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漫长的抵抗-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北抗日联军老战士李桂兰,原被服厂主任说:

军服用料:当时所用布料都是山外运进来的,有灰色、草绿色、藏青色……军服款式:……帽子是带五角星的红疙瘩帽。我的工作:……主要负责做军帽。军帽因前面有红色五角星,上面有一红疙瘩,大伙都称为红军帽。军帽为六片瓦。前面有帽遮,后三片是双层布外翻,天冷时可放下取暖,顶部是一红布疙瘩……

2010年,萨在北京遇到李再德老人的儿子于光先生,他也曾专门提到,这种军服最难做的就是帽子顶上的那个红疙瘩。“我妈妈在被服厂就是专门做这个红疙瘩的,因为她手巧。”于先生说来似乎颇为自豪。今天在东北活跃的抗联精神宣传队,也曾复制过这种军帽。

不过,由于东北抗日联军作战异常艰苦,其布琼尼帽式军服并无实物留存下来。而且长期以来,这种说法亦无历史图片的佐证,是一件颇为遗憾的事情。

2010年,萨在日本收集到一册老相片集《在满纪念》,原拥有者是一名相叫铃木的日军军官,此人曾参加过多次对抗联的讨伐作战。这册相集里面有大量与抗联作战的照片。其中一张引起了我的注意,显示几名被俘抗联战士正是戴的布琼尼帽。

可惜由于铃木所用相机质量不佳,对焦技术有欠缺,而且照片年代久远,这些战士的影子显得十分模糊,无法完全确认。对此我也十分遗憾,但限于材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也有一些被俘的抗联人员并非如此装束,这正符合了当时条件艰苦,军服制作数量不多的说法。同时,在东北各地不同的抗联部队,服装也不统一。

右边位于焦点的这位抗联战士,帽子似乎就不是布琼尼式的(也有点像布琼尼帽被日军歪戴在这名战士头上)。

上面照片拍摄于1938年深秋。那一年10月15日到10月30日,日军对三江(黑龙江东部)地区的抗联武装发动了秋季大讨伐。照片的拍摄者,日本军官铃木随讨伐队在宝清桦川之间捕捉到一支转移中抗日联军部队的踪迹,在使用军犬的情况下,经两天一夜的追击,第二天下午双方发生战斗。

由于遭到日军迂回包抄,据林中阵地而守的抗联部队腹背受敌,除牺牲人员外,尚有多名战士不及撤离,被日军俘虏,铃木在此时拍摄下了这张照片。

从战事情况推测,日军打掉的是抗联的掩护部队,其主力已经撤离。日军继续追踪,几天以后在“三道河子”找到了这支抗联部队的密营,双方再次发生战斗,那一战中,铃木的战马也被打死。

对这些抗联战士后来的命运,铃木没有描述。三江正是抗联第三军和第六军的活动区域,或许,这些战士的军服上,就留有裴成春等抗联女战士的细密针线。

九、日军老照片惊现东北抗日联军战旗

在中国的抗战史料中,活跃在白山黑水的东北抗日联军,是颇为独立且被很多人忽略的抗日力量,他们的抵抗由于环境艰苦,敌我实力悬殊而异常艰难。抗战全面爆发后,抗联几次试图突破日军在热河方向的封锁线与关内部队取得联系,都没有成功。抗联战斗后期,其主要将领大部牺牲,文件保存极少。所以,其作战经过和情况,很多已经难以考证。

比如,抗联当时使用怎样的旗帜,在今天保留下来的抗联照片中,似乎尚无发现。但是,在日军私人旧相册(铃木《在满纪念》)中,却发现了一组连续的照片,表现了日军讨伐队与抗联一次战斗的经过,其中一张照片或许可以解答这一问题。

这几张照片,是日本永野讨伐队军官铃木(所部原驻扎杨荣围子)在1938年深秋拍摄的。1938年10月15日,日军从佳木斯对抗联武装发动秋冬大讨伐,铃木率部参加这一作战。进入深山后,铃木所部日军追击一支抗联部队,并发现其使用的密营。日军经商议,违反作战常规,在叛徒带路下于拂晓发动奇袭(可惜照片未标明具体时间地点)。抗联人员猝不及防,在最后关头才发现日军来袭,但仍然顽强抵抗,至少有三名抗联人员冲出密营的木屋试图阻击日军,不幸在日军机枪射击下全部牺牲。

铃木的照片中有一张,展示了抗联的战旗,就拍摄于战斗结束之后。

铃木在这张特写照片的说明中称其身着便衣,在营门用手枪向外射击,被击中左胸倒地。日军试图对其注射强心针进行抢救。但此人因伤重而死,至死一言未发,没有任何口供。

带有抗联旗帜的照片中,另一名烈士在画面内只见双腿。还有一名烈士在画面中看不到,可能是哨兵,牺牲在木屋前数十米处。后方是抗联著名的密营,显然是用木料就地取材搭建而成,抗联就是依靠这样的秘密基地在深山老林中顽强与日军周旋。

左侧,有三名日军士兵在检视抗联战士遗留的物品,后方正中还有一名日兵在用通条处理枪膛。可以看到一部分日军已经更换了冬季军服,而另一部分还穿着夏秋制服。由于永野讨伐队是日军不同部队混编而成,所以这可能反映了日军部队不同的补给情况。

最引人注目的是,这张照片右侧中间站立的两名日兵,两人伸展开一张旗帜,显然是从抗联的营地中缴获的。

也就是说,这就是当年抗联使用的旗帜。

第一眼看到这面旗帜的时候,我怀疑自己的眼花了——这简直是今天五星红旗的样式啊!

但是,细看之下可以发现,这面旗帜上只有一颗大五角星,而不是一大四小的格局。旗帜上还有三处深色的印记,似乎是有字。一位学美工的朋友依靠分光判定,这面旗帜确实是红底,只是五角星的颜色无法确定。此外,他还提醒我旗帜靠近旗杆处有一条与其他部分颜色不同的窄边,他认为这可能是书写部队番号的地方。

这张照片,按照说明应该拍摄于1938年10月中下旬到11月之间,地点在黑龙江东部佳木斯周围地区。从图片上看,植被尚未落光,显示那一年东北地区似乎是暖冬。这一点我曾有所怀疑,但是,在相册中的确还有铃木当年11月份仅穿一件毛衣在户外的照片,说明那一年的暖冬可能确实存在。

能够在敌方的照片中找到抗联的战旗,可算意料之外。但是,抗联的这种旗帜,究竟是谁设计的,是不是所有抗联部队,都使用一样的旗帜,而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的,又会是哪支部队的官兵呢?

东北抗日联军的军旗,国内至今以来没有发现任何一张抗联的历史照片,记录下其具体的样式。而实物形式保存下的抗联军旗,只有一面抗联第三军第二师师部的军旗,旗帜的具体图式是:军旗上一角三颗五角星,一侧竖着写出番号——“东北抗日联合军第三军第二师师部”,旗帜的中间另有三个斜的大字——司令部。

这一次发现的照片,使我们第一次可以从历史照片上看到具体的抗联军旗样式。照片上的旗帜的样式,旗帜一角可以辨认出有三颗五角星;旗帜的一侧有与旗面颜色不同的窄边长条,应是竖着标出番号的地方;旗面则写有三个大字,前两个字无法辨认,只可以看出两个字都是笔画较多,字形也较复杂,最后的一个字可以清晰地辨认出是“团”。这和抗联第三军第二师师部的军旗样式几乎一致。

那么这一面写有“某某团”番号的军旗,究竟属于抗联的哪一个团呢?照片可以提供的线索只有:

照片的说明“1938年10月15日—30日,宝清桦川交界之处”和旗面之上书写的“某某团”的番号字样(且前两个字的笔画不少,字形复杂)。

根据已有的线索,萨就这一面军旗所属部队的番号,进行了如下的一番考证:

(一)1938年10月,宝清桦川交界有哪些抗联的部队?

宝清桦川当时都属于伪满三江省。1936年以后,东北抗联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军和后改编为抗联第十一军的独立师等部队主力,陆续集中到伪满的三江省地区展开抗日斗争。根据抗联的军史,1938年4月之后,抗联第四、第五军开始西征,第七、第八军与之一起行动;1938年6月之后,抗联第三军开始西征,与之一起行动的有六军、九军和十一军。主力西征后,各部队都有留守部队在伪满三江省。

据此,1938年10月,宝清和桦川交界一带的这个团,只会是上述这几个军的某一部队。

(二)这一面旗帜会是属于以上各军的哪一个团?

根据前两个字笔画较多,可以判断出肯定写的不是第几团(汉字的数字,笔画不会这么复杂)。那么,以上各军中团的番号不是以数字编号的团有几个呢?

从《东北抗日联军组织序列》(《中共党史资料》第18辑)、《黑龙江省境内的抗联各军组织序列》(《黑龙江党史资料》第2辑)等史料之中查询到抗联以上各军序列,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1938年的时候,以上各军建制中不是以数字编号作为番号的团,实际上只有两个团:第三军有“警卫团”的编制,另有第六军有一个“军部保安团”编制。但根据第六军军部保安团政治部主任王钧的回忆,第六军军部保安团部队在此次西征前,“上级决定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到别的各团了,王钧也是以第六军二师十一团政治部主任的身份参加的西征。

于是,1938年10月,这一带的抗联部队中各团,其番号不是第几团的,就只有第三军警卫团这一个团。

(三)1938年10月三军警卫团是否留守宝清桦川?

抗联第三军即将开始西征的1938年6月,“缩编为四个师一个警卫团”。警卫团即成立于此时,团长为姜立新。1938年7月起,抗联第三军部队开始从宝清、萝北(桦川在这二县之间)一带向黑嫩平原的西征。那么,1938年10月宝清、桦川一带留下的第三军的留守部队中是否确实就有三军警卫团呢?

查抗联的军史,第三军西征各部队的番号,没有警卫团。团长姜立新也不在西征指挥员名单中。而该团政治部主任朴吉松参加了西征(他实际以军部宣传科长的身份参加的西征,见王明贵回忆录),多种史料都有记载。

可见,警卫团团长姜立新肯定没有随主力出发。

另《赵尚志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也是有记载,1939年6月赵尚志{文}率领{人}小部队{书}从苏联{屋}归国开展游击战时候,提到了第三军警卫团团长姜立新,明确说他们是遇上了“原三军留守团团长姜立新”。这两个证据显示:姜立新担任团长的三军警卫团一部,作为留守团坚持斗争。

随赵尚志回国的陈雷,在他的《露营集·过老白山遇战友》一诗的注解之中记载,他随赵尚志返回国内,是在查巴气河边见到的姜立新。

查巴旗河(查巴气河,中国河流代码是AB5755)位于鹤岗与伊春交界一带,就在桦川的西北边,据此也可以判断姜立新没有参加西征,是留守在下江地区了。

这就确认了:警卫团改“留守团”后,在姜立新指挥下在老根据地坚持抵抗斗争。军旗照片上,在桦川宝清交界一带的密营,就是留守团的团部。

这样情况就明确了,应该是团部被袭击,留守部队被打散后,姜立新脱险,从桦川宝清交界一带,转移到桦川的西北边,继续坚持斗争。他后来作为警卫人员亲历了赵尚志牺牲的战斗,但幸而又一次脱险,撤入苏联境内。新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