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级军官了。
“身残志不可残,只要成就了三宝太监那样的功业,谁又会看你不起?”秦良玉宽慰一句,道:“本将会荐你为辽东师师训导官,好好干,莫叫人笑话本将不识人。”
卢翘楚脸上通红,欲语还休,只是重重点头,接下了这位传奇女将的重望。
第406章 忽闻羽檄传来急(6)
王翊很得意。
作为旗队长,他带领着旗队第一个登上了阜平县城墙,打出了夏季攻势的第一场大捷,阜平大捷。旋即整顿人马,随着坦克司主力继续为大军前锋,东进攻打唐县,又是第一个冲进唐县的旗队。
萧陌对此更是格外高兴,不枉自己亲自起提了这个少年新兵出来。
“能够两次立下跳荡之功,的确是个可造之材。”萧陌亲临前线,见了佘安,除了表彰坦克司之外,对这支连番报捷的旗队也十分上心。
佘安领着第一营作为前锋部队,一路势如破竹,此时正是意气风发,道:“王翊这小子看着像个秀才,打起仗来却有老四的狠劲,又不鲁莽,实在是我营年轻军官之中最为显眼的好苗子。”
“这就好啊!”萧陌兴奋地搓着手,走在城墙上视察防务,又道:“你也看出来了,咱们现在不是少兵,实在是缺将。只要多打几场胜仗,多栽培出几个好苗子,扩军还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哈,咱们有刘老四,有王家康,现在又有了王翊,我第一师人才济济,萧东楼除了眼红还能如何?说不定咱们扩成第一军了,他还没能扩师呢!”
佘安也是心中激荡,这不是指日之间,自己就能当师长了?按照以前的老兵制,一个师的兵力足以堪比一镇总兵了!
“不过第二营的进度有些慢了。”萧陌话头一转:“照计划,唐县应该是第二营的战役任务。”
佘安倒是不在乎,道:“这事没法说,只能先到先得。之前藁城之战计划得何等周密,连座钟都配发下去了,结果萧东楼迷路,周将军的钟坏了,单宁那边又出了幺蛾子……所以嘛,该怎么打怎么打,咱们谁都不怵。”
萧陌与佘安是锦衣卫时候的老相识了,闻言只是抿嘴笑了笑,道:“我身为师长,不能有所偏心,但是老一营是最早跟着殿下杀出来的人马,你在营官任上若是不能锦上添花,恐怕日后升了将军也要被人笑话。”
虽然这话里面颇有语病,因为第一师三个营都是当年的东宫侍卫营出身。只是萧陌是在第一营营官的职位上扛上将星的,只要看到“第一营”这个名头,自然就多了一份亲近感。
佘安却没有觉察到任何问题,信心十足道:“我还想着此战中多挣些功劳,最好能得个封号。坦克司这个封号太小了些。”
“这也是得看机缘。”萧陌道:“当日刘老四拣这么个便宜,也不是打得特别凶。咱们渡河冲阵那仗如何?论说起来,那仗是真该给个封号的。对了,林涛授了上校衔,在陕西统领义军。日后见了,咱们还可以一起喝酒叙旧。”
说起当日渡河之战,佘安心中就颇为难过。虽然当日牺牲的战友都是他的熟人,但甄飞宇却是他多年的挚友,如今阴阳永隔,思之惆怅。
东宫成军以来,惟属那一战最为凶险激烈。若不是当时李过不敢追进山中,恐怕没人能回得来。
“青山依旧在啊……”佘安摇了摇头,道:“听说总参派了袁宗第、刘芳亮去说服闯逆余部归顺。呵呵,我们侍卫营第一仗就是跟闯逆打的,没想到现在转而要成一家人了。”
“天下都是大明的,当然是一家人。”萧陌虽然坚持着主流论调,声线里却带着一丝不屑:“这叫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不过闯逆余部有没有用也很难说,跟东虏军打下来的战果不容乐观。”
“说到东虏,”佘安突然道,“我军只守龙泉关,不守倒马关……不会有意外吧?”
萧陌沉吟片刻,道:“东虏在山西的多铎部主力驻扎忻州、定襄一带。未必不会摆出疑兵,走龙泉关打阜平抄我后路。所以我在阜平放了一个司,固守关隘。但他们要走倒马关的话,就得先行北上三、四百里路才有入山孔道。”
佘安还是有些不放心,却安慰自己道:“左光先总不至于连人家走了三四天都没发现。”
“说起来,也有参谋提到过这个问题,不过可能性实在太低。”萧陌道。
“那个管平洲?”佘安突然问道。
萧陌捋了捋肩章上的缨络,道:“除了他还有谁?看来他的不着调已经连你们都知道了。”
佘安笑了笑,也算是跟管平洲“一般见识”的自嘲。
“我派他去跑后勤了,先踏踏实实干几年再说。”萧陌道:“真不知道他哪里来的那些天马行空的怪念头。你部速度休整,什么时候能够出发打庆都?早一天打下庆都,第二营也就能够追上来了。”
“我部已经进入了战备状态。一手军令,一手发兵,绝无二话。”佘安信心满满。
萧陌就是喜欢这种雷厉风行的部下,果然签了军令。佘安也果然是说走就走,仍旧以坦克司为主力,挥兵赶往庆都。
从唐县到庆都县不过三十里许,佘安下午出兵,傍晚已经在庆都城下按营寨扎了。从整个战场态势而言,第一师第一营果然如同尖刀一般,从阿巴泰和洪承畴的侧肋捅了进去。
此时清军东路军的主力部队,正在冀中平原与第一师第二营、第三营、骑兵营交战,根本没想到自己的侧翼会在短短数日内就被人突破到了阜平。
实际上,因为阜平和唐县靠近山地,不适合大军展开,一直没有被洪承畴视作要地。以他对战场局势的判断:最佳策略是以人多的优势打击人少的明军,而不是用等数量的军队与明军比精锐,此所谓蚁多咬死象,就算打不过你,用人海淹死你总是可以的。
从这点上来说,第一营的成功其实是拣了第二营的便宜。不过第一师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却没想到这种局面。
因为洪承畴不是泛泛之辈,而阜平与唐县乃是太行山孔道之一,沟通山西的要地,焉能不设重兵?这也是萧陌让第一营走阜平然后东进的原因。
原本是想用牛刀杀牛,谁知杀到了鸡头上。
洪承畴此时有多少兵力?阿巴泰手下的满洲真夷五万人马,这属于正兵,洪督师是调不动的。他所能调集汉军旗和绿营兵,加之总督标营,满兵额是五万人。在之前连番进攻之下,人数达到了十万众。
这个逻辑看似有些诡异,却是人在无奈中的必然反应。因为手下兵员损失较大,最终对北直百姓下了狠手。但凡是壮丁,让清兵见了便拷回营中,编练成兵卒。虽然人数上去了,但是军服、器械、操练,根本无从谈起,有一根棒槌的就算是装备齐整了。
光靠着十万人的架势,或许能吓跑曾经的明军,但碰上希求一场硬战奠定自己军中地位的明将来说,却是十万个移动军功,非但不怕,而且跃跃欲试。
近卫一师第二营就是这般撞了上去,以四千兵力突袭洪承畴的先锋官祖泽润。
祖泽润好不容易从战败的阴影中走出来,这回重整旗鼓带了一万人马出来攻打安平,谁知道还没看到那个让他吐血的小村寨,就被近卫一师第二营营官杨武年突袭得手,只身逃跑。祖泽润一路逃回清军大营方才收拢溃兵,出门时带着的一万人马,此时已经去掉了十之七八。
战报送到南路大营,阿巴泰为之憋气,用满语骂了半天。洪承畴不懂满语,只是铁青着脸没有说话。
后路粮台被袭,前锋又遭此重挫,这仗还怎么打下去?
而且这杨武年又是何人?他能督领一个营的精锐,总不会是无名小卒,为何以前从未听说过他?倒是那个王家康有所耳闻,据说是锦衣卫大汉将军出身,颇为善战。当日就是他将希尔根和祖泽润打得大败。这回却没见到他的旗号……唉,东宫是哪里找来如此之多的能将?
洪承畴只觉得心肺焦枯,真是恨不得立刻飞回京师,再不要多呆一天。
随着祖泽润兵败的消息一同赶到的是明军攻克阜平。
洪承畴已经有了免疫力,对于阜平失守并没有什么意外,只是建议阿巴泰调集大军收复这座城池,并命龙泉关守军做好防备——此时龙泉关守军已经投降了。
在洪督师看来,一座靠近山地的小县城,远远没有兵败丧师重要。然而在东宫,光复阜平,取得龙泉关,却被定义为“大捷”。而杨武年击败祖泽润只是平平淡淡发了一封捷报。
因为前者取得了战略意义上的胜利,是整个战役胜利的节点。而击败一只乞丐流民似的弱旅,只是武将的分内事。
“所以从这点上来,洪承畴的战略眼光不过尔尔啊。”朱慈烺得到了清军的反应,颇有些遗憾。
只是一瞬间,他就立刻将这种脑残的念头扫出了大脑。
是的,只有脑残的人才会希望敌人英明神武。
对于一个真正要干大事的人来说,敌人是越白痴越好。如果敌人不够白痴,那就要用尽一切手段将之变成白痴,或者直接消灭。如果不是条件不允许,朱慈烺毫不介意孟乔芳的故事再次发生在洪承畴、阿巴泰、多尔衮……等等所有敌人身上。
第407章 忽闻羽檄传来急(7)
崇祯十八年八月中秋就在眼前,因为前线战事紧锣密鼓,每天都有新的塘报送到济南行在,使得宫中一点过节的气氛都没有。
崇祯皇帝最近拿到的塘报都是报捷文书,又有一位杨武年的上校军官走进了他的视野。他不知道为何这个杨武年还不如其下属王家康名头大。更不知道同样都是第一师的军官,为何佘安打下个阜平县,也不见取了多少首级,便传了大捷,而杨武年以少胜多,才只是发了份捷报。
即便如此,这样的能将还是不可轻忽。崇祯起身走到后面的白色屏风,在王家康名字下面写下了“杨武年”三个字,想了想,又补上了一行小字:以少胜多,骁勇之将。
这是崇祯新近养成的习惯。将有军功的将领、干吏名字写在屏风上,日后要用人,首先便从这上头选。这也是从宋朝皇帝那里学来的法子,不得不说还挺有用处。
皇帝每天看到的人名恐怕是这个时代最多的,往往会出现一个毫无印象的人写了本子弹劾一堆毫无印象的人,或是反过来。在这种信息轰炸之下,谁能记住那么多名字?何况里面还有同名、似名。
又因为“简在帝心”这档子事不能让外人知道,所以这面屏风便放在皇帝寝宫,平日笼着一层纱,除了皇后、袁妃等亲近之人,等闲不会让人看到。
“春哥儿今年又不能回来过年了。”周后长叹一声:“他堂堂一国储君,又是尚方又是假黄钺,怎地还要亲临战阵?”
崇祯帝已经对儿子的军事能力颇为信服,替朱慈烺分说道:“太祖、成祖当年也是亲自上阵的。”
周后噗嗤就笑了出来:“陛下这比喻真是……怎就能将他跟祖宗们比。”
崇祯却笑不出来,道:“我看当今英杰中用人打仗,比春哥儿强的恐怕也是罕有。听尤世威说,春哥儿虽建了总参谋部以为赞画,但何时打,打哪里,却都是他一言以决。之前我也怕他一意孤行,刚愎自用。现在看看,春哥儿的确是有眼光的。”
周后听到崇祯赞扬自己的儿子,心中也是乐得开了花,只是微笑不语。
崇祯再次看了一眼屏风上的名字和简注,亲手笼上了纱,叹道:“我曾以为天下无可用之士,然而此刻看看却是英才迭出,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