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希烈就曾在淮西叛乱称帝,后被手下将领吴少诚干掉,算是平定了叛乱。但淮西镇的这些将士,这些割据的基础,根本就没有动过,只不过换了一个头子而已。到元和十一年的时候,吴少诚死,儿子吴元济很想继续世袭下去。淮西的割据状态几乎已经保持了六十年之久,整整有两代人的时间了,老百姓只知道有节帅,而不知道有皇帝,“虽在中原,心如貊异”,割据的基础与河北几乎没有什么分别。对唐朝廷和唐宪宗来说,这块骨头是异常的坚硬,但不啃不行。
可这一啃就是四年时间。双方就这么僵持,实在是耗神费劲。以至于后来宰相裴度也忍不住亲自上前线督战,出发前辞行,裴度对宪宗说:“臣誓不与此贼俱生”,“若贼灭,则朝天有期;贼在,则归阙无日”。如果不搞定淮西,那俺死了也不回来!这简直就是生死状。
九、父子名将(2)
就在这样看似遥遥无期的对峙中,一直不声不响的李愬突然带来了一个石破天惊的突破:奇袭蔡州成功,俘虏吴元济!而且是一场几乎兵不血刃的成功。淮西就这样给非常戏剧性地消灭了,唐王朝取得了元和时代最为关键的一次胜利。
可以说,“雪夜入蔡州”这一役,无论从重要性,还是从精彩程度来说,都是唐后期战役中首屈一指的。单凭这一战,也足以让李愬名垂青史。事实上,李愬基本上也就干了这一件漂亮的事情,此后的他并没有什么让人惊讶的成就。
当然,雪夜入蔡州的成功,并非幸致。他为此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从一开始,他就打定主意,准备搞奇袭。其实这招也是他父亲李晟的拿手活,当年奇袭定秦堡,着实是一桩奇功,非常精彩,只是重要程度不高而被人忽视。作为儿子的李愬对这个战役一定是烂熟于心,他就是要照样来一次奇袭。
所以,李愬主动请缨,要求去当唐邓节度使。唐邓位于淮西的西边,一直战斗力不强,而且曾大败于淮西,所以素来被淮西军所蔑视。与此相反的是淮西的东部,陈许节度使是个强藩,战斗力特别强,而且节度使李光颜一直积极进取,是淮西最大的劲敌。
李愬要的就是低调,所以唐邓节度使是最佳选择。他一到任,根本不整顿军队,而且放出话来,我来就是混混日子的,打仗不是我干的事情。虽然李愬是名将之子,但他此前从来没有任过军职,可算是个无名之辈。
但李愬在暗中悄悄地布置,完辑器械,调遣精兵。最关键的工作则是收集情报。因为要奇袭,必须对奇袭沿线的情况非常清楚才可以,否则孤军深入等于送死。但问题是关于淮西的地理及其军事布置,唐军一无所知。所以,要想奇袭成功,非得有一个淮西将领做向导才可以。现在,关键的问题是要找到这样一个合适人选。
这个过程可真是曲折得很。先是抓了一个淮西将领丁士良,李愬释放了他,而且重用他做“捉生将”。丁士良很感激,于是献计并抓了一员猛将陈光洽,还通过陈光洽劝降了一个重要将领吴秀琳。吴秀琳是深通内情的人物。李愬给他做了很多工作,并提拔他为衙将。吴秀琳给李愬提供了一个重要情报:如果要取得突破,必须要靠李祐这个人。李祐是一员骑将,大概属于淮西的特种机动部队,经常来回防御,哪里危急就冲向哪里,对淮西情况最熟悉不过。
于是李愬精心设计了一个圈套,抓住了李祐。李祐是个猛将,常把唐军杀得落花流水,这下落到唐军手里,大家都群情激昂,要求立刻杀掉他。李愬不仅不听,反而将他作为自己的心腹,有空就把他叫来密谈。甚至让他带刀宿卫,经常和自己同住,通宵达旦地密谈。于是李祐也对李愬感激涕零,死心塌地。
当时与李愬经常密谈商量的,还有一个李忠义,情况与李祐类似,也是个降将。不光是降将,当时只要抓住了淮西的俘虏,李愬都要亲自面对面细问。所谓要知己知彼,这是兵家第一原则。
除此之外,李愬还废除了一条旧军令——如果帮助敌军间谍人员的,都要屠灭全家!李愬这招让那些间谍都很感动,于是他们也纷纷反过来,主动为李愬提供了很多内部情报。李愬可真算是把情报工作做到家了。长期的攻心战下来,他已经对淮西的“险易远近虚实”都了然于心。
九、父子名将(3)
除了情报工作,李愬还早就准备了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队,取名叫“突将”,大概是特种突击队的意思。李愬亲自训练这支精兵,使其保持良好的战斗素质。
就这样,李愬从元和十一年正月上任,一直在做准备工作。表面上也打了一些仗,但都是小规模,几乎不值一提。淮西西线几乎没什么硝烟。
到了十月份的时候,淮西东线战事趋于白热化,裴度亲自督战,淮西精兵尽出,双方互有胜负,唐军仍进展不大,却被牵制了精兵主力。在这种情形下,李愬出手了。
十月十五日,李愬布置出军,共九千人,分为前中后三军,每军三千人,互相策应。但谁也不知道行军的目标是哪里,命令下达只有三个字:但东行!
一路走了六十里,天已经黑了。刚好到达张柴村。这里是淮西军的一个重要据点,地理位置处于蔡州的东北部,是个交通要害之地,北部的洄曲、东部的郎山等重要驻兵,都要通过这里通向蔡州。李愬军在迅速拿下张柴村之后,分兵两支,各五百人,一支北上扼住洄曲军南下的路线,毁掉桥梁等等,这支军队的将领就是一开始抓来的降将丁士良;另一支的任务相似,扼住东部郎山的路线。
在张柴村短暂休息之后,李愬宣布继续趁夜色行军。大家忍不住再问,行军目标地是哪里?这下李愬终于解密了:“入蔡州取吴元济!”此地东南距离蔡州是七十里路。按急行军的速度,一个晚上时间是足够了。但自张柴村以东的道路,是唐军从来没有走过的,基本上两眼一抹黑。而且这时开始下大雪了,寒风凛冽。人人都觉得这是一次地狱之旅。随军的监军甚至哭出来了:“这下肯定是中了李祐奸计,我们死定了!”军令如山,敢死队队员虽知必死,但都奋勇前行。
在风雪中几乎行了一夜,到四更时分,前锋队已经到了蔡州城下。整个蔡州城还安睡着,没有一个人发现有一支唐军已经兵临城下。甚至所有唐军都进入城中,整个城还是静悄悄的,没有人发觉。
鸡叫的时候,雪停了,李愬军已经团团围住了牙城,奇袭也到了尾声。感谢这场大雪,为这次奇袭做了最好不过的背景,让这次完美的奇袭更加地完美。
随着吴元济投降,李愬圆满平定蔡州,随后李愬宣布所有淮西将官仍居旧职,一场异常重大的胜利,几乎是兵不血刃。其实,李愬这也是模仿了当年李晟攻克长安城的榜样。史书上因此赞美说:“晟克复京城,市不改肆;及愬平淮蔡,复踵其美。”功名之奇,近世所未有。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李愬对他父亲的刻意模仿和学习。也许在李愬心目中,李晟是最光辉的英雄人物吧。
这对将门父子,共同建立的功勋,恐怕很难有能与之相比较的。事实上,因为有了李愬这样的儿子,李晟的形象从此就越发地高大了。
十、哀荣后世
公元793年(贞元九年),李晟病逝,享年六十七岁,谥号忠武,赠太师。唐德宗用诏书的形式立下誓言,要为李晟“存保世嗣”,意思是,我李唐皇帝保证你李晟家世代富贵,并申告柩前。
此后,李晟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抬升。唐僖宗避难四川的时候,朝廷编辑《兴元圣功录》,记载李晟匡扶大唐的丰功伟绩,“遍赐诸将”,希望他们都以李晟为榜样,无私无畏,效忠大唐。李晟的忠义地位,算是钉牢在正统上了。
到了宋代,他的地位继续提高。
1123年,这一年是北宋徽宗的宣和五年,虽然再过两年,就是靖康之难的1125年,可在这一年,一切都还是歌舞升平,太平盛世。不知道为什么,礼部的官员提出来要调整一下武庙的陪祀人员。大概是为了鼓励一下将领们奋勇杀敌,希望本朝将领以这些前辈武将为榜样,建立功勋,以便能留名千古吧。
这次主要是增加了很多陪祀人员,模仿文庙,除了十哲之外,还有七十二贤——都是唐以前的人物。在十哲中,唐朝的有三人:李靖、李、郭子仪。而在七十二贤中,最后一个是李晟。看来李晟算是勉强够格的人物。
不过这个排名,到了南宋时有了很大变化。乾道六年(1170),皇帝下诏,武庙中陪祀人员,李晟升格入十哲,立于堂上,同时原来十哲中的李则降为七十二贤原来李晟的位置。两人等于换了个位置。
李在唐朝一直被视为军神,其军事才能、功绩、地位,都是极为显赫的。李晟为什么能够取而代之呢?这次换位的建议,是由一个叫都民望的小官提出来的,他的理由是:“李邪说误国,唐祀几灭,李晟有再造王室之勋,宜升李晟于堂上。”说白了,纯粹从军事的角度来说,李晟拍马也赶不上李;但是李晟因为政治立场正确,他的关键词是“忠”;所以他得以取代政治上不正确的李——李因为支持了武则天做皇后,被指斥为“邪说误国”。
这个美誉坐定以后,李晟的地位继续上升。到明代之后,武庙祭祀的标准趋向严格,唐朝有资格陪祀的人只有五个:房玄龄、杜如晦、李靖、郭子仪、李晟,而李干脆被排除在外了。房、杜两人,其实并不能算军事家。明代的这个名单,干脆直接叫忠臣榜更合适些。从这个榜单的变化,其实也不难看出思想观念的一个转移。那就是“忠”字越来越要紧。李晟很幸运地被打造成一位忠心无比的将领,那也就难怪他一路吃香下去了。时至今日,“忠”字已经被视为“封建旧道德”,无人理会,李晟难怪要泯然众人矣。
txt小说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