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超级程序-第1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为想了想。有意缓解场面上的气氛,很诚恳地讲道,借这个机会,我对中年人生要多说几句。在座的青年朋友们也是未来的中年人。人生有许多关头许多环节,中年这一关最为重要。固然要看资质禀赋。看中年前的勤勉积累表现,但更要看中年正面突破所能够蓄积和激发的能力和表现。中年所能调动的是人生所能调动的最充沛的资源,是能够最大限度激发自身的潜能,中年人生,如果放弃努力,等于放弃了许多应该承担的责任,社会承继的链条会出现断裂,人间将增加许多苦难,减少许多应有的欢乐幸福。需要独自承受社会压力释放的重量,又要忍受难以倾诉的孤苦。中年人生,因为人生轨道大多已经定位固定,人生自然增加了一些固守和偏执,在人生选择上也自然增加了许多无奈和苦涩,许多不想割舍的却需要硬性的割断,也就难免有那种硬性割断的痛苦。中年人生的积累和厚重,也能够给中年人生的提升超越跨越,提供了能量、强度和力度。经过熔炉的冶炼,将使中年人生增添一种合金的品格,增加抗压的柔性,闪耀出夺目的光彩,给年轻的一代增添一种依托,给老年人生准备一份丰盛的厚礼。

    还是回到我们要讲的故事。我在今天这个场合讲述这样的故事,会使大家听到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故事,人对没有听说没有见过没有想到过的事情,总会有好奇心,我们对这个故事首先要产生好奇,既然是故事就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是一种客观事实,是一种不管人们对它持有什么样态度的一种存在。这个故事的纠结是什么?是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场所竟然会发生欢乐幸福的故事,与人们的经验和良知太不相容了,无论是知识、经验、感情都无法接受这个故事。我读过一部中篇小说,题目叫幸福是不能策划的,里面讲述的,是一家残疾人工厂里发生的爱情故事,我读了后思考,作家为什么选择福利工厂而不是纺织厂,或者选择现代职场新生代的生活去描写,作家可能考虑在人们看来象福利工厂那样的地方是很难产生爱情故事的。我在这里讲述囚犯的故事,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超出想象无疑会帮助我们扩大想象的天地,丰富我们的想象力,想象力就是创造力之母,一切创造最初都来源于想象,也远远超出了我自圆其说的范围。假如为了我的乐业主张独出心裁地设计了这个故事,我事先能够设计出这样的故事作为我所持有观点的有力佐证,大家也许会惊叹我编故事的能力,那可真是名符其实的独出心裁,太有想象力了,太有才了。

    会场上哄的一声,又响起一片议论声响,的确太有才了。

    接下来,吴为继续讲道,其实,我在读到这个故事时,虽然语言不通隔着种族信仰又相隔着生存状态描述的又是年代那么久远的事情。毫不隐晦地说,有些东西的确与我自己记忆深处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发生了共鸣,而那些类似的经历和体验竟然在那样灭绝人类的地带也会产生,我有一种格外亲切的体验,是引以为同类的那种体验,有点类似于那位英国的古人类学家珍妮,在非洲丛林中坚持生活四十年终于亲眼看到动人的一幕:一只黑猩猩蹲在蚁穴旁拿着树枝粘着蚂蚁在嘴里唆啰,她彷佛看到了自己的远祖顿时感到格外亲切激动得泪流满面。我读了这个故事更加感受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是看到人在那种极端恶劣的状态下竟然还能够表现出人类的乐观精神所产生的震撼和冲击。

    渐渐地,吴为的**与大家熟悉的话题对接上了。可以听出兴趣来了。场面上的气氛也显得轻松活跃起来。

    我们通常说人类要挑战生存的极限。幸福欢乐会激活人的心灵,激发起征服艰难险阻的巨大动能,如果我们对奥斯维辛囚犯的生活转换一下思考的视角,作为法西斯给那些囚犯强制提供的一种生存极限。再去思考囚犯们在那种极端残酷状态下如何生存如何思考的,也就与我们的日常经验和体验连接起来,就会发现有些相同共同的东西,变成一种可以比较思考回味的东西。人类的生活可以划分为极端恶劣状态、艰苦困难状态、一般状态、良好状态、最佳状态,在不同状态下会有截然不同的心理表现,也完全有理由相信会表现出某些共性的东西。大家都非常熟悉狼牙山五壮士的悲壮故事,谁会相信当时指挥日军冲上山顶的日军小队长,亲眼看到了五个八路军战士弹尽粮绝身边石头也扔光了然后跳下悬崖的英勇壮举,竟然下令日军士兵向天鸣枪致敬。被山下比他还大的日军指挥官看到,下了山就被撤了职,这个故事就是那位日军小队长已经成为白发老人来到中国特别到狼牙山亲口讲述的,我是在电视台的采访中看到的。战场上的英勇就义行为也会打动敌人的,会赢得敌人敬佩和欣赏的。我们为什么就不相信奥斯维辛囚犯会有幸福的体验。我们拒绝相信就会阻止我们去进一步深入思考这种体验背后可能存在的更深刻的东西。如果我们从这样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就不至于咋一听到奥斯维辛感觉那样刺耳甚至伴随着怒不可遏的情绪。这样的故事,已经远远超出职业精神讨论的范围,是超越种族民族的,而是属于更为深刻更为强烈的人性人类精神,需要在人的生存、人的生命层次上思考的问题。我在这里要向大家讲述的是一个荒诞而又尖锐沉重的故事,我感觉当大家最初听了这个故事的名称就感觉是在残酷地愚弄我们根深蒂固的观念,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我们根深蒂固的一些观念背后,是否还存在一些更加深刻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思考,只不过没有合适的事实去刺激我们去进一步思考这类问题。如果我们去掉意识形态的考虑,比如抛开国家、民族、神圣、崇高这类观念,还原到人类一般生存适应的角度,解决了观念上的冲突,剩下的问题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也就会顺利成章地接受了。当然,象奥斯维辛那样极端残酷的和伴随着军事高压的恶劣生存状态,会激发起反抗,也确实发生过有组织的暴动,零星的逃跑,偷懒,然后被冷漠残酷的军事机器粉碎掉,这都是无数可能中的可能,也事实上发生过,从可能发生的角度看,奥斯维辛囚犯的精神光芒甚至微妙的幸福感受就完全有可能在一些存活下来的个体身上发生了。我们想没想过,当人处于极端困难状态的时刻,通常会伴随着绝望,其实,这样的时刻也非常容易发生奇妙的转换,假如想象到,这已经是最坏的、最糟糕的状态了,就是再坏也坏不了哪去了,人的心理就有可能发生神奇的转变,一种非常可贵的心理很容易在这样的想象中诞生,这种心理就是希望,既然已经是最坏的情况了,接下来一定就是渐渐好起来,随之会鼓舞起人们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增添努力生活改变生活的勇气。

    大家看到了,我们为了纾解开这个难度太大的纠结,不得不在外围花费了太多的口舌,现在还是转入故事本身吧。
第九十八章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囚犯的精神光芒(下)
    故事的梗概是,匈牙利的作家凯尔泰斯,是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1944年,二战即将结束前的一年,年仅14岁的凯尔斯泰在上班的途中不幸被捕押往奥斯维辛。奥斯维辛大家都知道,那里是德国法西斯集中屠杀数百万犹太人的地方,他在那里度过了短短的几天,了解到集中营里的一切恐怖,幸运的是他很快被转入其他集中营,被苏联红军解放后回到祖国。凯尔斯泰艰难度日,一名真正作家的使命感驱使和呼唤着他去向世人传达自己的经历,写出了第一部作品,幸运的是书中讲述的大多数情节是从集中营的俘虏那里得知的。我为什么要强调故事来源这个情节,就是说明凯尔泰斯如果在奥斯维辛不是只待几天而是一年,还会不会等到二战结束被解放然后写出这个故事,作为奥斯维辛的幸存者又能够写出这个小说的确太幸运了。有许多改变命运的说法,我在这里要说幸运改变命运,但是仅有幸运是不够的。

    故事中的主人公久尔考,接触集中营后由最初的恐怖体验渐渐变成了自然的日常生活,许多囚犯的心愿是成为好囚犯,谈论十分向往的自由,也会产生自由联想,回忆过去在家乡那些愉快的片段,在一个文字游戏、一个玩笑、一个笑话中会找到某种独特的欢乐。每天有一个小时,在工厂下班回来到晚点名之间,总是很热闹、放松的一小时,通常也是吃晚饭的一小时,也总是一些囚犯在集中营里最盼望、最喜欢的一小时。人们在那一小时里,处理各种杂事,捉虱子也成了一种趣事,把你那个命根也洗洗,那里面住着虱子。囚犯们相互之间发牢骚,走访。谈事情谈生意,交流信息,从笑话中汲取到了某种能够给予人温暖、力量的情感,伴随着笑声会变得温柔的脸面和虽然苦涩的微笑却流露出享受的表情。我们怎么来理解奥斯维辛里囚犯盼望和喜欢的那个一小时呢?那是他们在那样极端恶劣残酷的生存环境中产生的全部期待、希望、寄托,希望如火,会点燃人们生活下去的信心力量,会让人感到日子有奔头,虽然那个奔头那样短暂和可怜。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希望,一线光明,也要被绞杀灭绝。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法西斯的黑暗和可恨可恶。

    我们在座的各位盼望和喜欢的时间可不是以小时来计量的。那里却是人类精神在冷酷无情的军事高压下顽强开辟出来的狭窄空间。还是那个灭绝人性的法西斯军事机器把犹太人的寻乐天性挤压到可怜的时段里?奥斯维辛的囚犯们,可不是一般的囚犯,他们象进了一个流程似的等着进焚尸炉,不远处就是不停地冒着烟雾的焚尸炉烟囱。周围是带刺的铁丝网甚至是挂在白瓷瓶上的电网,还有上面架着机关枪站着哨兵的高塔,那里的囚笼是有形的不但是有形的而且身处其间会使人心生恐惧的,我们呢,我们不也是生活在各种无形的囚笼中,不同样有压迫感,钱奴房奴指标奴业绩奴还有爬格子的奴隶,又有小富换房中富换车大富换人,豪富换什么?

    讲到这里场面上的气氛顿时热烈起来。显得有些热烘烘的。

    别墅游艇飞机也都有了享受到了,左顾右盼也没有什么可换的了,只好换个星球住一住。

    大家哄的一声被吴为的这句话逗笑了。

    一时换不了可以去月球逛一圈风光风光,去一趟2千万美元,更有的要花费多少亿美元去火星游逛。去完了又不能在那里长待呀,还得回到人类的母亲怀抱里。人仿佛钻到一个个圈子里、套子里了,不停地钻来钻去,成了套奴圈奴,成了无形囚笼里的囚犯。奴隶社会已经推翻数千年了吧,可我们现在依然生活在它的阴影里,成了无形的奴隶,看起来这个职场生态还是有问题,还是需要改造。据说,那些登月人回到地球多半会患上忧郁症,月球都去了地球上再没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可做了。这是说富的人,达到顶峰的那些人,不富的人不能象富起来的人那样可以换来换去的,换什么?换心情,象富人那种换法也换不起啊,也无奈地自我宽慰式的,只好换个心情,说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