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来都不松懈用明星造势的百事可乐这次把“星”搬到了互联网上进行拍卖。12月24日百事家族在香港举办了2004突破渴望系列公益活动,与此同时,把周杰伦、F4、蔡依林、郑秀文、古天乐等10位当今最具人气、最具个性的百事明星的时尚酷装放在了在线交易网站eBay易趣上进行为期两周的慈善拍卖。酷装包括109套百事明星的演出及广告服装和49件百事明星的私人物品,10款百事珍藏版纪念品,部分是1元起拍,其余拍品无底价拍卖。
百事方面认为,慈善拍卖赶上了圣诞与新年两个节日,年轻人往往会给朋友或自己送礼物,而这些明星的私人物品是一些年轻人喜欢的东西,在时尚人士聚集的eBay易趣上拍卖自然会备受关注的。
点评:百事抓住了天时、地利,但能否获得人和,还得看消费者的反应。在明星多得眼花缭乱的今天,拿一些明星私人物品拍卖也许有点穷酸。不过,百事把“星”“卖”到互联网上的做法值得肯定,物品未必要卖出去,但在网民面前,打出了慈善的旗号,先赚了名声。
可口可乐为何处变不惊
可口可乐的成功让许多竞争者羡慕和忌妒。近百年来,总有一些化学家费尽心机试图破译可口可乐的配方,却又总是徒劳无获。
不久前,又有两位德国的科学家宣布,他们经过长期研究分析,解开了可口可乐配方的秘密。这两位专家还在一本名叫《大众饮食误解词典》的新书里列出了可口可乐配方的原料,称可口可乐中99。5%的成分不过是含有二氧化碳和蔗糖的汽水。而其中起关键因素的物质是一种香料混合剂。它虽然只有极小的含量,却能产生可口可乐所具有的独特味道。这种香料的成分包括野豌豆、生姜、含羞草、桔树叶、不包含可卡因的吉柯叶、桂树和香子兰皮等,再加上可可、咖啡等的提炼物,进而构成了一种混合剂。不过,这两位专家在书里并没有交代将这些原料配制在一起的方法。
对此,可口可乐公司的发言人巴里斯予以否认,并称之为纯属胡编乱造。巴里斯说,“想要揭开配方秘密的人不少,但没有人成功。可口可乐的配方依然十分安全地锁在公司的保险柜里。”
专家们都知道可口可乐的绝大部分是水,而最关键的配料可能还不到总量的1%。但近一个世纪来,人们却无法破解这1%的核心物质。正是靠着这1%,可口可乐才能够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独特口味。1984年,可口可乐曾计划修改配方,推出一种新型可乐饮料,并为此投入了大笔资金做广告宣传。但是,后来又放弃了,仍然继续采用老配方生产。
关于可口可乐配方被破解的消息,公司不以为然,说这已经是第六次大规模的新闻炒作了。另外,即便是破译了配方,就能生产出真正的可口可乐?可口可乐这项产品如今早已不是一种简单的产品,在这项产品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也很重要。可口可乐早已成为充满青春活力的美国文化的代名词,谁宣称他能生产出同可口可乐一样的产品,人们也不会相信。
目前,美国人每年人均喝可口可乐400杯,香港人每年每人消费可口可乐170杯,中国内地每人的年消费量为7杯,占中国碳酸饮料市场份额的30%…40%,中国市场为可口可乐全球第六大市场,百事可乐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不到可口可乐的一半。可口可乐无疑是世界头号饮料巨头。
点评:可口可乐为何处变不惊?因为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商品,而且已成为一种文化,其他商家即便配制出一模一样的碳酸饮料,但那只是碳酸饮料,而不是可口可乐。
剃须刀的自我进攻
目前,吉列公司(Gillette)拥有剃须刀市场65%的份额。
上世纪60年代初,吉列公司的竞争对手威尔金森刀具公司(WikinsonSorod)推出了不锈钢刀片,抢占了市场。吉列公司大为震惊,1970年,威尔金森又推出了粘合刀片,这是一种以“最佳剃须角度”粘合在塑料上的金属刀片,再次对吉列公司造成威胁。对此,吉列公司做出了令人意料不到的反攻。
首先,吉列公司推出了“特拉克”Ⅱ型剃须刀,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双刃剃须刀。这一型号的成功奠定了吉列公司以后的战略方针,正如吉列公司广告中所说:“双刃总比单刃好。”老顾客们很快就开始购买它的新产品,并认为“比单片的超级蓝吉列好用。”
6年后,吉列又推出了“阿特华”剃须刀,这是第一个可调节的双刃剃须刀。这表示,新产品比无法调节的双刃剃须刀“特拉克”Ⅱ型还要好。
之后,吉列又毫不犹豫地推出了“好消息”剃须刀,这是一种廉价的一次性双刃剃须刀。这一举措对另一竞争对手比克公司(Bic)来说是一次打击,因为它也正想推出自己的一次性剃须刀。“好消息”这种一次性剃须刀的生产费用高,而销售量却不如可更换刀片的剃须刀大(如上面提到的两种型号的剃须刀),这让吉列的股东们十分恼火。从营销战略上讲,“好消息”的推出却是非常成功的,它防止了比克公司夺走一次性刀片市场。行业资料显示,头3年,比克公司在一次性刀片市场中损失了2500万美元。
最近,善于自我挑战的吉列又推出了“皮沃特”剃须刀,这是一个一次性调节剃须刀,而公司自己的产品“好消息”则成了攻击目标。
吉列逐渐扩大了它在剃须刀市场上的份额,已经成为男士们买剃须刀时的首选。
启示:进攻,是最好的防御,不管是进攻别人,还是进攻自己。进攻自我可能会牺牲眼前的利益,但是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保卫市场占有率,这才是打赢营销战的最终武器。
只有一次机会
某人从日本回来,想投资开一个日式料理店,让朋友帮他选择地点。他们跑遍了整个城市,看了无数的房子,最后他从中挑选出10个,列为准店,把它们在位置、环境、布局等方面的优劣列成清单,反复比较,从中优选出3个,然后把这3个店的位置、环境、布局及服务内容等方面列成一个更为详细的调查表,委托一家信息咨询公司做市场调查,根据调查回馈,最后确定其中一个,接下来开始装修。请来装修公司,详细地讲述他的意图,他说得太详细了,不仅店内所有的空间包括门厅、厨房、卫生间里的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而且,店外远至百米的路段也做了精心布置,简直精细到极点,甚至显得有些婆婆妈妈。
店终于按照他的要求装修好了,进到里面,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舒服,第二感觉还是舒服,你能想到的他全想到了。可他还不放心。让朋友帮他挑毛病,看看还有什么没想到的地方。从选店址到装修,不仅多跑了许多路,多花了许多钱,更重要的是,花了许多时间,如果换成别人,现在早营业赚钱了,可他还在这儿挑毛病。朋友说:“挺好的,赶快开业吧,早开一天早收入一天。”
他看着朋友说:“正式开业还要等一个星期,从明天开始,我请你带朋友来吃饭,全部免费,但有一条,每吃一次,至少要提一条意见。”
“为什么?”朋友大为不解。
“因为在日本,不能让客人等候超过五分钟,不能让他有任何不满意的地方,现在开业,我没有把握,所以我付费请咨询公司替我找最挑剔的顾客来,如果你方便也请你来,多挑毛病,拜托了!”他说。
“你也太认真了,这是在中国,不用这样。要我说,先开业,发现问题再说,改也来得及。”
“不,我不能拿顾客做试验,在日本,我做过调查,开业最初10天进店的顾客,基本上就是你店里长期的顾客,如果你在这10天里留不住顾客,你就得关门。”
“为什么?一个新开的店,有点不足是难免的,客人也会谅解的,下次改正就行了。”
“不,在日本,没有下次,只给你一次机会。我刚到日本和日本人初次交往时,觉得他们很傻,你说什么他都信,你如果想骗他们其实很容易,但是他只给你骗一次,以后他永远都不会和你来往。在日本,只要是你本人的原因犯错,你就得走,你不必申辩,对不起,这次我错了,给我机会,我保证下次改正。没有下次,只给你一次机会。”
朋友看着他,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这些天来,他如此认真,如此精细。这个在别人看来没什么了不起的料理店,在他看来,仅次于他的生命,因为他深深知道,这既是他的第一个店,也是他最后一个店,成败只此一次,没有再一,更无再二。
启示:要留住顾客,最要紧的是步步为营,抓住每个细节仔细推敲,与顾客进行换位思考,因为你所需要的,就是顾客所需要的。
怪异的广告
美国纽约国际银行在刚开张之时,为了迅速打开知名度,便想出了一个出奇制胜的广告策略。
一天晚上,全纽约的广播电台正在播放节目,突然间,全市所有广播都在同一时刻向听众播放一则通告:听众朋友,从现在开始播放的是由本市国际银行向您提供的沉默时间。奇…书…网紧接着整个纽约市的电台就同时中断了10秒钟,不播放任何节目。一时间,纽约市民对这个莫名其妙的10秒钟沉默时间议论纷纷,于是“沉默时间”成了全纽约市民茶余饭后最热门的话题,国际银行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很快家喻户晓。
国际银行的广告策略巧妙之处在于,它一反一般的广告手法,没有在广告中播放任何信息,而以整个纽约市电台在同一时刻的10秒钟“沉默”引起市民好奇心理,从而不自觉地去探究根底,使国际银行的名字“不告而人人皆知”,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启示:敢为天下先。要知道,对营销来讲,重要的是效应,至于这种效应是正效应还是负效应,另当别论,关键是要吸引眼球。
王永庆卖米的故事
王永庆卖米的故事 工作后看过不少企业家的成长故事,但记忆最深刻的,还是台塑创始人王永庆卖米的故事。
王永庆15岁小学毕业后,到一家小米店做学徒。第二年,他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自己开了一家小米店。为了和隔壁那家日本米店竞争,王永庆颇费了一番心思。
当时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出售的大米里混杂着米糠、沙粒、小石头等,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王永庆则多了一个心眼,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的杂物拣干净,这一额外的服务深受顾客欢迎。
王永庆卖米多是送米上门,他在一个本子上详细记录了顾客家有多少人、一个月吃多少米、何时发薪等。算算顾客的米该吃完了,就送米上门;等到顾客发薪的日子,再上门收取米款。
他给顾客送米时,并非送到就算。他先帮人家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将米缸刷干净,然后将新米倒进去,将旧米放在上层wrshǚ。сōm。这样,米就不至于因陈放过久而变质。他这个小小的举动令不少顾客深受感动,铁了心专买他的米。
就这样,他的生意越来越好。从这家小米店起步,王永庆最终成为今日台湾工业界的“龙头老大”。后来,他谈到开米店的经历时,不无感慨地说:“虽然当时谈不上什么管理知识,但是为了服务顾客做好生意,就认为有必要掌握顾客需要,没有想到,由此追求实际需要的一点小小构想,竟能作为起步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