我评价,开头便是:“朕年十八便为经纶王业,北剪刘武周,西平薛举,东擒窦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
  他自称十八岁起兵,后来白居易写诗也说“太宗十八举义兵”。其实李世民出生于开皇十八年岁末,公元599年年初。李渊晋阳起兵则是在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世民当时虚岁二十。
  不过,在此之前李世民已经有了一点儿军事经验。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被突厥围困在雁门,下诏求援。李世民应募从军,当时军情危急,敌众我寡,他向云定兴提出“必赍旗鼓以设疑兵”的策略,“虚张声势”,吓退敌人。虽然不可能起到什么实质作用,但李世民的随机应变、足智多谋初露峥嵘。
  史书上说李世民少年时代就“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莫能测也”。虽然有吹嘘之嫌,但也能反映出李世民并非有勇无谋之辈。“聪睿”,是聪明,但不是小聪明,而是大聪明。“玄鉴深远”,一般指城府很深,稳重,喜怒不形于色。说明李世民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考虑问题比较周全。“临机果断”,就是敢拍板,敢负责。这是一个领袖必备的素质。“不拘小节”,不会瞻前顾后,受人束缚。这显然也是做大事的气概。“时人莫测”,可以想象,大概是由于李世民的聪睿和成熟,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可以看到,李世民是一个比较早熟的人,并且是具备了团队CEO特质的少年英杰。
  正如李世民自己所说,他最得意的有几次战役,正是凭着这几次战役,唐朝不仅坐稳了,而且得以再度一统天下,奠定了强大的帝国版图。有趣的是,这几次战役,交战的对象刚好是跟今日中国省份大致吻合的几个区域的割据势力。我们就按照今天的省份区域来看看李世民的王业长征路。
  陕西——晋阳起兵,克定关中
  大业十三年,李渊由晋阳进军关中,直指长安,拉开了李世民逐鹿天下的序幕。
  进军途中,李世民和李建成分领左右军,统军作战,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时的李世民已经充分表现出善于以骑兵冲锋陷阵的特点。他的军事才能也迅速得到成长。但是,这个阶段,李世民还不是统帅,而只是先锋的将领角色。所以这份功劳,李世民最多得三分之一。
  在坐稳了关中之后,李世民才真正开始了统率千军、横扫天下的辉煌。
  甘肃——先败后胜,西平薛举
  隋末群雄并起,远在西北一隅的豪杰也不甘寂寞。在李家占据了长安、克定关中的时候,一个兰州富豪薛举趁机占据西北,而且打出了称帝大旗,自称秦。
  薛举如果要争天下,只能是东向争夺关中。因为他往西进军,就进了沙漠,几个绿洲显然不足以支撑他的梦想。薛举争天下,并非痴心妄想,还是有一定的资本的——兵强马壮。所谓“兵强”,这一带有相当多少数民族混杂居住,历来民风彪悍,历史上就是出良将的所在。汉武帝时代的皇帝禁军精锐,都在这一带拣选。所谓“马壮”,因为这一地区是隋朝的马监所在,马匹数量多,质量更佳。单纯从军事角度看,薛举确实有资格说话。不过弱点也是明显的——地盘狭小,经济实力相当弱;地处边缘,缺乏政治号召力。所以,夺取关中地区,是薛举必须要走的一步。

三、少年英雄,领袖气度(3)
与此同时,抢先一步夺得关中的李氏,则把矛头对准西北。李渊、李世民要争天下,东边与诸强并列,形势尚不明朗,不能轻举妄动,因而坐山观虎斗是上策。但西边的形势相对简单,和薛举没有什么谈判的余地,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搞定薛举,一则稳定后方,二则可以获得更多的良马——这是当时第一要紧的战争资源,其重要性相当于现代战争的石油。
  这也是李世民第一次当军队统帅。然而这个第一次,给了他当头一棒。
  唐军和秦军在高(zhí)对垒,唐军人数占优,但比较轻敌,不设防备,战术上落了下风。秦军在对峙时调集了精锐骑兵,绕道后方掩袭,前后夹击,一下就冲垮了唐军,使其死者十之五六,损失大半,数位大将被俘。这是名副其实的大败。
  后来史官为了给李世民*,推说当时李世民病了,没有亲自指挥战斗,而把失败归罪于刘文静和殷开山的错误指挥。
  其实失败并不可耻,谁能不犯错?关键在于是否能“不贰过”,及时吸取教训。在这一点上,李世民堪称模范。
  这次失败给李世民上了非常好的一课。首先是打消了他的骄傲情绪;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李世民从薛举那里学到了一个非常有效的骑兵战术——善用奇兵:前方用大军吸引敌军主力;然后运用骑兵的高度机动性能,绕道,从敌军背后、侧翼发动冲击,前后夹击,冲垮敌阵。事实上,这一战术后来几乎成为李世民最拿手的绝招,而且是屡试不爽。之所以后来凯旋之曲叫“秦王破阵”,主要就是指这个战术而言。
  可以说,这次失败对李世民来说,来得正是时候。这次失败甚至比一次胜利的意义还要大。
  天佑唐朝。薛举本来可以乘胜进军,可这当口,他居然一病不起,呜呼哀哉了。其子薛仁杲继位,智勇人望都远远不如薛举。而唐军正由李世民率领,卷土重来。
  这次李世民充分扬长避短,先是坚守壁垒六十多天,和对方比耐性,比后勤,比消耗。终于,秦军粮食吃尽,有将领投降。李世民一看时机成熟,就策划了一次“以子之道还子之身”的决战。
  李世民先是派一支军队到外驻扎,引诱秦军。秦军大喜,主力尽出。在秦军主力移动的时候,李世民亲率大军,从浅水原之北出击。而且,李世民亲率数十骑兵,率先冲入敌阵。唐军“表里奋击”,敌军大溃。李世民终于报了一箭之仇。
  硝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