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性喝吮ナ艹苋琛C晒糯舜慰丛讨煅纱笕逍砗饩尤晃锬被吆帕钐煜隆V煸捌鸨乖褪墙枳琶裰诘某鹪睦恚蜃湃烈牡钠旌啪偈碌摹7叫⑷嫒衔洞呵铩分械囊牡摇白郧匾岳聪褚宥泄保砗獾娜寮依褚瞧癫皇钦檬怪跋褚宥泄绷耍卡D―方孝孺的解释在此无法说通,因为夷夏论本来就是无稽之谈,尽管它可能有民族国家的意味。
刘基与方孝孺的政治思想可算是明初儒学的反拨之举,而张居正、吕坤之流则仍然留恋于尊君思想之中,一个尊君走向极端,以至于自己逃过了杀身之祸却拖累了子孙;一个却圆滑持中,既有调和各派偏激思想的意愿,也可能已经对君主专制饱含了失望的情绪,只是恋栈于官位苟且偷生而已。。 最好的txt下载网
八、汉宋以来儒学的数次复兴(6)
张居正从政做官,思想见之于他个人的文章及其在任上之时的手段。张居正的尊君思想体现在他的致用论上,而且将宋明理学的功利派思想反其道而行之,可以算是不惧世人见笑的特立独行之士。譬如功利派视理学派的心性之学纯属无用,而张居正则将其性命之学与经济节用兼容并使。他说“学不究乎性命,不可以言学;道不兼乎经济,不可以利用”。而且他对君主专制之下的学术之弊也看得相当通透,“修身正心、真切笃实之学废而训诂辞章之学兴”,所以“虽号大儒宿学至于白首,犹不殚其业……学不本诸心而假诸外以自益,只见其愈老愈弊也矣”,而“欲救学术之弊,极性命、经济之用”又有什么标准呢?张居正认为,标准就是“今王之政令即学术之指归”,否则,即使自立门户也是离经叛道之举,只能安守本分供君主调遣,“士未遇时则相与讲明所以修己治人者,以需他日之用;及其服官其事,即以其事为学,兢兢然求以称职免咎者,以共上之命,未有舍其本事而别开一门以为学者也”。
逢迎君主专制,张居正政见之苛刻并不亚于商鞅、李斯等上古前辈,以儒家经学作为谋求仕途利禄的进阶之道,不仅鼓吹抑异学、禁私学、不议政的政策,而且通告天下,“国家明经取士,说书者以宋儒传注为宗,行文以典实纯正为尚。今后务将颁降《四书、五经、性理大全》、《资治通鉴纲目》、《大学衍义》、《历代名臣奏议》、《文章正宗》及当代诰律典制等书,课令生员诵习讲解,俾其通晓古令,适于世用。其有剽窃异端邪说炫奇立异者,文虽工弗录。”――程朱理学被奉为国家正学,抑制“异端”之说,可见其专制的用心!
力禁朋党,而且堵斥异见。“圣贤以经术垂训,国家以经术做人。若能体认经书,便是讲明学问,何必又别标门户,聚党空谈。今后各提学官督率教官生儒,务将平日所习经书义理,著实讲求,躬行实践,以需他日之用。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党徒,及号召他方游食无行之徒,空谈废业。因而启奔竞之门,开请托之路。违者提学御史听吏部都察院考察奏黜,提学按察司官听巡按御史劾奏,游士人等许各抚衙门访拿解发。”――禁止私学的手段也极其狠毒!
犯上作乱,断绝仕途。“我圣主设立卧碑,天下利病,诸人皆许自言,唯生员不许。今后生员务遵明禁,除本身切己事情许家人提告有司,从公审问。倘有冤抑,即为昭雪外,其事不干己,辄便出入衙门,陈说民情议论官员贤否者,许该管有司申呈提学官,以行止有亏革退。若纠众扛帮,聚至十人以上,骂詈官长,肆行无礼,为首者照例问遣,其余不分人数多少,尽行黜退为民。”――读书人不得干政,否则一生的前程也将化为乌有。
在张居正看来,学术文章不过如此,国家政令就是最高标准。所以他对当时学者的愿望就是“以足踏实地为功,以崇尚本质为行,以遵守成宪为准,以诚心顺上为忠”,学者除了事君任职安守本分之外,没有什么学术和道德可言,只要无条件地服从政府、拥护皇帝就行了。张居正极端尊君的政策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实际上,当时的讲学风气颇为兴盛,思想活跃迥异于往常,官僚群体士气高涨,自南宋以来儒学功利派的确“嚣张”,而且学说也各有歧见,争论频繁,即使是尚未走上仕途的生员也趾高气扬,纵横跋扈,甚至被理学家视为“骚扰乡里”。――君主专制的权威根本不足以服人,而张居正的措施也不足以消除浮躁的学风,也不足以培育出他心目中的朴实忠诚的士气,反倒促使倔强如王阳明、东林复社等学派团体几乎酝酿出运动来,而圆滑狡黠之徒利禄仕途照样畅通无阻。专制体制内的流弊淤积了千百年,并非几项政策或措施即可改变的。
实际上,张居正的政治思想是“尊主威,定国是,振纪纲,剔瑕蠹”。――这也是明中叶的现实所致。张居正一向认为,宽缓之政似仁而有害,而严肃之政似苛而有利。儒家都说秦政是虎狼之政,他不以为然,“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使始皇有贤子,守其法而益振之,积至数十年,继世宗族芟夷已尽,老师宿儒闻见悉去,民之复起者皆改心易虑以听上之令。即有刘项百辈,何能为哉!”此外,张居正对明初暴政的评论也不同于平常儒者,“高皇帝以神武定天下,其治主于威强。前代繁文苛礼,乱政弊习,刬削始尽。其所芟除夷灭,秦法不严于此矣。又混沌之再辟也。”张居正翻转儒家千古定论,尊君牧民,崇尚严刑苛法,不仅创见独到,而且勇气非凡,但秦政专制过度,明政更是恶化到了极点。不过张居正认为他重振朝纲的办法不是“严刑峻法虐使其民”,与教化背道而驰,而是“悬法以示民而使之不敢犯”。 。 想看书来
八、汉宋以来儒学的数次复兴(7)
张居正的手段专制,最后还是归结到谨守“民为邦本”的儒家民本宗旨,而且重申“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他的“剔瑕蠹”之策也是抑制豪强、扫除烦令、安抚百姓的。他分析嘉靖以来的现实,“当国者政以贿成,吏朘民膏以媚权门,而继秉国者又务一切姑息之政,为逋负渊薮,以成兼并之私,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病实在此”,所以他的补救办法就是严惩贪腐,防止兼并,“民之亡且乱者咸以贪吏拨下而上不加恤,豪强兼并而民贫失所故也……法之所施者奸人也,非良民也”,“人所以能守其富而众莫之敢攘者,恃有朝廷之法耳”。――看来,张居正是以儒学为体,厉行法家之治的。为政十年也得罪了不少豪门权贵,死后不久就被削去了爵位,抄没了家产之后,两个儿子也被流放。结局稍微好于商鞅和李斯。
与张居正一样,吕坤也信奉致用论。认为一切与“国家之存亡、万姓之生死、身心之邪正”无关的性命之论、天人微窈之说都和学者没有干系,学者就应该以身济世,否则就会偏离圣人之道,落入“为我”的异端。因此,致用是学者治学的天职,而伦常则是他处世的准则,即使朋友之间也得讲究,所以君父之尊更要将伦常摆在第一。不过,吕坤的尊君论还没有完全脱离贵民之说,他认为“天下不可一日无君,故夷齐非汤武,明臣道也。此天下之大防也,不然,诸人乱臣贼子接踵矣,而难为君。天下不可一日无民,故孔孟是汤武,明君道也。此天下之大惧也。不然,则暴君乱主接踵矣,而难为民。”――尊君贵民。看来,他的尊君论是“民以君尊而定,君以定民而尊”,定民是目的,尊君是手段。这一说法传承了孟荀两者的衣钵,既合乎张居正的“尊主威”又合乎方孝孺的“明君职”,显然要比张居正圆滑得多。
吕坤还以“势利论”解释君民关系,“帝王者势利之主也。天下之存亡,国之治乱,民之生死在势利”,而势利之间有五种,一是“天下皆趋于利,而无势以禁之则乱”――以势制利;“帝王之御世也,利在下,势在上。利欲公之天下,势欲搅之一人”,不过,如果“利在上,势在下,亡道也”――势利分享;“天子以势统驭百官,百官以天子之势布政令以行其德意,万方黎献懔懔奉法若训而一毫不敢肆焉者,有操其势者也。势在臣则劫,势在百姓则亡”――搅势必专;“天下之利,天下之所以相生相养者也。天不立君,君不建百官,则天下之利归豪强,归贪暴;而豪强贪暴者专利,则生势以役群众而分天子之权。贫无赖者失利,则相聚以求所欲而启天下之衅。是利不可不均也”――分利必均;“得天下者因天下之利而匹夫为天子,守天下者专天下之利而天子为匹夫。是利者势之籍也,利去则势亡”,“故天子者衣租食税而已,足以供军国之需而已,不专天下之有。建官分职,以人自有之利而使各有其所有,而又使利于有天子以保其所有,虽万世君可也。故曰利当公,利当在下”――君不专利。因为“匹夫者天子之所恃以成势者也。自倾其势,反为势所倾”。
君主之所以得尊,是因为民众服从。――这是“君治民享”。吕坤认为,“民自饱暖之外无过求,自利用之外无异好”,然而,“民情甚不可郁也。防以郁水,一决则漂屋推山;炮以郁火,一发则碎石破木”,高压政策不足以为治,所以反复重申孟子顺民之论。――这算是给专制君主的一个当头棒喝。吕坤生逢张居正执政之时,亲眼见到刚严有为之治并不能扭转时势之弊。吕坤虽然推崇致用之学,但他最后的政治理想还是希望无为而治。他认为,君主专制在秦代的奠基就是劫民愚民政治的开始,与张居正开辟混沌的言论恰恰相反。
明代270余年,苛政弊政之多前所未有,罄竹难书;而用刑之狠与秦代不相上下。科举八股,束缚思想,败坏人才;理学末流,山穷水尽,愈见僵化;士无廉耻,骚扰乡邻,民不聊生。正是君主专制抵达巅峰之时,思想的反拨已经勃然而兴。王阳明(1472…1528)开启先河,李贽(1527…1602)紧接其流。这一股强劲的思潮发端于儒学内部,不拘其古,以儒攻儒,在思想上几有颠覆朱学之势,而在政治上倒没有多大的作为,毕竟还在体制之内;如果没有舍身成仁的信念,也就无法冲破君主专制的罗网。。 最好的txt下载网
八、汉宋以来儒学的数次复兴(8)
王阳明的政治动力始自于孟子的“尧舜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所谓仁心为本,而施之于政就是明德亲民。他推崇唐虞三代的理想,主张的是心术而不是制度,认为后世君主借鉴他们的治国之道,没有必要拘守他们的制度,需要“因时致治”。他认为,治国不能心存功利,否则貌似儒学,而实际上却成了强盗的霸术。
王阳明的治国之术没有什么新意,为人称道的是地方乡约、社学保甲之类。据说他所拟定的《南赣乡约》是明代乡约的最早范本,条分缕析,内容详密,不过也是政府推动之下的乡村组织,没有地方自治的本意。他的治国思想以《孟子》和《礼运》为蓝本,针砭专制也没有多少新意;而其学说则向西汉以来的儒家正统发起了挑战。
其前,曾有儒者陈白沙打破朱学的藩篱,认为“求至道在己心”。王阳明的“心学”接续了这一余脉,因而有了“学贵得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