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醉-第3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合适的引路的人,如今情况下,没有合适的荐举之人,差不多就是失了早早被人赏识、得到朝廷重用的机会。但他们依然期望能得朝廷高官的认可和赏识,因此寻常间也时常想办法拜访他们认为可以给他们带来好运的高官,陈易也是他们选定的目标之一。魏元忠也算比较幸运,后世时候的陈易略微知道他的名声,因此就得以接见了。

历史名人注定有其与众不同之处,魏元忠也是如此,在与陈易的交谈中,充足展示了他的才学,除了与魏玄同一样在官员选拔的制度上有所提议外。还提出了朝廷必须要重文扬武之道,不能因为立国多年,外患大半消除而荒废武事,强国自道更加要重视武略。

“理国之要,在文与武,今言文者以适辞华为首而不及经纶,言武者则以骑射为先不知方略……人无常俗人。政有理乱,兵无强弱,将有巧拙,故选将当以智略为本,勇力为末……”魏元忠以、郝处俊、裴行俭等人为例,讲述了武将谋略培养的重要性。同时又陈述了军队中奖罚分明的重要性,“夫赏罚者,军国之切务,苟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尧、舜不能以致理!”并言赏罚不分明会让将士不拼命,其所带来的损失是无法统计的!

他的观点当然得到了陈易的认可。甚至觉得此人真是他的知己,在军备改革方面的建言还是挺有见地的。陈易也向武则天推荐了魏元忠,只不过他没魏玄同那样得幸,蒙武则天召见,到底两人原来所当官的级别有差别。最终,在陈易的荐举下,经吏部考核,魏玄同意外地被任命为检校吏部侍郎。协助裴行俭进行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魏元忠也因为在人事选拔制度上及军事改制方面有与众不同的建议,被补到兵部任职,委以兵部郎中职。

对于自己举荐的人得武则天看重,并被委以重职,陈易很是高兴,他相信他又收罗了两个很有才学的人。魏玄同和魏元忠自然更加高兴,陈易的举荐让他们得到了特殊的待遇。而且得到的任命远出他们自己的意外,对陈易很是感激,生出知遇之恩。

魏玄同在得武则天召见时候陈易也在座,一道论事时候陈易经常能给予画龙点睛的指正。彼此间聊事时候也是类似,让他们经常听到不同常人的理论,远比他们想的高深的理论,在惊叹的同时也敬佩于陈易的才情,觉得真是名不虚传,陈易是有真才实学的。

“子应,你这些年所荐之人才都是不错,无论是狄仁杰、张柬之、骆宾王、王勃,还是魏玄同、魏元忠,俱非泛泛之辈,以后你要你本宫发掘更多的人才!”武则天并没在意陈易的私心,她也不完全清楚陈易在这方面有什么私事。发掘人才的要求是她向陈易提的,陈易也不断地向她推荐不一般的人才,这让她很是欣喜,并一再鼓励陈易,多当几回伯乐,为她,为朝廷发掘更多有用的人才出来。

因为先知先觉的原因,陈易举荐的人才都非泛泛之辈,大多都是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声的人,他们的才能决定了他们的表现,这也间接证明了陈易识人的才能,这方面的“才能”让自诩极少看错人的裴行俭都甚是惊叹,武则天更不要。这也让陈易得意,他也在拼命回忆,努力想起这个时代的历史上还有哪些名人,只不过一些很有名的人要么没出生,要么还小,或者没办法寻访,一些如果名讳不传到他耳中来,他还想不起来。

只能以后多多注意,听到耳熟者先将人抢过来再。

年过后,陈易又在谋划另外一件事。

这件事是他早有打算,也算是军备改革中很重要的,但一直没条件或者没机会实施的一件事,那就是筹建军校的事。筹建军校,培养更多的将领,这是陈易认可的最佳提高军中将领素质的捷径,苏定方留存下来的兵法现在只传裴行俭和苏庆节,陈易不希望卫公兵法如原来历史上那样失传,他希望将御兵之道,战争时候的谋略传给更多有潜力的将领。当然不只卫公兵法,还有李勣、契苾何力等一大批非常有谋略的将领所留存的领军之道也不能让他们湮灭,要继续流传下,让后人发扬光大。

陈易提议筹建军校的事得到了武则天的支持,但因为随后发生了很多事,武则天无暇顾及,陈易也有太多的事忙,如此重大的事当然没精力管。如今兵部来了魏元忠这个激情澎湃的人,而且与陈易所执理念基本相同,完全认可筹建类似讲武常性质的军校,培养军中将领的谋略。有这样一个铁杆支持者,又是极具才能的人,再加上对吐蕃的战事已经平息,对倭国的战事也暂时处于停顿状态,军器监属下各工坊正按上一年制度的计划生产和科研着,陈易有精力打理这事了。

他和魏元忠联名写了一份奏本,送到武则天的案前,陈述了趁如今许多有经验战将还在的情况下,应该早一点将军事院校筹建起来。苏定方、李勣、姜恪这样的名将先后离世,他们的作战谋略没能亲自传授给更多的人,这是一个天大的遗憾。

为了进一步服武则天尽快同意他的所请,在上呈奏本的同时,他也与武则天来了个促膝长谈。

“娘娘,所谓军事学院,就是一所教育和培养各级将领的学府,培养出来的各级将领,要让他们做到战时能指挥,平时能管理,对领军作战之道很熟悉,对各类武器也熟悉其性能并能熟练掌握,在军中起着中坚力量!”面对着武则天的问询,陈易娓娓而道:“而且,组建军事学院,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无论在筹建、选址、人员配置、师资力量、管理人员及方式、授课方法、教材编写等方面都要进行长时间的准备,如今朝廷已经进行了全面的军备改革,为了大幅度地提高我大唐军队的战力,必须要尽快决定筹建军事学院!”

“军事学院的授课内容,可以是以往各兵法大家写成的著作,也可以是我大唐军队中能征善战将领的用兵所得,以敌为师,由军中有威望者,军事才能卓著者进行讲授,这比以往军中盛行的一个名将只将兵法传授给几个入门弟子的方法强多了!而且军事学院在培养各级军官时候,可以加大思想方面的教育,让军事学院毕业的将领都有忠君爱国的思想!”

“军事学院建立后,可以让大批的高级或者中下级军官到学院中进行系统的培训,大幅度提高各级军官的军事素养!娘娘,筹建军事学院有百利而无一害,如今我大唐已经国富民强,朝廷赋税收入连年增长,建立军事学院所需花费虽然大了一点,但依我大唐现在的财力,是完全可以负担的起的!”陈易眨着一双充满热情的眼睛,以非常有煽动性的口气对武则天了一大通的话。

“唔!的不错,确实是应该早筹建军事学院!”武则天笑着点点头:“这件事你上年也已经提过了,本宫也没反对,只是后来事忙,没顾的上了,如今你再提起,想必已经有了详细的筹建方案,只要你将方案拿上来,在朝会上得到通过,那就可以施行了!”

“是,娘娘,臣一定尽快将详细方案呈上来!”陈易大喜过望。

也只花了几天的功夫,陈易就和魏元忠一道,草拟了一份详细的方案,交到武则天的案头。武则天也没食言,马上就拿到朝会上讨论了。

讨论结果当然不出意外,没什么人反对,军中武将更是拍支持,筹建军事学院的事就这么定了下来。陈易主领此事,兵部的几位官员,包括魏远忠,还有工部的一些官员参加进来,大唐皇家军事学院筹建工作正式启动。

第三百二十七章就以身相谢吧

做一件事,无论古代还是后世现代,当主要领导的总不是最忙碌的,忙的都是副职,忙死的全是下人物。筹建军事学院的工作开始,魏元忠等一众人忙的热火朝天,而陈易却依然如原来那样清闲,只不过稍忙了一些。

开始时候的筹建工作主要是选址,修建校舍,待这些完工后才可以进行教师及管理人员的选拔,制度教案,开始教学。因此在陈易带着人,在长安城外灞河西岸选了一块非常好的地方,令工部及兵部的相关官员开始修建依他提议而设计的军事学院校舍之后也就没他太多的人事了,他也只是偶尔过看看,关注一下工程进展,及做出必要的修整,其他时候大多是听听魏元忠等的人报告就罢了。

天气逐渐转暖,因为天寒之故停下的对倭战事又开始进行了。

经过大半个冬天的适应,我大军已经基本适应了在倭地的生活与作战,而这次战事的开端是倭人沉不住气,从北面往近江一带进军,准备将我征倭的大军赶下海。

中大兄和他下的一众大臣已经从海路通过安东转往长安,只不过因为路途遥远,气候恶劣,至今还在往长安的途中。被大唐朝廷新立为倭王的大海人王子不能服众,率军镇守北面的一名叫中古名仁的将领是中大兄的铁杆支持着,不理会大海人王子的命令,拒不放下武器投降。而被押往长安的中大兄也很硬气,不愿意下令让中古名仁投降,一切只能靠武力解决了。

中古名仁当然不会容忍大唐军队留在倭境内,在天气转好,可以发动战事之际,他就率先率军南下,对镇守在近江一带的大唐军队展开攻击。

不过大海人王子再没有威望,他也是大唐扶植的新倭王,依然有不少倭人听从号令。放下武器,选择了与大唐的合作。中古名仁所领的人马中,也有不少有怀有异心,不愿意与唐军为敌,毕竟在年前的一战中,倭军败的太惨了,根本不是大唐军队的对。因此在中古名仁带领军队南下的过程中。不时有将领率领下的军队哗变,或者私下逃离,一些人是直接投奔大人海王子的。

未战而已先乱,让中古名仁暴怒,但又无计可施,只能在接下来的行进过程中加强监管。将所有领军将领换上自己的亲信。

为防备大唐军队从北面直接渡海攻击,倭军在北面集结了近十万重兵,并修筑了数道防线,如今证明一切都是徒劳的,防线没有任何作用,主要军队集结在北面,反而让近江一带成了防备空虚之地。让大唐军队轻松占领。这情况也可以倭国的军事力量并没遭受大的打击,包括中古名仁在内的许多倭人将领还残存着梦想,以为凭倭军的实力可以将唐军赶下海,赶出倭境的。

不过战事的结果一定不会依照他们的梦想而演变的,大唐军队以逸待劳,正等着他们的到来,准备打一场大的歼灭战呢。

朝堂上的人,包括武则天、陈易等人在内的大唐君臣。都不担心倭境内战事的结果,他们认为再过一段时间,就是捷报传来之时。倭人在倭王中大兄被俘,我大唐新立倭王后仍有许多人不愿意来降,中古名仁还决意与我大唐军队决一死战,这让武则天很恼怒,下令尽快将中在兄及中臣镰足等倭国大臣带到长安来。并令在近江的高侃,尽歼来犯的倭军,不愿意投降者,杀无赦。

高侃当然肯定会遵守朝廷的命令。其实即使武则天不下此命令,他也会如此做的。

在特定时候,一定程度的杀戮会让敌方产生害怕心理,让他们放弃抵抗。

当然高侃也是相信,无论来多少倭兵,都不会是大唐远征军的对。李敬业已经在年后时候乘船返回长安,正在回长安的路上,李勣病逝的消息不能不传给他,朝廷也下令让他回京奔丧,少了李敬业的大唐军队依然战将如云,丝毫不畏惧人数占绝对优势倭兵的进击。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