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学生文言文知识辞典-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古今词语对照来释词,如《论语·子路》郑注:“古者曰名,今世曰定”;用指出事物的类属来释词,如《说文解字》木部:“杏,果也”;用说明事物性质状貌来释词,如《说文解字》:“芋,大叶实根骇人故为之芋。”

十二、其他

(一)节日

【要点点击】

桃符:古代神话传说谓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二神,名神荼、郁垒,能吃百鬼。故农历元旦,民间习以桃木板画二神于其上,悬于门户,以驱鬼辟邪,此俗起于汉代,至五代以后,渐代之以用纸书写的春联及刻印门神像。

踏青:初春时,芳草始生,杨柳泛绿,至郊外野游,谓之踏青。踏青的日期,因地而异。或二月初二,或三月上旬,或清明前后。

社日:古代春、秋两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春以祈谷,秋以谢神。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春社: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自宋代起,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寒食:自古山西太原、雁门一带,从冬至起有断火一百五日之俗(也有断火一月者),在此期间,民间只吃冷食。相传起于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被焚死之事。至于东汉时,周举、曹操明令禁止,乃改为三日。魏晋以后,“寒食”遍及于各地,指清明前一日、二日或三日,因不举火,故又称“禁烟节”,并与清明日衔接。民间在此期间有食汤粥、折柳插门、上墓、斗鸡、打球、打秋千、拔河等习俗和活动。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三月初,阳历的四月五日、四日或六日,寒食后的第一天。唐时开始重视此节,因与寒食相联系。宫中于此日赐榆柳之火给近臣,民间也“改火”。此外又有拔河、斗鸡、打秋千等活动,试新茶、上坟、食汤粥等习俗。自宋以后,民间更于这天插柳于门,出郊游园饮酒,以贺佳节。

浴佛节: 民间宗教节日。在农历四月初八日。相传为释迦牟尼诞辰。寺院至此日以香汤浴佛,并煮乌米饭,施与信众,民间有放生活动,店铺中亦作乌米糕,居民皆买归供佛。起于元朝,后世沿之。

药王生日:在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民间于此日祭祀药王。药王指春秋时大医学家扁鹊,民受其惠,除了其家乡啵赝猓鞯囟嘤辛⒚盱胨摹�

端午:中国汉民族传统节日,在农历五月初五日。“端”为始之义,每月有三个五日,“端五”意为第一个五日,又因农历五月称“午月”,故也称“端午”。为我国传统三大节(春节、端午、中秋)之一。起源很早,大致与祈求农业丰收及防止夏季疫病有关。至晋以后,楚地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活动也与端午密切联系起来。此日民间历来有悬蒲于门户、饮酒、竞渡、挂天师符、沐浴、驱五毒虫、戴长命缕、吃粽子等风俗。

挂钟馗:传说唐玄宗因病昼卧。梦一大鬼破帽蓝色、角带朝靴,捉小鬼啖之。自称终南进士钟馗,应举不第,触阶而死。玄宗梦觉而疾愈,命画家吴道子画其像。唐宋时挂钟馗像多在岁首,其后则改在端午。

七夕:也称“乞巧节”、“女儿节”,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自东汉以来,即传说牛郎与织女二星于此夕在天河相会,民间有“乞愿”、晒衣等活动。至南朝,又有穿针乞巧之俗,从此成为妇女的一个节日。

悬艾:以艾草悬插于门户、堂屋、床头等处。源于古代端午节采集众药之俗。艾,有驱除蚊蝇虫蚁、净化空气的作用,艾绒可用于针灸。

【示例平台】

人日:正月初七日。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题诗寄草堂。”

上元: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朱淑贞《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在春分前后,杜甫:“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

花朝:二月十二,相传为百花的生日。例如:“春江花朝秋月夜。”《琵琶行》

寒食: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五日,又谓之“寒令”,须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令”的代称。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诗:“时当一百五。”

端午: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日。

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终伏(末伏),总称“三伏”。

中秋:八月十五日。人们以为这时的月亮最亮,所以是赏月的佳节。

重阳:九月九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冬至:(冬至节)。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长起来,叫做“冬至一阳生。”《扬州慢》:“淳熙丙甲至日予过维扬。”

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风俗。

除夕:一年最后一天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之意。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或“除日”,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

【相关链接】

守岁:旧时民间于除夕之夜,一家团坐,饮酒笑乐,通夜不眠,称为“守岁”,源于晋以前,一直沿袭至今。

扫尘:旧时至农历十二月,大家小户准备过年。在祀灶前后至除夕,有一次卫生大扫除,墙角床下及屋柱屋梁等处一年的积尘,均须于此日清除干净。

腊八粥: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俗称腊八,相传乃释迦牟尼成道日。宋代至此日,各僧寺俱以果、菜、米等煮粥馈送信徒,称为“腊八粥”。

小年夜:指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

登高:古代岁时民俗。即在节日登上山岭高处,于九月九日(重九)进行。

重阳:古代传统节日。在农历的九月初九。古代《易学》以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九”为“极阳”,而九月初九更是两个“极阳”数相遇,认为必有灾厄,西汉武帝时已有佩茱萸、食糕饵、饮菊花酒等习俗,以避邪。

下九:指农历每月的十九日。古代以每月二十九日为上九,初九日为中九,十九日为下九。下九日为汉代妇女欢聚的日子。

赏菊:自汉魏以来,重阳有登山、饮菊花酒之俗。至唐宋时,重阳赏菊成为风俗。

(二)饮食习惯

【要点点击】

饭:谷物(黍、稷、麦、菽、麻、稻)脱去皮壳后蒸煮成的食品。其干者统称为“饭”。

饼:古代对面制食品的统称。经过蒸、煮、烧、烤、烙、煎、炸等制作而成,大多为扁形或圆形。以蒸气蒸热的馒头称“蒸饼”,以汤或水煮成的面条称“汤饼”,用旺火煎或烧烤的小饼或芝麻饼称“火烧”,用饼铛煎烙成的面饼称“煎饼”或“烙饼”,用油料煎烙的面食称“油饼”。

脍:烹调技术之一。以各种细切的鱼或肉,加以佐料,进行烧煮,称为“脍”。

炙:烹调技术之一。即加调料后放在火上灼烤。凡用烤的方法烧制的各种肉和鱼、禽皆称“炙”。

饵:古代没有“糕”字以前,以“饵”统称米粉制成的糕饼。

脯:即干肉。初制成的称“脯”,较久的称“脩”。古人为了便于储存,将肉阴干制成。十根扎成一束,称为“束脩”,为馈赠的礼品。后世因孔子以学问传授弟子,弟子奉献以干肉,乃以“束脩”通称送给老师的报酬。

小吃:正式饭菜以外的熟食,多指下酒的热炒或冷菜。

药茶:宋代街市有专卖药茶的小贩,烹煮以供客饮,其药性多有驱寒、补气、健身等功效,当时称为“汤药”。

满汉全席:又名“满汉大席”等。我国的一种巨型宴席。以肴馔繁多精美、场面豪华、礼仪讲究而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据研究,起源于清代康熙时在宫中开设的“满席”与“汉席”。当时,宫中筵席,满席分六等,汉席分三等。其时宫府来往,满族官员请汉族用汉菜,汉族官员请满官用满菜。后来,满汉肴馔逐渐有选择地汇于一席,以示不分彼此。以后,在流传中不断吸取各地民间宴席及蒙、回、藏等民族食品精华,因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宴会形式。满汉全席的筵生地在北京。

【示例平台】

我国古代,人们在寻找食物来源的同时,通过实践,发现了许多能食和不能多食而却有医疗作用的食品,药物与饮食很早就有了联系。夏代以前,已开始酿酒,并用于医药。此后的调味品,同时也多是药物,如姜、桂之类。“医食同源”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建立了一整套的理论。例:“食者,医为首也。”(《易经》)

【相关链接】

宫廷食馔:我国风味菜肴之一。自西周时代起,宫中就设有负责王的饮食膳馐的机构与官员。这些机构的设立,保证了皇室享乐的需要,由于集中了人力物力,对研究与提高烹饪的技术水平,也起了重大的影响。我国宫廷风味菜,以几大古都为代表,北味包括长安、洛阳、开封、北京、沈阳,南味包括金陵、成都、杭州、武汉。元明以来,宫廷风味菜主要指北京宫廷菜。南北味的共同点都是华贵珍奇,配菜典式有一定的规格。

中国菜系:即各地因当地物产、饮食习惯、烹调方法,著名菜点的不同而形成的较为完整和独树一帜的烹饪技术。有的分为十大系,即:粤、鲁、川、闽、赣、徽、扬、京、沪、苏;有的分为四大菜系:鲁、川、粤、扬。

(三)、衣着

【要点点击】

衣:古人称“衣”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即衣服,狭义只指上衣。古时上为衣,下为裳。

裳:古人穿的下衣。裳也称“常”。

裙:古人穿的下衣,男女同用。

衣冠:古代士以上戴冠,“衣冠”连称,是古代士以上的服装。

品服:古代官吏按品级高低穿的服装。最早出现于隋代,至唐形成制度。唐贞观四年(630)规定,三品以上着紫色,四、五品着绯(大红)衣,六、七品着绿衣,八、九品着青衣。平民百姓,多穿白衣。士兵在汉代穿赤色衣,隋代穿黄衣,唐代穿皂衣。

十二章纹:古代帝王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即日、月、星辰、纹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称十二章,纹有章纹的礼服称为“章服”。始于周,历代沿用,用纹多少不同。

补服:明清时代的官服。前胸及后背缀有金线和彩丝绣成的“补子”,也叫“背胸”,是品级的标识。文官绣鸟,武官绣兽。

胡服: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当时通称北方的游牧民族为胡人,故名。短衣、长裤、足靴。轻便,适于骑射。自公元前325年,赵武灵王改革,学习胡服骑射,使胡服传入中原,使赵国渐强,胡服也就成为汉民族服装形式的一部分。

裘:古代贵族的御寒外衣。古人穿裘,毛是向外的,在行礼或接见宾客时,裘外须加一件袖口较裘略短的罩衣,称为“裼(xī)衣”。否则就被认为不敬。裼衣与裘,颜色要相配,平常家居,裘外不加裼衣。平民百姓富裕些的也仅能穿犬羊之裘,不加裼衣。

袍:长衣服的通称,古代特指内装旧丝绵的长衣,即长袄。穿不起裘者才穿袍。汉代以后有绛纱袍、蟒袍、龙袍等,皆为朝服。

绅:古代士大夫束在衣外的大带。后借以指士大夫。

绶:古代系帷幕或印纽的丝带。

绦:用丝编织的细带或绳子,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