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号丁们就看到了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半跪在某个号房的中央,正用几块肥肉去逗引蚂蚁。这情景虽然有些奇特,但他们的职责只管考试作弊,至于考生在号房里的其他动作却是一概不问的,所以并没有上前干涉。
到了第三场,试题变成了策论,结合经学理论对当前的时事政务发表议论或者见解。莫钟书明白,这个才是乡试的核心内容,倒也不敢掉以轻心,认认真真地写了三天。
到了散场的那一天,莫府两位管事驾着马车早早地等在贡院门口,老远就看到他们的五少爷挎着考篮悠哉游哉地走了出去,边走边左顾右盼,除了身上的衣服邋遢了点,一点也不像是在贡院那阴暗狭小的号房里憋了九天的考生,反倒像是踏青郊游回来似的。但是他的表情太平静了,两位管事察颜观色半天,楞是没有看出五少爷考得好还是不好。
莫钟书回到那个院子,也不急着吃喝,先叫人烧水洗澡,他两辈子加起来也还没试过这么长时间不能洗漱的,身上搓下的老泥差不多能种花了。
洗澡出来,莫钟书就叫上二柱和李小满余春生,高高兴兴地逛省城去了。
省城比澄州更热闹繁华,酒楼贵店无数,各种新奇稀罕之物,包括那些漂洋过海来的西洋物品,都有可能在这些标新立异的店铺中出现。
他们一行来到省城已经一个多月,在莫钟书闭门苦读和应试的日子里,二柱带着李小满余春生已经把省城的大街小巷都跑了一遍,探知了哪儿才有莫钟书想要看到的东西,此刻便熟门熟路地把莫钟书领到了几条街外的一家外表不怎么突出的古董店里。
正文 第67章
莫钟书自贡院出来之后就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他想着中不中举对自己都一样,早则一年迟则两年就要出海去了。所以他每天早上一睁开眼,就带着几个小厮在外面乱跑。
只苦了那两位管事,天天去打探什么时候才有乡试结果出来,简直就是度日如年。
好不容易到了放榜这一日,两位管事早早地候在了红榜下。
偏偏官差贴榜,却是从最后一榜贴起,贴出来越早,名次就越靠后。两张榜都看完了,莫钟书那三个字还不见踪影,急得两位管事直冒冷汗。
顾管事问那贴榜的官差:“官爷,还有多少未贴出来啊?”
官差面无表情地道:“只剩前三名了。”说完就转身走了。
这时另一个官差拿着最后一榜来了。张管事也不待他贴好,直接就矮下身子从他腋下瞄了过去。
顾管事就听到他大叫一声“啊—”,忙问道:“怎么了,难道……”
“解元!五少爷是解元!”
两位管事对望一眼,同时想到了一件事情,忙忙挤出看榜的人群,一路小跑着赶回他们租住的院子。
院子里静悄悄的,莫钟书早上出去后还没回来。
幸好红封赏钱都早就预备好了,两位管事刚指挥着几个下人把这些东西拿出来,报喜的人就到了门外。
正经敲锣打鼓的喜报是应该送到澄州去的。可是省城的许多无业闲汉总是会在张榜后的第一时间就赶往新晋举子们住的客栈或寓所去报喜,顺便领几个喜钱。
此时,莫钟书正在色彩艳丽的挂毯,造型别致的灯具,明晃晃比人高的玻璃镜子,长着翅膀的小人,以及镶着各种宝石的弯刀匕首之间转悠,时不时地挑选一两件交给二柱,嘴里不停地向店里的伙计问东问西。
伙计看着二柱几人手里抱着的大堆东西,料想这个少年是个大主顾,虽然他的话实在太多了些,而且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却也不敢怠慢有问必答。
最后莫钟书拿出一张大银票结账,很大方地把剩下的零头赏给了两个伙计。这银票是离开澄州时莫荣添给的,这时拿来给他的老婆孩子买礼物,莫钟书当然不会替他省钱。
伙计见他花钱豪爽,又殷勤道:“后院的仓房里还有好些新货,要不我领您再去瞧瞧可有喜欢的?”
莫钟书本来就是抱着目的而来,要考察海外来的货物中什么东西最紧俏什么东西销量最大,当然不会拒绝这个机会。
到了后院,碰巧他们的老板正在看着几个伙计清点货物盘账。
莫钟书见这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肤色黝黑,身上隐隐透出一股海水的味道,不由得猜想这些货物是否他亲自出海贩来的。而对方听说他是澄州府莫荣添的儿子,也起了结交的心思,亲自陪着莫钟书参观库房。
一番交谈之后,莫钟书得知道了这个人姓赵名有财,原是靠着出海贩货发家的,攒下大笔身家之后,渐渐就厌倦了海上的风浪,今年才在省城开了一间专营海外货物的铺子,安安稳稳地做起生意。因他与许多跑海船的相熟,不少出海归来的商人都把带回来的货物托他发卖,所以他的铺子里好货琳琅满目,后头院子里的仓库里更是堆满了充满异域风情的东西。
在仓房转过一圈儿,莫钟书算是有了个大概的结论。海外来的稀罕货物,销量最大的要算各种香料,以及玻璃之类,宝石珊瑚树等也极受富贵人家喜爱。不过呢,因海上风浪大,玻璃的损耗极大,装船时都是整块的大玻璃,到靠岸时十寸见方的已是少见了。而宝石却还需要找到手艺高明的工匠打磨加工,否则卖相差了难有好价钱。
从赵家店铺出来,莫钟书又看了另外两家同类型的店铺,眼看着天都黑了,这才带着人马打道回府。
他心情正好,不料院子里的人心情更好,前来道贺的客人还没有散尽,到处都是笑脸,恭喜的声音此起彼伏。两位管事脸上都笑眯眯的见牙不见眼,一见到他就扑过来,没头没尾地道:“中了,五少爷中了!”说完喜极而泣。
好在莫钟书知道他们的心事,不至于误会是谁中了双色球大奖。
考试前,两位管事去打探朝廷派来的学道喜恶,却连最基本的人名都搞错了。也不知道是朝廷故意为之还是有心人恶作剧,大家都以为学道大人名叫杜进,文风华丽。谁料莫钟书进了贡院,他们才知道今年派来的学道其实姓李,乃是本朝最最有名的酸腐学究。从那时开始,两位管事的心就吊在了半空中。要是莫钟书落第了,老爷和老太太一定会怪他们办事不力,不知道要如何责罚了。好在上天有恻隐之心,佛祖保佑,各路神仙显灵,五少爷终究中了举人,还是头名的解元。这一下,不但之前的烂账可以一笔勾销,回去之后老爷和老太太必定还重重有奖。怎么能叫两位管事不激动不欢喜?
发榜第二日,按照惯例,省巡抚衙门要举行“鹿鸣宴”,由主考、监临、学政内外帘官和新科举人参加。新科举人先要谒见主考、监临、学政、房官,然后依次入座开宴,宴席上还要演奏《诗经》中的《鹿鸣》之章,并且要跳魁星舞。
莫钟书也按例谒见了那一溜儿的官儿,倒是叫那些当日巡视考棚的官员们大吃了一惊,本届解元竟然是那个趴到地上逗弄蚂蚁玩的孩子!解元的答卷他们都读过,中规中矩,最后一场的策论更是见解独到非凡,以致于李学道虽然更喜欢另一名叫谢一鸣的考生的辞藻文笔,却是毫不犹豫就把莫钟书点为解元。此刻,谁也没有办法把这个半大孩子和那份指点江山的策论联系起来,他们心中同时生起一个疑问:“不会是另外请人代笔的吧?如此将是本朝最骇人听闻的一桩舞弊案!”
基于这个想法,他们就围着莫钟书不停地提问,打着考校学问的幌子,不管是经史还是诗词或者时政问题,通通连珠炮般地发出来,只为了能及早发现舞弊真相,不至于牵累自身。
幸好莫钟书文史基础知识相当扎实,而且前后两辈子读书极多,即便有些问题他自己并不真正懂得,也能鹦鹉学舌一番,应付自如。他口中作答,心里却暗道惭愧。
他知道自己这个解元是歪打正着地得来的。只因考试前那一个传闻,使得许多考生绞尽脑汁地努力要使自己的文章看起来更加花团锦簇一点,谁知道真正阅卷的却是个古板严苛的,因此刷下了不少满腹经纶之士,倒让他捡着个大便宜。
虽然两位管事交给莫钟书的资料上说,学道喜爱华章丽句,他也不是不能写出那样的文章,但是他的目标是中下靠后的名次,所以采取了中庸之道,笔下之言既不华丽也不艰涩,四平八稳平铺直叙,就是希望让阅卷人不格外垂青也不特别厌恶。如果没有那篇策论,也许结果就是如此了。
策论考的是时政。莫钟书不喜欢政治,写策论其实是他的一块短板。可他到底在另一个世界里生活过三十年,学生时代读过历史,后来报纸电视互联网上的时事评论也或多或少地看过一些,此时还有些印象。而那些所谓的时政问题,在历朝历代甚至那个民主世界,其实都是大同小异地存在,他并不费力就记起了某些应对措施。为了不交白卷,他便抄了过来,虽然经过处理之后的文字并不激扬,但却对时下不少社会问题提出了相对可行的解决办法。只是他忽略了一个问题,这样的见识,不但这个时期的乡试考生中无人能及,就是一些在朝为官多年的官油子也未必会有。因此,本届解元公的帽子毫无异议地落到他头上。
学道他们见莫钟书不加思索就对答如流,倒是更加吃惊,怀疑渐渐烟消云散,却又开始惊叹天降英才,后来听莫钟书提及他在观澜书院里就读多年,更是山长齐成章的入室弟子,他们终于释然道:“难怪!”在座诸人中就有齐成章的同年,遥想当年齐成章可是名冠天下的才子,他教出来的弟子理所当然应该出类拔萃惊鸿绝艳。
更换了参照物之后,莫钟书这个少年英才就不那么完美了,尤其是在他应要求抚琴一曲之后,这些人甚至认为他简直就是给“琴书双绝”的齐成章丢脸,因为他的琴艺只勉强过得去。
莫钟书悄悄地舒了一口气。
没有人注意到宴会大厅的角落里还坐着一个观澜书院的学子。谢一鸣在得知自己获得亚元殊荣之后,却是无尽的恼怒。恼怒的根源就是那位在众官环绕中的解元,如果随便换了别的什么人来出这个风头,也许他不会这么伤神。谢一鸣想不明白,为什么一到关键时候自己总是被人压了一头,明明这一年多来那个纨绔子弟都钻在钱眼中打滚,到书院的时候极少,用功的时候就更少,可是怎么乡试又是一直发奋图强的自己输了?
正文 第68章
酒宴将近末尾,新晋举人们或单独,或两两结伴,或三五成群地来向巡抚和学道等人敬酒,借此机会先与大人物混个脸熟。那些大人物也很给面子地言笑晏晏,这些人今日虽只是小小举子,也许过不了几年就会飞黄腾达,他们都要留心笼络着,免得得罪了未来的大人物。
一时间,大厅内和乐融融,相谈甚欢。
莫钟书觉得自己刚才已经风头太过了,再者也无意于官场,所以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一边喝酒一边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