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二战全景纪实-第1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大部分人还对战争的结局充满信心。
他们以为:德国的城市虽然被炸,但只是略伤皮肤,德国军队还牢牢地控制着东起第聂伯河,西至大西洋的欧洲大陆,是欧洲大陆无可争议的主人。
他们相信希特勒的“军事天才”,相信德国军队的能力。
他们知道德国海军不是英国美国海军的对手,但认为德国陆军仍是陆战之王,必定能把想在欧洲大陆登陆的盟军打得落花流水,使之再也不敢指染欧洲大陆。
1942年8月的第厄普之战不就是例证吗?
希特勒、戈培尔这些战争贩子和为纳粹效尽犬马之力的德国将领们知道,盟军已在英国集合了百万大军,正厉兵秣马,欲踏平英吉利海峡的恶浪,重返欧洲大陆。
几年来,纳粹头目们一直在调集物资,强拉民夫,在荷兰、比利时、法国海岸挖壕筑垒,密布地雷,苦心建造“大西洋壁垒”,准备让盟军撞得头破血流,尸横海滩。
在英吉利海峡对面,盟军上下并未被希特勒大吹大擂的“大西洋壁垒”所吓倒,正在精心策划,准备强行登上欧洲大陆。

………………………………………
10。会议桌上波诡云谲(1)
………………………………………

1943年是世界战争大转折的一年。
1942年苏联和美国的经济都先后转入战时轨道,军工生产蓬勃发展,人民的反法西斯热情不断高涨。
到1943年4月时,同盟国中的主要大国美、英、苏军队人数和技术兵器的数量,都已超过轴心国德、意、日,在力量对比上同盟国越来越占优势。
由于经济和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各个战场上的态势也发生了巨变。
在苏德战场上,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惨败之后,7、8月间又在库尔斯克遭到重大失败,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了。
在北非和地中海战场上,5月间美英法军队解放了突尼斯,肃清了北非残敌;7月在西西里登陆,月底墨索里尼垮台。
9月3日同盟国和意大利秘密签订停战协定,同日,盟军在意大利南部登陆。
同年10月13日,意大利新政府对德国宣战。
德国事实上已处于两线作战,轴心国开始瓦解。
在太平洋战场上,以麦克阿瑟将军为司令的西南太平洋盟军早已开始有限反攻,控制了所罗门群岛大部。
尼米兹海军上将指挥的美国太平洋舰队,于11月底攻占吉尔伯特群岛中的塔拉瓦岛和马金岛,从中太平洋发动主要攻势。
总之,在各个战场上,战略主动权已转到同盟国手中,德、日法西斯已处于退却、挨打的被动境地。
如何利用战局的胜利转折,进—步加强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的合作和协同作战,以便尽快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并为战后的和平和安全做出安排,便成了同盟国的主要任务,为此,同盟国首脑必须进行会商。
1943年8月19日,正在魁北克开会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联合致函苏联政府首脑斯大林。
信中说:“我们现在正处于战争的决定性关头,现在正是进行会晤的最适当的良机。”
他俩还提议阿拉斯加、巴士拉、巴格达、安卡拉等地,作为供斯大林选择的开会地点。
斯大林也希望与罗、丘会晤。
但与美、英政府首脑不同,他不但是苏联武装部队最高统帅,而且直接指挥三军,全军的重大军事战略和战役决策最后都由他拍板,而此时苏军正在痛击德寇,斯大林几乎一天也不能离开莫斯科。
所以,为了与罗、丘会晤,斯大林建议,会议地点最远不能超过伊朗首都德黑兰。
同时,苏联政府建议,事先应确定需要讨论的问题的范围,并商定必须通过的各项议题的草案。
为了加强主要同盟国之间的了解和联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为召开首脑会议事先做好安排,美英苏三国政府商定先举行外长会议。
1943年10月19至30日,美英苏外长会议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内的斯皮里多诺夫卡宫举行。
这是旧沙皇时代的宫殿,大理石铺地,室内装饰金碧辉煌。
出席会议的美国代表是国务卿科德尔·赫尔,新任驻苏大使艾·哈里曼和驻莫斯科军事使团团长约·迪恩少将;英国代表是外相安·艾登,副外相助理威·斯特朗和国防部参谋长黑·伊斯梅将军,苏联代表是外交人民委员维·莫洛托夫,苏联元帅克·伏罗希洛夫,副外交人民委员安·维辛斯基、马·李维诺夫。
据艾登回忆:“三国政府同意了议程,每一个主角都有一个他认为特别重要的题目。
俄国人所关心的是1944年春天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最合乎赫尔心意的题目是关于战争目标的四国宣言和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
我的目的是达成一项协议,以建立一个机构,盟国可以在这个机构中磋商与战争有关的欧洲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正纷纷找上门来。
所有这些主要目的都一一得到实现。”
会议的第一项议程,是缩短战争时间的措施,即主要是开辟第二战场问题。
苏联对这个问题已提出两年多了,并且一再希望英美尽早实施。
在这次会议上,苏联代表建议明确规定开辟第二战场的日期。
莫洛托夫正式提出:1943年6月罗斯福总统和丘吉尔首相曾向斯大林声明,美英军队将于1944年春天在法国北部登陆,这个声明是否仍然有效?
对此,赫尔和艾登回答说,在8月底结束的魁北克会议上,美英首脑又重新确认了这个决定,准备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之中。
但盟军进攻法国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西北欧的德国空军力量大量缩减;二是在发动进攻时德国不可能从其他战场调遣大量兵力到法国。
其实,对美国来说,1944年春天进军西欧已势在必行了。
因为在库尔斯克战役后,德国的失败已很明显,苏军正西进,势将席卷整个欧洲。
所以在魁北克会议期间,美国战略情报局长杜诺万曾向参谋长联席会议提交一份备忘录,建议美英军队在西欧大举进攻。
这样既能打败德国,又能同俄国达成协议,对西方和俄国都有利。
罗斯福正是根据美国战略情报局的献策,在魁北克会议上劝说丘吉尔等再次确认1944年春天进攻法国的决定,准备实施“霸王战役”,开辟第二战场。
但是莫斯科外长会议期间,丘吉尔曾致电艾登和伊斯梅将军,通知他们进攻欧洲将要延期。

………………………………………
10。会议桌上波诡云谲(2)
………………………………………

所以,后来在外长会议公报中只是写道,“对于为缩短对德国及其欧洲卫星国战争所应采取的措施方面,曾有率直的和详尽的讨论。
讨论了具体的军事作战计划,关于此项作战计划,已经做出决定,并已着手准备……”
第二项议程是苏美英中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本来是苏美英三国外长会议,结果却发表了四国宣言,这是什么原因呢?
简言之,这是中国人民六年抗战的收获,同时也是美国对外政策的结晶,尤其是赫尔的杰作。
到1943年时,中国人民已进行了6年的抗日战争。
旧中国虽然贫穷落后,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45亿人民坚持抗战,付出了巨大牺牲。
几百万军队牵制、消耗和消灭了大量的日本侵略军,显示出一个伟大民族的风范和一个泱泱大国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博得了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尊敬。
对美国来说,在战时,中国是打击日本的最好的基地;中国的众多劳力也是可用的兵源。
在战争结束后,一个亲美的中国在亚洲可以监督日本,在北方可以抗衡苏联,在国际安全组织中也可以制约英国。
而一个巨大的中国市场则是销售美国工业品和资本输出的好地方。
所以,此时美国对外政策的目标之一,就是竭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确定中国的大国地位。
这就是为什么赫尔这只勇敢的老鹰要不畏疲劳、远涉重洋飞到莫斯科去的原因之一。
赫尔是美国老资格的政治家,出生于田纳西州。
从1917到1933年曾任美国众议员和参议员达14年之久。
1933年3月起出任国务卿,在政府和国会两院都享有很高的威望。
赫尔痛恨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暴行,希望用国际法和国际安全组织来维护世界和平和秩序;主张自由贸易,反对关税壁垒。
这样凭藉美国的经济实力,便可在世界范围内维护美国的利益,使美国称雄于全球。
所以,他和罗斯福总统都力求建立一个国际安全组织,以保障和维护世界和平。
这就是赫尔风尘仆仆远飞莫斯科的第二个原因。
10月7日中午,风和日丽。
73岁高龄的美国国务卿在若干随员的陪同下,在华盛顿机场上踏上了一架四引擎运输机,前往莫斯科,进行他外交生涯中最为光彩的一次旅行。
这也是他生平第一次乘坐飞机。
第二天早晨,赫尔到达波多黎各,改乘“凤凰”号巡洋舰,横渡大西洋。
舰上有4架飞机负责巡逻,另有两艘驱逐舰护航。
一天下午,巡逻机发现好像有一艘潜艇。
巡洋舰立即发出“各就各位”的战斗信号,驱逐舰也冲向前方。
但结果发现,原来是一条大鲸鱼。
这一场虚惊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在1943年时,希特勒的潜艇在大西洋非常猖獗,同盟国的舰船不得不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赫尔一行平安到达卡萨布兰卡,从那里又坐上运输机(它事先飞越大西洋,在此等候)飞往阿尔及尔,受到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欢迎。
将军不顾军务倥偬,专程从意大利来此迎接国务卿,并共进午餐。
他的人品和信心给赫尔留下很深的印象。
戴高乐将军也在这里拜访了赫尔,他们进行了坦率的长谈。
戴高乐的态度比赫尔想像的要友好。
接着,赫尔一行又从阿尔及尔飞往开罗。
这次是夜航,赫尔在机舱里的卧铺上睡了一个好觉。
到达开罗时他受到美国公使等人的欢迎。
下午,赫尔会见了埃及国王法鲁克——一位二十多岁的漂亮男子,留着胡须。
此后又会见了希腊国王乔治和南斯拉夫未成年的国王彼得。
第二天早晨,美国代表团飞离开罗,前往德黑兰。
赫尔俯看苏伊士运河,许多货船正一字长龙地顺序通过河道。
接着,飞机便飞到圣经上常说的那片土地的上空,他们看到了伯利恒、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当圣地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即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发祥地,故称圣地。
从我的视野中掠过时,儿时的往事一起涌上我的心头。
我能看见母亲夜复一夜地给我们朗读圣经。
我能看见我的弟兄们和我把圣经从一个人手中传给另一个人。
我能听见我们逐节逐节地背诵。”
——赫尔回忆道。
美国人从飞机上和地上看到了伊朗正在扮演的重要角色。
它是一条交通要道,美国按租借法给予苏联的援助物资,正源源不断地通过伊朗从南部运往俄国。
赫尔到达德黑兰时,艾登也飞抵伊朗首都。
艾登事先曾致电赫尔,建议他俩在去莫斯科之前,先在开罗举行预备性会晤。
赫尔回电说,我们的俄国朋友已有疑虑,那样做可能被看成是英美在同俄国讨论之前先搞一个共同的政策。
不过,既然他们不期而遇,彼此总要互致问候和非正式地交换意见,但没有进行任何认真的讨论。
在飞离德黑兰之前,两位俄国领航员登上飞机,以协助美国飞行员工作。

………………………………………
10。会议桌上波诡云谲(3)
………………………………………

同时,美国新任驻苏大使艾夫里尔·哈里曼也登上赫尔的专机,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