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破除对成功人士的迷信,最终是要用一个比较成熟和理性的心态,去看待他们的发展历程。对他们的经历,既不拔高,又不贬低,实事求是进行全方位系统剖析,从中萃取出各种精华,成为我们思路和模式库中的重要内容,或者是方案储备。经过许多次类似过程,我们针对现实情况而做出的解决方案,早已超越了以某个企业或者名人为蓝本的层次,做出来的东西不但契合实际,而且非常有战斗力。
其实,创业者破除对别人迷信的过程,也是树立自信的过程。越成熟的创业者,越会感觉那些成功人士只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而已,没有必要去崇拜,没有必要去模仿,更不会沦落到学习人家一颦一笑的地步。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也不一定是他们悟性好,抑或理念前卫,而是以最切合实际的方式,将自己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逐一解决掉。而解决过程也非常复杂,有有意为之的成分,有误打误撞的成分,甚至还有运气,并不一定是建立在能力和智慧基础之上的。
只要脚踏实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成功很多时候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需要做的是将那些成功人士,由“神”回归到“人”的位置上,近距离解剖而非远距离膜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整合出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不至于学不得法、误入歧途。
铁律93 那些曾在《赢在中国》节目赚足掌声的优胜者,为何大多数人的创业实践都不太理想?
无论理论如何娴熟,所掌握的理论怎样精巧和切合实际,都不意味着你创业当中的表现就一定比别人强。成功的创业实践,除了思路对路之外,还跟资源与环境的匹配程度,相关问题的解决难度,以及团队执行力等要素有很大关系。
在很多人的意识当中,倘若一个人理论娴熟、思路清晰且切合实际,这个人在实践中也当属高手,表现自然也会出众。正是基于这种逻辑,人们总是对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创业模拟活动的优胜者以及管理咨询专家寄予了厚望,认为他们能力超强,比较适合从事经营管理活动,假如自己创业也能取得较大的成功。
然而,现实往往出乎人的意料。路长全无疑是我国当代顶级营销专家,对快速消费品领域非常熟悉,但就其创业成就来看,还是难以同理论水平与他相差甚远的牛根生相比。那些曾在《赢在中国》节目赚足眼球的优胜者,除了个别人原有项目就运作得不错外,大多数人的创业实践似乎都不是太理想。而那些白手起家,做大做强的企业家当中,超过一半以上并不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军师们往往具有更高的智谋和判断力,但行军打仗基本上还得依靠将领,军师成长为将领的也并非没有,比例却低得可怜。
这里并非贬低理论掌握娴熟者的实践能力,而是要阐明一个事实,理论和实战具有相当大的差异性,实践除了受理论和思路指导外,还受制于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理论上可以解决的问题,不算问题的问题,到你这里可能就是瓶颈。比如,搜集潜在客户的名录这么一件事情,在理论上没有什么复杂的,可以给出几个非常实用的方法,但当你真正去做的时候,貌似很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可能却非常不容易。从思路上讲,某人是你本次项目的关键人,只要将其搞定,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但让两个资源背景不同的人去争取,其效果可能就有天地之别。创业能否取得成功,思路的系统性和适配性固然非常重要,但并非全部。完全相同的方案,你让张三去实施,可能小有成效,让李四去实施,可能大有成效,倘若你自己去实施,恐怕只有烧钱的份。
创业成功与否,与当事人所拥有的资源同环境的匹配程度有很大关系。就拿开办牧场这件事来说,甲不但懂得养牛技术,而且也熟知经营管理和市场环境,但也仅仅限于行业资深人士层面,自己手中缺乏资金、客户资源以及其他人脉资源,尽管自己思路非常清晰且切中要害,但去运作的时候却困难重重,只适合打工或者找有资金有人脉的去合伙,难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思路。乙虽然对养牛和开牧场等很多东西只停留在概念阶段,但手中拥有100多万资金,在银行和地方政府拥有非同一般的人脉资源,因此就能够利用“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的大好时机,承包到200多亩地,引进200多头奶牛,再去招聘一批经验不是相当丰富但也能过得去的员工,牧场也就慢慢地进入了轨道。假设甲起初也顺利开办起了牧场,其规模也肯定受限,发展的速度和高度十有八九难以同乙相比。像甲这种情况,也许做专业的牧场建设咨询公司,反而要比自己创办牧场更赚钱,更具有可操作性。对中国乳业有着透彻把握的人,实际还是能找到数十人的,但这么多年,也就造就了牛根生缔造的蒙牛神话。蒙牛能够实现火箭般速度的发展,与牛根生及其创业团队手中掌握的资源同环境匹配程度高有着莫大的关系。
问题的解决难度以及运气等因素,也会影响到创业实践的效果。比如你是做牛肉干的,本来打算一年内开发10家经销商,但千辛万苦,到年底仅仅有6家客户,而且进货量都不是太大。再比如你是搞污水处理的,几个重要客户能不能开发出来都非常正常。长期做销售的都知道,客户开发这类事情,除了你的产品对路、思路合适、专业技巧、拜访勤奋之外,运气也是非常大的影响因素,有时候你三个月开发不出一个经销商,有时候你一个月就能开发出三个经销商,即使曾经的销售冠军,在新的环境也可能遭遇彻彻底底的滑铁卢。
作为创业者,肯定不能做独行侠,或多或少会涉及合伙人、团队以及员工等问题。团队成员的专业水平、能力结构、经验背景和协作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些方案的落实,进而直接决定了项目的实施效果。站在创业者个人角度来讲,当然是自己团队的各项指标越高越好。但在更多情况下,你拥有什么样的团队,是没有多少选择余地的,尽管我们可以去优化其中的一些指标,但这个过程非常缓慢。同样思路,同样方案,同样环境,不同团队去运作,效果肯定会有很大差异。现实中,我们在创业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所能拥有的团队,不但和理想状态相去甚远,与同行相比也往往会处于中低水平。你心中可以有千万个不满意、不服气,也只能慢慢调整,由不得你上火。
创业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当思路、能力、资源、团队、机会等要素与环境匹配程度高的时候,进展才会比较顺利,过分强调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存在很大问题。也许我们感觉一些情景模拟或者仿真游戏非常精彩,其实不少真实经历远比它们更精彩,你会遇到它们所忽略的很多因素,同时你所面临的环境远比它们残酷。在理论和思路上,在唇枪舌剑中,你可以脱颖而出,但在实战中,你未必就能傲立群雄。
铁律94 在与合伙人相处的过程中,一定要杜绝老大情结
在创业过程中,要杜绝合伙人过分争夺话语权的现象。大家争论的焦点应该是事情本身的对错,而非谁说了算的权利。求同存异,相互尊重,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只能使双方越来越对立,缺乏起码的信任,导致项目分崩离析。
在草根创业者当中,相当比例的人身上,都存在着老大情结,他们不甘在合伙过程中被边缘化,拼命争夺话语权。到了最激烈的时候,早已将事情本身的是非对错抛到了九霄云外,你主张的大多数事情,我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反对,双方积怨越来越深,对立化的情绪代替了商业理性。在合作过程中产生不同意见,本来属于非常正常的事情,一旦演化为相互争夺话语权,很有可能就将内部矛盾转化为敌我矛盾。在这种情况下,项目即使进展很好,用不了太长时间也得以解体而告终。
G女士,80后,大学四年学习室内设计专业,毕业后三年多时间都在北京一家比较有实力的装潢公司打工,期间也逐渐在圈子内积累了一些资源。2007年,她在北京注册了公司,与一位来自陕西的朋友到西安拓展家装业务。刚开始,市场拓展并不是很顺利,但由于两个合伙人性格都比较强势,很快就由一些具体事情上的分歧,扩展到了话语权争夺的层面。虽然双方股权各占一半,由于公司是以那位陕西朋友的名义注册的,对方就处处以老板自居,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自己说了算,G在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事情还就事论事,据理力争,但时间一长,也就明白了其中的蹊跷,慢慢双方就形成了恶性对抗。由于公司连续六个多月业务寥寥,到2008年4月,合伙关系以陕西的那位朋友退出,G接手运营而宣告结束。
她毕竟一个女孩,身在他乡,独立支撑一家公司,多有不便。后又经亲戚介绍,引入了新合伙人。这位合伙人是1982年生人,老家内蒙古,初中毕业就开始在社会上闯荡,曾在广州某家年销1亿多的民营企业担任销售代表,连续3年都是销售冠军,具有很强的业务拓展能力。双方还是各占一半股份,在2008这一年内,慢慢在西安当地打开了市场,业务额也接连翻番,本来是一番蒸蒸气象。但这位哥们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对公司的贡献要比G女士大得多,又有大男子主义倾向,在很多事情上越来越要他自己说了算。后来双方矛盾越来越深,经朋友多次调解,还是没有多少效果。到2009年6月,项目开始走下坡路,而这两个合伙人之间的内战丝毫没有消停的意思,最终于2010年春节过后停止营业,公司注销。
草根创业者,往往在思路、经验、资金、资源、能力等方面的积累都非常有限。与别人合伙,是一种非常现实的选择。但这个过程必须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妥善处理好沟通和协调的关系。合伙人之间无论股份比例多少,实际上都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即使你的股权比例较大,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也要尊重其他人的意见,不能搞独断专行,毕竟对方的身份是合伙人而不是员工。相互之间应该有比较清晰的分工。如果遇到日常性事件,自己可以先行处理,然后再及时向对方通报。假如遇到必须处理的临时性事件,比如需要购买某类办公设备或者公关费用支出,也需要向对方事先打个招呼。倘若属于重大事件,比如客户谈判策略、人员招聘、经营方针、费用安排等,就需要合伙人之间进行协商,期间求同存异,暂时搁置争端,相互妥协,自然也避免不了。
合伙人之间所有的争论,都应当以具体事件的本身为限,都要有利于项目之整体利益。也许有人认为,这样的标准很难确定,争夺话语权的各方都会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完全是出于公司整体利益而进行争论,并没有什么私心。其实这个不用争论,你自己的动机究竟如何,良知最为清楚,骗得了别人根本骗不了自己,即使你自己不承认,只要类似事情发生得多了,合伙人和外人都会有所察觉。
实际上,大家既然一起合伙,自己先要把心态放平,给对方最起码的信任。创业本来就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有许许多多的事务需要处理,将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项目运作当中去,都未必能把事情办好。假如双方在创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