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第1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才锯到两米多远,我已经额头渗汗。手臂酸软。这还是在已经改善了锯的性能的条件下,若是没有大量地前期处理,估计撑到这会儿我已经早趴下了。土鲁招呼几位大力的木匠来替我,围观了大半天。他们也看出了门道,知道应该如何使力,几人轮流下来,终于将这棵圆木剖开。

“老子要铸长锯!”

我终于愤然,打算将这个板锯方案推倒重来。

但为了稳重起见,我打算铸的“长锯”也不超过一米。

眼下这把板锯还是有用的,至少对于木匠们断开圆木或修整木板是一个有力的工具。但真要用于锯板。还得是双人对拉的长锯才行。

匠人们在剖开的圆木边上啧啧称奇,土鲁则将板锯紧紧抱住,其他匠人估计一时间难得一用了。

接下来地十来天里,打铜匠人们组成了一个专门的“造锯”小组,和我一起研究从长锯到短锯的铸造,为“利其器”,我还为匠人们另铸了一批超硬的铜锉,用于修整锯齿;为在泥版上镂刻精细地锯齿,我咬咬齿铸了几把尖细的铜匕。

但最为难的是锯齿的形状,详细讲解了很久。还是没能让多数匠人明白为什么要刻成两边倒伏方向不同的三角尖,只好让太昊学校的教师拿了几张纸来,放大了画在上面,张贴在匠作区。

不理解是吧?不理解也要执行!只要照葫芦给我画好瓢就行了!

还好,工程进度比较顺利,第十天上,我面前终于摆放好了十多把已经装好木柄,打磨光亮的长短铜锯。

我正在满意于锯地制造技术进步,却感觉到地面传来微微的抖动,木案上的铜锯也轻轻地颤动起来。

什么动静?

我冲出匠作区,上马直冲城外。

姜由终于进军了。

数千头牛在远离太昊城数公里处缓缓地向西南方向移动,那个方向约200里外有一个可以让牲畜通过的山口,过了山口向南,就是由族的村子。队伍缓慢移动,隐约有数十骑快速在骑牛的战士和牛群间来回奔跑,这里面应该就有姜由了吧!

隆隆的震动从地面传来,烟尘漫起在地平线上。

第二天,数名侦骑从太昊城出发,随姜氐大军而去。

自这一日起,由族换盐的交易就再也没有人来过。罢了,我且先静观,忙我的建设去吧。

看到太昊匠人们开始锯出了较为平整的木板,最薄地已经达到约2厘米,我开始放心下来,并加大了培训匠人们制作铜锯的规模,一段时间内,这将是太昊城反向为大元诸城输出的一项重要商品。

考虑到工艺的复杂和培训期较长,我还不想在工艺成熟之前将这项技术输出到其他地方。

将春播的事情交待给风余他们,趁春汛还早,我还得往公孙氏去一趟才放心。

太昊六年2月7日,我带着20人的一小队骑兵上了路。这一次我先取道铜码头——靠少昊的那一个码头叫盐码头,察看了一下仓库的情况。铜码头的负责人叫风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舟,估计他父母当年起名字时也没想到他会作码头负责人,但如今这个名字最合适了),很小心地逼上粱山我们察看堆放铜锭和盐袋的专门房间,里面的铜锭都一块块抹上了猪油,放在木质架子上,这一招是跟贸易城学来的,估计是骑兵们将这个贮存技术告诉了风舟。

存放盐的地方则在地面上放了大量石灰,这个是按我在太昊城的作法。

我估计了一下,铜锭已经有了大约三千块的存量,按每块十斤左右计,那也有十多吨了,这可是个不小的数字,看来自冶铜工艺改进以后,铜的产量有了比较大的提高。

盐也有了近400袋有库存,按每袋40斤算,这也得有七八吨吧,应该可以满足公孙氏、姜氏和太昊的一时之需了。

而对岸,不断有骑兵涉河过来,库存的量还在不断增长。

自铜码头往西,越过大平原,我没有走上一次的山路,而是沿大河而行,力求找到一条合适的新道路。

数日之后,河谷收窄,前方是一道峡谷。

第一百六十八章 … 西出函谷

最后这一两天里,由于没有从南边绕大山过去,而是沿河直进,可以看到河道已经明显收窄,尽管还在冬季,却也能看到大河水流变得湍急。

而现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地势则尤其险要,大河在右边咆哮,河宽只有100多米,落差集中,流速极快,对岸也是山坡,地形陡峭。左岸边则内有数十到数百米宽度不等的一道山谷,然后是高山陡起,让我想起当初的炎族战场。

但这里却显得险要得多,左为绝壁,右为深谷,可谓绝地。

我一边感叹,一边率骑前进。远望去,谷底全无通路,走进去以后,经过一段蜿蜒逼窄的通路,竟从谷底穿了出去,最窄处不过数米,整个谷底长数十里,奇险无比。

过了这个山谷没多久,我们就明显看到前方一望皆是平野,再没有大山阻隔,而大河竟就在这里折向北!

函谷关!

我蓦然回头——我们头一天经过的竟是函谷关!

怪不得地势险要!

豫陕晋三省交界,黄河转拐处,当然就是函谷关了!

我回望高山险谷,颇多感慨。

后世老子出关便是从我们经过的这条路。西出函谷关,却是八百里秦川,王霸之地,哪里是去化胡,分明是去享福去了。

战国时。秦人守住这一关,便可安心在秦川内发展,而不受任何侵扰,待实力培养成熟,便可出关而争天下,所向无敌。

纵有六国联兵,猛将如云,雄师百万。道这关前,便只能远巡不前。待秦师一出关,便将六国联军杀得一败涂地!

姜氏果然占了个好地方!若让他们在此千百年发展下去,谁知道会不会提前出现一个“姜始皇”!

再往前应该就是后世地渭水,那渭水的支流  也就是公孙氏的祖地所在的河流,应该是泾水还是洛水呢?

没有一张地图在手还真是麻烦(读者大大们一定得小心,日后如果要穿越到原始,最好带一张地图)。

但这条河还不能叫渭水。至少现在不行。按姜氏的说法,这叫姜水。但从骊琴那里我得知,骊山族曾把牛神山所在的山叫作骊山,这条水原来也不叫姜水的,姜水应该只是渭水上游的一条支流,却因为炎族将宗族祭祀地改到了牛神山下,丽族在争战中失去了山,也失去了对这条河地命名权,加上迫于宗族得到其他各部的支持。只得南迁了。

从我们经过的路程计算,我们走的这条路比炎族迁族绕过南边的大山那条路要近得多了,说不定姜氏的先祖远远看到函谷关而不敢前进,最后只能向南绕过大山才到达的大平原。

姜由已经南下。我没兴趣再到牛神山下,而是涉水北向,直奔公孙氏所在的支流。沿这条支流跑了五天多,才到达上次我们宿营地河谷。

但这一次不再是只见河流不见人地场面。就在我上次宿营的那块坡地上,一个庞大的工地正在施工。

北岸的坡地上。距离四河交汇之地不到200米远,一座边长600余米的方城正在夯筑地基,旁边有数百个大小不一的皮帐篷或草屋。这里应汝孙是我们的太昊族人施工地点了。

距离还有两三里路,坡地上的族人就看到了我们,一个骑兵小队迎了上来。

“木驼!”我远远地看到弓着身伏在马背上快跑的木驼,高叫了一声。

“哗!”

木驼带地小队战士们高呼起来。

“族长来了!”

两名骑兵不再过来接我,而是反冲向工地,向族人宣布这个消息。

等我和木驼并骑到达工地上时,上千族人都涌了出来,喜笑颜开,纷纷簇拥到我马前,我没有下马,就在马背上高呼:“大家辛苦了!”

族人们一阵欢呼。

木驼挥示意大家继续工作,族人们才慢慢散到工地上去。

在工地外,我还看到了远涉长途艰难过来的太昊牛车,大约还有沟来辆。

“这些家伙可不容易到这里呢!”木驼说,,一路上不停地坏,还好有匠人们在修,就这样都坏了一小半,不过还好多数都到了这里。也真亏了这些牛车,不然的话那么多粟米和帐篷、工具,靠马驮人扛可不行。”

“那粮食和盐都还够吗?”上次运来的盐有地是给公孙氏的,不知道太昊筑城的族人剩下了多少盐。

“一个月没有问题,现在我们的骑兵都在往北方地坡地上去狩猎,就是想坚持到两个月以上,公孙氏的粮食也不多!我都不好跟他们要。”木驼说着挠挠头,偷看我地反应。

怪不得我们的骑兵没有几个出现在工地上。

“没有问题,不向公孙氏要是对的,我会给你运来粟米,现在太昊有了一种新车轴,一定不会轻易坏掉,下一批运粮食的车应该会装得更多,还有盐不会再从太昊运过来了,可以直接从码头过来,我找到了一条新路,不用翻山,只要沿大河走就行,比原来的那条路近了很多!”

“不用翻山?那就好了!那我们的牛车也不会坏那么多了!上次可花了我们一个多月才到这里呢!”木驼高兴起来。

“不过粟也要省点吃,留一点作种子,下一批粟我会在一个月内给你们送到!”从这里骑马返回太昊不过十来天时间,运粮食过来也许就在20天以上,不过通过新路从函谷关通过,应该就在20天左右可到吧。

“好嘞!”木驼满口答应:“其实就算两个月运到也没有问题    我们的骑兵在北方狩猎打到的东西也不少了,这几天都没有吃太多的粟米呢!”

“呵呵!那也要让筑城的族人们吃饱!”我怕出现过犹不及的情况。

“那——”木驼犹豫了一下“公孙氏上次派遣人过来,说是要用黍换我们的盐,是不是还是用斟戈氏的那个办法?”

呵呵!这个我倒不反对,斟戈氏都能接受的比例,对公孙氏不算过份吧!

这倒也是一个解决粮食运输问题的好办法!

“那就派遣一队骑兵,你带队,跟我走一趟新路,我带你们去找运盐的近路!”

第一百六十九章 … 南征不利

工地上我视察了两天,主要关心筑城材料,看来公孙氏有熊城那边的太昊匠人已经来过了,现在工地上用得最多的都是黄土烧制的城砖,连地基都是用大块的城砖砌就。

“这土可松了,要是太昊城外都是这种土就好了,太昊那边开垦一亩地的时间。这边可以开三亩!”几名太昊匠人告诉我。

这个消息在头两个月我就得到了,有熊城那边的匠人们早为我作了这方面的介绍,看来这片地上的农业发展速度和规模都将很快超越太昊城那边。

“到春播的时候,所有的建筑工作都停下来,所有人全力投入到春播,耕地的工作也一样,不能为了建城耽误庄稼!以后这里的作物迟早要能够自给,不能老是从太昊老远送过来,种子的问题你不用担心,我一定按时给你送到!”我向木驼交待道。

在工地停留的两天里,我抽空去了一趟公孙氏的有熊城,经过这两个月时间的建设,有熊城已经到了封墙顶的时候,公孙干忙得晕头转向,仍向我保证——只要有熊城一建好,就立即让族中所有剩余劳动力投入太昊的新城建设。

“不知道太昊族的新城叫什么?”公孙干好奇地问。

“叫大夏城!”我早已经筹划在胸,当年大元诸族将随太昊新城的建设一个个得到命名,有穷城和汉土城就是先例。

自知道姜氏所在的地方就是后世大秦建立霸业的所在地,我对于在姜氏地盘上筑太昊新城也有了兴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