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鞗伭伲Ω貌皇鞘率怠?赡芾罨彻庠椭鞗伖低ü苊飨运讲⒚挥泻献鳌
李怀光的行为颇有奇怪和矛盾之处。大概一方面他对朝廷很不满,这个不满,有他自己的不满,也有他部下军队的不满。实际上,他的属下有很多胡人,他们对唐皇帝的忠诚度是相当可疑的。李怀光自己也不是汉人,而是靺鞨渤海人。显然,李怀光有这方面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他个人又不想真的造反——造反名声不好,下场也很可担忧。总之,李怀光的内心充满了矛盾。最后,李怀光往东退却的路线,是走向并占据山西的河中地区——之前,德宗授予了他河中节度使的头衔。他这也算是“回归本镇”。大概李怀光的目的是想效法河北藩镇,占据一块地盘后,自立为王,成为可以自己做主的一方军阀。这倒不失为一条退路。
李怀光之功与过相较,功大于过。其实德宗也颇知李怀光的苦衷和无奈,因此,在后来也一直对李怀光抱有期待,期待李怀光能重新投向朝廷。后来德宗曾经悄悄地派宦官去河中和李怀光联系,想赦免他。
结果事情暴露后,李晟公开弹劾宦官尹元贞“矫使”,将德宗的这个企图给阻住了。李晟的功劳都是在与李怀光对比之下才显得光辉。如果李怀光被赦免了,那人家的奉天救驾之功,恐怕还在李晟收复长安之上呢。这一步,那是非争不可的。
李晟立刻上奏,宣称“赦怀光有五不可”,这些道理都没什么错。这个时候,李怀光是不能赦免了,否则中央权威更是丧失殆尽。但从李晟的角度来说,总是有点落井下石的意味。
事实上,李怀光的“叛乱”,一半是由李晟促成的。在李怀光军和李晟军联营期间,双方矛盾的加深,就李晟来说,固然属于无可奈何,但他并没有积极弥合双方矛盾,没有促进朝廷和李怀光的和解,反而是拼命向朝廷揭发说李怀光要反。李晟并没有什么证据,只是自己推断,基本上可以算得上是诬告。
说到吞并军队,反而是李晟自己开了这个先例。当他进军东渭桥的时候,这里本来驻扎着刘德信军,率领的就是那支神策子弟军。李晟到来之后,找了一个借口杀了刘德信,合并了这支军队。当时,李晟身为神策军行营节度使,是所有神策军的上司,指挥刘德信军本来也是合情合理,但他为什么要杀了刘德信呢?恐怕还是有抢夺功劳之嫌。正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其实刘德信也算是神策军大将,李晟随便就杀了,实在可算得上是跋扈的行为。
如果我们可以认为李怀光并没有反叛中央的决心,那么李晟力抗李怀光军这项功劳,其实也就一笔勾销了。这样,属于李晟的军功,其实就是收复长安一项。收复长安固然重要,但这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换个将领,肯定也能拿下。而且就这种情形下,李晟还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才搞定。当时李怀光屯兵八旬,也不到三个月。后来李晟在接驾的时候,就表示自己收复长安时间太迟了,有罪。当然,从为人处世角度讲,他这个态度,就是李怀光远远赶不上的地方。
李晟军收复长安的时候,其实也干了很多坏事。当时朱泚的伪朝官员的所有家产,都被将士们吞并了。这明显属于擅自做主的行为。与李怀光军的公开劫掠,其实也相差不远。
总的来说,李晟和李怀光相比,功劳不及李怀光,就罪过而言,除了没有公开不服朝廷之外,其他诸如杀将并军等行为,也是差不多的。李晟的最大“优点”,就是对朝廷一直表现出顺服姿态。从结果来看,李晟是一步登天,而李怀光则一失足成千古恨,何止天壤之别啊。说起来,还真是有点不公平。
但政治这个东西,就是这样,关键之处,不能犯错。李怀光是不懂政治啊。李晟更懂政治,所以他成功了。
在此后每次宴会及赏赐时,排第一的总是李晟,而第二的总是浑渌慕喽家沃U飧鲎危匀皇欠钐於压Τ嫉淖瘟恕6耸保罨彻庠蚧乖诤又校嗫嗨朗刈潘囊荒度值兀獾茸危前敫鲆裁挥辛恕
尽管李晟非常成功,非常风光,但有趣的是,德宗很快就剥夺了他的大权,将他派往节镇去镇守边疆。很显然,德宗这是变相地贬了他。德宗的心态,是颇可玩味的。
八、将相不和
基本上,德宗后期,李晟在政治上比较失势。除了德宗本人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因素是将相不和——李晟与宰相张延赏发生了深刻的矛盾。说起来,张延赏和李晟还是同年生的,可以互称一声同年兄了,无奈八字不合。
张延赏也是个人物,书香门第,开元名相张嘉贞之子,博涉经史。而且也很有真才实干。就在建中四年(783),全国一片混乱之际,张延赏正做西川节度使。部将趁机造反,将他赶出了成都。他不动声色,杀了个回马枪,将叛乱一举平定,稳定了唐朝的西南一隅。功劳不细。
张延赏确有宰相之才,德宗也颇为欣赏,在贞元元年(785)的时候,准备起用他为宰相。可就在任命下达的时候,被半路杀出的李晟给坚决阻挡了。
李晟对张延赏意见这么大,原因却很小——因为一个营妓。唐代有很多官妓,地方政府、军队都有。军队的官妓称为营妓。大历十四年(779)的时候,李晟率神策军入蜀击退了吐蕃和南诏的进攻,大获全胜。当他凯旋的时候,偷偷带了一个叫高洪的西川营妓(插一句,著名女诗人薛涛,也当过西川官妓)。结果节度使张延赏听说后,大怒,立刻派人将营妓追回。
这事看来是很有八卦内幕的。本来营妓脱籍送人的佳话,也是常见。李晟为什么要不告而取呢?想来是张延赏不愿意,所以甚至不惜和李晟翻脸,也要追回高洪,多半是因为张延赏也很喜欢她。李晟武将出身,内宠也不少,但他自诩家风严谨,想来也不是太随便之人。何以对此事如此难以忘怀呢?自然也可以理解为他对这个高洪旧情难忘吧?
这样说来,两人就是为了一个营妓而争风了。想必这个高洪有过人之处,以至于迷倒了这样两位大人物。可惜史载不明,这虽属臆测,但也合情合理。
事实上,多年之后的李晟,对此事仍然耿耿于怀,甚至不惜力阻张延赏当宰相。要知道,这可是大大得罪人的事情,不啻与人结仇。这份恨意,那可真是不简单。对于此事,古人就颇有批评,认为李晟太不该小题大做了。不过如果考虑到感情因素的话,也不是不可理解的。
德宗为了照顾李晟面子,硬是将任命收回。不过他又特地将韩滉找来,让他来调和两人之间的矛盾,因为韩滉和李晟关系不错。一番说和之后,终于还是任命了张延赏为宰相。
不久之后,在一次宴席上,皇帝亲自做调和工作:拿出一段“瑞锦”,让两人分别系上,表示和解之意。皇帝出马,那是天大的面子。两人似乎已经握手言和。
不过接下来的一幕,却是大出意外。李晟当场表示,为了表示和解的诚意,他愿意和张延赏结为儿女亲家。没想到张延赏断然拒绝。李晟很生气地说:“我是武夫,有什么旧恶,一杯酒之间也就烟消云散了。你们这些所谓知识分子,脾气倒是大得很,冒犯不得呢。虽然表面笑眯眯的,其实心里还是含恨。你不许婚,肯定是因为你心里愤怒未解!”这真是戏剧化的一幕,俨然是新版结局的《将相和》了。
这样,两人矛盾不仅没有化解,反而越发严重。
此后张延赏一直身居宰相,主持大政。而李晟显然遭到了抑制。虽然表面上,李晟仍然不停地得以加官晋爵,宠荣不断,但在重大决策上,基本上都没有参与的权力了。甚至在一些军政大事上,张延赏专门与李晟反其道而行。
最大的问题就出在和吐蕃和谈之上。李晟一直是强硬派,对吐蕃也颇有胜绩。但德宗皇帝一直对吐蕃抱有好感,几次三番打算和谈。贞元三年(787)的时候,张延赏力驳李晟的反对意见,积极促成了和谈。结果就在双方会盟的时候,吐蕃突然翻脸,把唐朝将官们杀的杀,抓的抓,唐军几乎全部覆没。一场“结盟”变成了“劫盟”。
经此事件后,张延赏惭惧交加,不久就去世了。把互相不合的意气之争带到国家大事上,就很不合适了。
从两人交恶的过程来看,李晟发难在先,张延赏报复在后,应该各打五十大板。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九、父子名将(1)
唐前期最著名的将门世家是薛仁贵开创的薛家将,而唐后期最出名的则是李晟开创的李家将。
李晟军事方面算不上非常出色,但地位崇高,有“再造唐室”之誉。不过李晟有个儿子,却指挥了可能是唐朝最出名的一次战役,这就是“李愬雪夜入蔡州”。李愬是李晟的第八个儿子。
李晟儿子挺多,有十几个,很多都做到了高官,基本上都在各个藩镇做节帅。史书上说李家嫉恶好善,治家也很有礼法。愿、宪、愬、听四子皆任节度使。并评价说,这是“大忠所庇,斯圣神之报应也”。
其实都应该托赖他们父亲李晟。因为这些儿子基本上都属于“骄奢淫逸”之徒,都有点二世祖。其中第十个儿子李听做过十个藩镇的节帅,收受贿赂,赋敛百姓,穷奢极欲,无所不为,最后居然还能官居一品,得以善死。史书上也不禁感叹:“非西平(李晟封爵西平郡王)之遗德,焉能及此乎!”
其他儿子也大多类此。老大李愿做高官,一事无成,“务在声色,不计其余”。第十一子李惎“累官至右龙武大将军,沉湎酒色,恣为豪侈,积债至数千万”。其实这种状态很正常,高官显贵之家,往往无德无才,多败家子。
这里面,李愬算是一个另类。李晟内宠很多,李愬的母亲大概出身不高,估计是个八姨太之类的,而且很早就死了。在李晟这么多儿子中,李愬基本上属于没什么地位的一个。这点在后来做官的时候,很明显看得出来。他在做刺史的时候,因为管理工作特别出色而受到过嘉奖,应该说是很有能力,但他一直在一些无关紧要的职位徘徊,大多是卿监和东宫官。
可正是因为他在李晟众多儿子中没有什么地位,所以反倒成就了他。他从小发愤图强,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与其他兄弟们骄奢淫逸完全不同。他一方面洁身自好,另一方面又“有筹略,善骑射”,可谓有德有才,有勇有谋,是个非常出色的人物。
虽然一直没有受到重视,但元和年间在朝廷攻打淮西镇的时候,他终于脱颖而出,成就了一个传奇,维系了家族的将门威风。
元和是唐宪宗的年号,宪宗是德宗的孙子(中间的顺宗做皇帝不到一年就死了)。他一上台,就完全改变了德宗的作风,积极谋求平定跋扈割据的藩镇们。到了元和十一年(816),这个计划到了最关键的一步——平定淮西。
淮西是淮南西道的简称,治所在蔡州(今汝南),常领申、光、蔡三州,位于今河南南部一带。淮西地处中原腹地,位置很重要,一直是个老牌的强藩。早在德宗建中年间,李希烈就曾在淮西叛乱称帝,后被手下将领吴少诚干掉,算是平定了叛乱。但淮西镇的这些将士,这些割据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