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不会一辈子,时间是任何人的敌人,石琅比皇上大上二十岁,只要皇上有耐心,又能时时刻刻避其锋芒,那么若干年之后,这里就只有一支老剑、锈剑!”
文衍焦躁地搓一搓手,“等?这要等上多久?”
苏简倒转了剑柄,将剑递入文衍手中,说:“最快的方法,还是利刃能为我所用,此为上策!”
“或者找到一柄能够与之抗衡的利刃,争锋相对,以暴制暴,此为中策!只是这一柄利刃没有那么快能找到。”
“下策当然是一辈子避其锋芒,岁月年齿自然能将这柄利剑收拾了。”
文衍面上神色变幻,咬着牙想了半日,终于,他问苏简:“如何能寻出一柄能与之抗衡的利刃?”
如何能寻出一个像石琅一样勇武的将才,并且像握住剑柄一样舒服地握在手心里?苏简自己也扶额想了半日。
“除了笼络如今营中的将官之外,就只能从普通士兵之中慧眼识人,提拔将才了。”良久,苏简才这么说。她原来还想提一提文衍小皇帝的七叔,七王永熙,但是此人既然在西北边陲,也可算是远水救不得近火,况且提起来也怪羞人的。不提也罢。
这一日一番长谈,使小皇帝暂时打消了去神武大营的念头,但是苏简知道,神武大营这一行,迟早要去。
从这日开始,苏简开始履行太傅的职责,开始了她的“皇帝养成计划”。她先安排了六部堂官来给皇帝解说各部职能和办事流程。苏简与小皇帝事先说好,前来解说的六部堂官都是随意指定,临时通知。等小皇帝已经将六部的情况摸了个遍以后,终于请来了各部尚书。
小皇帝将他心中对各部的构想和他发现六部的问题略提了一提,六部尚书额上开始见汗,新上任的礼部尚书更是马上就跪了,连声称颂小皇帝是天纵奇才。文衍却笑了笑说:“朕观察多日,各部眼下虽略有弊政,但总体而言,运作还算是良好,而陈年积弊,也未必是下了猛药就能见效的。因此希望各位尚书大人再与属下各位郎官商议商议,想些个稳妥的改革弊政的法子,过些日子写了条陈呈上来。”
文衍的这次讲话给了六部尚书很好的印象,小皇帝很聪明,能一下子点出六部的积年弊政在什么地方,然而小皇帝并没有采取咄咄逼人的态度,而更希望以温和的方式推行一点点的改革。
这有苏简不少功劳在里面,她这几日每日忙到深夜,帮文衍将他白天所接受到的信息整理下来,并且把小皇帝白日所问的问题和获得的回答一一记录和汇总。第二日清晨,两人再将昨日记录的内容过一遍,那些难以回答的问题,和回答得不尽不实的问题,往往就是真的是问题所在。
而文衍温和的态度则是受了苏观海老爷爷的影响。苏爷爷不像苏越那样整日抱着柔雅那儿来的书本不放。自去了侯爵以后,老爷子基本在家赋闲,因此甘愿做个幕后的参谋。要六部尚书自行提出改革方案,就是苏爷爷提出来的,理由是——文衍小皇帝现在还没有亲政,说啥其实都没用。
现在天元朝所有的政务决定,都出自两个人的手:左相刘道望与右相侯敦义。
一百十五章 左右二相
左相刘道望,不用说了,在世人心中,他就是五王永弘用来使唤的一条狗。当年五王永弘在刘府之中一眼相中了李银笙,连未婚妻刘家小姐与苏筠私逃之事,都没有对刘道望吱声。接下来,刘道望又认了李银笙做干女儿,当了五王永弘的便宜老丈人。
之后刘道望便一路官运亨通,从礼部尚书一路升到左相的位子上去。
而右相侯敦义则已经在这个位子上坐了许久,是当年永徽帝一手提拔上来的老人儿,最初是科举出仕,十年之内升升升,升到了现在的位置。
而天元朝左右二相的设置也很奇怪。左右二相并不是一起议事,相互制约的,而是各自有各自的分管内容。永徽帝在时,这样的安排很正常,左右二相,相当于永徽帝的两名高级幕僚,各自管一块,帮助永徽帝审阅六部上交的文书条陈,出谋划策,而最终的决定却还是永徽帝做。
这样的安排因为永徽帝的突然离世出现了变化。文衍小皇帝还没有亲政,实际上天元朝政事的最终决定权就在左右二相手中。右相侯敦义因为出身士林,分管的多是与礼部相关的那一套,偶尔也管管吏部人事。而左相刘道望,却拿捏住了兵部与户部,一个军权,一个钱粮税收,都是炙手可热的衙门。
然而刘道望本人,之前出任礼部尚书,也是在任上做的战战兢兢地,不是那种惊才绝艳的名臣。这下一下子提到了左相的位子上,便完全成为了五王永弘的提线木偶。
“太傅,你说说看,左相与右相,朕怎么办?”
苏简挠挠后脑,决定还是劝文衍先按捺一段时间,总要先谋定而后动,有把握了,才能由皇帝自己全面接手。不过,在这之前,苏简还是先劝文衍跟着左右二相学习一段时间的政务,也就是每日清晨与午时,分别由左右二相把所有上报的文书条陈都抱来,挑重点给皇帝讲一遍,再讲讲他们批复或是不批复的理由。在这整个过程中,皇帝并不发表意见,只是听着学习,但是会问问题。因此,刘、侯二相的压力其实也很大,生怕被皇帝问住,因此两人花在政务上的时间多了很多,同时为了应付皇帝的问题,更会引经据典,甚至翻出若干年前的案例来。
冷眼看左右二相,侯敦义在这个位置上的时间长,有经验,做各种决定也是得心应手。然而刘道望就吃力很多,不少事情他都得去问六部里的堂官,都问清楚之后,再一一回报给文衍。苏简还暗自觉得刘道望很多事其实都是要去请示五王永弘的。当然了,刘道望有自己的长处,就是记性好,不怕麻烦,哪怕再琐碎,也都能一一问全了回报给小皇帝。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苏简跟着也学了不少,她也开始有了柔雅那时的想法——这个世界真神奇,可以学的,还真多。
她遍观天元朝政务,有个问题,始终百思而不得其解,于是便跑去问了苏观海爷爷。她发现在天元朝整个朝廷的机构设置之中,没有类似“督察院”或者“谏官”之类的设置,也就是说,没有监督机构。有权力的机构与官员难道就相当于拥有绝对的权力,这正常么?
“简简,你忘了上头还有皇上那!”
“那皇上一个人看着这么多官员,他看得过来么?”
“简简,你忘了还有阴字营那!”
“阴字营?咱家老宅后院那个阴字营?”
“咳,老宅后院也就是阴字营的一个秘密出口,那时爷爷为了方便,才命人开的。你若真见过阴字营的地下通道,你就会知道,天京城是个城下有城的地方。”
“那皇帝就是靠了阴字营,来控制官员的?”这不跟锦衣卫这等特务机关比较像了?
“唉,说起来就话长了!——”
苏爷爷又给苏简讲了些陈芝麻、烂谷子,但是却又不见于史书的往事。
始帝承天启那时,麾下四名骁将,风行、耿戾、铁煜歌、沐殊然,承天启曾发过誓,五人“永为兄弟”。当然了,风行是女子,这句誓言也就是个意思。当年承天启曾经提过,风耿铁沐四人,能够随时直谏,也就是说,这四人同皇帝一样,可以过问天元朝政务,甚至有贬官和免官的权力。
后来发生的事情是,承天启苦苦追求风行未果,于是风行提出四人分守四方,永保天元疆域安稳,就有了东南西北四部。然而那时的承天启心情非常不好,郁闷之下,广纳**,培育出了承氏下一代的继承人。可是承天启依然相信风行等一干旧臣,仍然将直谏的权利交予四人,即使是承氏的下一代,风耿铁沐四人也有直谏的资格。
久而久之,四部对天元朝事指手画脚的传统就流传了下来,过了一两代,“永为兄弟”的情谊湮没在历史之中以后,承氏皇族,终于对东南西北四部随意指手画脚,甚至在天元朝内安插亲信的这种态度感到厌烦了。皇帝心想,你不总是对天元朝事想搀和一道么,我也对你四部的事情搅合搅合。于是天元皇帝趁着整编风林火山等大营的机会,悄悄地设了个阴字营。
“哦,原来阴字营原先是皇帝用来对付四部的呀!”苏简恍然道。
是呀,试想一下,当四部后人前来对天元皇帝再次指手画脚之际,天元皇帝却能借助阴字营之力,把四部暗地里的行为揭了个一干二净。这其实就是当年四部与天元朝交恶的原因之一。而后来废帝向天钧部启衅,四部不知怎地突然联手,齐心协力,将阴字营在四部的势力连根拔除。阴字营与天元朝一样,在废帝时元气大伤,后来历代帝王慢慢培植,势力却再也没有向四部延伸,而是逐渐植根于天元内部,成为了天元皇帝考察官员品行行为的秘密特务机构。
因此,天元朝的官员并不敢轻易贪赃枉法,大家都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有个神秘的不得了的阴字营一一记录在案。阴字营,也就是阴卫,查案其实也是一流,当年陈瓜一案,牵扯出的山南的那一连串官司,阴卫几天之内就将所有的真相都查明白了。而像苏家这样的世家大户,府里其实真没什么隐私,苏简这样的孩子,从出生开始的一点一滴,都是记录在案的。
苏简有些郁闷,其实她想问的那个“谏官”或者是“督察院”之类的机构,是应该对也能皇帝说“不”的那个机构,这样的机构才能使皇帝手中那“绝对”的权力稍稍有所约束。她知道这样的社会不太可能有这种觉悟,但是权力全部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只要在那个位子上的人出一点问题,百姓就先遭殃,跟着江山难保不会被断送。难怪上一代皇帝把那么多的心思都放在教育下一代皇帝的“德行”上。“权力”加“德行”,也算是承氏的江山万代的一种保障吧。
过了几天这种向左右二相问政的日子,五王永弘就表示他也要来旁听问政的全过程。在永徽帝遗诏之中,除了将皇位传给文衍太子之外,五王永弘被封了“辅政亲王”,按例是要一直辅政到文衍及冠的日子,因此永弘要来旁听问政,苏简拿不出任何理由阻拦,只得让他来。
然而永弘旁听文衍问政,却安安静静地不发一言,听到文衍问出几个关键问题还赞声“好”。叔侄两个完全看不出不对的样子。苏简暗自观察,五王永弘看向文衍的目光中,带着不少赞许与期望。有时问完当天的政务,永弘还会再留一会儿,指点文衍两句,文衍也是一副受教的样子。
这一日,文衍小皇帝完成了苏简安排的各项功课,永弘问了几句,就将苏简叫过来,说:“苏太傅,本王瞧你这太傅做的还挺有样子的啊!”苏简摸不清楚状况,随意谦虚了两句。永弘便说:“好好当你的太傅,别的事情少管……别管,别问。”说着抬起脚便走了。
而过了几日,苏简在宫中偶遇李银笙,实在绕不过去了上前见礼,李银笙的面色实在不能说好看,只是道:“苏——太傅,听说你这太傅实在是做得——好啊!”当然,李银笙口中的“好”,可不一定是什么真的“好”!
苏简心想,这是什么情况,是五王永弘与李银笙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么?
一百十六章 登高
成日里有事忙的日子过得比较快。苏简就是这样,一晃神,似乎就已经到了夏末秋初,天开始变高,早晚开始变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