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自助者天助-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瓦特本人曾担任爱丁堡议会的议员,他每天准时到议会,签发各种文件,办好该办的事情,而他的文学创作时间主要在早餐前。洛克哈特说:“在瓦特创作的高峰期,他还得花部分时间,至少是一半以上的时间尽心尽力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对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他兢兢业业,从不懈怠,这的确是他的一个突出特点”。
  必须靠自己从事的职业而不是靠“创作”来谋生,这是瓦特为自己定下的规矩。有一次他说:“文学是我的所爱,但不是我的生活来源,文学创作的收入不应该成为我日常生活的来源。因为文学是件很严肃的事,只有心与情浇铸而成的作品才富有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与金钱没有任何关系。”
  瓦特非常珍惜时间,从不浪费一分一秒。因此,他十分守时,当然,如果不这样的话,他根本不会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写出大量的惊世之作。他给自己定下一条规则.除了那些必须随时回复的质询和评议外,其他所有信件,都在固定的一天回答。毫无疑问,这大大提高了他的办事效率。他的思想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无与伦比。他每天早晨5点起床,生好火,洗漱完之后,6点钟,准时坐到桌前开始写作。所有文件都整整齐齐摆在桌子上,各种参考文献也整齐有序地放在地板上,只有一条可爱的小狗瞪着明亮的眼睛望着他辛勤地工作。当9、10点全家人围在桌旁吃饭时,他已完成了一天中工作的最困难部分。
  尽管瓦特一辈子兢兢业业,从早到晚勤奋工作;尽管他学富五车、学识渊博;尽管他成就惊人,令人仰视——但每当谈到他的成就和能力时,他总是谦逊地认为这并投有什么。有一次他说:“我这一辈子,曾无数次为自己的无知和浅陋而苦恼,常常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瓦特在说这话时,字字诚恳,使人感慨良多。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稻子熟了才弯腰(1)
真正的智慧总是与谦虚相连,真正的哲人必定像大海一般深邃。一个人懂得的越多,就会愈加感觉到自己所知甚少。这是一条人类认识的规律。曾经有一名三一学院的学生认为自己已“学有所成”,向老师辞行,这位老师深谙自己学生的底细,看着这位自信的学生,这位老师叹道:“其实,在学问方面我刚刚入门。” “一桶不满半桶摇”,肤浅的人总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渊博的人却总自觉学海无涯,永无止境。牛顿正是如此,他评价自己说,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在大海边拾到几只贝壳的孩子,而真理的大海他还远远未曾探究。
  许多一流的文学家更是锲而不舍、辛勤耕耘。约翰·希顿——《美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一书的作者,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他出生在戚尔特郡金斯敦的一个穷人家庭。由于破产的打击,他父亲疯了,希顿也因为家庭的不幸开始了非常态的生活。他几乎没有上过学,经常是有家难归,衣食无着,终日四处游逛,而且还染上了许多坏习惯,幸运的是他并没有被这些恶习所毁。为了讨口饭吃,他不得不在叔叔开的小饭馆里打工——他把酒装进瓶子里,塞好瓶塞,再把瓶子装入箱子。这一活计,他一干就是5年。
  后来,由于身体日渐虚弱,人也变得有气无力,他被叔叔赶出了店门,只得四处流浪。想到世态炎凉,想到自己的处境,想到已疯的父亲,他不禁黯然神伤,独自垂泪。除了这五年挣来的两畿尼外,他一无所有。在接下来的七年中,他遍尝世间冷暖与辛酸。在自传中他写道:“我住处贫寒,一星期的用度只有18便士,但我沉迷与学习中,冬天晚上就在床上看书,因为没有钱炉子。”
  还好,他在一家叫伦敦餐馆的店里找到了工作,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他都得在地窖里干活。生存的压力下,他庆幸自己找到了这一份差事。但地窖里的工作长期不见天日,加之又繁重异常,他的身体垮了,最后被迫丢下这个饭碗。不久后他又干起了代理人的工作,每周的薪水是15先令。此前,他利用业余时间练习书法,字写得很漂亮,这成了他做代理人的资本。
  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他都花在了逛书店上,他一段段地将那些自己买不起的书背下来,经年累月,他蓄积了大量的知识。后来他换到了另外一个办公室,在那儿,他每周可挣得20先令的“丰厚报酬”。他继续埋头学习,28岁那年,著作《比泽奇遇》写就并发表。从那时起直到逝世的55年中,希顿一直从事文学创作。他的作品有87本之多,其代表作为《英格兰大教堂古迹》,该书共14卷,实为一本旷世奇作。它是希顿辛勤一生的丰碑,是一座刻着“勤奋”二字的丰碑。
  园艺专家洛顿也极为热爱工作,并且能力出众。出生于爱丁堡一个农民家庭的洛顿从小就热爱劳动,并且在制定规划和描摹景物方面,具有非凡的天赋,因此他父亲有意识地培养他成为一名园艺专家。在当学徒时,他每周常常有两个晚上通宵达旦地学习,白天干活他仍能比谁都卖力。晚上他学习法语,不到18岁时,他就为某百科全书翻译了《阿贝尔德的一生》。
  他上进心很强,在英格兰当园艺师时,年仅20岁,这时,他已在自己的笔记本中写道:“我已经20岁了,也许生命三分之一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我为自己的同胞做了什么有益的事昵?”这是一个20岁年轻人的内心愿景,殊为难得。。 最好的txt下载网

稻子熟了才弯腰(2)
从法国回来以后,他又开始学习德语,很快就就将其掌握以至精通。他租下个大农场,在农业技术方面,他从苏格兰引进先进技术,不久,他赚得一笔可观的收入。时值战争之后,田地大片荒芜,为了学习别国的园艺和农艺生产经验,他亲自出国考察两次,并把考察结果详细载明于一本大百科全书中——这是同类著作中最突出者之一。由于作品含有大量实用信息,故而被许多实业界人士和劳工收藏,这非常难得。
  与这些事例相比,萨缪尔·德鲁的职业生涯也是同样的精彩非凡。他的父亲在康瓦尔的圣·奥斯特靠卖苦力养家。尽管家境贫寒,他还是竭尽所能地把两个小孩都送到了附近的学校读书。老大杰伯兹学习刻苦,进步很大。而年幼的萨缪尔却调皮贪玩,经常逃学。不得已,他8岁左右时,家里人只好让他去干体力活,他便在一个锡矿厂淘矿,每天挣的钱不到4便士。
  十多岁时,他又开始学修鞋,这也让他吃足了苦头,正如他所说:“我生活得就像犁耙下的一只癞蛤蟆。”他时常想逃避这痛苦的生活,去当海盗或者类似的人物,随着年龄增长,他似乎越来越喜欢参加偷窃或走私,在这些冒险活动中,他往往是头目。十七岁左右,修鞋的学徒期还未满,他就不辞而别,转而跑到军队。夜晚宿营是在野外的干草堆里,他忍受不了那寒冷,无奈中不得不回去重操旧业。不久,他转道普里茅斯经营制鞋生意,其间他获得了一笔棍棒比赛奖金,比赛中,他表现似一位高手。
  制鞋生意每周8先令的收入在他眼里实在是少的可怜,他想挣大把钞票,加上天性喜好挑战冒险,于是他铤而走险——干起了走私,为此差点送了命。一天晚上,消息传遍卡拉福特,说是走私船快到岸了,要装运货物。在那个地方的成年男性几乎都是搞走私的,他们已准备好货物,只等船来。
  船一到,一部分人留在岸上放哨并负责装运,一部分人在海上调度船只,塞缪尔就在后者之列。那晚夜色浓重,伸手不见五指。装货刚刚开始,突然狂风大作,巨浪滔天。但船上的人咬紧牙关,决心挺住。这时有几条船已来回跑了几趟,正靠离岸边。但在塞缪尔的那条船上,有个船员的帽子被风吹掉了,在大伙为他抓帽子的瞬间,船翻了,上面的人全部落水,有三个立即被海浪卷走,其余的则抓住船帮打算缓口气,却发现船正飘向大海深处。
  大家只得弃船游泳逃命,此时他们离岸边还有两英里,由于天太黑,辨别不清方向,足足苦苦挣扎了三个小时后,塞缪尔和其他两、三个人才终于摸到了岸边的礁石。他浑身冰冷、麻木,直到天亮有人发现并把他们带走时,只有少数人得以幸存。有人从货船上搬下桶白兰地,用斧头凿开桶盖,给幸存者每人倒了满满一碗酒,过了一会儿,塞缪尔才攒足气力在齐膝深的雪中步行了两英里,回到自己的寓所。
  塞缪尔的人生就是这样以失败开始的,抢劫、盗窃、修鞋、舞弄棍棒、走私他样样参与其中。所幸的是,“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他决心洗心革面,把心血与精力用于正途。最终,成年后的塞缪尔成为传播福音的牧师,并写下许多优秀作品。
  当年他被父亲带回圣·奥斯特后,父亲给他找了份制鞋的工作,计日领取报酬。也许是上一次九死一生的经历使然,他开始认真地对待生活。不久,他深深地迷上了爱姆·克拉克博士的充满说服力的布教。他唯一的兄长恰在此时离世,这更使他伤感不已。他决心开始学习,可是早已忘记怎样读写,几年苦练后,一位朋友开玩笑说,塞缪尔的字就像是掉到墨水瓶的蜘蛛在纸上爬过的一样——可以想象他的字写得多么难看。。 最好的txt下载网

稻子熟了才弯腰(3)
后来,塞缪尔深有感触地说:“书读得越多,我觉得自己越无知;觉得自己越无知.就越想读书,我把闲暇都用在了读书上。为了干好工作,我用来读书的时间十分有限,但办法总是有的。我经常在吃饭时读书,一顿饭下来,能看5至6页。读完洛克的《论知识》后,我茅塞顿开,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感悟和超脱。它促使我决心彻底抛弃原已习惯的苟且、无赖态度,靠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
  塞缪尔开始经营自己的生意,但手头仅有几先令的他只得借贷。他意志的坚决使他得到了邻居一位面粉厂主的支持,他从那儿获得了一笔贷款,生意做得很成功,年底他就还请了贷款。塞缪尔决定从此不再欠任何人东西,他极力节制自己,不在生活用品上浪费一文,为了不举债,经常是不吃晚饭就上床睡觉。他发誓要靠自己的勤劳和节俭自立,再不依附他人。他一点一点地做到了。在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同时,塞缪尔也努力充实着自己的头脑,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了宇宙学、历史学和逻辑学。后来他之所以会从事布道工作,主要也是因为它并不需要博览群书。“当然这也是一条充满荆棘之路,可一旦决定,我永不会后退。”他说。
  除了经营制鞋生意和研究哲学外,塞缪尔还是当地的一位传道者。他对正直充满热情,他的小店也因此成了当地政客的聚会之所.如果他们不来,塞缪尔就会去主动找其商讨公共事务。为了补偿白天所耗费的时间,他常常要在深夜加班加点。
  他对政治的热衷开始被村里的人们说三道四。由此还闹出了一个笑话,一天深夜,他正在店里敲敲打打,一个小孩看见店里有灯光,就扯着嗓子对着锁孔尖叫道:“制鞋工,制鞋工,白天瞎逛,晚上补工。”塞缪尔把这件事告诉了朋友,那位朋友问道:“你怎么不把那小子抓起来?”“没必要,没必要.现在就是天塌下来我也不会惊慌,我那时把手头的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