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块头骨在博物馆公开展示,人人可以看到。
藏传佛教寺庙每年会定期制造一些不同的甘露丸,材料以药材、宝石及圣物等混合而成。制造时若一切如法,瓶中之丸会在诵经数周之期间增多及发热,甚至由原本只装满半瓶的分量增生至满泻出瓶外的情况,这些都是不可思议的一些宗教现象。佛教并不推崇古怪玄妙之事,笔者也一向不太喜欢谈奇述异,但这些事的确有其不可解释之奇处。
酥油花佛教艺术
酥油花之制作为藏传佛教之一绝,在佛教的其他宗派中并无同类艺术。而在酥油花的工巧高下中,以青海宗喀巴祖师之出生地塔尔寺为最高,属于该寺之“三绝”之一。
与其他雕塑艺术原理相违,酥油花艺术之特点在于它采用不易保存的原料——酥油。酥油是由被称作“高原之舟”的牦牛牛奶提炼出来的油脂,脂肪含量极高,被用作西藏僧俗生活中都不可缺少之酥油茶的主要原料及用以佐食,为身处严寒雪山中的人民带来抗御寒冷的热能。
酥油花的工匠通常是寺中的僧人。他们先要把酥油熔化及加入颜料,待其凝固后便可以施工了。一般的酥油花会在半米宽的木盘上堆砌,但也有长至十数米、高至两米的,有如整幅墙壁的巨型酥油花组画,其中又分平面与立体两种。平面的多为一些风景、吉祥象征物及佛教吉祥标记等,或是一些花草植物等,近年来也有堆砌在盆景瓷皿中,造成一些汉式小松树、柏树等之盆景酥油花;立体的则更令观赏者啧啧称奇,大型壁画式的酥油花艺术多数以一小组一小组之形式,每一小组表达一些故事片段,常见的有文成公主嫁藏王故事及本师释迦牟尼生平传。以本师传为例:背景为山水风景,人物则分为很多小组,每一组表达本师生平中的一个片段,例如出生、落发、初转法轮、成道、降魔及入灭等,人物总数可达数百位,一一栩栩如生。每个人物的大小只约一指长,却各有表情神态。
酥油花除了是以高度精美之艺术作为供奉三宝的供品外,由于其组态画多与弘扬佛法要理或纪念佛教事迹为主,对文化教育水平较低的俗家民众来说,它又有佛学教育的作用。而酥油花艺术的本质,就是以易变坏的酥油喻人生之无常苦。酥油经僧人处理后成为华丽而历久不变的酥油花,则喻经过认真的修行而超越无常变幻之苦,达到究竟正觉。
动感的禅定——法王舞
在藏传佛教文化中,有不少仪式是极具神秘色彩的,其中之佼佼者为法王舞仪式(cham,亦被内地通俗地称作“跳神”及“喇嘛舞”)。
各寺院举行法王舞的日子不同。在四川名刹大藏寺之传统上,每逢农历新年初八至十五间会举行盛大的祈愿法会,其中一天便包括了这种独特而带浓厚宗教色彩的仪式。
法王舞分为马首明王舞及大威德金刚舞两种,皆分五场,需两个多小时。大威德金刚舞由一些扮作天界勇士的青年僧人负责舞场秩序,其场次如下:
第一场为骷髅舞,演员为十岁左右之小沙弥四位,身穿骷髅图案短衣,面具为头骨面谱,足蹬藏式花靴,通过可怕的形象与舞姿表现生死无常教义。
第二场为勇士舞,由三至六位青年僧人戴男士面具,穿蓝袍扮作天界勇士,以示行善之业报为生于天界享乐,同时亦示现六道轮回中,即使天界众生亦未究竟脱苦,借此鼓励看舞者勿止于求人天福报而应进一步求究竟安乐。
第三场为鹿兽舞,由三位僧人戴鹿头面具,另三位戴牛头面具作舞,以鹿牛等之身住空旷荒野而喻诸法之空相。
第四场为死神舞,由四个小沙弥戴骷髅面具,身穿锦衣,手脚戴上状似枯枝的指套,场中有一捏为妖魔模样的面团,四位死神绕此面团作舞。此舞是要观者思维五蕴人身及轮回之痛苦,并显示众生在六道中生生死死不尽轮回的苦况。
最后一场为众人共舞,先由六个戴面具饰仆从者拥簇一个“大施主”角色入场。“大施主”所戴面具是一个汉僧的笑脸,后面跟着几位黄面及青面之天界勇士(第二场已出现过的演员),互相耳语打闹,逗人发笑。入场后,“大施主”坐于场中央之大椅上,侍从分两侧站立观舞。这时,体形高大、身着织锦长袍、戴巨型牛首面具的大威德金刚演员入场,右手握降魔杵,左手持一碗,由藏乐仪仗队迎侍,其后由多名饰演死神及鹿兽的演员(第三及第四场曾作舞者)跟随。此时全部角色一同起舞,主角大威德金刚同时把场中央之妖魔面团粉碎,象征降伏外道邪见及以清净智破除我执及无始轮回生死。大众合舞表示成佛后带领众生得乐。四周群众会在这时将各种色彩之哈达纷纷掷入场中,气氛热闹。仪式最后为仪仗队双双排列送法王回殿作为结束。
寺院每年只会举行两种法王舞中之其中一种。马首明王舞与前述仪式大同小异,只是主角改为马首明王,以雄狮代替鹿兽,并且不作斩魔仪式。
对不明其意的人来说,法王舞既神秘又狰狞。但在明了其代表之意义后,我们会明白到它实际上是一种表现佛法的宗教舞蹈。
晒大佛
在电视上,常会见到一些有关西藏的纪录片,其中不乏成千上万的藏民聚于山头上,展开一幅大至覆盖整个小山头的布质佛画的片段,这种仪式被通俗地称作“晒大佛”。
被展示的佛画一般皆由织锦绣成,甚少有用帆布及颜料的,故此可以经日晒雨淋而不受损坏。有些寺院的大佛画会阔至四十多米,长六十米。
晒大佛所用的佛画都属于寺院的珍藏品,只会在特定的日子,聚集数以万计的信众及穿着整齐僧袍的僧众,在十分庄严的气氛下,奏着藏族佛教音乐及钟鼓齐鸣的法会中被请出来展示;请出佛画往往要动用上数十位强壮僧人,挂佛画及展开的程序有时更会动用到上百人才能顺利完成。一旦佛画展开了,全体会恭敬礼拜三次,然后在佛曲伴奏下唱颂佛经及各种礼赞文达数小时之久。最后,佛画会被重新卷起捧回殿内收藏,直至翌年同日方会再度移出户外展示。9米9花9书9库9 ;www。7mihua。com
每间寺院收藏的巨型佛画并不一样:拉萨市布达拉宫所收藏的为大日如来及阿弥陀佛各一幅;青海塔尔寺收藏金刚萨埵、药师佛、宗喀巴大师及释迦牟尼等数幅;四川大藏寺在“文化大革命”前则存有释迦佛、狮子吼如来、弥勒佛及宗喀巴祖师各一幅,现今已被毁,后来重新制造了一幅宗喀巴祖师画。
佛画展示的法会并无一致的举行日子。布达拉宫在每年的“雪顿节”(藏历八月份左右)展示两幅佛画,挂于依山而建的宫墙,在数里外都可见到。塔尔寺在小山丘上展画,一般在十一月左右举行,每次只展示数幅藏画中之一,轮流每年展示出一张。大藏寺则在每年十二月左右晒大佛,以往亦是四幅轮流展示,每年一幅,在第五年才会重新见到第一年所展示的佛画。现今寺内只有一幅新造的大佛画,故此每年都会展示同一幅大画,挂于殿顶向下垂,画长足以遮盖整个可容纳千人的大殿建筑。
辩经训练
在传统藏传佛教教育中,尤其是由宗喀巴大师创立之格鲁派(又译“甘丹派”),辩论佛法占了一个很重要席位。
在历史上,辩论教义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本师释迦牟尼曾与外道师辩论多次而胜利,才令佛教光大发扬,取得外道信众之信服而投向佛法;我国唐朝高僧玄奘大师(即唐三藏法师)远赴印度,亦曾与教内僧众辩经而获胜,取得印度各派僧众的敬重。佛陀亦亲口开示过,鼓励信众不要盲从,要考验佛语,如试金一样,在知道(而不是盲目地相信)其为正确后方接纳奉行。
在格鲁派各大寺院内,僧人自年幼起就要开始学习辩经,透过辩论来学习及引证所闻学的佛法。
辩经大多在户外露天的广场举行,全体僧人会穿红袍,头戴黄色僧冠,先念诵一回,然后分组辩论。分组时有分为一对一的、一对数位的、数位对一位的及全体对一位的多种辩论组合。发问者站立,答辩者席地而坐,由问者厉声喝问问题,问题可以是任何佛法上之提问,例如:“既然世上所有事物皆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请问冰块中的‘火大’何在?火焰中的‘水大’又何在?”或者“‘我’究竟存在脑中,还是身体中,还是身体以外呢?”等。辩者必须不假思索马上答问。在辩至深入时,问方会瞪眼怒目,手挥念珠分散答方之注意力,并大力击掌以壮声威。击掌时右手向下拍代表降伏邪见,左手上扬代表提弘正见。γ米γ花γ书γ库γ ;www。7mihua。com
凡当答者被问倒时,周围观看者会大声嘘倒台,辩者要除下黄帽,直至下次辩倒问方时方能重新佩冠。我们常会见到有时在辩论时,世俗上的人会兜圈顾左右而言他,令人忘了本来辩论的主题。在佛法辩论上,辩者则只可答“是”、“不是”或“不定”三种可能之一,绝不可能以胡言应付过去,所以胜负结果是很明显的。即使对不懂藏语的观众而言,整个辩经过程也不枯燥。单单观看问者那种近乎电视节目中饰演律师的演员那种咄咄逼人的声威及有如京剧“造手”般的辩经手势,已经令人大开眼界了。
在一年一度的广愿法会上,应考僧人必须一个人与多位长老同时辩论,方可考取最高的“格西拉然巴”学位(相当于“博士”头衔)。
西藏的情意——哈达
与西藏文化稍有接触的人,都不免会见过一种称为“哈达”的白色丝质或仿丝布料制成的条幅布带。哈达是与藏传佛教及西藏文化有极其密切关系的一种物品。
在藏传佛教中,哈达有多种用途。在谒见高僧或师父时,弟子会尊敬地呈上一条哈达以示敬意。在一般情况下,受礼的对象会把哈达接过,再把同一条哈达挂于来见者的颈上作为一种祝福加持的回礼;在特殊情况下,受礼的法师才会收下哈达。在另一种情况下,受礼的人会因供养者的辈分或身份高尚,而另把一根哈达呈给献礼的人手中而不挂于其颈上,这是类似谦虚地表示大家地位同等的意思。参访寺院时,信众会把哈达抛于佛像前或挂于佛像身上以示敬意。
在社交层面上,哈达同时亦是一种礼貌性的礼品。在与友人见面或送别时,藏族人都会互呈哈达挂于对方颈上或交于手上以示友好。在送礼物甚至普通信件的时候,藏族人也会附上一条哈达。
致送礼品是西藏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即使是友人由远方来短住数周,藏族人都会分多次送上大大小小的礼品,到最后再呈上最重要的一份礼物,而每一次送礼都会附上哈达同赠。汉人及日本人传统上在送礼物时,都必定会以礼品花纸包裹住,绝少送礼品而不以花纸包装的。在这传统上,藏族人送礼时必会附赠哈达的习惯,与我们送礼时必定使用花纸的传统是类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