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地方去换银钱。在这里万淑慧已经开始了办南洋银行,先是给大家发行独有的纸币,毕竟,大家在这荒郊野外的,房子都没有盖好呢,怎么去藏那些金银呢?所以,给大家发的工钱,还有大家身上带着的银钱在上海城的时候,就统一存到银行去了,给的有存单。万淑慧,承诺大家,这新发行的在吕宋岛上使用的纸币,可以兑换上海银行的现银。因为上海的银行已经开办了很多年,在京城也有分号,大家都知道,大户人家的钱都是存在这个银行里的,十分可靠,所以,这个事情没有遇到什么抵制进行的很顺利。金银之物,十分沉重,能不带,自然不想带了。
所以,现在吕宋岛上流通的都是万淑慧和黑家弟子商议的,委托黑家弟子在夷洲岛新光城进行印刷的纸币,还给取了一个名字,银纸。(未完待续)
第三章 第一批出产
这有了银纸这种货币,大家都觉得方便了很多。万淑慧还承诺,银纸绝对不会滥发行。大家缴纳上来多少银子,就发行多少的银纸,实行吕宋岛的银本位政策。这样当谁要是离开吕宋岛的时候,就要把银纸上交,然后,兑换上海城或者是新光城银行的银子或者是铜钱。等额支付。
为了怕货币贬值,四个城市都是由城市的所有者统一存入了一笔钱,作为建设城市的基金,这笔钱分别存在各自所在的银行里,换成了银纸给四个城市的管理者们。其中,陈文蕙就存入了一百万两银子。其实本来也没有这么多钱,但是,陈文蕙收到了黑家的买百姓,奴仆的钱,还有世家们买百姓,奴仆的钱,自然就能轻松支付一百万两银子存在那里了。
世家们本来还想着,带了两三百万的银子,这光是搬运都要花费一大笔的钱,这银子可是很重的,车马,护卫都是少不了的,劳民伤财啊。这回听了这个消息,都很赞同,就直接不用搬运了,直接存在京城的分号里就行了,去掉给陈文蕙买人的钱,还有支付黑家的一些费用,还存了二百万两的银子,管事运费就省下了一大笔。
陈文麟的钱,更是简单,本来就支付给黑家和陈文蕙一大笔的银子,为了支持儿子的事业,白氏一下子就在京城的银行里存了一百万两的银子。
黑家更是简单,他们本来就收到了另外三城的订单,有用人的,有买工具的,有买种子的等等。去掉这些银子,他们直接在新光城的银行里存了一百万两银子。
陈文蕙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还是在上海城呢,她当时就给身边的人说:“世家们真是有钱,我们小陈家毕竟崛起的时间太短,底蕴太薄,跟人家没有的比啊。还有黑家。真是有钱啊。听说这些银子存进新光城的时候,都是老银子了,大概黑家的库房都放不下了。正好借我们的库房用呢。这黑家比世家们还狠呢,他们积攒的时间比世家们还长呢。”
这样一来,整个吕宋岛的货币很统一,都是用银纸。十分的便利。根据这些银子。当时,新光城就印刷出来大小面值不一的货币。共五百万两银子的,各自给了各家的负责人。陈文蕙的这一百万两银子的银纸是保存在万淑慧哪里的。说起来多,其实也就是三大箱子的事情,这还是大多都是小面值货币的问题。因为要留着将来发放工钱用的。纸币比起来铜钱和银子来还是占地方少的多。这三个箱子是用特制的锁具锁上的,还跟着有账本,直接把纸币偷走都没有用。因为有账目的,多了的钱也没有地方花去。这个钥匙需要两个人同时才能开。一个是万淑慧,一个是绿芽。
至于别的家,他们都没有问。毕竟陈文麟的有白氏培养好的人手,十分得力。世家们更不用说了,都是老手。黑家也都是精明的金明铺的人来管理账目。
这样一来,陈文蕙的银行一下子就因为这件事情,多了五百万的银子存放。还有,这些百姓们也存了很多钱,进去,虽然都不多,但是也有二三十万人的全部家当,特别是那些工匠们,还是十分富裕的。所以,这些钱也有近两百万银子的。陈文蕙手里的银子一下子多了近七百万两银子,但是因为要支付印刷纸币的钱,陈文蕙还是要想法子,给这些银子找到去处才行。好在银行的人都很精通业务,很快就把这几百万的银子贷了出去,大楚有了几百万的流动资金,经济也好了一些,陈文蕙的银行也能多一些收入。…
这一个事情,就让陈文蕙乐的合不拢嘴。
陈文蕙还在上海城的时候,就已经接到了吕宋岛的好消息。因为陈文蕙的人手准备的充分,之前的计划周详,庆春城和黑家的城市普宁城,,陈文麟的城市天水城,是实行一样的制度。都是先给百姓盖房子,同时组织各个工坊开工,百姓们也都在开荒,伐木,换取生活所需的钱和东西。
这样一来,很快,从吕宋岛来的船队就不是单程的运输百姓过来了,而是有了许多的出产。当然,这些出产大多是一些药用植物,还有一些是珍贵的木材。当然,也有少数一些不是很大,不是很复杂的木质家具。
毕竟时间太短,很多东西,特别是那些精致的家具,需要镂空,雕花上漆等工艺的,短时间内还是造不出来的。
不过,陈文蕙很聪明,她为了不浪费女性劳动力,还从新光城买进了许多的棉花,带到了吕宋岛,由自己的人手,城里的女人们加入纺织工坊,来织布,纺纱。这些出产的很快,吕宋岛的第一批棉布,没有几天就产出来了。可是,这些万淑慧并没有往外卖?毕竟,这种附加值不是很高的东西,来回运输,光是运费都让人受不了。这些就是留着在吕宋岛消费的。毕竟这几十万的人也是要吃饭穿衣的。
即使是这样,只有简单的出产,这些东西到了新光城之后,被运到上海城以后,还是在上海城引起了轰动,很多商家都来码头上看吕宋岛的第一批出产。这些家具,还有那些珍贵的木材都被大家围观着。本来,吕宋岛的航线,上海城和新光城都开始发售了。有头脑机敏的已经买了,看了这个局面,毫不犹豫的揽了运送百姓或者是采购的物资的活计就去了吕宋岛航行。还有那些没有买航线的商人,本来对于吕宋岛的事情都在观望着。毕竟现在,海贸生意不像最开始那么好赚了,毕竟倭国,新罗等国的动乱带来的影响很大。现在,突然有了新的城市可以贸易,而且,还是一下子四个城市,虽然只是早期,和倭国,新罗没有得比,但是也让他们兴奋起来,都纷纷开始买新航线起来。
陈文蕙在上海城看到这个景象,很高兴说:“看吧,我们的吕宋岛还没有建设呢,就已经给大楚带来了效益了。上海城的航线销售多了很多,贸易也比之前活跃了一些。上海城,苏州城,京城,青阳城,因为银行的货币充足,贷款多了,给那些做生意的人发放的贷款就多了。那些本来有门路可以去西北,去东北,去西南贩卖货物的人,因为本钱不够用的,没有法子去。现在贷了款,就能出行,就能去经商,这对税收,对百姓的生活,对各行各业都有好处。哎,这么好的景象,可惜皇上还沉迷在自己的爱情里面,真是的。”
当然,这些话,都是在自己的府里说的,毕竟是在大楚,不能随便非议皇帝的。但是,也能看出,陈文蕙心里还是很得意的。毕竟,一个小姑娘,能给大楚带来这么大的变化,心里能不高兴,得意吗?
自从吕宋岛的一批出产到达上海城之后,吕宋岛的物资就充沛起来,百姓们迁徙的进程也快了起来。因为有那些商人们的加入,多了很多海船,自然大楚的东西运来卖的就多起来,吕宋岛的树木很多都被运到大楚。除了这些木材之外,还有一些少量的当地特产。就是几百年来和黑家据点交易的那些和黑家比较要好的当地的土著,他们本来都是和黑家交易,现在来了新的可交易对象,自然是忙拿出来交易了。这些大楚的客商,带来的东西,比黑家的东西还要多,还要丰富,这些丝绸,茶叶,瓷器,美酒,美食等等都耀华了土著们的眼睛,忙拿出多年珍藏出来交易。…
大楚的商人们对于这个可是高兴坏了,这里面,每天都有人因为捡漏而发财的人,更加刺激了大楚商人贸易的心。
当然,这是个城市中,商人们最爱去的还是黑家的普宁城,毕竟,这里的城市比较有规模,其他三个城市还是三个工地呢,这已经被黑家建设了几百年了,当然要好一些。
这些商人们来到吕宋岛交易后,发现,吕宋岛的这四个城市都是使用的是一种纸币,叫做银纸的。他们的东西卖出去之后,只能换的一张,甚至是几张的纸,这些商人们开始很不满意,后来,他们拿了这个银纸,到了新光城,立刻就兑换到了足额的银子。这个消息传开,大家对于银纸的信誉度都有了信心,也都觉得这个法子好,于是再次到吕宋岛的商船都不再带银子了,那么笨重的东西,哪里有银纸方便啊?他们都是出发前就在上海城或者是新光城兑换好了银纸,好去交易,返航之后,在到上海城,新光城兑换了银子拿回大楚去。
这样也有另外一种好处。那些吕宋岛的百姓,工匠们对于发给他们的不是铜钱,不是银子,而是一张纸,本来有些担心,现在听到这些客商们的话,知道,这些客商们到了新光城,上海城就能兑换银子,都有信心起来,对于银纸的信任度增加了不少。对于自己城市的管理着的信赖也增加了不少。给南洋的建设工作带来了好处。(未完待续)
第四章 能住院子了
这些变化,大牛并没有放在心上。他和买来的那些倭奴们一起把五百亩地里的那些树木都整理完毕了。这个工作就花费了他们快两个月的时间。当然,这个时候,其他那些姻亲们也都已经把自己的地都整理出来了。树木给清理好了之后,还要进行翻耕。本来,这个工作,要是全部由人力来进行的话,可能五个月都完不成。可是,现在有先进的工具,还有很多人从大楚,新光城贩卖来了许多的大牲口,尤其是南方特有的一些水牛,这些水牛很吃苦耐劳,适应了吕宋岛的环境之后,就开始干活了。
大牛在一开始伐树的时候,就买了几批马,还买来了马车,当然,不是乘坐的马车,而是拉东西的马车。这些是为了拉木材使用的。所以,大牛他们能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把木材都清理好,这个马车可是节省了不少的时间。
现在,木材拉完了,这些马车又有了新的用途,就是每天拉着他们往返于自己的土地和庆春城之间。因为第一批房子已经盖好了,大牛家,桂二他们等都买到了第一批的房子,一来,他们手里还有些钱,贷款的钱也还没有花完呢。在桂玉霞的坚持下,大家都进了买了房子。
桂玉霞的理由是,这第一批房子是给普通百姓们盖的,结实又耐用,本来就不够卖的,价钱也不贵,每个院子只是需要五六两银子就行了。这点儿钱,大家还是出的起的。这样就不用住帐篷里面了。吕宋岛虽然暖和,但是,雨水多,他们一大家子。都有很多生过病了,都是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