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心好清净;不愿居于凡尘世界;明天是重阳佳节;想去爬山登高;预先和你们告别。”
家人都以为她要登高远眺;不知将要成仙。第二天早上;妈祖焚香诵经之后;告别诸姐;一人直上湄峰最高处;这时;湄峰顶上浓云重重,妈祖化作一道白光冲入天空;乘风而去。此后妈祖经常来湄洲显灵;护国佑民、救人危难;当地百姓感激她;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供奉。
(下接第一百零六回 皱纹梨养颜祛皱 洪崖妓重操旧业) 。 想看书来
第一百零六回 皱纹梨养颜祛皱 洪崖妓重操旧业
第一百零六回 皱纹梨养颜祛皱 洪崖妓重操旧业
且说;观世音菩萨出巡至江西浮梁县高岭山;在归来的路上经过皇母山;心道:“本座自始以来;从未来此看望过女娲娘娘;今适逢路过;何不进山一拜?”想毕;遂收起莲台迈步上山;只见青松翠柏、鹤鸣猿啼;好一派老仙气脉。少倾;来至在神功老仙院门首;见二老翁在门前候等;其中一短髯老者谓观世音道:
“菩萨;娘娘知您到来;故叫我俩在门前等候;说;您若来时;不必再次通秉;就请在风雅暖阁里用茶!菩萨请!”
进了神功老仙院;二老蹒跚前引;就见石仔路两侧;广厦万间;连绵不绝;其高矮、大小、形状、颜色、简繁俱错落不一。有老妪老翁从各个门缝里探出头来;那皱纹密布的脸上都呈现出惨淡灰暗的颜色;只有两只小小的眼睛里闪烁着寒光。菩萨就似那巡视酆都阴曹一般;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只觉得;好不容易才走完了那长长的一大截胡同。
忽然间;眼前一亮;天空就似被撕裂开来一样;蓝蓝的;从中透出了一线阳光和一股新鲜空气。菩萨赶快紧走两步;就似刚刚逃出地狱;呼出了憋在心里的一口浊气;跟着二老向一片绿色草坪走去。
草坪尽处便是郁郁葱葱的一派森林;又沿着林间岖曲小路;在山涯脚下走上了一座石拱长桥;低头看那桥底下;“哗啦啦”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股清泉。顺着泉水细流远远望去;就在那山穷水尽疑无路之处;女娲娘娘正翘首等待在这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角上。菩萨紧走上前行礼;女娲拉着菩萨的手道:
“你来了就好;我已等了你半日;赶快进我这茅屋草舍看看!哈哈。。。。。。”
女娲将菩萨引至风雅暖阁里;分宾主坐定。菩萨从怀中取出一包茶叶来;递给女娲娘娘;道:
“上次您去南海落迦岩时;带的‘铁观音’茶不知喝过了没有? 这是我临来时叫他们新采摘的嫩叶;拿来孝敬您老的;您喝回试试!”
女娲道:
“哎呀!又叫你费心了;我瞅啊;在这帮神仙佛里;就咱娘俩投脾气了!”
说着;女娲娘娘唤丫妞、环女;献上香茶果子。须臾;见两个老婆婆;身上衣物穿戴都似丫环般打扮;头上扎着两个大大的爪髻;还歪戴着两朵海棠花;一人手里托着一个果盘;一人手里托着一个茶盘;从里间屋里走了出来。菩萨看了心道:“这哪里是丫环使女;凭空地是个奶奶也!”就见女娲娘娘笑道:
“请菩萨不必见笑;她两个是我这里最最年轻的了;那端茶的丫妞;才只有四百九十多岁;到今年腊月三十;是她的生日;那时;她才刚满五百岁也;你再看那端果子的环女;只比丫妞大一岁;论辈份;她也只是你的千重孙女呢!”
“噢? 千重孙女?娘娘;什么叫千重孙女?本座这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辈份;望娘娘告知!”
“咳!我到忘了;只有我们皇母山神功老仙院才有‘千重孙女’这个辈份;要看别处;是从没有这个辈份的。那‘千重孙女’是怎么论呢?比方说;祖奶奶见重孙女是三辈人;见重孙女的女儿;是四辈人;称呼叫重重孙女。这只是在‘孙女’两字前面加上两个‘重’字。而如果要在孙女两字前面;加上一千个‘重’字的话;即重重重重。。。。。。不说了;不说了!反正是数不清、数不过来的辈份也就是了!”
菩萨道:
“原来如此;照这样来说;论您的辈份;您可是万万老祖宗的了;但看您的像貌;怎地就这么的年轻呢?”
“哈;这就要看谁修真的道行长;看谁养性的造化深了!嗳;菩萨;吃那果子呀!那果子名叫皱纹梨;是这风雅暖阁后面的一棵鹰爪梨树上结的果子。这皱纹梨树啊;哈;全世界只此一棵;结的皱纹梨来;不仅具有养颜祛皱之功效。而且口味好得很;甜极了!来来来;尝一尝!但千百万年来;这树的果子啊;只给两个人吃!如果你经常来这里看我的话;那你就总能吃到我这梨子的!”
菩萨道:
“原来您好造化呀!看来;本座此次是不虚此行的了。但不知;是哪一位有这么大的造化;能与娘娘分享此梨?啊?她是何人?”
女娲道:
“说来;你还认得。你记得那年;我们在去灵山开万仙盛会的路上;我曾给你讲过; 坐在我身后的那三个女神;她们的故事吧!”
“记得;一个是黄帝的正妻;西陵氏之女名叫嫘(音罗)的; 一个是黄帝的第四房妻室;名叫嫫母的;一个是像貌长得极其俊美的仙姬;名叫洪崖妓的。”
女娲笑道:
“菩萨真好记性!我说的;就是这个洪崖妓;她可是中土最早的*了。即*的祖奶奶;提起她来;可真了不起;不仅是色艺双绝;是一名响当当的歌舞高手;而且;就那棵结满皱纹梨果子的树;也是她发现的;现在;她每天早晨起来;还给那棵鹰爪梨树浇水呢!”
菩萨边吃着那皱纹梨边说道:
“亏她有这等造化;她现在在哪里?”
女娲道:
“她就在屋后;正给那梨树浇水呢。嗳;菩萨;我有一事求你帮忙;不知你肯赏脸否?”
“您太客气了;无论有什么事情;您尽管吩咐;本座定当照办就是。”
“我这事呀;就是洪崖妓那丫头托我的。是这么回事;她看这红尘世界啊;已不象从前了;那梨园啊;勾栏啊;遍地都是;勾起她的心思了。这几天她春心荡漾;想下凡到红尘去重操旧业;不为别的;就只为‘潇洒走一回’;顺便她还要给那青楼伎馆正正名份;不让那些浪荡公子哥儿;纨绔子弟们;小看了她们女流;你看这事能行吗?”
菩萨一听;忙道:
“这个;啊;娘娘!这事啊;好吧!我再想想办法吧!您啊;叫她跟我回去;一旦有机会;我就叫他‘潇洒’一把;您就放心吧!”
女娲道:
“洪崖妓快来;菩萨同意了!快谢谢菩萨!”
这时;屋门一开;洪崖妓自外而入;只见她娇态依旧;风韵尤存;飘飘施礼道:
“洪崖妓给菩萨见礼了;谢菩萨看得起奴婢;奴婢下到凡尘;定当珍重这次机会;给姐妹们挣脸;让那伎女;也来一个留芳千古!”
说罢;就站起身来。将茶壶端起;向茶杯里斟起茶来。菩萨吃着梨把眼只一瞥;见那茶盘中的茶壶茶杯不同凡响;便上了心;拿起壶来左看右看;似要看出个明堂。只见那茶壶茶杯;白里泛青,温润如玉。女娲道:
“此非玉器耶;皆属瓷器;实乃白土烧制而成。本院有瓷祖赵慨、窑祖童宾;他等专唯此道!”
观世音道:
“噢!此亦是宝物耶!了不起;了不起!人是宝、技是宝、土是宝、瓷是宝;利国利民何不为也?能请二祖来否?本座诘之!”
“崖妓;去把瓷祖赵慨、窑祖童宾找来;菩萨有话问他。”
洪崖妓应喏;不多时;二祖见菩萨;互礼毕。观世音提起桌上茶壶茶杯问其好处; 二祖答曰:
“此乃‘影青’是也! 其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皆为珍品!”
菩萨又从怀中取出一包;内有白土;递与赵慨、童宾观之;窑祖童宾笑曰:
“此是高岭土;出自我家乡;浮梁县东乡之高岭山,是挖取深坑之土,质如蚌粉,其色素白,有银星,入水带青色者佳,淘澄做方块,晒乾,其性硬,以轻松不压手者为上。可为烧瓷子料。”
女娲娘娘请菩萨游皇母山各处;遂别了二祖;携着洪崖妓的手;去了莲花池;鹰爪潭、落月亭、竹心泉、祭天台;复又看了棋牌殿、书画楼、歌舞厅、赏石苑、风月轩等处;因天晚告辞娘娘;带洪崖妓而去。
(下接第一百零七回 景德镇菩萨兴瓷 司马光根沿王勃) 。。
第一百零七回 景德镇菩萨兴瓷 司马光根沿王勃
第一百零七回 景德镇菩萨兴瓷 司马光根沿王勃
第二天一早;菩萨便离了南海普陀山;独自向江西昌南镇高岭村而来。此时;正值宋真宗咸平三年冬天; 北风呼啸,滴水成冰;菩萨变化成一乞讨要饭的白发老人;晕倒在一家高姓夫妇门前; 老人即将冻饿而死。忽见门*; 高氏夫妇见屋檐下有一个衣衫破旧的老婆婆;便大发善心; 将其扶进屋给其暧身,并借米熬粥给他喝; 使老人恢复神智。。。。。。。老人临走时,指点高家夫妇去浮梁县东乡之高岭山山顶,要不停息地一连挖上九九八十一锄,就会挖出烧瓷用的“观音土”来。高家夫妇就依老人所言,与高岭村的村民一起上山采泥、做坯、烧瓷。做的瓷器坚挺、洁白、莹润可爱;从此,高岭土便声名远扬,身价百倍。昌南镇的烧瓷业也日益兴盛起来。
宋真宗景德元年;皇帝下旨;将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并在此设官窑、烧御瓷。从此; 景德镇便逐步形成了烧造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官办瓷厂和民间窑厂。
宋真宗咸平二年;魏征同娑竭罗来至在安徽庐州合肥县包村转世;天交二更;包员外夫妇正睡着;膝朦之际;只见半空中祥云缭绕;瑞气氤氲。猛然间;红光一闪;面前落下一个怪物来;头生双角;青面红发;巨口獠牙;左手拿一银锭;右手执一朱笔;跳着舞奔向前来。员外大叫一声;醒来却是一梦;心中尚觉乱跳。正自出神;忽见丫鬟掀帘而入;报道:
“员外;大喜了!方才安人产生一位公子;奴婢特来禀知。”
员外闻听;喜不自禁;其皮肤拗黑;便给他取名为“包黑子”(参阅石玉昆著《三侠五义》)。
包黑子长到八岁时;包员外请邻村宁老先生来家教馆;此人品行端正;学问渊深。当下开馆;宁老先生入了师位;包黑子呈上《大学》。老师点了句断;教道:
“大学之道。”
包黑子便说:
“在明明德。”
老师道:
“我说的是‘大学之道’。”
包黑子说:
“是啊!难道下句不是‘在明明德’么?”
老师道:
“再往下说说。”
包黑子便道:
“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老师闻听;甚为诧异;叫他再往下念;依然丝毫不错;然而仍不大信;疑是在家中有人教他的;或是听人家念学就了的;仍不放在心怀。谁知到后来;无论什么书籍俱是如此;教了上句便会下句;有如温熟书的一般;真是把个老先生喜的乐不可支;自言道:
“哈哈!不想我宁某教读半世;今在此子身上成名。这正是孟子有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大乐趣也。’”遂给包黑子起了官称;即一个“拯”字;取意将来可拯民于水火之中;起字“文正”;取其意“文”与“正”。乃为治世良臣之意。
不觉光阴荏苒;又过了五个年头;包拯已长成十四岁;学得满腹经纶;诗文之佳自不必说。先生每每催促递名送考。又过了几年;包拯已十六岁了。这年又逢小考;先生实在忍耐不住;急向包员外说道:
“此次你们不送考,我可要替你们送了。”
员外闻听;心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