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川崎病导致的心脏并发症并不多见,家长们不要被网络百科上的可怕并发症吓到,平时多储备疾病方面的科普知识,病到临头时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顺便提一句,如果宝宝接受了丙种球蛋白的治疗,通常11个月内不建议接种活疫苗(比如麻疹以及水痘疫苗),因为这期间接种活疫苗有可能不产生抗体,也就是说有可能打了白打,疫苗起不到应有的保护作用。
治疗中耳炎可用抗生素
宝宝哭着抓耳朵,可能得中耳炎了
婴幼儿急性中耳炎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在临床上仅次于感冒,也是感冒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来自美国的统计数据表明,美国儿科医生开出抗生素处方最多的疾病就是急性中耳炎。很多妈妈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中耳藏在耳朵里头,病菌是怎么跑进去的呢?答案很简单:人的鼻咽部与耳部是通过咽鼓管相连的,婴幼儿的咽鼓管特别短,又比较宽而扁平,管口常呈开放状,而且正好与中耳相通,鼻咽部要是发生细菌或者病毒的感染,就容易通过咽鼓管感染到中耳,引起炎症反应。引起急性中耳炎的细菌常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引起急性中耳炎的病毒常为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尽管病毒也可以导致中耳炎,但总的来说,急性中耳炎仍以细菌感染为主。
急性中耳炎患儿常常表现为耳朵疼痛,啼哭不止,并经常用手抓耳朵,伴发热、拒绝吃奶等症状。如果伴有鼓膜穿孔,还可能见到脓性黏液分泌物流出耳外,患儿听力减退。患了急性中耳炎,应该积极、彻底地治疗,只要及时治疗一般都能痊愈并且不留后遗症。
对于婴幼儿急性中耳炎的诊断和治疗,2013年初美国儿科学会更新了《儿童急性中耳炎诊治指南》,为6个月~12岁儿童的无并发症急性中耳炎提供诊断和治疗的推荐意见。这些推荐意见是基于循证医学的证据,提供了更严格的急性中耳炎诊断标准,旨在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主要的诊断推荐意见包括:
第一,当出现中度至重度的鼓膜膨胀或非急性外耳道炎引起的新发耳漏时,才应该被诊断为急性中耳炎。
第二,轻度鼓膜膨胀和时间短于48小时的耳朵疼痛,或剧烈的鼓膜膨胀时,可能为中耳炎。对于不能说话的孩子,抓耳朵、拽耳朵、蹭耳朵或揉耳朵可能表明耳朵疼痛。
治疗中耳炎的用药选择
治疗中耳炎要根据宝宝的年龄、病情等具体情况因病施治。主要的治疗推荐意见包括:
第一,双侧或单侧的急性中耳炎,并伴有严重的症状或体征(如中度或重度耳痛,或者耳痛时间在48小时以上,或者体温39℃及以上)的患儿应该使用抗生素。
第二,对于6~11个月的患有双侧轻中度中耳炎的患儿,医生应该开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6~11个月的患有单侧中重度急性中耳炎的患儿,医生可以开抗生素进行治疗,也可以在家长同意的基础上,暂时不用抗生素,但需要密切随诊。一旦患儿症状恶化或者48~72小时内症状没有改善,就要开始使用抗生素。
第三,细菌性急性中耳炎的治疗应该将阿莫西林作为首选抗生素,推荐的剂量是每千克体重每天80~90毫克,分两次服用。这个推荐剂量比中文药品说明书上给出的剂量大很多,因此不能单纯按说明书给药,按体重给药更科学。也可以首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这是个复方制剂,其中的阿莫西林为主要起效成分,其中的克拉维酸钾为β…内酰胺酶抑制剂,用于和致病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结合使其失去活性,以防止它破坏阿莫西林的效果,从而提高阿莫西林的疗效。
第四,对于反复发作的急性中耳炎,推荐鼓膜置管,而不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第五,对于急性中耳炎的治疗,应该包括对疼痛症状的评估,如果有疼痛,应该使用消炎止痛药(如布洛芬)减少疼痛。
全方位预防中耳炎
预防婴幼儿急性中耳炎的措施包括:
预防感冒。正如上面对病因的叙述,感冒后咽部、鼻部的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咽口及管腔黏膜出现充血、肿胀,致病菌便乘虚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因此预防感冒就能减少中耳炎发病的机会。
采用正确的擤鼻涕方法。擤鼻涕方法不正确也可导致中耳炎。有的人擤鼻涕时往往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将鼻涕擤出。这种擤鼻涕的方法不但不能完全擤出鼻涕而且可能引发疾病,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则压力迫使鼻涕向鼻后流出,到达咽鼓管后反流至中耳内,从而诱发中耳炎。因此应提倡正确的擤鼻方法: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用同法再擤另一侧。如果鼻腔发堵鼻涕不易擤出时,可先用生理性盐水滴鼻或者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剂喷鼻,待鼻腔通气后再擤。
游泳时应避免将水咽进嘴里,以免水通过鼻咽部而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如果婴幼儿仰卧位吃奶,奶汁易经咽鼓管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因此妈妈们给宝宝喂奶时应取坐位,把宝宝抱起呈斜位吸吮奶汁。
根据疫苗接种时间表为宝宝接种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和每年的流感疫苗,对预防中耳炎有一定的作用。
妈妈们应该积极进行纯母乳喂养,至少喂到宝宝6个月大,以此来提高宝宝的免疫力,预防中耳炎。
药物不是缓解便秘的第一选择
药物依赖比疾病更伤人
有一天,药房窗口来了一位买药的妈妈,她要给她两岁的宝宝买30支开塞露。我问她为什么要买这么多,她说女儿没有开塞露就不排便,需要每天使用一支开塞露,已经用了一个多月,打算继续用下去。现在小女孩每天晚上睡觉前会主动要求妈妈给自己用一支开塞露,否则就会烦躁不安,难以入睡。我问她是否带宝宝看过医生,是否排除了肠道自身结构发育上的异常。她说医生诊断的是“功能性的便秘”,排除了“器质性便秘”。
于是,我告诉她开塞露只用于临时缓解干硬结块的宿便(即肠道内长期淤积的陈旧大便),只做缓解症状用,不能消除造成便秘的原因。偶尔使用一两次没有问题,但不推荐每天一次地常规使用。经常用容易使宝宝在精神上和生理上对其产生依赖。她现在最需要做的事情是查找宝宝便秘的原因,根据病因有针对性地治疗。
第13节。
如果宝宝只是排便间隔时间长,排出的大便不干、不硬,排便的过程也不费力、不痛苦,这类情况不算便秘。就像我们常说的“攒肚”现象:宝宝对母乳消化吸收得好,体内的食物残渣少,所以排便间隔会比较长,但是大便不干。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人为干预。临床上,通常将宝宝排便次数减少,排便时费力、疼痛,同时伴随排出的粪便干、硬、粗、体积大这样的症状定义为便秘。
宝宝便秘通常是饮食不合理、没受到科学排便训练或者是某些心理因素造成的,所以要根治宝宝的便秘问题,要从导致宝宝便秘的原因入手。
吃对了,舒畅排便并不难
小于4个月的宝宝如果吃奶粉,比较容易出现便秘症状,究其原因可能是奶粉调配的浓度过浓,也可能是奶粉中蛋白质含量过高。要想消除这种原因造成的宝宝便秘,家长可以调整奶粉的配比水量,或者尝试更换奶粉的品牌。
宝宝大一点,就可以给他添加辅食了。这时候如果他出现便秘症状,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对某些食物过敏。宝宝常常会因为对牛奶、鸡蛋、鱼虾、坚果、芒果等食物不耐受而出现便秘症状。要改善这种原因导致的宝宝便秘,家长可以暂停给宝宝添加辅食,或者将宝宝的辅食简单化,尽量不要让宝宝进食会引发过敏的辅食。
第二,给宝宝添加的辅食中,膳食纤维不够丰富。膳食纤维能够吸收肠道内的水分,软化大便,使之更容易排出。要改善因为这个原因导致的便秘,只要给宝宝添加丰富的膳食纤维就行了,像薯类(如红薯、土豆等)、瓜类(如南瓜)、蔬菜类(如竹笋、空心菜等)、菌类(如木耳)、藻类(如海带),以及新鲜水果(如梨、李子、苹果等)都是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若宝宝因为挑食,不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而出现便秘症状,这时候家长就要想尽办法让宝宝养成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我有一个邻居,她家有一个小男孩,两岁左右,不爱吃水果蔬菜。她想了很多办法哄他,都不成功。我听说后,便建议她将蔬菜弄细碎一点做到饭里面,比如,可以做菜包子、菜馅馄饨或者是菜粥之类的,让宝宝挑不出来。另外,我还提醒她,宝宝吃的主食不能太精细,不能老用精白面做,可以考虑用全麦的。
在国内,还有一种人为造成宝宝便秘的现象不容忽视:补钙过多造成的便秘。钙剂口服进入胃肠道,通常吸收率很低,大部分的钙会通过粪便形式排出体外。钙剂通过肠道时容易与肠道食物残渣中的草酸、脂肪等结合成质地较硬的不溶解物质,这样大便就变得干硬。发育正常的宝宝,每日从饮食中摄取的钙量就足够了,不需要额外补充,只需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就行。要改善由于补钙造成的便秘,方法很简单:停止补钙!
让排便训练成为一件趣事
1岁以内的宝宝,每天要换很多次尿布,有的老人家觉得浪费或者麻烦,于是按传统的方法,给宝宝把屎把尿。在宝宝没有尿意或便意的情况下,让他努力排便。这样做可能会使他患上肛裂,而肛裂的疼痛又会使他惧怕排便,进而使他产生了便秘的症状。所以,过早给宝宝把屎把尿是造成宝宝便秘的原因之一,是一种错误方式。
为了避免宝宝出现便秘症状,最好等宝宝长到18个月大以后再对其进行科学的排便训练:为宝宝准备儿童马桶,或者在成人马桶上安装儿童坐便套,或在他脚下放上稳定的脚凳,以便宝宝用力排便时脚下有支撑,不要直接让他使用成人马桶。每日在固定的时间对其进行排便训练,比如早饭后要求宝宝坐在马桶上,接受至少5分钟的排便训练,以便使其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
训练时尽量避免使用“脏”或“臭”这样的字眼,让宝宝认识到排便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会因为难为情选择憋着不排。训练初期,如果宝宝排斥这种训练,可以暂停训练,尽量不要勉强他。暂停期间,家长可以有目的地和宝宝一起阅读与使用马桶有关的儿童绘本,如《马桶的故事》《我不用纸尿裤了》等,引导宝宝模仿绘本故事中的主角,进而使他喜欢上使用马桶。我女儿嘉嘉就是看了《我不用纸尿裤了》这本绘本而积极接受排便训练的。
缓解精神紧张型便秘,先打开宝宝心门
因为心理因素导致便秘的情况通常在宝宝进入幼儿园这一阶段表现得最为明显。离开了熟悉的家庭环境,来到陌生的学校,接触了陌生的老师和同学们,宝宝可能因为不熟悉环境而拒绝在幼儿园排便,有了便意一直憋着,憋到回家再排。粪便憋得越久,质地越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