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岸拧保僖材逊帜呀饬耍迱u透顶无法挽回了。实则,既然近八十岁的女皇已无和性要求,别人说一些闲话她也不在乎了。如《红楼梦》中的贾母,身体不大舒服了,请大夫给她看病,家里人认为男女有别,要为她遮掩遮掩。她说:“我也老了,那里养不出那阿物儿来?还怕他不成”'《红楼梦》,第四十二回。'
对年轻人就不行了,同曹雪芹的《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书写到:“刘姥姥醉卧怡红院”,刘姥姥吃醉酒误入贾宝玉的卧室睡了一觉,待袭人寻来唤醒,知是贾公子的卧房,吓得“我该死了”也不敢说,只说“那刘姥姥吓的不敢做声”。这自然还说明刘姥姥的卑贱和贾宝玉的尊贵,贾宝玉经常“滚”到贾母怀里撒娇;贾赦、贾政就不行了,那么严肃。这都说明年老和年轻大不一样,武则天年近八十,把那“二张”也当作“阿物儿”来养着玩,消闲、解闷罢了。人们却抓住不放,看作武则天到如此地步,大呼小叫,也真有点少见识了。
魏元忠是武则天晚年的一位治臣,他文武兼备、敢说敢为,在武则天的宰相中,实为上品。尤其是狄仁杰、娄师德等宰相死后,他在武周王朝的中枢班子里已是首辅地位了。他对武则天也很忠诚,但他却被女皇贬斥,其原因耐人寻味。
魏元忠是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县南)人,为太学生时,性格刚直,不以举荐为意,多年未得征用。时有左史江融,写了一本《九州设险图》,备述古今用兵成败之事。魏元忠从其学,由于学习刻苦,天赋又好,终于成就了一位卓有军事才能的文人,当时与娄师德、裴行俭相类,不过稍逊一筹罢了。
仪凤年间,吐蕃侵扰,他向朝廷投密信言事,长篇数千言表现其雄才大略。他历数前朝治乱与君主用人的关系,也大胆地指出本朝用人和赏罚得失,尤其论述了对土蕃作战的应有方略。其论宏阔,大气磅礴,方略亦具体可行。得到高宗和武则天的赏识,授秘书省正字之职,入值中书省,以便随时寻唤。不久,迁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在平徐敬业叛乱中,武则天让他担任李孝逸军的监军。武则天对他认识极准,魏元忠果然极有军事才能,给李孝逸献计无不成功。平乱之军所以能不失时机地进军,能迅速取得胜利,和魏元忠的监军献策关系极大。平叛中魏元忠立下汗马功劳,也表现了他非凡的军事天才和果勇的作风。
平乱后因功授司业正,不久迁洛阳令。当时酷吏横行,他先后数度受害,首次入狱因平叛有功,被武则天救下,流放岭南。一年多后被召回任御史中丞,又为来俊臣拘陷,将就刑神色自若,前死者尸体相枕藉於前,他亦毫无害怕之意,这次又被武则天在刀头救下,流放费州。复为中丞,又年余被酷吏侯思止陷害,系于狱,在狱中大骂侯思止不停。女皇爱惜他的人才,仍然没有杀害他,把他流放到外地。酷吏败后,女皇仍恢复他的原官。女皇对他累被牵进重案而不解,问其原因。他委婉地回答女皇,身为头鹿,酷吏欲烹为美羹,故受害,武则天听到后悔不已。
圣历二年,武则天提升他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并命他检校并州长史,任天兵行军大总管,以阻突厥。再迁升为左肃政台御史大夫,检校各州长史、同凤阁鸾台三品,已成为出将入相的枢垣。魏元忠性情刚烈,嫉恶如仇,敢说敢为,但他与狄仁杰、娄师德等相比较,缺乏后者的机智和通融,因此治理政务军务、对上对下,威严刚猛,无法缓和通谅。此时,狄仁杰等首辅大臣去世,武则天对他十分信任,宰相班子很少再有比他有威信的了。但因女皇宠幸“二张”,他义愤填膺,绝无通融余地,终于发生了与女皇之间的正面冲突,几乎无味地丢掉脑袋。
对女皇宠“二张”之事,狄仁杰等宰相也劝谏,但又都有所保留。女皇以“二张”为近侍,宴饮笑闹,游山玩水,其行为自然为正派大臣所反对。天子应亲君子,斥小人,清心寡欲,而为天下立德,这是正直官员期望的好皇帝。狄仁杰等虽劝谏女皇,但他们清楚地看到,女皇虽近“二张”,但也亲和、尊重大臣,朝中政务委任宰相把持,诸官任事也不许含糊,却不让近宠们干预朝政。因此,整个朝政仍风正气清。无邪侫之气。狄仁杰等人还看到,女皇一边宴游玩乐,一边处理政务,二者相得,并未因宠“二张”而费政务。同时,皇帝晚年,广建宫宇、吉爱游乐,但即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国力未受多大损失。尤其能让狄仁杰等可以接受的是,女皇已是高龄老人,高宗已离她十几年,身为万乘之君,却又是孤寡老人,宠几个男侍,消遣暮年之寂寞,能算个什么大事呢?不要说老人已难有男女欢爱了,就是有此又能说明什么?帝王三宫六院,佳丽千万;一个大臣也都是妻妄成群,女皇也是皇帝,作为皇帝就不能有几个男妻妄?总而言之,作为女皇的股肱大臣,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应该相互理解才对。所以,狄仁杰等虽也劝谏女皇,让她别太出格,女皇也深知其意,所以没出大格,他们君臣之间许多年相处融洽,狄仁杰去世时,女皇当着众官员的面,大哭不止。女皇帝,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啊。
尤其让大臣们高兴的是,晚景的女皇帝性格变的温柔而有趣,大小事任你劝谏,不再动气发火。即使是关于“二张”的劝谏,有时很让她面子上过不去,她也都不发火。如前文提到的那个宰相韦安石,当着皇帝的面,逐走了“二张”的友人四川宋霸子等商人。女皇不仅未加罪,还表扬韦安石直言劝谏,这种风度让在场的官员无不叹服。又如前文提到的右补阙朱敬则好言劝谏女皇,说出那么难听的话来,武则天还赏赐他东西,也不追究侮辱她的侯祥等人。
久视元年(700年)十二月,凤洛舍人崔融上奏,要求取消屠宰和捕鱼的禁令。他认为烹杀猪羊,连古圣人都不禁止,还用来祭祀天地祖宗。南方人吃鱼,北方人吃肉,这是民间百姓古来养成的习惯,又有多少渔民和屠户以此为生,怎么可以禁止呢?武则天看罢奏折后,立即下诏取消禁令。
长安元年三月,宰相苏味道与凤阁侍郎、同平章事张锡,因选官泄露了机密,张锡更因之贪脏当斩,临刑前女皇绕恕不死,流放循州。苏味道被牵连下狱,女皇见他在狱中表现得好,便放出官复原职。苏味道感谢女皇,因三月底下了一场大雪,便率领百官入贺,宣称是“瑞雪”。殿中侍御史王求礼却奏言:“三月雪为瑞雪,腊月雪为瑞雷乎?”苏味道仍坚持说是“瑞雪”。王求礼又说:“今阳和布气,草木发荣,而寒雪为灾,岂得诬以为瑞贺者皆谄谀之士也。”武则天听从王求礼的话,下令罢朝,以避禳雪灾。正巧又有人向女皇献一头三足牛,一些官员又表示祝贺,王求礼又奏:“凡物反常皆为妖,此鼎足非其人,政教不行之象也。”就是说:“凡万物反常就是怪物,这个三条腿的牛如果承认他是祥瑞,那么国家的政教也就无法推行了”女皇看了三足牛已惊恐不已,又听王求礼一解释,赶紧命令把三足牛牵走'《资治通鉴》,卷207,长安元年三月。'。
这些献祥瑞的事似乎很小,但在朝中却是大事,因其关系皇帝的政教是非。若换个皇帝,或在前些年,王求礼反对“瑞雪”,怕是难逃惩处;而如三足牛是妖物献给女皇可定论,献者也会大有干系。如今女皇皆就事论事,从谏如流,同时也不罪非者,一带而过,甚至和平。
但是,武则天却与魏元忠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弄得无法调和。原因是魏元忠对她宠“二张”不予原谅。他见武则天宠幸小人,心里憋奴在街上闹事,便带着手下赶过去,下令把那人当场打死。接着,武则天内定张易之的兄弟、歧州刺史张昌期为雍州长史。在朝廷上征求宰相们意见,众宰相都表示同意,魏元忠却说:“张昌期不堪为长史”女皇问他原因,他回答:“张昌期不懂政事,以前任职歧州,户口都逃亡殆尽。雍州是京畿地区,事务重大,薛季昶精明强干,应当由他担任。”女皇见他说的有道理,也就同意了。而且,还重用了他推荐的薛季昶,让他做右御史台谏议大夫,充山东道防御大使,节制幽、沧、瀛、定、桓等州诸军,以防突厥,说明女皇帝对他信任的程度很深。而魏元忠对皇帝宠“二张”就是主谅解,他又向武则天面奏:“臣自先帝以来,蒙被恩渥,今承乏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左侧,臣之罪也”'《资治通鉴》,卷207,长安三年九月。'武则天听了自然明白他说的是什么,心里不高兴,认为他管的太多。
张易之兄弟见魏元忠咬往他们不放,以“尽忠死节”表示不除他们不会罢休。这些灭值女皇身体不好,那年武则天已八十岁,张易之兄弟害怕一旦女皇不在,就会被魏元忠除掉,便想法利用女皇之手杀掉魏元忠'《唐会要?吏馆杂录下》,卷第1105页,长安三年。'。便诬控说:“魏元忠与司礼丞高戬私议陛下,说:‘皇帝老了,不如挟太子为久长。’”武则天最恨的就是谋逆之事,魏元忠性格刚烈,敢作敢当,又对她宠幸“二张”终不释怀。听到张易之的密报,就有些相信。遂警惕起来,又以为魏元忠文武兼资,在朝中的权力已很大,威信也高,如果让他先发动叛乱,祸起萧墙,难以防范,乃把魏元忠和高戬下狱。但当把魏元忠拘捕后,又不想杀他,因为以前冤狱太多,如今形势变化,既已把他们控制了,得审理清楚,不能再冤枉好人,尤其是朝中的宰相。
于是,武则天命令皇太子、相王和众宰相一起上朝,共听魏元忠与张易之对证。由于张易之的态度蛮横坚决,尽决大家都说没有这事,可也没有证据,几次对质都定不了案。张易之见硬诬不成,便找到年轻的凤阁舍人张说,许予高官,让他做伪证。张说是奉宸府的成员,平时同张氏兄弟关系很好,加上有高官yin*,就同意作伪证。
张易之告诉女皇,张说知道魏元忠谋反的事。于是,又让张说对质。在张说要进朝堂时,凤阁舍人宋拦着他说:“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邪陷正求苟免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若事有不测,当叩阁力争,也子同死。努力为之,万代瞻仰,在此举也”殿中侍御史张廷也走过来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左史刘知几也说:“无污青史,为子孙累”就是说:“千万别在青史上流下骂名,让子孙后代跟着挨人的骂啊”这些官员你一言我一语,使张说大受刺激,心里忐忑不安,不知怎么说好了。
他只好走进朝堂,皇帝让他谈谈所知情形,他一句话敢说不出来。魏元忠见张说来对质,心里知道活不成了,因张说平时同张氏兄弟关系好,也是皇帝闲下来喜欢的人物。但他终究是性情刚烈之人,便大声说:“张说欲与昌宗共罗织魏元忠邪”张说一听,也大声斥责魏元忠说:“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苍小人之言”张昌宗逼令张说快点说。张说便说:“陛下视之,在陛下前,犹逼臣如是,况在外乎臣今对广朝,不敢不以实对。臣实不闻元忠有是言,但宗昌逼臣使诬证之耳”张易之、张昌宗一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