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叶扁舟。在友人们的帮助下,她渴望把自己亲手创建的斑竹情股份有限公司打造成人生能抗击狂风巨浪的巨舰航母,谁料到梦想之路刚刚启航。又机缘巧合,遭到歹徒袭击却意外打开服装市场。与用户签下巨额订单,却与公司的实际生产能力存在着百倍以上的巨大差距。又经过一番曲折复杂的商业运作,通过委托生产、有偿转让品牌、基金会注资、募集资本、兼并同类企业,化解了危机,成功地扩大了市场份额。她那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不时精彩的人生感悟,加上有意的渲染,使在场的师生们越听越入神,情绪也随着她的故事情节,忽而紧张地跌入低谷,忽而兴奋起来渐渐进入**,眼看着无路可走,忽然又峰回路转,一片阳光坦途。
正当全场听众越听越兴奋之际,她语气一转,变成朴实的口吻继续讲道,人不能不犯错误,我自己总结过去所犯的错误,30岁以前,多半是由于自己年轻,缺乏经验,心智不成熟,容易冲动,脑袋一热,不计后果;到了35岁,则是因虑事不周,出现错误跌了跟头吃到苦头,更多的是由不可抗力所造成的,自己也多从自己主观找原因,在为人处世方面积累了一些感悟,至少能警惕自己,在哪儿跌倒不能再在那里跌倒。引逗全场爆发出井喷般的笑声,有些女生甚至笑的前仰后合。伴随着笑声一时热议起来,都为娇妹的犯错误理论大受启发,让人听起来,不仅新颖,而且细究起来觉得有很深的哲理在里面。
娇妹还在继续讲道,如果一定要犯错误,也不要犯低级错误,重复犯同样的错误,要犯高级错误,许多人想犯还犯不上的错误。我并不主张犯错误还要有资格品位,只是觉得,错误里面的名堂不见得比正确里面的名堂少啊。
听众们热闹地议论起来。
等到听众的情绪渐渐稳定下来,她又别有洞天地讲述起她对服装的理解。
她讲道,平常我们习惯说的衣食父母,衣食住行,大家想没想过,为什么都把衣字放到首位?
听众也被她这一问,交头接耳地议论起来。
娇妹又道,衣字为先,不只是因为人们每天起床,先要穿衣然后才能起床洗漱吃饭,是由于生活中起居顺序把衣字排在首位。我想的不一定对呀,在座的老师们都是研究服装的专家。我想,人类与动物世界中所有的其它动物,最基本的区别,并不是别的,就是服装。也许,人猿揖别,就是从我们人类的始祖,在身上披上哪怕只是一片芭蕉叶遮羞,或者粗工连缀而成的蓑衣开始的,有了与其它动物区别开来的自我意识,就像如今的各行各业各种类型的人,以服装作为相互区别的标识一样。服饰,是人类文明的最基本标识。以后的发展,人类为服装不断附加了越来越多的功能,由保护身体,到身份识别,再到舒适美化,一路发展至今。
对社会产业,有各种类型的划分方法,但是,没有看到有谁把服装产业作为人类第一产业的。对我们这些人呢,服装不仅是文明的标志,也是我们地道的衣食父母,更是我们的事业寄托、人生理想所在,寄托着我们的喜怒哀乐,成为我们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她,把她做的更加美好。我也甘愿为人间增添美色亮色贡献我的绵薄之力。
她讲道,我来之前,同我们公司高层的几位商量,大体达成共识,我在这里也向大家讲一讲我们公司的未来,计划用3年时间,创建斑竹情集团公司,实现上市目标,真正把斑竹情打造成中国乃至世界服装界的巨舰航母。我们公司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不能忘记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在竭诚为广大用户提供更美更好服装的同时,将自觉地实施社会救助和援助计划,避免沦落到恶性的指标奴、业绩奴境地。我们公司的未来发展,对人才将会产生巨大的需求,我在这里,也诚挚地欢迎学子们加盟!
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未完待续)
第二八一章 生命的意义
地震,海啸,大自然对人类生命的摧残、毁灭。住宅、道路、桥梁、工厂、学校、办公楼,几乎所有的以静态、固态存在的人类文明的标志,作为人类生命的寄居之所、人类生产生活的载体、人类占有和分享文明成就的工具,却在顷刻间化为废墟,成为毁灭生命的媒介和见证。亲身体验到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大调整带来社会阵痛的吴为,感到这样的冲击震荡丝毫不亚于地震和海啸。人类生命的脆弱,驱使人类努力创造外在的文明成果去保护自己脆弱的生命,如此精心建构的生命依托,如同脆弱的生命的一般,同样显得如此脆弱。也许,找寻人类生命的坚强、强大,只有回归于人类生命的自身、回归于人类的精神、回归于人类的心灵,那才是人类强大、坚强的最终归宿,在那里才能构筑强大、坚强的基石,在那里才能搭建起人类的精神家园。
那次与暴娇妹的游湖,吴为从娇妹的一番话中得到宝贵启示,一对一的日常纾解是纾解,是小纾解,面对时代难题众人心中的纠结,才是大纠结。自古时势造人,人借机成势,所幸他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只要开悟短期内可见突飞猛进之效。
吴为开始集中精力思考生命的意义。他经过一番思考,梳理出几条探索路线,把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大致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形而下的理解,把生命存在的意义、价值理解为生物**存在的状态及相应的感觉,这可以称之谓世俗化的理解。二是形而上的理解,把生命存在的意义、价值理解为超越生物**的一种精神追求,是“灵”与“肉”可以分离的理解,属于宗教型的生命价值观。三是对生命的生物存在与精神存在和谐统一的理解和追求。是“灵”与“肉”相统一的生命价值观。对生命的理解和实现受着生命存在本身所固有的生物**存在与精神存在矛盾的制约,而人类生存物质技术条件的限制历史地决定了人们选择解决这一矛盾的方式。生命的生物存在受生物化学规律的严格制约,使生物**的存在受着严格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精神因其想象性特点具有超越物质存在限制的可能。人类早期通过寻求长生不老药以求使生命获得永生的行为。反映了当时人类对生命存在的幼稚理解。现代科技进步的曙光向人们展示了人的精神存在可以克服生物**存在局限的诱人前景和可能。当代世界科技发展出现的智能高级化趋势预示,通过向人体实现神经植入形成人机复合体。制造超越人类的智能复合体,脑内仿真手段可以创造人所需要的一切,使人感到身临其境,获得相应的仿真体验。甚至人脑细胞不再由碳组成而是由电子、光子组成,停止人对生物**的需要,人的思想、精神存在的载体转换成电子电路而获得永生。人类发展由现存生命的生物存在形式所造成的种种局限将会被轻而易举地突破,由于生命的物质存在形式的改变使生命的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在高级水平、高级形式上得到完美的实现。遗憾的是,我们不得不回到现存较低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上来探讨如何合理地解决生命的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的深刻矛盾。由此使我们可以对现实生活中因陷入生命、生存理解误区所引发的种种矛盾得到合理的诠释。并寻求现实可行的化解途径。
对生存危机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生命的生物存在危机和生命的精神存在危机两种形式。由于人的生物**存在形式所固有的局限性,迫使人们在自身的生物**存在之外寻求精神依托。因此,人的精神存在就形成了双重依托:自身的生物**与外在的精神寄托。通常所说的生存危机、生命危机是指人的生物**存在危机及由此引发的精神存在危机。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环境中生活,由于人的自身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使人的生物**存在面临着种种风险,产生了相应的心理压力和心理紧张状态。为此,人们通过创造各种物质技术手段、社会条件来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以增强人们的安全感。进一步地考察生物**存在危机及由此引发的精神存在危机之间存在的时滞极为重要。人类在许多情况下为了延续生命的努力都是为了缩短这一时滞,因为延长这种时滞就等于增加人们的痛苦。考虑到引发危机因素的多样性和人类心理的复杂性,需要细分若干种情况加以讨论。由于遭到意外毁灭性强烈打击使生物**瞬间消失。则由此引发的精神危机可以忽略不论。如果人的生物**遭受毁灭性打击刚刚使人来得及作出瞬间反应,则只能会在人的面部留下痛苦、恐惧的表情,自己和他人来不及作出化解危机的努力。在其他各种情况的考察中。文明、理性等因素会扮演重要角色,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自然因素造成的不可预知不可抗力的打击,受害者的自我认同心理会发生作用。虽然属于自然因素所引发但由于人为预警、预防机制人为失灵合并造成的伤害,则会诱发复杂的心理反应,如产生烦躁、不安、不满、仇恨、报复等心理。这就需要加强社会心理调节,健全社会管理。一般来说,要建立个人自我调节机制、社会心理调节机制、社会管理技术调节机制三大机制。较为复杂的危机反应和危机控制是精神层面存在的危机问题。比起由于人的生物**存在危机引发的影响来说,失去信仰的精神危机所引发的精神影响,规模更大、程度更深、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更加不容易恢复稳态。
佛教徒可以排除尘世烦恼坐而静修,基督教徒能够面对生死关头默默祈祷。**者为了信仰粉身碎骨也心甘。从养成内心定力、行为定力角度考察,三者可以达到同一境界。这使它们各有自己存在的社会根据。但是三者的内涵和外向发展的路向各不相同。佛教。佛在我心,人人有佛性,佛性以善性为本。其外向性体现在普渡众生,劝人行善。强调通过内省的方式改造人的心性。面对尘世的苦与乐、得与失、荣与辱,实现精神上的升华、超越。佛教的精神超越之意即摆脱世俗化的束缚,摒弃欲乐的杂念,简化内心,以此获得心安、心定。佛教徒为什么可以坐而静修?为了提升意境,除了戒心之外,环境系统的极度宁静是绝对必要的,**必须不受任何**冲动的困扰。禁止一切行为,达到入定状态。瑜珈之术就是通过坚决控制感官状态,达到出神入化、寂然不动。当某种行为模式、仪式经过千百次重复时就会成为习惯,就会在内心产生定力。临床医学证明,经过足够次数的暗示可以使人产生幻觉。有意的行为强化之力会产生内在的精神升华。佛教中的精神超越,也向教徒展示出独立的精神活动空间,提供独立的思想材料,提升人的精神意境,赋予丰富的精神意趣。在世俗化的生活中,普通人有时也表现出佛性。吴为自己也有类似体验,不去想对自己的厉害关系极大但自己不能左右的事情,即是一种心安之术。当然。这要经过无数次生活的心理考验和进化才能养成。值得注意的是,佛教中所追求的精神超越、达到的精神意境,并不是通过学习、学问达到理解、认识、意识,而是主要经过直觉洞察、感悟、顿悟的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