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哪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学懂……”这次出海,他听老船工讲了许多他不曾听到过的事情,他似懂非懂,在隐约可见的海岸线那边有许多大城市和人所不知的国家。返航了,他的求知的目光依然凝视着大海。
出海归来的第二天,罗蒙诺索夫就开始读起书来。但是继母又很快叫骂起来:“米哈伊尔,你又看书,懒骨头!快把大木桶给我搬过来,没看见我挪不动它吗。”这种生活真叫他烦透了。他想安静地读书,他要上学!在日复一日地繁忙的劳作中,罗蒙诺索夫却怀着另一种理想:从家里逃出去,寻求学习的机会,把这个丰富多采的世界弄个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三莫斯科的诱惑
瓦西里·多罗费依奇闷坐桌旁,面色煞白,喘着粗气,看着桌上的粗纸片。他的儿子,唯一的儿子,未来的家业继承人,为了学习,为了去莫斯科求学,扔下自己的家走了。米哈伊尔·瓦西里耶夫·罗蒙诺索夫于1730年12月7日动身前往莫斯科求学,这一年他19周岁。事前,父亲已给他订下一门亲事,为了让儿子早点继承家业,拴住儿子那颗不安分的心,他粗暴地拒绝了儿子外出求学的请求。罗蒙诺索夫无可奈何,经过长期准备,终于给父亲留了个字条后出走了。临行前,他向邻居福马·舒伯内伊要了一件短外套,借了3个卢布,没和家里辞别就上路了。
经过长途跋涉,罗蒙诺索夫只身来到了莫斯科。他走在这座城市的大街上,好奇地四周环顾:一排排敞亮的木房子,一座座高楼大厦,宽阔的广场上旗帜林立,克林姆林宫宫殿的顶部庄严地刺向苍穹。一队列兵沿街巡逻,到处都是教堂,大街上人来人往,显得有些喧闹……他看着这曾日夜向往的莫斯科,完全忘记了旅途的疲劳。他虽然有些饥饿,但是为了能在莫斯科落脚之前多剩一点钱,他忍饥挨饿。他沿街寻找学校,当看见一座大建筑物前挂着块牌子,于是他急忙走上前去,他仔细一看,原来上面写的是“救主学校”,他稍加思索,就推门走了进去。
“救主学校”就是莫斯科的“斯拉夫…希腊…拉丁学校”,是第一所莫斯科国立高等宗教学校,这所学校的高年级学生可学到一些基本的(自然是古旧的)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的常识。就是这所学校曾培育出了一批学识博深的*科学家。按照规定,这所学校只招收贵族子弟,罗蒙诺索夫是普通渔民的儿子,出身贫寒,根本没有资格在这所学校里读书。聪明的罗蒙诺索夫为了能*这里读书动了一点脑筋,面对校长的考问,他说:我从霍尔莫戈尔来。父亲是贵族他终于被学校收了下来。
米哈伊尔·瓦西里耶夫·罗蒙诺索夫找到了梦中的乐园。学校有座大图书馆,罗蒙诺索夫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几乎都投放在这里了。他在这里读了不少书。几年功夫他就掌握了拉丁文、俄文和数学,学习成绩超过了班里的高材生,成为老师们最宠爱的学生。大家都为他的知识渊博感到惊异。此时,有人向学校揭发了罗蒙诺索夫的出身。罗蒙诺索夫居然弄虚作假,冒充贵族,这个消息一传开,震惊了学校的所有人。按校规,罗蒙诺索夫不得再留校上学,但大家一致公认他一贯努力学习,是学生们的榜样,为此全校教师通过决议,破例允许罗蒙诺索夫继续学习,直到毕业。从此,他更加勤奋地学习,五年中,他学完了很多门功课。他一心要研究自然科学,去掌握能为人类造福的各种知识。同时他对语言学和诗歌、绘画也抱有相当的兴趣。
即将毕业了。秋风习习,罗蒙诺索夫在公园小路上徘徊,林荫道上,他思考着自己的前途。他再不想回到家乡的小木屋去了。下一步怎么走?应当从哪里入手?他思索着干一番大事业,用学得的知识为人民造福。然而,他又觉得依然双手空空,他对神学的兴趣不大,他对实用科学又知之甚少,在学校的图书馆里,他读了许多书,但是他蕴藏在内心深处的众多“为什么”,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他渴望得到继续深造的机会。
四彼得堡的召唤
罗蒙诺索夫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了下一步前进方向——继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他把这个决定告诉了家乡来的人。他从老乡那儿了解了父亲和家人的情况,知道了未婚妻已经出嫁。但是,他不改变继续学习的主意。
罗蒙诺索夫酷爱学习的品格和优异的学习成绩在“救主学校”是人人皆知。校长对他更是格外重视,关于罗蒙诺索夫毕业后的去向,在校长的脑子中占有一席之地。自古伯乐识千里马,当圣彼得堡科学院院长科尔夫男爵写信来招揽人才时,校长见信后最先想到的就是推荐罗蒙诺索夫。校长找来罗蒙诺索夫把科尔夫院长的亲笔信读给他听。校长若有所思地凝视着罗蒙诺索夫,郑重地说:“我们准备推荐您,罗蒙诺索夫。您可以谈谈自己的意见吗?”罗蒙诺索夫激动不已,他向校长深鞠一躬,说:“您太好了!真是感激不尽,让我吻您的手吧!您对我的照顾比父亲对儿子还要周到。我简直无法表达对您的衷心感谢。”校长被深深感动了;他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并说:“罗蒙诺索夫,您的表现证明您具有继续深造的才能,还说明您已经热衷于科学。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我肯定推荐您了……”
1736年1月,罗蒙诺索夫被保送入圣彼得堡科学院。在科学院代表来莫斯科的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接学子的那一天,竟出现了一场意外的风波,一个叫杜季科夫的人向科学院代表揭发罗蒙诺索夫的出身,那人说:“罗蒙诺索夫诡称自己是贵族子弟,以欺骗手段混进了这所学校。他不是贵族子弟,而是一个普通渔民的儿子。这个叫罗蒙诺索夫的学生不仅不配作彼得堡科学院的学生,而且也不配留在这个学校,因为他是个冒牌货。”“你这个无耻小人!”罗蒙诺索夫站在那儿,气得面色煞白,拳头攥得咯咯响。他没有想到杜季科夫会用如此卑鄙的手段打碎他的彼得堡之梦。他手足无措,大脑一片空白。他听到校长在叫他的名字。当他走到学术委员会的桌子跟前时,他看到圣彼得堡科学院的代表先生向前探着身子,仔细地审视他苍白的脸和他那双乌黑的眼睛。他镇静下来了,他听到了代表先生的问话。
“罗蒙诺索夫,告诉我们,你从小最喜爱什么?”科学院的代表先生慢条斯理地说。
“学习,从幼时至今,也就是说从那些年一直到现在。”罗蒙诺索夫用有力的声音回答。“除此之外,我别无所好。”他的声音更加响亮。圣彼得堡科学院的代表先生用惊奇的目光审视着这张果敢的面孔,屏住气听他说话。“我从遥远的边区来到这儿,一路上全是走来的。学术委员会的先生们!为了学习,我不仅放弃了家中优裕的生活,而且就连我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因为不学习,生与死对我来说都没有什么意义。至于其他的一切,对我来说并不可怕。我是渔家孩子,我身强力壮。我的故乡是个严寒的边区,酷寒和冬天的暴风雪,我小时候就习惯了,并没有什么可惧怕的。现在我担心的并非一般生活的严酷无情,而是那种失掉认识世界上所有一切事物的人生。”他的声音洪亮,铿锵有力。他不出声了,等候着裁决。
整个学术委员会大厅以及走廊里鸦雀无声。圣彼得堡科学院的代表先生站起来,高昂着头,开口讲话了。他的声音清晰地传进所有的人耳中,一字一顿,让走廊里的人们也听得清清楚楚。
“学术委员会的先生们!圣彼得堡科学院优先录取的第一名学生就是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
五朝着唯一的目标前进
罗蒙诺索夫跨进了圣彼得堡科学院的大门。命运中这个令人兴奋的转折点给他带来了好运气。几个月后,科学院决定派遣3名优秀大学生前往德国进修,学习物理学、化学、机械学、矿物学和博物学,为*培养一批急需的采矿专家和化学专家。这个消息一传开,罗蒙诺索夫激动得几乎喘不上气来了。“物理……化学……”他重复着,他直感地意识到: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来了。
因为罗蒙诺索夫品学兼优,是科学院中天字第一号优秀生,所以他荣幸地当上了留学生。科学院决定:选派学生列依泽尔、维诺格拉多夫和罗蒙诺索夫出国留学,首先要学习博物学,然后学习冶金学、采矿学,回国后他们应成为矿物物理学家和采矿专家。科学院要求他们必须掌握拉丁语和德语,德才兼备,能够独立工作,并能在各方面严于律己。
罗蒙诺索夫三人带着科学院的指令前往德国。1736年春天,三名留学生乘船来到汉堡,他们第一次离开祖国踏上了异国他乡的土地。此时,他们深深体会到了祖国的含义。罗蒙诺索夫一路上很少说话,他一直站在甲板上,默默地注视着祖国的方向。当祖国的海岸线消失在苍茫烟雾中的时候,罗蒙诺索夫想起了养育他的父母和家乡的小村庄,生母的坟墓在他眼前闪现,他似乎听到母亲的呼唤;他再次看见了母亲欣慰的微笑;他看见了父*渐衰老的面容,心里有些内疚。然而,他的情绪很快激昂了。他敞开胸膛,扬起头,迎着清新的海风,他想起了祖国赋予他的使命,祖国的人民,祖国的大自然,以及祖国正萌芽的科学事业。他意识到自己的根在*。在走下客船登上汉堡土地的一刻,一个信念铭刻在罗蒙诺索夫的心中:努力学习,将来把丰富的知识和力量贡献给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人民。
1736年秋,罗蒙诺索夫一行从汉堡动身赶往阿尔堡去。阿尔堡热情欢迎三位*留学生的到来。史里斯琴·沃尔夫教授的秘书约翰·普菲尔硕士领他们拜见了沃尔夫教授。克里斯琴·沃尔夫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德国和整个欧洲的著名学者,他负责教化学、矿业、自然史、物理学、几何、三角、力学、水利学和水利工程。沃尔夫教授主张科学研究必须以实验为基础。他习惯于在自己的实验室里给学生上课,向学生讲授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罗蒙诺索夫很喜欢听沃尔夫教授讲课,他从沃尔夫教授的课里,第一次接触到物理学和化学的现代理论。他从沃尔夫那里懂得了什么是微粒论,还在书里读到了波义耳和伽利略的发现,了解到沃尔夫本人的新理论。但是,尽管罗蒙诺索夫十分钦佩沃尔夫教授,但是沃尔夫的名气并没有妨碍他用批判的态度去看待这位教授的许多见解。他认为沃尔夫关于没有重量的液体的说法纯属虚构。他苦苦思索,总想找到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他孜孜追求,力争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他力求提出自己的科学见解。为了实现心中的目标,罗蒙诺索夫开始了伟大的探索。
在沃尔夫教授的实验室里,罗蒙诺索夫好奇地盯着那些物理仪器。这是他平生见到的第一个实验室,他仿佛插上了在科学王国里飞行的翅膀。他特别喜欢物理实验课,他一面仔细地观看各种光学仪器,一面仔细地听着老师的讲解。对老师的提问,罗蒙诺索夫敢于回答,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见解。一些德国学生对罗蒙诺索夫看不顺眼,沃尔夫教授的助理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