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难,闽道更比蜀道难。”

当时,金门诸岛守军共计51000人。考虑到打响后来自台湾和澎湖的增援兵力,华东军区计划使用步兵9个师、炮兵30个团、工兵3个团、高射炮兵15个团,空军6个师(17个团),海军部分舰艇、海岸炮兵及布雷飞机分队……

根据这一规模,仅登陆艇就需700艘。加上战场建设所需,概算约4亿7000万元(旧币)。父亲说:“陆军编为一、二、三个梯队,东海舰队全部投入,共约万人参战。在厦门到集美之间修建海堤,便于向前机动;130、152(注:指不同口径的火炮)阵地设在石狮,在那里可以覆盖整个金门。在漳州、连城、晋江、惠安、莲塘等地方分别修建一线、二线和预备机场。还要修建鹰厦铁路、福州铁路……”

石一宸回忆说,我们向粟总长汇报后,张爱萍想趁军委还没有批复前,先向军兵种的首长们吹吹风。我们在北京跑了一大圈,张爱萍感慨地说,就等一句话喽!又过了几天,张爱萍耐不住了,说,你先回去,督促前指早做准备,我一个人在北京等批示。(摘编自《儒将石一宸》223页)

他终于等来了……

12月21日,彭德怀批示:“攻金门问题耗费巨大,和陈毅同志商定,暂不进行,待勘察后再准备”;“预算甚大,无十分把握,宜暂缓准备,待侦察后看情况再决定。”

12月22日,毛泽东批示:“请彭处理。陈毅同志意见,目前不打金门为有利,否则很被动,且无攻克的充分把握,我同意此项意见,需近5万亿元,无法支出。至少1954年不应动用如此大笔经费。”

12月23日,陈毅致函彭德怀:“主席批决由你处理,我再建议拨万把亿修铁路,黄老(克诚)有此意,如此对于闽省国防有帮助,请决定。”

石一宸继续回忆道:张爱萍从北京打电话来,声音很大。

“一宸同志吗?吹啦!”

“什么?”

一向精明干练的作战处长石一宸,这回竟没听懂……

两天后,12月25日,华东军区接到军委正式通知:攻金门准备工作暂停。

4 战略的契机

父亲带着满心遗憾回到了华东。

他回顾说:“方案被否决了。但问题呢?并没有得到解决,该怎么办?”

叶飞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金门失利我终身难忘,我想戴罪立功……但机会丧失了,没有攻下金门岛,对我来说始终是一大遗憾。

兵法告诉我们,只有在天时、地利、人和三种因素交织在一个点上时,战机才能到来。历史并非慷慨,攻占金门的机会一旦失去,就永不再来。

我也是个军人,也曾在最高统帅部机关工作过,我能强烈地感受到,曾为此呕心沥血的方案,在最后一刻被否决时的痛苦与无奈。虽然面对的事件年代久远,但我仍能跨越时空,触摸到那一代军人跳动的心。这种遗憾不仅仅属于父亲,也属于华东战区所有的指战员,属于每一个献身于祖国统一的军人们。

历史将它永远搁置起来了。金门之痛是华东之痛,也是中华民族统一之痛。

朝鲜停战了,战后的远东要重新洗牌。国、共两党,再加美国,台湾海峡的棋局更加扑朔迷离。

父亲对我说:“毛泽东原来的想法是朝鲜停战后腾出手来解决台湾问题,所以同意我们做进攻金门的准备,并要我和叶飞到朝鲜考察。但回来后,就有了变化。毛泽东的意思是,打了那么多年的仗,终于停战了,在国际国内一派和平的气氛中,不好再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了,台湾问题的解决只好再等机会了。”

这大概就是当时毛泽东的态度吧。

那么蒋介石呢?朝鲜战争,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呢?南北朝鲜无论谁先打的谁,无论谁是谁非,不是本文研讨的范围,反正是恶斗了几年,把个三千里江山搅得个天翻地覆,最终又回到了原来的起始线上,用北京土话说,“忙什么啊,您嘞?”在这场恶斗中,美国和中国是最他妈冤的,被自己的两个小兄弟莫名其妙地拖下水,死伤过百万。苏联要鬼得多,煽风点火,虽然出血不多,但也获益有限。倒是周边的小日本和远在南边的老蒋,这回算是抄着了。日本从二战的罪犯,摇身变为美国和西方的盟友,战时经济使它走出战后萧条的低谷。蒋介石呢?这个偏安的小王朝,在大难临头时,朝鲜的开打,使他终于躲进世界级拳王美国大哥的羽翼下,有了美国第七舰队的保护,谁还怕谁啊?反倒越发的有恃无恐起来。但是,好景不长,朝鲜停战了,毛泽东可以从朝鲜抽出身来了,下一个目标呢?自然就是台湾岛。统一中国,是历代开国君主留芳青史最为重要的功业,他蒋介石何尝不明白呢?

备感神伤的蒋介石,为前途计,他决心要拖住美国。

美国呢?自他在朝鲜被中国共产党的利爪挠了一把后,三弟法国又被个越南的胡志明在奠边府搞得一败涂地,当然背后还是中国和苏联的支持。它已经切切实实地感到了马克思可怕的预言在悄悄地降临,《共产党宣言》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现在何止是在欧洲,而是在世界;何止是徘徊,而是在渗透!在蔓延!在进攻!太可怕了。二战后,雅尔塔协议搭建的两个世界各自的势力范围正在起着变化,天平正在倾斜。西方世界必须联合起来,就像中世纪的君主一样,为保护自己的封地而战。

这是个签订军事联盟的时代。像21世纪各国热衷于签订WTO、OPEIC等经济合作协议一样,半个世纪前的世界正在忙于签订一系列的军事协议。《北大西洋公约》、《东南亚防御条约》、《巴格达条约》、《中央条约》等等;社会主义阵营也不示弱,为了保卫自己既得的领地,相继组建了国际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等与之对抗。

这是一条锁链,从柏林墙下开始,南下经巴尔干半岛这个火药库,穿过中东、中近东那个永远不会平静的阿拉伯世界,向东,经南亚次大陆,收编东南亚诸多的亚洲小龙,再缓缓向东北迂回,到达昔日的敌人,今日的朋友大和民族的国度日本,在太阳升起的地方截止。

这个新月形的防御锁链,半个世纪以来,把地球分成了两个世界。

但是,明眼人不难看出,在这个链条中唯独缺少一个环节——台湾。台湾处于新月形防线的中央,位居要冲。台湾的小王朝当然愿意成为锁链中的一环。蒋驻美“大使”顾维钧于1953年10月向美国正式提出了签订结盟条约的建议。

这当然是好事,但打了一辈子仗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却心存顾忌。《条约》一旦签订,蒋介石这家伙就更加有恃无恐了。一旦哪一天冒险发动对中国大陆的进攻,不就把美国拉下水了吗?经历了朝鲜噩梦的美国,无论如何是再也不愿意为小兄弟们大打出手了。

蒋介石让步了,1954年6月,国民党“外交部长”叶公超通知美国“大使”兰金,只要美国同意签署《共同防御条约》,蒋介石“愿意放弃任何可能为美国反对的进攻共产党的军事行动”。

这是一个隐含着众多潜台词的条约。《条约》规定,如果缔约一方遭到武装“攻击”,另一方将“采取行动,以对付共同的危险”,明确表明了美国的第一个目标:阻止大陆武力攻占台湾。同时,《条约》又规定,蒋对大陆采取军事行动,必须征得美国政府的同意。这又意味着蒋介石反攻大陆的梦想宣告破灭;意味着美国将要使两岸分裂的现状固定化、永久化,像南北朝鲜、南北越南和东西德国一样,最终造成“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历史事实。

毛泽东被激怒了。

这无疑是对中国主权的挑战。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讲话:“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我们没有及时(约迟了半年时间)地向全国人民提出这个任务,没有及时地根据这个任务在军事方面、外交方面和宣传方面采取必要措施和进行有效的工作,这是不妥当的,如果我们现在还不提出这个任务,还不进行工作,那我们将犯一个严重的政治错误。”(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337页)

不难听出,他在责怪谁了。

中共中央紧接着发文:“现在我们面前仍然存在一个战争,即对台湾蒋介石匪帮之间的战争,现在我们面前仍然存在一个任务,即解放台湾的任务。”

7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重申“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8月11日,周恩来在政府委员会做外交报告,强调台湾是中国内政,不容外人干涉。政府委员会通过了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决议。

8月22日,各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发表联合宣言,拥护解放台湾。

美蒋条约,使中国大地,群情激愤。

美国的反应同样是强硬的。

8月3日,国务卿杜勒斯声言要用美军“保护台湾和澎湖列岛”;“如果他们(中国共产党)试图征服自由中国的领土,那就意味着同美国开战”。

8月17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向记者表示:“对台湾的任何侵犯将遭到美国第七舰队的反对。”

8月19日,美太平洋舰队司令斯图普率6艘美舰侵入大陈海域,连续每日出动飞机160余架次在空域活动。

还在对朝鲜战争做反思的美国,又一次因为小兄弟要走上拳台了。

中国共产党没有选择。既然挑战,就只能是捡起手套,拔剑出鞘。它要向世人表明,共产党人不是清王朝,不是北洋军阀政府,不是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一个软弱的任人宰割的中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就是开国一代人的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对他们来说,无论在任何时候,尊严都是第一位的,在跪着生和站着死之间,中国共产党只能选择后者。

华东军区再次向军委动议。父亲说:“我们认为,打这一仗的条件成熟了。”

《大陈列岛登陆作战方案》又一次摆在了毛泽东的桌子上。

仔细研究美蒋《共同防御条约》就不难发现,在它洋洋洒洒的篇幅中,有一个致命的死穴:美方的立场是,可以协防台湾和澎湖,但协防区不能包括大陆沿海诸岛。从军事的角度看,蒋介石的防御是攻势防御,他的防御前沿一直伸到对方的鼻子底下,目的显而易见,为了袭扰和攻击对方;而美国人的意图是收缩回台湾本土,目的同样显而易见,既利用台湾封锁中国大陆,但绝不能被蒋介石拖进一场新的中国内战中去。仅仅为了远在大洋彼岸别国的几个小岛,而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这一届总统还不得下台?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为了说服国会,称这个岛子“不过是太平洋西岸几块比较大点的石头”。由此,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利用这个条约的分歧缝隙,抓住美蒋谈判陷入僵局的时机,突然而迅速地夺占沿海岛屿,美国应该不会出兵,也来不及出兵,也不应该会由此引发中美之间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敢不敢干?这就要考验一个领导人的胆识了!

我曾详细地问过父亲再次上报作战方案时的想法,他说,你看看我填的词就行了。这是1955年1月18日战斗结束后的当天他写的一首词:《沁园春·一江山登陆战即景》。上半阕结尾是:“雄师易统,戎机难觅,……望大陈列岛,火海汪洋。”反射出他渴望战机而不得时的焦虑心情,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