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概是为了将戏演得更像一点,西夏人还不断派出小股骑兵进行挑衅,而联军如果出战,他们就立即撤回,希望藉此令联军官兵心浮气躁,这便是所谓的“挠军”之计。然而,吴璘和郑南臣都是久历戎行了,怎么会上这种当,无论夏军如何上蹿下跳,联军依然是以我为主、稳步推进,但是如果西夏人冲得太靠前的话,他们也不会放过这一良机。结果十多天下来,西夏人不但没达到他们原先的目的,反而白白折损了数千人,而这时西夏的都城兴庆已经暴露在联军的面前。李仁孝再也忍不住了,迅速将手中可用的全部兵力集结起来,一共有十一万骑兵和八万步兵,准备就在兴庆城下与赵宋联军决一死战
第五百零九章 山寨版车阵
这一孤注一掷的行为立刻就遭到了质疑,有将军劝谏道,“只要军队还在,哪怕都城暂时陷入敌手,也总能夺回,现在敌人锐气仍盛,决战的时机还没到啊!”
“哼,你说得倒是轻松,可我们还能退到哪儿去?你们不要忘了,西面的辽国余孽可对我们一直怀恨在心(主要是当年金国灭辽时,西夏在被金人狠狠教训一顿后,意识到金军的强大,立刻掉转枪头加入了金国一边,致使辽国的窘境雪上加霜,很快便灭亡了。而西辽国是当初辽国的皇族耶律大石所建,一直对此耿耿于怀,要不是沙漠阻隔,外加西夏的实力并不比西辽弱,两国只怕早就打得不可开交了。)呢,如果我们国都被占的消息传过去的话,他们有可能会错失落井下石的良机吗?”,李仁孝毕竟是一国之君,看得比大臣们更加长远。
可还是有大臣提出异议,他们的话也很有道理,兴庆城经营多年,已经是天下少有的坚城,如果倚城死守的话,以赵宋联军那点兵力是无论如何拿不下来的。但李仁孝马上就提醒他,赵宋联军既然能在西夏军队一直坚壁清野的情况下稳步推进,可见他们后勤的强大。而若他们包围了兴庆城,完全可以从四处征集粮草,应付起来就更是轻松。反倒是西夏数十万军民困守国都,仅靠存粮又能坚持多久呢?在李仁孝看来,固守兴庆,赵宋联军的确是攻不下来的,但若他们围而不攻,那夏军就只能等死了。
西夏的大臣们这下也提不出有力的反驳意见,所有人都将自己的力量投注于即将开始的决战之中。说起来,党项人的团结是令人敬佩的,要不然这样一个小民族,又怎么能在大国的夹缝中坚持这么多年呢?
然而,精神从来就不是万能的,赵军在中原战场上威风八面的战车大圈防御战术现在已经传入南宋军中,而吴璘虽然年事已高,脑袋却没有僵化,反倒比很多年轻的军官更能活学活用。在吴璘看来,有强大的人力战车固然是很好,但实在没有的话,替代品也并非很难找,只要同时满足路障功能和移动灵活这两点即可。于是,当西夏步兵混编的近二十万大军倾巢而出之后,摆在他们眼前的却是以运粮车为外围骨架构建出来的山寨版大车战阵。
西夏人一看就闷了,这运粮车还能这么用的?其实这是很老的战术了,当年汉代的卫青与匈奴单于的主力骑兵在漠北决战时,就是采取了利用武刚车结阵阻挡对方骑兵冲击的战术,武刚车是两用车辆,既可用作战车,也可用作运输车。可是后来中国人又犯了好就全好、坏就全坏的老毛病,在意识到战车的诸多不足后,不是想着改进,而是直接将其扔进了垃圾堆,而走上了利用重步兵对抗骑兵的路线。这种路线未必比以车制骑的战术差,至少成本会低上很多,然而以步制骑对士兵素质尤其是勇气和斗志的要求极高。盛唐时汉人极其自信,那时采用这一战术自然没有问题,经典例子就是唐代所向披靡的陌刀阵。宋朝继承了类似的战术,不过出于成本的考虑将陌刀换成了更加便宜也更加容易使用的斧钺,效果本应没多大差别,然而宋朝的民风已经变得文弱内敛,这时再用这种以命搏命的战术,就显得非常不合适了。正是因为这样,当年金军南下时,北宋军队人数再多也是不堪一击,如果采用以车制骑的战术,虽然也未必能阻止得了靖康之乱的发生,但至少也不会那么惨吧?
不过,这支西夏大军并非纯粹的骑兵,所以还好办一点,派步兵上去将那些拦路车全部砸碎就好了。可当西夏步兵真的冲上来之后,密集的车阵突然开了一道大口子,吴家军那六千已经披上铁甲的骑兵从中冲了出来,西夏步兵为了方便砍车,阵型混乱不堪,又如何能够抵挡地了重骑兵的突击?只是一个照面,西夏数万步兵就被打得溃不成军,伏尸万余,侥幸逃生的也各自逃窜,再也不敢向联军进攻了。西夏的步兵大多是汉人,斗志远不能和身为统治民族的党项人相比,开小差的人越来越多。如果是在两军僵持阶段,西夏人还能通过控制汉人官兵的家人逼其出死力,可现在赵宋联军都打到西夏的国都了,傻子都能看得出西夏危在旦夕,当地汉人自然硬气了很多,甚至有人还威胁道,你要敢伤害他的亲人,到了西夏灭国时,就是清算日!而当联军不断宣传优待俘虏的政策后,西夏军中汉人官兵反正的数目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西夏人最终还是不得不用骑兵去对付联军的车阵
由于车阵的阻挡,西夏骑兵的冲击力根本发挥不出来,不得不采用弓骑战术。然而,对没有盾牌的骑兵来说,与拥有大量神臂弓的联军步兵对射,绝对是很不划算的一件事。而近战的话,失去冲击力的骑兵就更不是装备长兵器的重步兵的对手,随着战况越来越激烈,联军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夏王李仁孝虽然是个外行,但他也看出再打下去必败无疑,不得不下令全军撤入城中。可他却不知道,这样做正中了郑南臣的圈套。
“这些党项人在野战上固然强悍,但要说到守城,只能算是二流,何况他们还没见识过我们赵军天下无双的攻城手段呢!”,郑南臣远望高大的兴庆城,轻轻冷笑道。赵军此次带来的工兵不多,但其中很多都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夏军进城后他们立刻忙碌了起来。
到了第二天早上,躲进城里的西夏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仅仅只是一个晚上,二十四具高耸入云的巨型投石机就已经组装完毕。似乎是特意向西夏人道声早安,东方刚现出一抹鱼肚白,一枚一百五十斤重的石弹便呼啸着飞上了城头,将一幢民宅砸了个稀巴烂。接着其他的投石机也陆续开火,兴庆城再怎么坚固,一时也有些难以抵挡。李仁孝见势不妙,连忙增派大量士兵和民夫赶往遇袭地点,殊不知这正是郑南臣想要看到的
见到夏军在南门增兵后,郑南臣马上向军令官示意,很快那二十余具投石机就更换了“炮弹”。如果西夏人看到这些新“炮弹”的尺寸,可能会暗松一口气,五十斤的“炮弹”怎么也没一百五十斤的可怕吧?
第五百一十章 西辽来犯
但是他们却不知道,那种一百五十斤的石弹只是拿来吓人的,这种五十斤的“炮弹”才是真正的人间凶器。它们正是在赵军北伐中令所有坚城变得如同纸糊一般的加强型“霹雳弹”,里面二十多斤的粒状火药可不是好玩的。而对从来没见过粒状火药威力的西夏人来说,这些特殊“礼物”的出场秀对他们的震撼远远超过了中原战场上的金军。
在二十余具投石机不间歇地狂轰滥炸下,移兵此地的西夏军队承受了很大的伤亡,但更大的伤害表现在他们的心理上。面对从未见过的恐怖威力,很多西夏士兵甚至失去了抵抗的意志,因响彻数里的爆炸声震破耳膜而失聪的人也不在少数,其中还有一些年轻的西夏兵居然被吓成了傻子
所以,当投石机的数百发“霹雳弹”打完的时候,兴庆城的南门已经完全陷入不设防的状态,而郑南臣果断地抓住了这一时机,指挥全军乘势攻入兴庆。攻城阶段由郑南臣指挥是赵抗事先安排的,但郑南臣顾忌老上司的想法并没有对吴璘提出来,从这一点来看他比当初离开吴家军的时候可要圆滑得多了。可是吴璘并不是一个气量狭小之人,他对吴家军的野战能力极有信心,所以接过指挥权时便是当仁不让,可吴家军的攻城能力在宋军中都算不上强大,当年攻打腊家城功败垂成,固然有赵构催他班师的因素,但若不是攻城时间太长,也早该攻下了。再考虑到赵军的攻城能力绝对是天下第一,吴璘便毫不犹豫地让贤,将攻城阶段的指挥权交给了郑南臣,而郑南臣也不是个虚伪之人,这时自然不会再假惺惺地推辞了。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野战时堪称陆战之王,但在守城时由于巷道的限制而难以充分发挥实力,步兵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南北朝时的名将陈庆之,对这个道理非常明白,他曾说过这样的话:“吾以虏骑不可争力平原,及未尽至前,须平其城垒,诸君无假狐疑,自贻屠脍。”。他的意思是,步兵在平原地形上与骑兵交战,是一件很吃力的事(尤其陈庆之此时的兵力还不到敌人的三十分之一),所以要想以(少量的)步兵击败数量众多的骑兵,就必须乘者骑兵还没有充分展开兵力的时机,发挥步兵攻坚的长处,直接拿下骑兵驻守的营垒,那么骑兵野战的优势便无法发挥,而兵力优势也因为无法展开而不能表现出来。而如果因为对方兵力众多,而畏缩死守,那么等到对方数十万骑兵出现在平原上的时候,大家就只能等着被他们屠杀了。
但是,这道理说起来不难理解,但要做到却很困难,面对数量多于自己的敌人,再加上步兵对骑兵的天然恐惧,敢于主动发起进攻的勇士实在太少了,所以古往今来做到这一点的人寥寥无几。然而,郑南臣有这样的决断,他的部下也都是这样的勇士,很好地执行了这一策略。而西夏军队数量虽多,但一来他们在“霹雳弹”的轰炸下士气受到了很大影响;二来巷战实在不是骑兵的主场,经过三天的血战,西夏骑兵阵亡五万余人,李仁孝为了保存下党项人的种子,下令全军撤出兴庆,向夙敌西辽求援。他这样做虽然是事出无奈,但西辽如今已是一个大国,其君主应该不会不懂“唇亡齿寒”这一浅显的道理吧?
攻下兴庆后,联军兵威大振,西夏境内“受到残酷压迫的各族人民”与一些不得志的人才纷纷来投,联军的兵力迅速膨胀至二十余万。尽管现在兵力雄厚,吴璘与郑南臣也并不是不懂“除恶务尽”的道理,但他们却没有急于派兵追击夏军残部。这主要是郑南臣的意见,一来由于他是赵抗的代表;二来两人关系甚佳;三来郑南臣所言也确实有理,吴璘听后并没有提出异议。郑南臣认为西夏西边有强大的西辽国,与西夏关系一向不睦,如果联军急着追剿夏军残部,反而可能引起西辽皇帝的警惕,到时候两国出于“唇亡齿寒”的考虑联合起来就不好对付了,更何况赵宋两国目前的重心还是收复故土,不会急于向西扩张。所以郑南臣认为,现在联军还是暂时按兵不动比较好,这样西辽与西夏之间便很可能发生火并,这一点与当初郭嘉遗计定辽东的情形颇为相似。就算西辽勉强容下夏军残部,其中也大有施离间计的空间。何况联军现在虽然人数暴增,但质量却下降不少,不进行必要的整顿肯定是不行的;而且其中可能还有不少人心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