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8节。
疫苗是宝宝健康的保护伞
关于打疫苗的五个常见问题
在接种疫苗这件事上,最让中国家长左右为难的就是,宝宝去社区打麻疹疫苗,社区医生一定要确认宝宝吃了全蛋不过敏才给打针。麻疹疫苗通常建议接种年龄是8个月,但从喂养的角度讲,8个月的宝宝吃全蛋还为时过早,应该是推迟到1岁后才吃全蛋,否则容易过敏。这事严格说来,真不应该让家长们这么纠结。国内外的麻疹疫苗成分都是从鸡蛋胚胎里提取的,疫苗的制备工艺差别也不大,都会有极其微量的鸡蛋蛋白残留,国外麻疹疫苗的说明书里却是这么写的:对于鸡蛋蛋白严重过敏的人禁止使用此疫苗。这里的严重过敏指威胁生命的过敏反应,也就是说,吃了或者接触到鸡蛋蛋白就会产生呼吸困难的这类过敏反应。而通常家长们自己在家用全蛋测试出来的宝宝嘴周发红、身上起疹子等都不属于严重过敏反应,也就不是麻疹疫苗接种的禁忌证,因此没必要在打疫苗前必须要求吃全蛋。因为这事让太多家长纠结,所以我们一直在网络上科普,建议不要用让1岁以下宝宝吃全蛋的方法来测试他对鸡蛋是不是过敏。┌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此外,曾经有人在微博上科普打针输液可能把玻璃渣输入静脉,存在导致肺栓塞或者静脉炎的风险,提醒患者减少不必要的打针输液。于是有家长无比担心地问我:“宝宝要打那么多针疫苗,岂不是很危险?”事实上,一般输液是打到静脉里,药物就直接进到血管里了;疫苗不会打到静脉里面,而是用皮下注射或者肌肉注射的方式,使人体慢慢对它产生抗体。由这样的注射方式引起的常见副作用只是注射部位疼痛或肿胀,几天后会消退,不存在对静脉的伤害,家长们不必为此担心。
还有一些疫苗是减毒活疫苗,如预防结核的卡介苗,预防麻疹、风疹、腮腺炎和水痘的疫苗,以及一些日本乙型脑炎疫苗、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还有口服的轮状病毒疫苗,这些都是活疫苗。活疫苗的接种原则是,活的跟活的可以在同一天接种,不然的话就要间隔一个月。灭活疫苗的接种没有严格的规定,也没有相互之间的禁忌。
打完卡介苗后要去复查,去查体内有没有产生抗体。查的时候用结核菌素(PPD)做皮试,医生会通过皮试出来的皮疹大小,来判断宝宝体内是不是产生免疫应答了。在美国,宝宝是不接种卡介苗的,因为美国结核病发病率比较低,而且菌株经过这么多年也已经变异了。
中国各个城市计划内免疫的疫苗都是不同的,比如政府买单的疫苗,北京以前就不包括甲肝,现在就包括了;但在别的地区,还有不包括甲肝的。但是常见的一些,如乙肝疫苗,麻疹、风疹、腮腺炎疫苗,流脑疫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炎,还有卡介苗,这些都是一样的,都是国家免费给接种的疫苗。
二类疫苗如何选择
通常家长最纠结的都是二类疫苗要不要打。二类疫苗就是需要自己掏钱的疫苗,一般包括肺炎疫苗、流感嗜血杆菌疫苗(Hib)、轮状病毒疫苗、水痘疫苗、流感疫苗这一类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接种疫苗的种类和程序都不一样。
对于流感疫苗,美国推荐6个月以上的宝宝就可以接种,而且每年免费接种(见第252页附录4附表4…3《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岁前儿童疫苗接种推荐》的相关内容)。一般成人的剂量是0。5毫升,儿童剂量是0。25毫升。首次接种的儿童,要用儿童剂量打两次,当天接种一针,30天之后再接种一针。
肺炎疫苗,有一种是七价结合型肺炎疫苗。这在美国以及其他很多国家是政府买单计划内的疫苗,它可以预防绝大多数的中耳炎和肺炎。目前肺炎疫苗在国外已经更新换代为十三价,仍然是政府买单的。国内还有一种二十三价肺炎疫苗,但制备工艺属于多糖型的疫苗,跟七价和十三价结合型的疫苗不太一样。它只适用于两岁以上体弱多病的宝宝、65岁以上老年人、免疫功能正常的慢性病患者以及免疫低下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但不适用于健康宝宝。
脊髓灰质炎疫苗目前国内有两种剂型:一种是口服的活疫苗(糖丸的形式),这种是免费的;一种是打针的灭活的死疫苗,这种需要自费。很早以前,没有技术制造灭活疫苗的时候,大家都用口服活疫苗;有了灭活疫苗之后,国外就淘汰了口服的。为什么淘汰?因为有二十五万分之一的儿童口服了这个疫苗之后会得小儿麻痹症。但是中国还没有淘汰,所以中国的家长如果希望不花钱就只能选择口服的,但同时要承担二十五万分之一风险。如果选择口服的活疫苗,通常不良反应发生在第一次口服糖丸的时候,如果过后没有问题,接下来发生的风险就非常低了。有些家长一开始不知道口服的活疫苗有风险,吃了一次糖丸后知道了这种情况又担心了,又带宝宝去打针,这样换成打针也可以。
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疫苗通常包含在一种叫五联苗的疫苗里。这种疫苗是将百白破、流感嗜血杆菌和脊髓灰质炎五种疫苗合在一起打,可以减少给宝宝打针的次数。通常对于有经济实力的家长,我都会推荐他们打五联苗。五联苗相对来说价钱会高,但是,打五联苗就可以减少去保健站的次数。打针次数少,宝宝受的罪也少。
水痘疫苗,通常建议1岁以上的宝宝打。水痘病毒和成人的带状疱疹病毒实际上是一种病毒,所以得了带状疱疹的病人很容易把病毒传给宝宝;另外,有集体生活的宝宝,得水痘的机会也会相应地增加。
中国的轮状病毒疫苗和国外的不一样。国外有两种轮状病毒疫苗,都是口服的,通常都是建议在8个月之前接种完成,以后就不用再接种了。但是,国内疫苗的菌株不一样,所以会建议每年都接种。
宝宝用药最容易犯的7个错误
我国每年大概有250万人因用药错误或者药物不良反应生病住院,其中有高达20万人死于用药不当或者用药错误。中国药学会儿科药学组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聋哑学校中,70%的儿童是由于小时候用药不当而造成聋哑的。据20世纪90年代的一项统计显示,我国聋哑儿童达180万人,药物致聋占60%,约100万人,并且以每年2万~4万人的速度在递增。实际上,多数用药问题并不是药物本身质量不过关,而是由于选择或者使用药物不当造成的。在此,我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给大家讲讲宝宝用药最容易犯的7个错误。
搞混药名,看错包装
《国家用药错误报告项目》统计显示,将近1/4的用药错误因搞混药名所致。例如,用于儿童退烧的泰诺林和用于儿童感冒症状的泰诺。泰诺林是单一成分的药品,有效成分是对乙酰氨基酚。泰诺(通用名:酚麻美敏)是复方成分药品,含4种成分,除了对乙酰氨基酚外,还含盐酸伪麻黄碱、氢溴酸右美沙芬和马来酸氯苯那敏。现在不主张给儿童使用复方感冒药,因为儿童感冒多由病毒引起,只需用退烧药将体温控制在38。5℃以下,一般5~7天就可自愈。
对于儿童高烧不退,我们一般建议使用泰诺林,如果搞混药名选了泰诺,则可能烧没退下来,反倒给儿童带来嗜睡、乏力以及食欲不振等副作用,不利于恢复体力,反而使病程延长。
药品包装相似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同一家药厂生产的不同药品。例如,儿童常用药泰诺林滴剂、美林滴剂和艾畅滴剂,是同一个药厂生产的3种不同药品,但最近它们的外包装越做越像,不仅尺寸大小相似,连颜色都趋于一致。所以,家里备了同一药厂不同药品的家长也需格外小心,给宝宝用药前切记仔细核对,必要时找人核对,以免拿错药、用错药。
几种药同时吃,中西药混吃
很多家长都有一个错觉,以为药吃得越多,病好得越快,于是中药加西药,多种药一起服。事实上,无论中药还是西药,绝大多数药物进入体内要经由肝脏代谢灭活、肾脏排泄清除。由于儿童的肝肾功能还不健全,因此应尽量避免多种药物同时服用,以免造成肝肾损伤。
如果病情需要多药同服,也应该知道如何正确服用。例如,当需要中药和西药同服时,我们一般建议两种药物至少间隔1个小时服用。
多种药物同时服用时,还需注意各药物的有效成分,以避免重复用药,加重不良反应。再次强调,退烧用的对乙酰氨基酚成分同时存在于许多复方感冒药中(参见第243页附录2《常见感冒药所含有效成分分析》),如果退烧的同时还服用复方感冒药,就有可能导致服用对乙酰氨基酚过量,造成肝损伤。再比如抗过敏的马来酸氯苯那敏成分在很多复方感冒药里也存在,成分列表里可能写的是氯苯那敏,如果家长们不知道俗称的扑尔敏就是氯苯那敏,给宝宝服扑尔敏的同时也服含氯苯那敏的感冒药,很容易造成扑尔敏过量,导致宝宝昏睡不醒,严重者可造成意识丧失。
弄错剂量
药品有不同的剂量单位,比如毫升(mL)、毫克(mg)等。有的时候,一些医生还喜欢用简写,这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在此提醒家长们一定要仔细识别。例如,抗过敏的西替利嗪滴剂,两岁以下儿童每次用的剂量是0。25毫升(相当于2。5毫克),有些医生喜欢写2。5毫克,如果把这里的2。5毫克错看成2。5毫升,那给孩子服用的量就达到中毒量了,严重者会导致儿童死亡,美国就曾报道过这样的例子。
泰诺林在中国市场上有两个浓度的产品,混悬剂的药物浓度是160毫克/5毫升,而滴剂是500毫克/5毫升,如果家长不仔细核对浓度,很容易给错剂量。
保健品当糖吃
保健品市场一直很红火,不少家长怕宝宝缺维生素或微量元素,选择给儿童服保健品。为了在口味上吸引宝宝,保健品的厂家把产品的口味做得很好,以至于不少宝宝把保健品当糖吃。例如,不少妈妈给宝宝海淘“小熊糖”,这是一种儿童型多种维生素,口味好而且外形可爱,孩子们很爱吃。国外报道过多个服用小熊糖过量的案例,都是儿童趁父母不注意误服导致的。
保健品吃多了也会中毒,提醒家长们要告诉宝宝这不是糖,要把保健品放在宝宝够不到的地方或者锁进柜子里。
滥用抗生素
宝宝感冒发烧,家长们首先担心发展成肺炎,于是给他们随意使用抗生素预防肺炎。事实上,感冒发烧没那么容易就发展成肺炎。抗生素可以用来治疗细菌性肺炎,但不能预防肺炎,预防肺炎可以考虑接种肺炎疫苗。滥用抗生素将增加抗生素耐药的概率,导致宝宝一旦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时,抗生素不再起作用。
对于抗生素的使用,还有一些误区:其一,病好了立刻停用抗生素,没用够疗程也容易导致细菌耐药。其二,随意停用或频繁更换抗生素。抗生素治疗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