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里维斯,阿德里安还特意找雨果·维文谈了谈,询问下他接下来的计划,因为……
“明年我会有个很大的制作,也许你有兴趣在其中饰演个角色。”阿德里安这么说道,跟着又补充了一句:“当然,这次绝对不是反派。”
维文顿时笑了起来:“没问题,我会尽量把档期给你留着的。”
“你又有什么灵感了?”莫妮卡随后好奇的问道,“你似乎随时都有灵感。”
“当然,不这样,我怎么能算得上是奇迹导演?”阿德里安笑着捏了捏她的下巴,“可惜你太过性感,要不也可以在其中出演个角色。”
“没关系,有你在身边已经足够了。”莫妮卡完全没有在意。
丹尼斯也来参加首映式,当然,是跟着他的未婚妻一起来的。看起来他已经摆平了安妮斯顿,有意思的是,当他和其他女人多聊上几句的时候,安妮斯顿总会漫不经心的却又带着严厉瞟他一眼,然后丹尼斯就会立即变成无比的老实。
看在眼中的阿德里安在心里差点大笑出来,但他很快变得吃惊起来,因为他们居然要结婚了。
“婚期初步定在11月,还有很多事情要筹备,所以没有公布,不过你一定要来参加,艾德。”丹尼斯很认真的这么说道,而安妮斯顿则一脸甜蜜的挽着他的胳膊,那笑容发自真心,没有之前的那种严厉也没有丝毫的做作。
“没问题,我一定会参加的。”阿德里安当即表态,他怎么可能错过詹妮弗·安妮斯顿和……丹尼斯·奈特的婚礼,这真是太有趣了。
不过在他们说到结婚的时候,莫妮卡挽着他胳膊的手紧了紧,然后很快放松下来。对此,阿德里安只能轻轻拍拍她的手背。
尽管来捧场的人有很多,但阿德里安多少还是有些遗憾,很多有分量的人都在另一场电影的首映式,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他和格芬以及卡曾伯格通过累积下来的关系邀请到了更多的名流,在这方面,AC传媒还是稍微弱了些。
当初斯皮尔伯格就半开玩笑的跟阿德里安说要打擂台,没想到他还真这么做了,这让阿德里安腹诽不已,这不是凭白让别人捡便宜吗?不过他也理解斯皮尔伯格,想想吧,AC传媒持有梦工厂的股份……尽管很少……梦工厂可没有持有AC传媒的股份。
只此一次,下不为例。阿德里安在心里咕哝着。虽然有些不快,但他很快就调整好了情绪,如果他站在斯皮尔伯格那个位置上,恐怕也会这么做,而且对方在电话上也隐晦的表达了歉意。再说无论《黑客帝国》还是《侏罗纪公园2》,都是相当不错的科幻电影,票房或许会有波动,但绝对不会亏本。
更何况,梦工厂这样做也算是在帮AC传媒,尽管随着发展得越来越稳固,他们已经不需要梦工厂来当挡箭牌,但是梦工厂依然有着他们需要的东西,至少阿德里安已经看中了一样东西,所以对方完全可以更加的高调。
很快,人们陆续的进入了放映厅,电影就要开始。
和原版一样,在简短的打字通话后,无数的绿色小方块落下,最终组成了电影的名字。不过这里阿德里安没有再用日本人的平假名、片假名什么的,就两种文字,字母和汉字,他也不打算说什么向《攻壳机动队》致敬的话,尽管这部动画片依然在94年上映了。
一开头,电影就让观众大吃了一惊,莫妮卡360°临空而起一脚踢飞警察时,大厅了曾响起了几声低低的惊呼。然后快速解决了进来的警察,唰的一下摆了个造型的模样也是酷到极点,尤其是那身紧身皮衣,将她的性感曲线完全展露了出来,相信吸引了一大批男人的眼球。
随后而来的房顶追逐战也给人不一般的感觉,尤其是莫妮卡和维文的超级跳跃,都在提醒着观众,这个世界有古怪。在这里,阿德里安进行了小小的修改,莫妮卡穿梭进入对面大楼的房间的那个镜头从几个角度进行了拍摄,而且加入了快速切换和慢镜头,让整段戏显得更加真实更具冲击力,而不是原版的那种虚幻感。
在这上面,亲自担任武指的袁和平出了不少力气,在剧组的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将香港的某些技术和好莱坞的结合起来,于是就有了现在这一幕。
至于那个破碎窗户暗示……钟的镜头,阿德里安还是保留了下来,他并不喜欢这种做暗示或者埋彩蛋的做法,这样虽然有趣,但如果太多的话就会让人厌烦,原版后两部的《黑客帝国》的口碑会有所下降,除了过于故弄玄虚外,这样的彩蛋太多也是原因之一,加上观众充分发挥想象,在脑袋中进行各种各样的补完,更加一发而不可收拾。
但一点没有也不行,总要让观众找点乐子才行,尤其是悬疑电影,很多人都喜欢通过反复观察来挖掘细节,以争取推翻某些大众认可结论,从而……获得优越感。
第二卷 扩张 第二百三十六章 好评如潮
惊心动魄的片头过了后,剧情随即进入一个相对平和的时期,即使如此,依然是悬疑不断。特工们为什么要找安德森?仅仅因为他是黑客?为什么其他黑客也要找安德森?崔尼蒂在酒吧对安德森说的那些话倒是意味着什么?特工安装在安德森肚脐中的虫子到底是不是真的。
这一切的一切都吸引着观众继续看下去,在安德森面临威胁准备从崔尼蒂的车上下去时,阿德里安甚至清楚听到了“No”的声音,剧情显然牢牢的抓住了人们的心。有意思的是,安妮斯顿出场的时候几乎没人注意到,尽管这和她化丑妆不无关系,但她的到位演技也是原因之一。
一头浅得近白的短发,鼻子略塌,眼角往下拉,一副阴沉而又有些桀骜的模样,仿佛看谁都不爽,如果不仔细观察的话,绝对不会和《老友记》中那个甜美可爱的瑞秋·格林联系起来。这不奇怪,这个镜头当初可是至少拍了近50次才过的,阿德里安也没少进行批评,安妮斯顿想要改变《老友记》带来的固定形象,不吃点苦头怎么行。
当然,安妮斯顿并没有埋怨过什么,阿德里安那偌大的名头已经证明只要是他的看法,基本上就不会出错,尤其是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籍籍无名的娜奥米·沃茨因为一部电影而变得炙手可热更增加了不少说服力,好莱坞那些渴望成名的女演员们,没有哪个不想和奇迹导演说上一句话。
现在更是证明了这点,安妮斯顿的出现并没有引起什么太大的反应,对于一个快固定形象的女演员来说,这种没有反应反而是一种鼓励。
好了,暂时不说这个,剧情继续发展,安德森终于见到了墨菲斯,鼻梁上架着反光墨镜的黑大个酷到掉渣,一番玄之又玄的对话后,开始进入现实世界。当安德森从电池薄膜中挣扎出来后,那片一望无际的“田野”顿时震撼了许多人,放映大厅里面吸气的声音此起彼伏。
与原版不同,阿德里安在这里制作得更加精致也更加大气,配合着磅礴而又阴沉的音乐,放眼望去,那种震撼的感觉特别到位。这段镜头全靠CG来展现,所以做起来相对容易很多,简单的说就是,只要有足够的资金,特效组可以制作出和现实无限接近的画面。
原版不能确定电影是否有市场,所以投入的资金不是很多,可在阿德里安这里,这根本不是什么问题,有记忆做参考他可以在适当的基础上投入更多。
接下来的震撼也不少,与之前酷到掉渣完全不同的墨菲斯等人,充满钢铁特有冰冷感的尼布加尼撒号气垫船以及……世界的真相。尽管在安德森或者说尼奥从程序里退出来后,大厅里的吸气声比之前小了许多,但相信有不少人和尼奥一样晕乎乎的有些不能接受现实,人类居然已经沦为了机器的奴隶,并充当着电池和CPU的作用。
阿德里安在这里又进行修改的地方,人类充当电池这种说法的合理性实在是……太低了,尽管电影有时候并不需要太多的合理性,可要是太低了也不是那么合适,这可是科幻电影,至少表面上要看起来像那么回事。所以阿德里安就加了个CPU的功能,而且在小说版里就加上了,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这个的合理性就要比电池要高上不少。
接下来最精彩的一幕就要上演了,那就是尼奥与墨菲斯的对决。尽管香港电影在北美还是有些市场,但看得人也不是特别多,美国人也是出了名的排外。举个简单的例子,《这个杀手不太冷》,原版因为导演是法国人,即使有美国的资金投入,北美票房依然不怎么如人意,倒是在欧洲市场颇受欢迎。换成了阿德里安之后,情况就倒了过来,北美受欢迎的程度的程度比欧洲高不少。
这算是首次在更多的美国人面前展现功夫的魅力,而且阿德里安将这段打斗完全的交给了袁和平负责,即使两人打到最后越来越快,却没有原版那种忽然瞬间打出好几拳那种不真实感,一拳一拳的非常具有实感,同时又打得眼花缭乱,非常的出色。即使是阿德里安,在试看的时候依然忍不住鼓掌叫好,更何况是现在这些人。只是不知道杰克·成和杰特·李两位在看到这些的时候,有没有将自己带进去。
一段酣畅淋漓的打斗之后,剧情再次暂时归于平静,这样不断起伏,不断有着小高潮的讲述方式进一步的抓住了观众的心。接下来自然是去见先知,然后塞弗出卖,墨菲斯为了救尼奥而奋不顾身的和史密斯搏斗了起来。
这里又有个小小的不同,安妮斯顿饰演的苏薇琪原版死得太过憋屈,什么都没做的被直接被拔了插头,所以这里安排她在地下停车场为了掩护崔尼蒂和尼奥等人顺利离开,挺身而出去吸引警察的活力。
“你确定吗?”银幕上的苏薇琪抓着崔尼蒂异常严肃的问道。
“是的。”崔尼蒂认真的点了点头,她知道她在问什么。
“带他走!”苏薇琪简短的说道,然后拔出腰间的双枪一边向警察开枪一边往另一边走去,白色的风衣随风飘动,显得特别义无反顾,当然,在火力不足的情况,最终还是和小老鼠一样被警察们乱枪打死,给人一种壮烈的感觉。
观众之间终于响起了低低的惊呼,毕竟在画面当中晃来晃去许久了,而且又给了一个特写,要是还认不出瑞秋·格林来,那也太对不起《老友记》的火爆了。
坦率的说,这完全是无心插柳的结果,因为当初阿德里安是打算按照原版剧情拍摄这段的,但问题在于这里稍微有些考演技。在知道自己很可能要以为内拔插头而死掉后,苏薇琪要用无比复杂的目光看着尼奥和崔尼蒂,并在脸上表现出既绝望又不甘心的神情,安妮斯顿在试了很多次都过不了之后,阿德里安干脆修改了剧情,不过现在看来,这种改变似乎也不错。
过了这段剧情之后,最高潮的部分就要来了,伴随的还有一句经典台词:“枪,很多很多的枪。”
“酷”这个词在这部电影当中算是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既然是最高潮的部分,动作戏自然是无比出色,尽管大厅的战斗通篇都是慢镜头,却给观众无比凌厉的感觉,让人心潮起伏。跟着,就是即将被无数人追捧的“子弹时间”了,360°的全方面展现,让整个场面极具冲击力,惊叹的声音此起彼伏。
其实,早在六、七十年代,“子弹时间”就已经有了初步的雏形,只是没人将其发扬光大,做不出更好的效果是一回事,电影人意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