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烀鳌!彼健耙寰萃ㄉ睢保得髁酥P谴印巴ㄑА钡牧⒊∩隙浴禼hūn秋》三传作综合研究,才最终解决了问题,消除和门户之见,结束两百余年的今古文争辩。
汉灵帝末,“党锢”解禁,大将军何进执政,想重新起用郑玄。郑玄年已六十,婉言谢绝,宁愿从事教学与著述,“但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亦庶几以竭吾才,故闻命罔从。”(《后汉书·;郑玄列传》)往后的十多年里,郑玄勤奋著述,凡百余成言。汉献帝建安五年病卒,享年七十四岁。
郑玄在经学史上的地位,范晔为其列传时作了这样的评论:“自秦焚六经,圣文埃灭。汉兴,诸儒颇修艺文。及东京(指东汉)学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滞固所禀,异端纷纭,互相诡激,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郑玄站在“通学”的立场上遍注群经,“整”而“齐”之。史载,他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以及《中候》、《乾象历》;又著《天文七政论》、《鲁礼 袷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等,凡百余万言。著书立说的成绩如此巨大,远在其师马融和两汉任何一位经学家之上。
在《易》学方面,郑玄早年通《京氏易》,后来又通《费氏易》。其《易》注,以《费氏易》为主,兼容《京氏易》,京即今古文《易》学的综合研究。他以“礼”注《易》,强调“不晚迫害论”即社会伦理功能。改造了象数《易》学,是两汉《易》学发展的最高成果。此外,郑玄还提出八卦始于神农氏之说,与以前流行的伏羲说有别,可谓另创新说。
在《尚书》学方面,其《尚书》注,来源于贾逵、马融,是东汉一代今古文《尚书》学的含有大成者。郑注出现,“《古文尚书》遂显于世”,为儒者所宗。
在《毛诗》学方面,郑玄先学今文《韩诗》,后师从马融研究《毛诗》。其《诗》学直接来源于马融,他在《毛诗笺》以及《毛诗谱》,兼采了今文三家《诗》尤其是《韩诗》。他首次提出《毛诗》作者有大、小毛公之别,《毛诗谱》谓鲁人“大毛公为《故训传》于其家,河间献王得而献之,以小毛公为博士。”此新说有何依据,不得而知。郑玄还独创了“笺”的名称。就郑玄《毛诗》“笺”注内容而言,也是多以《礼》解释《诗》,强调礼制的作用,宣扬封建伦理的功效。此外,郑玄首次提示了《诗》之《大序》为子夏所撰,《小序》则为子夏、毛公合作。
在“三礼”学方面,郑玄《周官注》来源于马融;而注《礼》经(《仪礼》),是校读“古经”的成果;注《礼记》,则是独创的新说。从前,三种礼学经典分别相传,而郑玄“通为《三礼》”,开始才有所谓“三礼”之学。“三礼”学是郑玄“通学”最jīng彩的内容,他全面注释“三礼”,融会贯通,自然地解决了许多疑难的问题。皮瑞锡指出:“郑学最jīng者三礼。”(《经学通论·;<;易经>;·;论郑荀虞三家之义郑据礼以证易学者可以推补不必推补爻辰》)
在《chūn秋》“三传”方面,郑玄先学《公羊chūn秋》,后习《左氏chūn秋》,此外又懂《 梁chūn秋》。他曾指出:“《左氏》善于礼,《公羊》善于谶,《 梁》善于经。”(《六艺论》)郑玄综合融通,重点落在“善于礼”的《左氏传》上。《后汉书》本传及《儒林列传》均未提及郑玄注过《左氏传》,但《世说新语·;文学》篇中记:郑玄曾注《左氏传》,一次与服虔相遇,听服虔谈注《左氏传》的内容,觉得与己见相同,就说:“吾久yù注,尚未了。听君向言而有信,多与吾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如果故事可靠,郑玄似有尚未完稿的注《左氏传》的专著。
“六艺”概论方面。随汉代经学发展,必然产生 “五经”、“六艺”概论的专著,刘向校理秘府经籍,撰编了《五经通义》和《五经要义》。刘歆《七略》中之《辑略》,实际包含了“六艺”的总论;东汉,曹褒、张遐等均著有《五经通义》;尤其是许慎的《五经异义》,从礼制上评述“五经”的各种意义,缩论今、古文家之说,但师法界限并不严格。对此,郑玄撰《驳五经异义,混合今文与古文之义,加以辩驳,并才有《六艺论》,次论《易》、《书》、《礼》、《乐》、《chūn秋》六经,叙述六艺特征及其传授的渊源。
综上所述,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说”,其业绩无疑是经学史上一座丰碑。他遍注的群经,可惜大多已佚。至今完整的留存于《十三经注疏》中的《毛诗笺》和“三礼”注,以大量篇幅考订名物度,训诂jīng湛,校 严密,为中国文化史研究提供了丰富而重要的资料。
;
………【14、鹤山学派】………
〖鹤山学派〗南宋魏了翁所创学派。了翁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曾筑室于白鹤山下,号“鹤山”,学者称“鹤山先生”,因称所创学派为“鹤山学派”。了翁为二江学派范子长、范子该所传。范氏师事南轩学派张□,了翁从中接受了张□学说。既而潜心研究张□、朱熹之学,成为二人私淑弟子。又与高载、高稼、高崇、高定子、真德秀、辅广、李燔、张冶、李坤臣、李从周为友,互相切磋学术,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史弥远专擅朝政之时,他辞官回乡,居白鹤山下授徒讲学,“士负策从之,由是蜀人尽知义理之学”,形成“鹤山学派”。一传数传弟子甚多,著名者有:魏文翁、郭黄中、吴泳、游似、牟子才、王万、史守道、蒋公顺、税与权、膝处厚、蒋重珍、许月卿、史绳祖、叶元老、严植、张端义、王□、赵范、赵葵、牟应龙、李□等。此派为学旁搜诸家,广取博收,以钻研儒家经典为主,融合朱熹、陆九渊两派学说,形成自己驳杂的思想体系。他们反对虚无之说,谓“虚无,道之害也”。认为“宇宙之间,气之至而伸者为神,反而归者为鬼。在人则阳魂为神,yīn魂为鬼。二气合则魂聚魄凝而生,离则魂升为神,魄降为鬼”。又认为“人物之生有刚柔,于是乎有善恶。刚之善也,其言直以畅,恶也,其言粗以厉。柔之善也,其言和以舒,恶也,其言阂以弱。”主张通过修养变化气质,谓“志有所守,而大本先立,则气得其养,而生生不穷。夫如是,可以变化气质,愚明柔强,虽引为圣贤可也”。此派尊崇朱嘉,曾倡言推尊理学,以改变社会风气。建议为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定爵谥,表彰周、程开创理学之功。重视读书穷理工夫,谓“益知读书穷理工夫无穷,此不是黔奇街博,义理所系,世变所关,不容草草”。读书穷理的目的是“涵养气质”,转变社会风气。此派还特别重视“心”的作用,认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又为天地之太极,以两仪,以命万物”。指出“是心之明,光乎rì月,然则心者神明之舍,所以范围天地,出入古今,错综人物,贯通幽明”。如果“人心迁于物则蔽□”,这就需要下一番“正心”、“养心”、“明心”的工夫。要做到“心之神明”,就要“寡yù”。此派提倡“寡yù”,而不提倡“无yù”,认为“圣贤言寡yù矣,未尝言无yù也”,“天理人yù同行异情,以此求之,则养心之说备矣”。此派宣扬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的贵贱贫富的界限是不侵犯的“天险”。此派特别重视学校教育,人认为“崇学校在于养士气”,“涵养气质以成其材,而待国家之用”。为学主张多读原著,谓“读书虽不可无注,然有不可尽从者”。指出,“多看先儒解说,不如一一从圣经看来,盖不到地头亲自涉历一番,终是见得不真”。主张“不yù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得活jīng神也”。(《宋元学案》卷八十《鹤山学案》)此派代表著作有:魏了翁《鹤山大全集》、《九经要义》,魏文翁《中庸大学讲义》,吴泳《鹤林集》,王万《心铭》、《淡斋规约》、史守道《传斋集》、《chūn秋统会》,税与权《易学启蒙小传》。此派学说曾盛行于四川邛眉一带,明清时期仍有传人。
;
………【15、龟山学派】………
〖龟山学派〗北宋末南宋初杨时所创立的学派。杨时为北宋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人,晚年隐居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因称所创学派为“龟山学派”。杨时为安定学派胡瑗、濂溪学派周敦颐再传弟子。熙宁进士,调官不赴,拜程颖为师,专心学习理学,为额所器重。颖死后,又从程颢学,“程门立雪”,刻苦攻读,多有发明,与谢良佐、游酢、吕大临并称“程门四大弟子”。晚年专事著书讲学,传“洛学”于阎,与罗从彦、李侗被称为“南剑三先生”,东南学者奉之为“程氏正宗”,纷纷前来求学。因形成“龟也学派”。杨时与当时著名学者胡安国、陈□、邹浩、游复、郑修、李夔等为友,一传数传弟子众多,著名者有王苹、吕本中、关治、陈渊、罗从彦、张九成、萧□、胡寅、胡宏、刘勉之、潘良贵、王居正、廖刚、赵敦临、宋之才、李郁、胡埕、邹柄、曾恬、江琦、范浚、魏杞、汪大猷、汪应辰、尤袤、舒琳、陈居仁等。此派反对王安石:新学”,注重《六经》等儒家经典,推崇《大学》和《中庸》以为《大学》是学者入门之书,《中庸》为圣学之渊源,人德之大方。以发扬光大“洛学”为己任,继承二程“理一分殊”学说,认为“天下只是一理”,“天下之物,理一而分殊,知其理一,所以为仁;知其分殊,所以为义。”谓“为仁由己”,多下“克己”功夫。认为要作到“仁”、“义”,必须“诚意正心”,“主敬以养心”。谓“敬与义本无二,所立者敬,而又则自此出焉。”在人xìng论方面,认为“言xìng善,可谓探其本;言善恶混,乃是于善恶已萌处看”,恶xìng若萌,即违背“天理”、“人xìng上不可添一物”,不能有丝毫为恶之处。要如此,“必先乎明善,然后知所以为善也。明善在致知,致知在格物”,必须下一番“格物致知”的功夫,才能明确为善的道理,“则天下之理得矣”。主张“事事循天理”,曾说,人各有胜心,用心去尽,而惟天之循,则机巧变诈不作。”经过“格物致知”和反身自省,即可达到为善的目的,也就认识了天理。此派也将佛学渗入儒学,认为“白净无垢,即孟子“之言xìng善”,谓“维摩经云‘真心’是道场,儒佛至此,实无二理。”(《宋元学案》卷二十五《龟山学案》)主要著作有杨时《龟山先生语录》、《龟山集》,潘良贵《杂著》,王居正《chūn秋本义》、《竹西论语感发》、《孟子疑难》,廖刚《高峰文集》,宋之才《云海敝帚集》等。此派对于传播二程学说,起到了重要作用,使“洛学”大盛于江南。黄百家评论说,二程“称高弟者,游(酢)、扬(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