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败局2-第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赵新先的意识中,三九集团和三九医药本就是他的左口袋和右口袋,资金挪用应属正常之事。想当年他创办三九,便是把建职工用房的钱擅自挪用去买设备了,因此还被传为佳话。不过尽管内心不满,他还是表现出了企业家的风度和理性。3天后,他出现在中央电视台记者的镜头前,第一句话是“接受批评”,第二句话是“道歉”。不过,他始终认为,自己“其实没有错”,这些项目没有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而是为将来国有资产的增值做了保障。

    “公开谴责事件”让赵新先的资本扩张受到了战略上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击。自此以后,“三九系”的多家上市公司基本上失去了融资的功能。根据年报数据显示,到2002年底,三九的经营净利润只有2271。3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2%,债务总额为191亿元,资产回报率仅为0。1%。在这种十分严峻的形势下,他转变了多元化的资本扩张战略,而试图回归中药行业。然而,他的回归仍然表现得激情无限。他提出了三九专业化的“三化战略”,即“中药现代化、中医专业化、健康服务化”。

    赵新先观察到,中国商业似乎进入到了一个“渠道为王”的时代。三九的药品绝大多数是通过医药站和医院出售的。他敏锐地意识到,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连锁药店将成为最热门的投资领域。他已经对中国制药企业在技术上的开发和竞争能力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认为“对于没有太多核心技术的国内制药企业,其优势不在技术,也不在研发,而应该是在国外制药大佬进来之前尽快建立自己的生存壁垒”。他所谓的“生存壁垒”,就是要把三九从生产制造向营销、商业服务方向转型。

    为了实践这个理念,赵新先提出在国际和国内两大战线同时出击,分别实施“麦当劳计划”和“沃尔玛战略”。“麦当劳计划”是在全球建立一个连锁型中药诊所网络。他计划在5年内开办1000家连锁诊所。他算了一笔账,在美国开一家诊所大概需要20万美元,一年可收入1000万美元,总额可达100亿美元。根据他的调查,在美国有大约1万家小型的中医诊所,在加拿大有2000家。如果能够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就可以十分轻易地建成一个全球性的中医连锁诊所。三九先是在加拿大多伦多创办了第一家中医药医疗中心,之后又在英国、美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相继开设了50多家类似的中心,此外还在洛杉矶开办了一所现代中医药研究院。然而,因为种种缘故,这个激动人心的“麦当劳计划”最终也跟三九的很多项目一样,成了一个“半拉子工程”。

    “沃尔玛战略”则是在国内编织一张最大的连锁药店网络。赵新先对连锁药店的关注其实在2000年就开始了。在那年的7月30日,三九召开连锁战略研讨会,确定从金融租赁公司筹资13亿元,建立5000家连锁药店的发展计划。后来,这个计划又增加到了空前的1万家。他对连锁药店寄予厚望,不断催促部下到各地跑马圈地,控制终端,甚至认为连锁药店将是三九的第一品牌。在短短1年多时间里,三九连锁药店就发展到了1000家的规模,但是由于开店费用很高,而规范化管理及营运成本控制不力,很快呈现后续乏力之势。

三九:中药的“最后一次失败” 第三次扩张:回归专业化的狂想

    三九的第二大“专业化工程”是筹建一家中医院集团。三九与海南省达成协议,收购海南中医院,还跟广东省的一些中医院商谈收购事宜。赵新先打算把这些中医院整合成一个新的集团,在香港上市。同时,三九在深圳东部筹划建设一个规模惊人的健康城,包括一个90个洞的国际最大高尔夫城、一个超豪华的五星级健康宾馆,以及一个包括疗养院、临终关怀医院和特殊护理医院在内的大型综合健康服务系统,其总投资将超过40亿元。

    赵新先是那种颇有战略直觉的企业家。在产业的每一个转型点,他都能很早地意识到,并迅速地做出反应,但他在项目的执行上则总是显得“大而不当”。在一次又一次的布局和冲杀中,三九的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但是能够给企业带来直接效益的项目却始终未现。在第三次扩张中,他的表现像一个巅峰已过、力不从心的老棋士,开局宏伟,中盘紊乱,尾局不堪入目。《新财经》在一篇评论中分析说:“三九的专业化战略让人疑惑,制药业属于生产领域,连锁药店业务属于流通领域,医疗健康更侧重于服务领域,三项业务均和‘医药’有关,但实质则截然不同,投资风险更大。”在某种意义上,三九的此次专业化回归是一次缺乏深思熟虑、更具冒险性的赌博。

    2003年,四处狂奔而无所收获的赵新先和他的三九冲到了悬崖的边缘。

    5月,曼哈顿时代广场上的那块“999三九药业”广告牌被悄然拆除了。赵新先坚守了8年的梦想随风飘逝。为了这块广告牌,三九每月大约需支付12万美元,8年下来总金额超过1000万美元,其的资金现状已经养不起这道昂贵的风景线了。

    9月28日,《21世纪经济报道》刊登《98亿贷款:银行逼债三九集团》一文,披露三九共欠银行贷款余额98亿元,已经陷入巨额财务危机。此文一出,顿时把三九的资金窘境曝光天下。接下来的1个多月里,“讨债大军”纷至沓来。三九总部一片混乱。一些性急的银行开始封存三九资产,冻结质押股权,并向法院提起了诉讼。三九在全国各地的数百家公司都成了银行逼债的对象。做得最绝的是浙江湖州的中国工商银行,索性冻结了三九湖州药厂的银行账户,将所有进入的流动资金全数扣押,造成药厂资金链断裂,生产经营陷入停顿,只好宣布破产。对于所有企业来说,银行信用的破产几乎是无可救药的。三九到了自创办以来最惊险的时刻。

    在这样的时候,试图自救的赵新先突然把矛头对准了国有资产的拥有者。他认为:“三九负债率偏高的根源在于三九集团是一个怪胎。作为国有企业,其国有出资人是存在的,但却没有实际出资,没有履行出资义务。对于三九集团而言,国家不仅没有出一分钱,而且也从未享受过债转股、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很显然,已经超过了退休年龄的60岁他不想再坐等下去了。他想利用此次财务危机,彻底,至少部分地解决三九的产权问题。在三九的产权问题上,他表现得非常摇摆,一直觉得三九是他一手缔造出来的,甚至在一次中高层干部会议上对部属说:“没有我赵新先,就没有三九。”这句话在某种意义上是不错的。

    在赵新先治理三九的相当长时间里,三九几乎没有受到过太大的约束和干涉。他所受到的待遇也是极高的,除了全国劳模、全国政协委员等政治荣誉外,还拥有军中文职二级官衔,享受中将待遇,这在中国企业家中绝无仅有。不过,尽管他缔造了三九,但三九却始终不是他的。

    但是,赵新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思考这个问题。1998年,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产权明晰化试验一度受到默许,不少企业都开始尝试经营层MBO,南方的TCL、美的等企业先行一步而完成了产权改造。对此,他表现得很无所谓,对记者说:“三九是我做大的,MBO多此一举。”到后来,他开始意识到产权的重要性,但也仅仅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这个问题我考虑没有用,这要我的‘婆婆’去考虑才行啊。”1998年底,中央下达军商脱钩的命令,三九与解放军总后勤部脱钩,归口中央大型企业工委管理。2003年,国务院成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三九作为中国直属187家企业之一,转属其管理。随着“婆婆”的变更,他在产权改造上的主动性渐渐变得越来越小。

    当2003年秋天的财务危机总爆发的时候,赵新先突然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他算了一笔账:“三九发展到今天,上缴给国家的利税是40多个亿,上缴给银行的利息是30多个亿,上缴给上级将近10个亿。这个数字跟三九在银行的贷款数字相近,都在80亿元左右。”由此,他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实现出资到位的问题,解决50亿元净资产的最终归属;二是完成股份制改造,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最终完成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的完善。”在一次媒体访谈中,当有记者提问“三九如何走出困境,继续去完成整合中国中药产业的使命”时,他直截了当地回答:“不把我的产权问题解决,三九没有办法去整合这个产业。只有三九把产权问题解决了,才有整合的力量、整合的动机。”

    2004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赵新先在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时,再度把矛头直指国资委。他说:“国资委管辖的中央企业里存在着部分这样的企业,即国家并没有投入资本金,企业是靠向原来的上级单位借款发展起来的,不仅在当初的两三年内还清了借款,而且向上级上缴了相当于借款数十倍的利润。这样的企业虽然归属国有企业,但国家早已没有了实际的、直接的资本金投入。因此,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机构,国资委应当担负起企业股东为获得发展的流动资金增加投资,投入新的资本金的职能。”

托普:十年一觉TOP梦 蹬三轮: 大学教授敢下海

    宋如华的商业故事其实是由三个悬念构成的:

    一、一个从来没有商业经验的大学教授投身商海,将以怎样的方式构筑他的商业梦想?

    二、面对巨大的诱惑和凭空而降的机遇,大学教授与草莽出身的企业家是否将作出不同的抉择?

    三、当公司濒临无药可救的绝境时,企业家该选择一种有尊严的失败还是自保其身?

    跟无数热血的中国知识青年一样,宋如华在创业之时就将取得像比尔·盖茨般的成就视为自己的远大目标。

    那个美国青年白手起家,靠一套软件系统打造出一个不可一世的商业帝国,并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地球上最富有的人。这样的“美国梦”曾经激励过无数中国青年。

    宋如华在某些时刻,甚至已经逼近了这个目标。他被认为是中国式比尔·盖茨的代表之一。

    然而,故事最终以崩塌结束。当灾难降临的时候,当公司的最后一张底牌被猛然揭开的那一刻,所有的关注者都突然哑然失笑。

    蹬三轮:大学教授敢下海

    1992年3月,全中国的报纸都在无比兴奋地报道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新闻,这位87岁的老人再次吹响了加快改革开放的号角。便是在这种空前热烈的氛围中,30岁的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副教授宋如华突然辞职经商去了。

    在此之前的宋如华没有展现出任何商人的天赋。他出生于浙江绍兴县的一个小山村,家境贫寒,7岁丧母,考上大学之前还没有看到过飞机的模样。在大学读书的时候,他给自己定过一个“八不原则”:一不出国,二不经商,三不抽烟,四不喝酒,五不唱歌,六不跳舞,七不看电影,八不逛公园。就凭着这股苦读劲,他因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校任教。在那些年,他教的课是学生们最喜欢听的,后来创办了网易的丁磊曾经旁听过他的公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