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没有想过,为了四凤,我与七姓十家翻然成仇?如果不是侥幸,整个家族都被我拖下了水。”
黛儿不答。
“现在你可以走,但以后休想再打四凤的主意。也可以留,但得老老实实做人。现在我们家树大招风,我不想有一个不安定的因素在家里面。而且即使是留,也得听我的安排。”
洛阳是不要想了。自己势力增加,但仇敌依然无数。这个女人既然张质手一勾就勾走了,如果是李旦来勾她呢?宗楚客来勾她呢?要留也只有将她安排到大洋洲,到了哪里,随便她怎么蹦,也蹦不出所以然来。
王画说完了,立即离开。
他要写信给李裹儿,既然与十八家讲和了,也放他们一马。
但又接到一个让他犯愁的消息,小琉球的事。
因为手里掌控的人手增加,船厂再次扩大,这半年来前后又下水了八百艘海船,而且式样更新更大。
王画乱七八糟地画了许多图纸,一开始都被工匠否决。只采用了一主帆与多从帆的结构。王画也无可奈何,图纸能画出来,书籍上有,他自己还买了一些模型,但究竟是怎么造的,不清楚。后来造船技术提高,才发现王画的图纸是适用的。又开始上了双桅中型帆船,船舶的式样也从原来某些方头方尾,改成了全船流水线型。十分类似后来著名电影《加勒比海盗》里黑珍珠号船只式样。
这种船舶成了去年王画家船舶的主流。传说中这种船舶在静水里船速达到十五节(约每小时二十七公里),不知道是不是技术问题,或者那只是一个传说。肯定没有,但新船确实速度很快。
随着这样船舶的下水,再加上修造了这么多船只,技术工人思路再次开阔,因此,三桅快速机帆船,引起了技工的更大兴趣。王画提供了几种三桅船的式样,重点就是后来被称为世界上最快的帆船卡蒂萨克号。
但这船还是一个传说。主要它已经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木船,是在铁质骨架上包着柚木壳板,船体水线下包着铜皮。这两条现在就无法实现。但开阔了技工的思维,加上王画手中有铁,而且那个高炉炼钢虽然不是很好,可比现在的普通生铁质量要稍微好一点。当然赶不上百炼钢。但有一个最大的好处,为制造大型钢材创造了条件。
因此技工集中在一起,提出了让大洋洲造出大型骨架,没有电钻,没有螺丝,没有氧焊。但人多力量大,人多主意多,有人想出了在烧骨架时,留下洞眼,然后镶上锚钉,用大铁锤将锚钉锤弯固死。在去年下半年这种新式海船终于下水,因为半铁质龙架,加固了船舶质量,终于使船只的吨位达到了一千五百吨。虽然没有卡号二千一百吨那么恐惧,对现在唐朝已经是一个巨无霸的存在。而且船速空载时没有达到卡号传说中的十七节,如果带上大量橹手,也达到七八节的均速。也就是全力以赴,包括补充供给在内,只要二十天就可以从大洋洲后来悉尼到达广州。虽然没有卡号四个月从广州到达英国恐怖,对现在的海船来说,也是一个传说。
当然,不可能配制这么多橹手的,除非海战,可现在与谁海战?大食商船?他们看到王画的船队,敢吗?但也至少节约了三分之一的时间。
主要这种船舶出来,为王画垂涎美洲大陆提供了可能的空间。
还有一种船,郑和的宝船。
不好意思,哥只是一个神话。
这种船是六桅帆船,不是主桅越多船速越好,桅放在船只是什么地方?还有桅帆越多,操作起来就越困难。工人们都否决了。
王画又回忆了一下,郑和下西洋时的船纸后来让兵部尚书刘大夏付之一炬。不是刘大夏头脑坏掉,也许郑和下西洋意义重大,但对明朝本身来说,用去了无数财钱,是一件祸国殃民的事。后人依据的是清初张廷玉的说法,长四十四丈,广十八丈,比卡蒂萨克号还长了二十多米。卡号吃水深都达六米多,那么这艘船的吃水最少深达六米。一计算,排水量达到两万多吨。
但,一个轻型航母。
这明显在扯蛋,是张廷玉这个书呆子认为越大越好,空中画图想出来的尺寸。于是英国学者推算有可能排水量在三千一百吨,安全载位是两千五百吨。中国学者唐志拨计算是九千八百吨。但又有科学家反复论证,纯木质帆船最大框架结构承爱的吨位只有两千吨,否则可以造大,但到了大海上几阵风浪一晃,全散了架。所以又说郑和的宝船只有几百吨。后来根据《天妃经》卷首郑和下西洋图中复制出来的宝船只是纸上宝船,不是实际的郑和宝船式样。
但究竟多大,无人可知,可后来有村民在南京宝船厂遗址发掘一根长在十一米的舵杆,又捞出两米多的绞关木,需要五六人才能操作,能绞起一千斤重的铁锚。有了这个舵杆与绞关木,还不能证明宝船有多大,可绝对不会只有几百吨,有可能达到木船的极限,也就是英国学者说的二千五百吨。
反正技工认为王画画的这个宝船是空中楼阁。但王画提供明朝的锹钉、铁锔、铲钉、蚂蟥钉等思路,使复杂的木结构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各种船钉拼合、挂锔、加固在一起,不至于“散架”。还有长降式平衡船舵,两舷和艉部,设有长橹。这种长橹入水深,多人摇摆,橹在水下半旋转的动作类似今天的螺旋桨思路。以及巨型开花爪锚都被技工参考。
双桅船没有全部采用,但在新出现的三桅船上这些技术一一被采纳进去。
三桅船转到大洋洲制造了,而且下水了两百艘。但因为船只缺口很大,小琉球上还在继续制造船舶,不过新船再次转化了某些技术。不但用于海船,也用于河船。这半年多来,小琉球一共下水了六百艘海船,与四百艘河船。这些河船将跟随大洋洲的粮食一到前往长江,促进内河漕运。
但这些船舶不是变出来的,大洋洲不算,单琉球岛上集中了技工就达到了两千人,奴隶近五千人。还时不时的有原住民帮忙。不说提供中转的货物,就是这么多人吃喝用住,也是一个庞大的规模。所以又鼓励了原住民耕种。
这些变化终于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时不时地有唐朝的船只过来窥测,只是让岛上的力量吓跑了。这都是私人的商贸,否则都有人上奏朝廷。
王画看到的正是这个消息。
想了想,还是先发制人吧,于是又写了信给李红。提前说出来,省得让某些人用这个借口说他图谋不诡。
中原也开始渐渐平息。
王画信来得及时,李裹儿的手下终于停止了兑换行动。但就是这样,也兑换了一千两百多万缗飞钱,卷走了十八家在几大城市的一半作坊店铺。不但将他们用飞钱吃下来的作坊全部吃回来,而且还吃下来许多原本属于十八的产业。
让十八家感到奇怪,十几个主事长老或族长的信也到了他们手上,但信上说,对李裹儿手下的行动,不要管,如果他们想怎么样,不但不要管,反而会支持。原因回来再说。
于是大家默契的一起收手。
吃下来店铺与作坊,因为留着三百万缗钱,立即一一重新开业。主要就是货物现在便宜,用原来八九成的价格就可以进到。三家清楚,这个时间不会很长,因此将钱全部用来大量进货了。
老纪与老宗同志也到了钦州。
李显着急地将李红喊来说:“这回可以将那个锦囊拿出来了吧。”
很苦涩,这一等就是一个多月。
不但他,虽然不是早朝,可朝中许多重要大臣都在一旁,主要是好奇的。
李红说:“奴婢将它带来了。”
大家长松了一口气。
李红又说道:“但有四件事要禀奏。”
又来了,李显说道:“那你快快说吧。”
“第一件事,十八家同意将囤积四千一百万石粮食出售。但因为价格高,我家二郎只好以每斗二十八文钱交与朝廷。或者朝廷以每斗二十五文直接从他们手里将这些粮食拨出来。”
四千一百万石?大家吓了一跳,十八家的家主不在这里,否则李显都能跳下去,将他们活活掐死。这是想将国家往死里整啊。
立即吃下去,现在总算清楚了,国家粮食不足。当然吃下去,朝廷要管理,还要往外运调,等于亏损了三四文。可也不算过份,这笔粮食吃下去,国家少了动乱的一个隐患,再加上后面大量粮食调进来,粮价立即长久平稳下去。这才是国家根本。况且王画的二十文也补贴回来。主要就是有点亏损,后面还有许多铜矿在等着开采,这个损失与这些铜矿比较起来,还是损失么?
李显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不过头脑清楚起来,如果自己派官府调,成本更高。因此还是让王画派人调,不过不是调到洛阳,而是调到各州。
“第二件事,现在的市场主要是死了。没有交易,可朝廷自己就囤积了大量铜钱。”
李显原来还不大明白,现在也明白了,不看官仓里铜钱堆积如山,这不是好事。可不这样,难道朝廷自己去做生意,将铜钱放到民间去?因此听了李红的话,问道:“有何主意,快快道来。”
“现在棉布掉到每尺五文,想再掉,不如种粮食了。因此陛下可以采购一批棉布,边防士兵的衣服,官员的俸饷,以后都可以用棉布发放。等到棉布缓过劲来,这一进一出就为朝廷节约大笔开支。而且还使市场开始活跃起来,铜钱流向民间。反正朝廷即将得到大笔铜钱,不是吗?”
“也依你。”李显答道。如果真有大批铜矿,他也舍得。但没有这个铜矿,那又是两回事。
“第三件事,就是每确认一处铜矿,可向天下发放公告。让这个消息,使某些手中还囤积着大批铜钱的人,主动拿出铜钱出来交易。”
这也是一个办法。李显立即同意。
其实也听出来了,李红这三件事,都是为了辅助国家的。要么使经济回温,要么使粮价平稳。
但第四件事却是王画私人的,李红说道:“还有一件事,因为陛下没有过问,二郎没有说过。问题也不大,但有些逾制,所以想了想,还是托奴婢向陛下解释了一下。”
“什么事情?”
“陛下也知道的,二郎进粮的地方很远,虽说用了以货易货的方法,将粮价本钱压低。但还是没有办法将本钱压缩。于是在夷洲设立了一个造船的作坊。本来也想设在中原的,可这样一来,因为雇拥大量的工人,还有中原的树木都有主之人,船只成本提高。但二郎手中又没有这些钱。因此在一些岛国上抓了一批奴隶,在夷洲设立了一个造船的作坊。还请陛下宽恕。”
原来就是这件事,难怪王画手中有那么多大海船。虽然这件事是有点不好,周边许多国家都在抗议唐朝百姓野蛮,到他们国家抢掠,连百姓都抓。但除了大食、吐蕃、突厥,这些小国家谁将他们生死放在心上。
是有点逾制,可王画是为了国家,也不算过份。李显说道:“恕王卿无罪。不过这个夷洲在什么地方?”
提起大洋洲恐怕没有人清楚,但提起夷洲,还真有许多大臣知道。
张说答道:“启禀陛下,夷州在潮州与泉州东面的海域上。在三国时,东吴孙权曾派卫温与诸葛直率水军一万到达此处。但因为水土不服,官兵死伤十之八九,最后带数千夷洲百姓返回东吴。东吴太守沈莹根据带回来的夷人描述,在《临海水土志》里写过夷洲的情况。夷洲在监海郡东南二千里处,当地气候炎热,没有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