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玉长出了一口气:“幸亏这个废物还算识相。”
苏起又捧着那本《神道经》翩然地走回自己房间,在窗下读了起来。家族中的这些弯弯绕绕他早就了然于胸,却懒得去理会,他本就是穿越来到这个世界,区区一个嫡长孙的位置,他还没有放在心上。
读了一会儿《神道经》,苏起又拿起一本《计然策》。这《计然策》乃是商圣范蠡所著,其中既有兵法韬略,也有治国之策,甚至连商道也包含了进去。范蠡是以商道悟天道,最终得以封圣的第一人,可惜后来便再也没有人能够以商道封圣。
若是按照原来那个世界的历史,吕不韦必然够得上这个条件,可惜,这个世界却没有吕不韦。
苏起已经知道,这个世界其实就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世界,只是从周朝开始,历史便开始出现了诸多变化,到了战国时代,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
最根本的原因,便是修行者的出现。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让这个世界和之前苏起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严重的错位。
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时,推演《周易》,却阴差阳错间明悟了天地至理,感受到了天地元气的存在。只可惜他当时寿元将尽,只是突破至第六境炼心境,便阖然长逝。文王死后,他所研究出的修行法门传给了武王和姜子牙等人,从此这个世界便进入了修真时代。
 ;。。。 ; ;
第三章 天下大势
到了春秋末年,周室衰微,天下大势又是一变。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修真已经蔚然成风,修真者成为各国王室不断争抢的宝贵资源。到了春秋五霸时期,历史已经发生了些许变化,而到了战国时期,这种变化最终引起了一场天翻地覆的大变革。
这些大变化的根源在于修真者。在春秋时期,千乘之国便可以算得上是中等诸侯国,所谓千乘,也不过是一千辆兵车,举国之兵也不过十万人左右。春秋时战法落后,普通士兵面对修行者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像姜子牙这样的九境修行者,一人屠灭万人也不在话下。所以对于这些诸侯国来说,整饬吏治、富国强兵、积数十年之功往往也比不上培育出一个五境以上的修行者。
如此一来,修行者的多少就变成了衡量一个国家实力是否强盛的绝对标准。晋国在春秋时期称霸时间最长,道门积累最深厚,所以并未被韩赵魏三大世家所吞灭,反而一直维持了这种强势的统治,成为了最大的诸侯国。
没有了三家分晋,晋国周边的国家便岌岌可危了起来。短短十数年间,晋国南灭楚,东灭齐,占据了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天下九州中的五州全都成了晋国的领土。
就在晋国虎视眈眈想要一统天下之际,发生了三件大事,最终止住了晋国的灭国大潮,形成了天下三分。
第一件大事,是周室覆灭。只是一夜之间,周王室所有王室成员、官员和王畿之地的贵族、国人、隶农全都被杀了个鸡犬不留,象征着山河社稷的九鼎不翼而飞,天下震动。这件事情直到现在,仍是一件悬案。毫无疑问,能做出这般大手笔的,必然是一群强大的修行者,可到底是哪里的修行者,诸国便各执一词,谁也不肯承认了。
周王室虽然已经衰微得不成样子,但好歹还有一些镇国法器,除非四名以上的七境修行者一起出手,否则绝对不可能做到这般无声无息。众多修行者们的第一个怀疑对象便是晋国,晋国的修行者最多,统一九州的愿望也最迫切,又不能公然对周王室用兵,否则便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所以只能暗中派出修行者,将周王室一举吞灭。
可也有人不同意,认为晋国虽强,灭周的愿望却并不迫切,完全可以灭燕、灭秦之后再慢慢灭周,没必要现在急匆匆地将自己推到风口浪尖,千夫所指。
要说嫌疑,秦燕嫌疑也一样大:秦国历来是西戎蛮荒之地,不被视为中原主流,又正处于变法的关键时期,根本无力抵抗晋国的大军,所以这一手嫁祸可以让晋国被天下唾弃,秦国就可以集中精力变法图强。而燕国除了这两个目的外,还有一个目的便是封王。燕国是姬姓,是周王室的同姓诸侯,国内愚忠势力最多,对周王室最为忠诚,燕君几次想要称王,都被一帮老臣死谏,未能如愿。现在周王室已灭,燕国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举起“正统”的旗号,自立为王。
只是这些都只是猜测,直到最后,也没人说得清灭周的到底是谁,是秦晋燕三国,还是那些隐世的宗门?九鼎又去了哪里?这便成了历史上的第一大悬案。
第二件大事,是秦国变法。这点倒是与苏起所熟悉的那个世界一致。秦国向晋国俯首称臣,割了河西之地以求和,将晋国的矛头引向了燕国。趁着这个机会,秦国变法成功,国力大增,十年便练出了一支新军,趁着晋军新败一举收复河西之地,战力之强令晋、燕两国闻之色变。
第三件大事,是晋国伐燕。秦国变法之际,割了河西之地与晋国求和,晋国国内也曾爆发出一场大讨论。有人力主先灭秦后灭燕,也有人认为秦国不足虑,应该先灭燕。最终晋国国君决定先灭燕,认为秦国变法是“自乱国本”,“不出三五年必将大乱”,“不足为虑”。结果晋国以三十万大军伐燕,却没想到,燕国国君拜年仅三十岁的慕容越为大将军,五战五捷,竟然用十万军队连胜晋国,斩首二十万。晋国元气大伤,不得不放弃了伐燕的想法。从此,天下格局逐渐清晰,竟成了三强鼎立的局面。
天下九州中,晋国独占其五,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占了天下的一半。秦国占据雍州、梁州,北达河套,南并巴蜀,东至函谷关一线。燕国占据冀州、兖州,与晋国以黄河为界相持。
三国之中,晋国最为富庶,秦力最强,而燕国虽然五胜晋国,却慢慢地变成了三国中最弱的一个。这便是当今天下的大格局。
苏起的爷爷,文信君苏牧之,便是燕国上卿之一。苏起生于将相之家,又是嫡长孙,对于这些军国大事自然是一清二楚。只是他作为一个穿越者,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如数家珍,知道秦一统天下后二世而亡,之后又是楚汉相争、三国鼎立……自然对这些事情不那么在意。他可没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觉悟,只是觉得王图霸业,最后不过是大梦一场。
想到这里,苏起放下书卷,一声轻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便安安心心地做一个‘纨绔子弟’,也不为那些虚名所累,游山玩水,读书怡情,平安地度过一生,足矣。”
就在这时,一个丫鬟急匆匆地赶来,见到苏起在窗后读书,连忙深施一礼:“少爷,老太爷回来了,马上便到,家主老爷让少爷和大家一起去迎。”
苏起闻言精神一振:“好,我马上过去。”
他将竹简卷好放在案上,又稍微整理了一下仪表,便急忙赶往前院迎接老太爷,文信君苏牧之。
老太爷苏牧之今年已经将近七十,作为燕国上卿,封文信君,本身便是七境的强大修行者,在燕国朝野和修真界都有着极高的声望。国君将兖州府晋阳郡的一大片土地封给他做封地,也表现出了对老太爷的足够信任和敬重。
苏牧之作为朝廷大员,平时一直住在燕国国都昭武城的文信君府邸,极少回家族封地,封地内的一切事务全都交给苏起的父亲苏仲文打理。这次苏牧之回来,提前三日便已鸿雁传书通知过,所以这三天以来,苏家上上下下都在忙着给老太爷准备洗尘宴。
 ;。。。 ; ;
第四章 麟儿姑娘
苏起赶到前院时,苏家上下数百口已经整整齐齐地站在前院恭候老太爷了。迎接老太爷的队伍分为两列,在道路两边夹道而迎,最里面一排是主家的各位子弟、夫人、妾侍等家眷,第二排是旁系子弟和家眷,第三、四排则是仆役、丫鬟乃至隶农,整个苏家上下数百口,全数在此。
苏老太爷的四个儿子,苏伯俞、苏仲文、苏叔常、苏季业四人站在道路正中,苏仲文比其他三人站得都略向前一步。见苏起到了,苏仲文微微点头,向着左手边最前排的空位指了指。苏起赶忙在空位站好,站在母亲身边。
对面便是大他两岁多的苏青云,一身利落的黑色箭袖,腰佩长剑,剑眉虎目,英武非常。见到苏起来了,苏青云也不点头致意,只是没看见一般将头一偏,不屑地“哼”了一声。战国时朝官以左为尊,从站位安排上便可看出苏起这个嫡长子的地位比他高,让他十分不悦。
苏起也不生气,安然地垂手而立,静待苏牧之的车马。
不多时,外面官道上传来马嘶之声,苏家马厩中的马匹竟然惶惶然颤抖不已,战战兢兢地一齐跪了下来。苏起抬头一看,便在官道上看到了苏牧之老太爷的车驾。
每次看到这副车驾,苏起都不由得感慨一番,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大加称颂。
别人的马车,有两马拉车,也有四马拉车,最多也不过六马拉车,而且那可是周天子的规格,所谓“天子驾六”。现在周室已灭,三国纷纷称王,早已经不在乎那些繁文缛节,但即使这样,大富大贵之家也不过是八马拉车,已经颇为铺排浪费,而苏老太爷这辆车,竟然是十六匹马!
先不讨论十六匹马到底会不会难以驾驭,也不讨论十六匹马到底有没有必要,反正就这个数量,就这个铺张浪费的劲头,就说明了苏老爷子不是一般人。至少在燕国国内,能乘着这种马车到处乱跑的,苏老太爷大概是唯一一人。
十六匹马分成了四排,车夫是一个匈奴勇士,驾车之术举世无双。马车又宽又大,按照苏起在另一个世界的记忆来说,大概能赶上一个小号的一居室。马也有讲究,这十六匹马,全都是匈奴的灵兽龙马,四蹄处有淡淡银鳞,寻常奔马见到,都要臣服跪拜。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上街,基本上所有的车驾都得避让。
这马车不是苏老太爷自己打造的,而是匈奴送的。春秋末年匈奴渐强,开始不断南下袭扰燕国北境,边民不胜其扰。苏老太爷奏请燕君,只身前往匈奴,以高深莫测的修为连胜十名匈奴勇士,其中甚至包括了匈奴以勇武著称的左贤王。匈奴单于不得不与苏老爷子签下停战盟约,许以互市,又亲自下令打造这样一架神车礼送苏老太爷回燕。
燕君见到盟约大喜,便将这车赐给了苏老太爷,又下旨封为文信君,实封了兖州晋阳郡的一大片土地。按照功绩来说,大将军慕容越五胜晋国,比苏老太爷略高一筹,但苏家枝繁叶茂,在燕国是老世族,苏老太爷是两朝重臣,又有了“孤身定北疆”的大功业,声望上反而高出慕容越许多。苏老太爷能够乘这辆马车回封邑,也是燕君一种默许的表彰。
马车行到近前,车上的匈奴驭手一拉缰绳,十六匹灵兽龙马低嘶一声齐齐停住,整齐得仿佛训练有素的士兵。苏仲文四兄弟拱手为礼一躬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