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墒欤灰惨蛭昵幔晕颐遣⒉蝗狈邮芘篮椭泵娲煺鄣挠缕�
2009年万科的主题词只有两个字:“零”和“壹”。这一主题词的解读是“万象更新美好明天”。“零”,既是原点,也是起点。万科将放下往日的成功,修正过去的不足;以永远年轻的锐气,将每一天视为新的起跑点。“壹”,象征着希望,也代表着行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现在开始,万科将一步一步,脚踏实地,与股东共同迎接美好的未来。
万科重申其在2007年的“光荣与梦想”:类似中国正在经历的高速现代化、城市化发展进程,在每个国家的历史上恐怕都只有一次机会。身处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又与城市化紧密相关的中国住宅行业,其足迹注定无法平凡。类似的亢奋和接踵而来的回归,在未来仍可能再次甚至多次降临。作为这个领域的从业者,万科团队的成员将尽力守住一颗平常心。
撇去表面的喧哗,真实的购买力始终在悄然生长,而住宅业迈向成熟的步伐也从未停歇。作为一个自由准入的行业,所有资源和机会对每个参与者正日益变得公平。凭借一笔先得的资源就可以坐收利润的时代已经结束,未来只有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企业才能在这个充满竞争的行业中长存;只有那些转化资源效率最高、能以最低消耗创造最高性价比产品的企业才能最终赢得胜利者的桂冠。
万科归零。王石归零。机遇还在野蛮生长。重新出发时万科脱胎换骨,时代给予王石的机会还会不会再来一次?
还是冯仑这个地产界的商业思想家才能精辟地总结王石和他那个时代的问题。冯仑说,什么叫伟大的时刻?中国目前就处在一个非常伟大的时刻:民族复兴,经济高速增长。什么是伟大的地点?如果你在喜马拉雅山下的小山村天天待着就不行,在北京、上海、深圳或者其他经济发达的地区,这些地点就对了。什么是伟大的人?这里指的当然是合作伙伴了。如果你坐牢了,天天和罪犯在一起,时代也对,地点也对,但人不对;人虽对了,事情还得对,得是做有价值的事情。伟大的时间、伟大的地点、伟大的人一起做有价值的事情,朝一个正确的方向连续积累,这样的人生就可以在历史上留下痕迹。
冯仑说,一个企业开始会很小,在很小的时候可能时间是对的,地点也是对的,但你找不到伟大的人,这个时候你会很焦躁,因为你老想做伟大的事。等你的企业发展到强大以后,你身边都是伟大的人了,你最需要把握的是时机。这几个要素在人生和和创造历史的过程中都非常关键。
1993年,冯仑就是在寻找伟大的人的路上遇见了王石,并成为莫逆之交。那个时代迸发出来的思想火花,照耀了此后20年的天空,绚烂而迷人。但想要再来一次,时间不对,味道也变了。
1800年,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在全球首次提出了“企业家”(Entrepreneur)这个概念,让巴蒂斯特定义了企业家的功能……使经济资源的效率由低转高。
在此后的200年中,我们不断地探寻企业家这种特殊的人群身上所蕴藏的秘密,并将企业家具有的某些特征归纳为企业家精神。
王石是中国第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他的自律成为后来再一座难以逾越的珠峰。
2009年8月31日,王石面对笔者的质问笑得像孩子一样坦然,让我们再次祝福这块顽强的石头也能开出野百合的春天。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任志强:我不是人民公敌
如果说现在还有一对“敌我矛盾”,那可能就是开发商和买房者的矛盾了。
任志强,北京华远集团总裁,一句“30年来房价没有白菜涨得多”将自己推上了“人民公敌”的“宝座”。
从1998年,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启动了住房制度改革,人民群众一直深刻感受房价起起落落带来的冲击。多少人打一辈子工仍旧是“房奴”,多少人租十多年房仍旧是城市的过客。在很多人的心中,“房子”是一个沉重的词语,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成为多少旅居他乡的人心中的梦想。
未来城市还在扩大,人口在迁移,城市化给中国带来的,希望不是土地财政和地产暴利。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被唾沫淹没的任志强
如果任志强开自己的博客,删帖估计要删到手软,因为谩骂和人身攻击的留言真不少。
2009年4月17日,博鳌亚洲论坛召开主题为“调整中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分论坛,任志强的发言再次触动了工薪阶层那脆弱的神经。
“房价到底涨了多少?”这么简单的问题由任志强提出就不简单了。任志强说:“1978年,我们的GDP大概3000多亿元,现在是30多万亿元,增加了100多倍。第二,我们1978年月工资全国平均元,到现在也增加了100倍。1978年我们大白菜2分钱一棵,现在2块钱,也增加了100倍。我们房价只增加了倍,和工资收入相比,相差太远了。房子等于没有涨价。”
拿疯涨的房价和大白菜对比,等于侮辱了全国人民的智商,难怪有网友在老任的博客上留言:“农民朋友苦啊!辛苦清贫一辈子,忠厚老实勤劳,却被拿来和这些为富不仁、勾结官员的开发商做类比,这是对农民极大的侮辱,更是对农民劳动果实(大白菜)的极大侮辱!”
和任志强关系不错,当时也在现场的SOHO董事长潘石屹在其博客中写道:“任志强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了关于‘房价并未上涨’的讲话后,我预感到他的这番言论一定会受到全国网民的批判,难怪有本杂志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人民公敌’。”
任志强是什么人?潘石屹说:“不过我倒不担心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因为他从不用电脑、不上网,别人骂他什么,他根本不知道。几年前,我曾建议他上网,他说费眼睛。他的博客都是自己手写完后,再让秘书打印出来。他要看的内容也是让秘书小刘打印出来给他看。我想,小刘一定不会把网上的暴力语言打印出来让他看的。不上网,不用电脑也成了任志强的一种自我保护,免受了不少语言暴力的打击。”
就这样,在“皇帝的新装”中,任志强依旧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丝毫感觉不到这唾沫横流的世界。反而,5月5日,他又在博客中发表文章《“白菜与房价”》:“30年前住房约300元/平方米(有人说那时分配住房没有价格,但房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300元/平方米是基本造价),可换15000棵白菜,而今按5000元/平方米(统计公布的全国住房平均房价2008年是3919元/平方米)算,可换2500棵白菜。或者说每亩生产的白菜量与房屋置换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与工资收入并未发生巨大变化。30年前元/月的工资能买1430棵大白菜,今天2860元/月的工资还是买1430棵大白菜。可见这其中的房子的价格比对应工资与大白菜都是在降低的。无论如何,这种价格的变化都是事实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一种事实存在。”
任志强说,30年前元/月的工资收入大约只能买1/5块手表或1/5辆自行车,但今天的收入却可以买好几块手表、好几辆自行车,很多人用工资收入购买了汽车。这些与医疗与教育的费用支出并不产生矛盾,而吃、穿、用和文化、体育等消费难道并没有增加吗?换句话说,即使在现有条件下扣除工资中必要的医疗、教育等成分之后,难道工资收入的增长倍数不是仍然大于房价增长的倍数或数十倍吗?总不能将当年工资中不含的医疗、教育、住房之外的其他消费增长也扣除吧。(原属于非工资的公共开支部分)这种扣除方式并不具有任何的对比影响,否则又怎么会每年有这么多的家庭凭着工资的收入就能购买商品房呢。反之,如果是因为教育、医疗支出的加大影响了购房能力,也不能将国家分配制度中的不合理性让房价来承担和解决。
世界人民拜读着任志强的高见,不时骂声一片。有网友说,老任只为富人盖房,不管大众死活;有网友说,任志强怎么就无耻堕落到这种地步呢?
和讯网友“苕溪渔人”认为,30年前房价是多少?任志强没说。
这个问题“渔人”也不知道。那时候好像也没买房这么一说,这房价是多少恐怕也少有人知道。任志强的“我们房价只增加了倍”这个数据来源于哪里,不知道,故无法判断其是否正确。当然任志强是个好同志,面对这倍,仅仅说了“房子等于没涨价”,而没说房价等于跌得厉害,真好。
不过30年前,“渔人”家正好搬了一次家,对房子的租金倒是很有印象。
搬家前住的是2楼,4个房间的砖木结构的老房子,房租是每月3块多钱。后来搬了新房子,砖混结构,2室半一厅一卫,房租是每月8块多钱。
30年后,这样的房子租出去的话,租金也要在每月800元左右,同样是100倍的关系。
后来,1995年的时候,单位分房子,已经是房改了,要出钱买,当时67个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房子,花了12000元,每平方米还不到200元。当然,这里有补贴的成分在,但对应的是当时的低工资。
1999年,自己买了一套商品房,每平方米是1480元。而10年后的今天,房价涨了4倍。如果10年前没买房,而是现在去买,那么这10年也就是给房地产商干了。
另外,即使工资和房价同步增长,并不能说“房子等于没涨价”。
举个例子:比如现在的收入是每年10000元,一套房子是10万元,要买套房子还差90000元。
10年后都涨了10倍,收入为简单计,就算每年增加10000元吧,那么10年的总收入是55万元,而此时这套房子是100万元,要买下来还差45万元。
能说“不差钱”吗?把10年的收入贴进去,还依然差得厉害。30年来,房价不管是涨了16倍还是100倍,都无法依此来判断老百姓差不差钱,我们只知道,现在老百姓买房用尽积蓄,还得贷上几十万元的款。
谁让房价成为不能承受之重?(1)
任志强,据说已跻身网友“最想揍的人”第二名,第一名是*。
什么“房价白菜论”、“银行先死论”都不必太在意。任志强一贯作风如此。在群情激昂的背后,是工薪阶层难以承受的房价之重。而这一切,源自哪里?
这一切要从30年前说起。1980年*同志关于住房制度改革问题的讲话拉开了住房改革的序幕。经历了从试点售房(1979…1985年)、提租补贴(1986…1990年)、以售带租(1991…1993年)到全面推进(1994…1998年)和深化改革(1998年至今)的发展历程。1998年,以国务院23号文件的出台为标志,一方面提出了取消福利分房,代之以货币分房,同时确立了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住房公积金为主体的社会住房保障体系。
中国房地产走势,和国民经济景气关系密切,1989、1990年两年,中国经济沉到谷底,房地产前所未有地呈现负增长,商品房开工面积缩水一半。1992年*南方谈话以后,经济重新启动,房地产业迅速恢复,1992年从上一年的6000多万平方米,一举增加到1亿多平方米,并在1994年爬上18000多万平方米的顶峰。此后,宏观调控开始,经济增长趋缓,房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