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子凡心道你如果都是别人的老婆了,我若还是这样,岂不是要被你丈夫给活劈了?心里这么想着却知道不能这么说,便吱吱呜呜的道:“我回来不就是为了见你的么?若是花轿里的是你,我便将你抢回来!”
欧阳汐见他说的不够痛快,就知道他心里有鬼,便气鼓鼓的道:“我瞧你是觉得对不起我,所以才不辞老远回来,却不敢见我,只敢在喜宴上借酒浇愁,要你抢亲,你是万万不会的!”
“为什么不敢!你还别我方才就把那花轿给劫了,这才现里边的人不是你!”
赵子凡被她戳穿了心事,只能嘿嘿干笑。
在赵子凡各种见不得人的手段逼问下,欧阳汐才说出了自己故意写信将他骗回来的前因后果。
二人劫后相见,拥在一块腻歪了许久,这才意识到时间已经过去了许久,此时已是月上柳梢之时,只是这月影下的景致却让人生不出一星半点任何赏玩风月的心情。
“赶快先回府看看家里人吧!”赵子凡心有不舍,肚子却是饿的不行了,若不是见到了欧阳汐有了精神上的支撑,现在他早就壮烈的倒下了。
对于未来赵子凡并未向欧阳汐许下什么承诺,欧阳汐也没有逼着他给自己一个交代,经历了生死边缘的考验,二人的心境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只在对方的目光中读到了细水长流四个字。
二人依依不舍的暂时分别,各自归家。
宋英宗治平四年十月初十,河北连续生了严重的地震,河南开封、广东潮州等地也生了地震,接下来东阿二县地震终日,沧州清池、莫州亦震,坏官私庐舍、城壁。是时,河北复大震,或数刻不止,有声如雷,楼橹、民居多摧覆,压死者甚众。十月戊子,莫州地震,有声如雷。十一月乙未,京师及莫州地震。十二月癸卯,瀛州地大震。丁巳,冀州地震。辛酉,沧州地震,涌出沙泥、船板、胡桃、螺蚌之属。是月,潮州地再震。是岁,数路地震,有一日十数震,有逾半年震不止者。
与大地震先后相伴的,是大水。河水漫出,冲毁了河堤,流入了州郡。瀛州乐寿、沧州南皮、清池以及阜城等都遭受了水灾。当然这都是后话。
所幸的是东京的地震生时尚处于午后申时,青天白日的,百姓们都还在为了生计而四处奔走,所以实际的伤亡是死近千人,伤两万人,房屋倾毁五百幢,另有许多建筑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需要修葺之后方可入住。
赵子凡说的没错,地震波及的远不止东京一个地方,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内,重病中的宋英宗接到各地地震水淹受灾的奏报。
宋英宗赵曙宋英宗赵曙于明道元年阴历正月初三(1o32年阳历2月16日)生于宣平坊第,北宋第五代皇帝,原名宗实,后改名赵曙,太宗曾孙,濮安懿王赵允让之子。仁宗无子,英宗幼年被仁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宗实,英宗不是仁宗的亲生儿子,本与皇位无缘。作为北宋第一位以宗子身份继承大统的皇帝,应该说,他很幸运。但不幸的是,他体弱多病,继位之初即大病一场,而不得不由曹太后垂帘,后虽亲政,但由于身体方面的原因任用旧臣韩琦等人,维持现状,讲求无为而治,英宗其实也满怀抱负理想,且有一定的政治才能,却苦于没有足够的精力,无奈空有一番抱负却无从施展。
全国各地的受灾奏报如雪花一般铺天盖地而来,韩琦、欧阳修、富弼等朝中一品大员也深知英宗现在的身体已经经受不住折腾,这厚厚的奏章简直就是一道道催命符,本着体恤圣上、安定民心的想法,众人便先弹压住,一些可以处理的政务便由他们代劳,不敢直接奏于天听,以免英宗一时激动,来个大吐血什么的,毕竟前些日子身子孱弱的英宗才刚刚吐过一回,如果真的在现在双腿一伸驾崩的话,那无异于在这个节骨眼上雪上加霜,一个天灾已经足以将百姓置于水深火热之中,而这时若传出帝王驾崩的消息,弄的不好就会被有心人利用,万一有人加以煽动,饿殍遍地的灾区说不定就会造成民乱。
遗憾的是半月前英宗也是躺在宫中福宁殿的龙撵之上,与一百七十多万东京百姓一同经历过那一场大地震的。
英宗身处重病之中,太子赵顼一般都在榻前侍奉着,赵顼曾在东京地震生之后,便提醒皇帝要及早提防其他地方的灾情,而不是将目光紧紧局限在东京之内,也许是英宗重病在身,脑子也有些糊涂了,对于赵顼的提醒,他几乎是第一时间否认了其可能性。
英宗之所以敢这么笃定,也并非毫无道理,在他当政的四年中,西夏、辽与宋朝没有进行过一场越千人的战争,民间偶有骚乱,也很快被铁血的镇压下去,积贫积弱了四十余年的大宋朝表面上看起依旧是一个穿着光鲜亮丽的富有员外郎,只是偶尔露出的夹里破棉袄暴露了他的窘境。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此时大宋一年的总收入为七千万贯左右,这笔钱几乎相当于当时全世界一年二分之一的收入,但是英宗却做了选择性的忽视,他只将目光放在高的收入之上,却不愿意看到另外一面,事实上大宋军费开支庞大,官僚机构臃肿而政费繁多,加上每年赠送辽和西夏的大量岁币,使北宋财政年年亏空,据《宋史?食货志》记载,至治平二年(1o65年)亏空已达157o多。
但这并不妨碍英宗的自信。
地震这样的天灾对于古代的帝皇来说有许多的理解方式,一般来说他们不会仅仅将这样的事件当做灾难来看,更多的他们会将这些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天对于自己在人间的代言人感到不满而出的警告。
老天爷在人间的代言人是谁?当然是皇帝了,而现在的皇帝不就是他英宗么?虽然奉行无为而治,只求维持现状,度过余年,但英宗和大多数皇帝一样,天真的以为自己便是仅次于尧舜的圣君,而圣君治理的天下自然是万世太平,和谐安康的,老天又怎么会对他不满?
而事实是半月前,老天震怒了,以一场罕见的大地震警告了处在美梦之中的英宗,该醒醒了,你这个皇帝做的不够好!
一次警告已经让英宗十分的下不了面子了,他怎么能接受接二连三的警告,那不是在他英宗的脸上抽耳光么,告诉天下人,他英宗这个皇帝当的极其失败?所以太子赵顼的提醒,英宗不是不当回事,而是和以前一样选择性的忽视了。
英宗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早就开始让太子赵顼逐渐接触一些政事,为的是在他驾崩后尽快的让儿子接手这个烂摊子,尽管他表面上不愿承认,但他心里却比谁都清楚,这是一件相当棘手的事情。
赵顼和他的父亲一样是个非常孝顺的儿子,他没有像一般的储君一样,日夜盼望着皇帝早死,好早登大位。前些日子他微服出宫,到大相国寺为父亲求法,为了皇帝的身体能好起来,他一日三餐皆食素,每天都要在东宫沐浴焚香,祷告到子夜时分才入眠,皇帝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让赵顼心急如焚,这里边不仅仅有对大宋未来的担忧,更有一个儿子对父亲的关切。
因为心情极度忧虑,赵顼苦闷之下找奶弟米芾倾诉,这一切都不是惺惺作态,而是自内心。
他在民信局亲身经历了大地震,更从白莲社杀手的刀下死里逃生。而很早以前赵顼就知道现时的大宋虽没有战争,但却处于内外忧患,财政困乏之际,地震、刺杀、动乱只是这些矛盾显露的一个外在表现而已。
是否据实禀报灾情,对于赵顼是一个不能两全的难题。
说了,病榻之上的皇帝,他的父亲,要是真的经不住打击,因此支撑不过这个关口,那就是儿子害死老子,是为不孝。
不说,东京地震后的饿殍遍地,满目疮痍的景象依然历历在目,奏章之上对于灾情的描述言之凿凿其严重程度更甚于东京,如果说大臣们自作主张,蒙蔽圣听还情有可原,可他作为英宗长子又身为当今太子,难道也要对自己的父亲隐瞒实情的真相?隐瞒真相就等于弃黎明百姓于不顾,这对于皇帝的威严形象是一种极大的损害,对于赵家的社稷是一种极大动荡,是为大不孝。
………【第五十四章皇帝的小考验】………
金黄色的纱幔之后是雕着祥龙的梨花木龙塌,纱幔之上辅以及地的流苏加上鹅蛋大小的珍珠点缀,四根巨大的龙柱拱卫着福宁殿四个不同的方向,让这里充满了皇权的威严,却又不失普通卧室的温馨。
福宁殿华贵肃穆,但与历朝历代的皇帝们的寝宫比起来却是差了许多,不管是宫殿的装饰,规模,还是摆设都要低了不少档次,这与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提倡清简朴素,勤俭治国的理念有着莫大的关系,而英宗又是一个极为孝顺且遵守祖宗法度的皇帝,加之他是以宗室子弟的身份继承了皇位,本就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其行事自然比一般的皇帝低调。
五味子的药味弥漫在整个福宁宫内,纱幔之中传来一声半醒半睡的声音,两名垂低眉侍立在旁的小太监立刻道:“万岁,您醒了么?”
里边唔了一声又道:“是什么时候了?”
“回万岁爷的话,现在是寅时三刻!”
英宗数病缠身,其中一种应该是类似于神经官能症一类的病,所以他的作息时间与旁人迥异,每日傍晚酉时未到他便开始上床睡觉,其间会在半夜醒上好几次,到了凌晨寅时也就是四五点时便彻底清醒,再也无法入眠,所以一天二十四小时,有十五小时他都处于半梦半醒之间,这并非他贪睡,而是因为他想深睡,却睡不着,而如果不睡却又精力不济,所以才造成了他这异于常人的作息。
赵顼守了一夜早也困的打了好几个盹儿,听到皇帝老子的声音,立时也清醒了过来,赵顼朝边上的小黄门招了招手,那小黄门立时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汤药。
赵顼接过鎏金龙纹玉溪瓷碗道:“父皇,儿臣伺候父皇吃药!”
“咳咳咳!”英宗咳嗽几声,枯黄疲惫的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笑意,对于这个儿子,他是打心眼里的喜欢,他年轻有抱负,中正识大体,既是英宗心目中最理想的皇位继承者,又是一个极为孝顺恭训的好儿子,在几乎所有文武大臣之中有着极好的口碑,更重要的是他体格强健,能文能武。这四年来,英宗对于自己的身体失望到了极点,他深知,再远大的治国理想,没有一副好身板,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实施,都是扯谈。而这个儿子生的龙精虎猛,身高体长,像极了大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这让英宗十分欣慰。
“顼儿,为父不是多次告诉你,不用整夜整夜的守在这儿吗?这里有曹延他们值夜,就行了!”
“父皇,儿臣已经习惯了!回去东宫孤零零的也是睡不着,还不如在这里陪着,心里也会觉得踏实些!”赵顼道。
“万岁!太子大孝,此乃万岁之福,乃我大宋社稷之福啊!”司礼大太监曹延道。
“呵呵,有儿如此,朕甚感欣慰啊!”
“历朝历代,多少贤明圣君,就算英明如唐太宗李世民,也因为储君之位被困扰一世,最后闹得他的儿子们兄弟相残,而万岁却是能做到父慈子孝,阖家祥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