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夺鼎1617-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这样的运动战,或者说是流窜作战,在明末如果闯营、曹营、西营等农民军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第一,那么估计没有人敢说自己能够排到他们名次前面去。

    长沟镇之后,罗虎和王龙可算是发了大财!不但给开封的义军送去了大批粮草物资,更是利用缴获的数千骡马将全数人马变成了马队。

    这样一来,这一龙一虎,更是如鱼得水,在一望无垠的鲁西大平原上纵横驰骋!

    每每追上辽贼的队伍,只管远远的包抄过去。先是原本的马队冲到近前用马铳进行集火射击。密集的弹丸对于行军途中的大队人马来说,杀伤力和威吓力都是巨大的。之后,便是新近升级的马队开始对辽贼的队伍进行冲击分割包抄了。用马刀和长矛教会那些教匪和新包衣们如何做人。如何认得老祖宗!

    不但背后有强大的骑兵机动队伍尾随追击、平行追击,饶余贝勒和王教主还要担心前面突然杀出的堵击队伍。

    北撤的队伍刚刚经过泰安,迎面被撞上了从济南城南下伏击的李华宇所部东番兵!在鹿玛红亲自挥刀督战之下,那些出身台湾山林之中,比辽东鞑子更加蛮勇凶悍的东番兵,冒着雪花挥舞着刀枪,将教匪队伍与辽贼彻底切割开来,让后面昼夜兼程赶来的第二镇部队和龙虎营、京营人马尽数全歼。

    二万多教匪,被驱赶到胶东押上海船。到南中各地充当苦力去了。“遇赦不赦”,是李华宇给他们的待遇。

    左一刀右一斧子的。阿巴泰原本号称数万的人马,迅速的分崩离析。重新回到了千余人的规模。这其中,真正的建奴已经不超过二百人,更多的是他的包衣奴才数百人,另外有王可的亲信死党数十人。

    昔日的饿狼如今却是变成了一个小小的老鼠,这个消息传开之后,山东的各种武装力量都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兴奋起来。当日被阿巴泰打得狼狈逃窜的刘泽清、刘良佐气势汹汹的带着残余人马重新杀了回来,扬言要报仇雪耻立功。各地的宗族武装乡勇,甚至是马贼土匪,也是纷纷的瞄准了阿巴泰这一千多人。

    此时不打落水狗,不为自己和子孙后人谋取那巨大的功名富贵,那才是傻子!

    在这乱糟糟的人马背后,李华宇悄悄的实现着父帅的战略目的。

    闯营和曹营在前,一旦发现有那豪绅大户对于一体当差纳粮、减租减息的新政不满的,立刻便开始收集他的相关罪名,看看能否将崇祯的三杀政策用在他的头上。实在不行,便有意识的将阿巴泰往那些大户所在城镇驱赶,若是阿巴泰能够攻进大户们的坞堡吗,自然是最好的了。

    跟着便是神机营和三千营杀到,对于这样通敌有据、御敌不利的人,执行皇上的旨意。

    拣那最有油水,也是附近一干乡绅主心骨的为首之人坞堡攻破,照着事先约定,龙虎营和京营亲切友好的进行分赃之后,将各种粮食衣物分给左近的佃户、贫寒之人。跟着便是推广宁远伯的新政。

    “老子的衙门只有站着进来的,没有站着出去的!咱们推行的,乃是宁远伯爷奉了圣上旨意在山东各地进行的新政,哪个敢不当差纳粮,谁敢反对减租减息,就是目无君父,是大不敬。”

    在被各地官绅暗地里咬牙切齿咒骂的京营将士,在各地的贫苦百姓心目中倒是声望大增,这群纨绔子弟面对着鹑衣百结的贫苦百姓,成群结队的抱着他们发放的粮食衣物跪在行军队列两侧满脸热泪的高呼皇帝陛下万万岁,京营青天大老爷的时候,厚厚的脸皮也是难得的**了一次。

    在京营的身后。第二镇的兵马沿着通往京畿、辽东的官道大踏步的进军。留在山东的南粤军,只剩下廖冬至为首的第四混成旅和两个警备旅。不过,他们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剿贼作战。而是护卫。

    在各地方的豪绅势力被“通贼”之后,所遗留出来的县以下权力真空。迅速的被南粤军组织人手进行占领。

    从日照等处田庄、隆盛行的商号,甚至是从上海商贸区抽调的人手,悄悄的趁着各地因为防御奴贼教匪过境而集家并村,宗族势力暂时被削弱的机会,迅速的进入了各地乡镇。

    之后便以南粤军的名义对各种地方武装势力进行清理、改编,不听调遣,不遵号令者,少不得一顶辽贼余孽的帽子便扣过去。

    南粤军便以这种熟练之极的手段。开始了对山东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政权建设。

    大体程序便是这样:先是大军扫荡,之后民兵清乡,然后建立维持会。。额不对,是建立基层组织巩固。等到这三板斧完成之后,县城或者州城里的官员们,便会发现,自己的政令不出城门了。

    “明年开春,本官便要在山东各地推行棉花种植,进行玉米、白薯、土豆等作物的试种!”

    济南城中。李华宇对从各地赶来报功的文武官员们意气风发的宣布着自己的战略构想。

    从守汉第二次带领南粤军在山东勤王之后,从德王等宗室手中半是巧取半是豪夺的接收了几乎半个山东的土地之后,南粤军便在各处推广棉花和小麦的大面积种植。

    几年的努力耕耘下来。山东便成了南粤军在江北的粮仓和棉田。所以,当山东成为阿巴泰的劫掠目标,同时利用山东来调动吸引南粤军兵力的时候,明明知道敌军的目的,但是却是应了兵法上那句话,“攻敌所必救!”

    官员们也是很兴奋,明年若是将棉花小麦的事情搞起来,山东境内势必不会有饥民,大家的考评不说是卓异也会是优等。而且。有了大批的粮食,再有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的事情。少不得各种在籍绅士和读书人也要买一些面子来。大家的腰包必须要做得大一些,否则是无法装下那么多银元的!

    对于以棉花、小麦为主。红薯、玉米、土豆等外番来的作物进行试种的方略,各地官员都表示赞同。大明的官员别的本事没有,摸着石头过河,甚至是等别人过了河之后才下水的本事却是有的。前些年,杨鹤、洪承畴、张彝宪等人治理陕西时,为了干出成绩,张彝宪曾在陕西当地强制推广红薯与白薯,结果却是闹出了民变。哪个官员也不愿意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为了搏政绩反而搞出事端来。

    (在无数的穿越小说中,猪脚解决粮食问题的利器,那些玉米、红薯、土豆等高产耐旱作物,这些高产作物要在农民当中推广,而且要进行适应性驯化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没有适应当地地理气候的相应良种,就算找到这些作物,勉强种植上去,产量也达不到满意的效果。

    事实上,红薯等高产作物从万历年间被福建的陈姓父子从吕宋引进,经过了数十年在福建、广东等地才推广完成,一直到清时的乾隆年间,才在中国北方广泛推广。

    没有良种,红薯与玉米等物,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有优势。从徐光启开始,为了让红薯等苗种在北地存活,就努力了好几十年。光是一个红薯的育秧技术就让徐阁老忙活了好几年,顺便说一句,他所发现的暖窖育秧技术,到现在还在使用。

    而玉米更是悲催。玉米在北方被认可、推广足足用了一百年的时间。那首著名的《松花江上》里那一句,“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可是描写的是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根本就没有提到玉米二字。张作霖主政东北事情,东北玉米亩产量最高七十公斤,最低三十公斤,若是早霜,则颗粒无收。平均亩产量五十公斤。

    而且,上述这些作物还不曾考虑到种子退化等会直接造成减产、绝收等因素!)

    在台湾,搞过垦荒和推广作物种植的李华宇。自然是知道这其中的难处,除了命人搭乘押解官奴的海船南下组织善于种植番薯玉米的好手北上充当技术指导之外,更是命台湾多多的运送些番薯秧苗和玉米种子来。预备明年的春耕。

    廖冬至与谈奇瑞、罗祖明、罗虎、王龙等人自然对济南城中的这番事情不太关心,他们只管瞄准眼前的阿巴泰所部。

    便如同几个八斤重的狸猫玩弄一只濒死的小老鼠一样。各军之间已经有了默契,只要想对哪里的地方豪绅下手,便悄悄放松对那一方向的戒备,玩一个以邻为壑,移祸江东。

    然后,京营和龙虎营得到了浮财,廖冬至代表的南粤军则是悄悄的掌握了这一地区的县以下政权,同时将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减租减息的政策推广开来。

    不过。这也在山东官绅和读书人心目当中播下了仇恨的种子,所谓的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日后,给南粤军,给京营带来了巨大的麻烦。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山东的战局和政局在以人们肉眼可以看得到的速度迅速发生着变化,在京师的朝廷大佬、文武官员,勋贵太监们自然都看到了眼里。进而又有阵阵政潮在悄悄的酝酿之中。

    很快,在内阁大佬们的有意推动之下,针对李守汉父子在山东的所作所为。一场弹劾在文官之中迅速酝酿完成。对此事,出于各种见得光见不得光的目的和考虑,从崇祯皇帝到襄城伯等勋贵。以及几位大太监便是一副装作没看见的样子,任凭他们在朝堂之上、市井之中、书斋之内肆意串联。

    如果说皇帝崇祯是打算借助文官们的口和笔,敲打一下如今声望如日中天,坐拥数万雄师于京畿地区的李守汉的话,襄城伯李国祯的目的就更加**裸了。

    襄城伯府的书房之内,这位襄城伯的八世孙正在接待一位客人。

    “先生,可曾将宁远伯送来的这些文书信件一一读过?”

    见一副仙风道骨的客人放下案几上的信件,借着端起茶杯喝茶的空,悄悄抹拭额角鬓边汗水。李国祯心中阵阵的冷笑。“宁远伯在战场上百战百胜,却哪里知晓这朝廷上的人心鬼域?也好!他送来的这些书信文书。便是本伯搜罗羽翼的最好助力!”

    来人便是长沟镇孟姓乡绅的族叔,如今充任巡抚之职的那位。在京师所设立的公馆的幕僚。

    得知老家的家当被宁远伯那无法无天的儿子,和一群更加无法无天的京营勋贵子弟们给抄了,不但财产房屋化为乌有,便是田地也被那些没良心的投献之人夺了回去。这还了得?当下,巡抚大人便命京中公馆之人打听朝中风色,准备弹劾京营将士诬良为盗,劫掠村镇,屠戮良民。

    至于说李守汉,更有一个合适的帽子给他准备好了,弹劾他在山东本末倒置,棉争麦田。

    为了一己私利在山东大肆种植棉花,本末倒置倒行逆施,搞得山东地界粮价居高不下。然后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国朝根基毁于一旦。

    只有废除宁远伯在山东的那些苛捐杂税,废除所谓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的恶政,人心才能安定,山东才能安定,大明才能中兴!

    但是,若是要弹劾京营,首先便要过朝中勋贵这一关!京营的这群纨绔子弟虽然不成气候,但是,小猴子不成器,却是站在佛祖的佛光里。他们身后错综复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