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的子弹一样”。
虹桥书吧
第11节:借口篇(2)
说到这里,也许一些熟悉NBA比赛的人已经知道他的名字了,他就是博格斯———NBA历史上个子最矮的篮球运动员。
“不可能”只是懒惰者和懦弱者的借口,是人们主观上对希望的放弃和对自身潜力的限制。抛开所有“不可能”的局限,奇迹就会发生。
3.谁来当替罪羔羊
在久远的都铎王朝,英国王室流传着这样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那就是为自己家的每一个孩子都请一名所谓的“挨鞭子的男孩”。这是因为王室的人都具有不可侵犯的尊严,但是小孩难免会因为调皮和顽劣而违反国家或王室的规矩,这些规矩同样不容人轻易破坏,所以这些所谓的“挨鞭子的男孩”便是应王室的孩子触犯规矩时所用———当王室中的小孩触犯规矩时,事先找好的“挨鞭子的男孩”就会替王室中的小孩来承担应受的责罚。当然了,这些“挨鞭子的男孩”也不会白白地承受责罚,他们会因此而得到王室的奖赏。
英国都铎王朝这一流传甚广的做法还真是一种“两全其美”的妙法,一方面王室的尊严能够得以保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那些穷人家的孩子得到一笔不小的收入。可是采用寻找“挨鞭子的男孩”的方式,王室的尊严就真正能够得以保全吗?让我们听一听当时流传在民间的一首童谣吧,“王室尊严不可侵犯,王子犯法有人替代,没有经过皮鞭抽打的脊梁啊,还有力量承担一个国家吗?”
无论是英国都铎王朝时期,或者是在当今时代,面对责任,人们会寻找太多的理由开脱自己;面对不幸,人们会不停地指责上天、父母以及整个社会;面对失败,人们可以埋怨家境贫困、教育落后、缺少机会等。人人都在寻找替罪的羔羊,最后有谁来当这个替罪羔羊呢?在犯下错误或者面对困难之时,人们常常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改正错误或克服困难,而是寻找一个替罪的羔羊,这一做法只会使错误日渐加深、困难更加难以应付。
4.英雄不问出处
当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偏远山村的一家农户中传出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时,正处于宁静中的乡村被这婴儿的啼哭声划破了。这个婴儿带给农户一家的既有为人父母的喜悦,又有对难以维持的贫困生活的担忧。用这个孩子后来在其自传中的话来形容,那就是“当我还在襁褓中的时候,贫穷就已经露出了它凶恶的面目”。
当这个婴儿渐渐长大,已经咿呀学语之时,父母为了维持几个孩子的温饱不得不同时打好几份工,但即使是这样,这家人依然一天只吃一顿饭、吃了上顿没下顿,时时面临饥饿的威胁。就在这个孩子刚刚记事时,他就比有钱人家的同龄孩子们懂事得多,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吧。在那时,当他稍稍感到饥饿时是不会向母亲要东西吃的,只有在感到非常饥饿时才会用一双深陷在眼窝中的眼睛观察母亲,如果看到母亲脸上的表情不是十分严肃,他就会伸出一双小手向母亲要一片面包。
贫困使得这个家中的孩子们都没能受到完整的教育,本文的主人公更是在十岁就不得不出外谋生,之后当了整整十一年的学徒。学徒的工作又苦又累,如果不是被逼无奈,没有任何一对父母愿意让孩子受如此的苦难。
当结束了充满血泪的学徒生涯之后,这个孩子又到遥远的森林里当伐木工,森林离家很远,而且当地除了几名一贫如洗的伐木工之外几乎没有人烟。在森林里当了几年伐木工之后,已经长成强壮青年的他又继续依靠自己的能力干其他工作。虽然这期间的工作都十分辛苦,但是他居然利用夜间休息的时间读了千余本好书,这些书都是他在干完活后跑十几里山路从镇上的图书馆里借来的。就这样,他一边辛苦地工作,一边从书本中学习知识、汲取智慧。
无论面临怎样的困苦和艰难,他从来没有抱怨过任何人和任何事,即使是面对极不公平的待遇时他也仍然如此。
一次,他得知伐木厂附近的一家政府机构要招书记员。以他的能力和水平是完全可以胜任书记员这一职务的,于是工友们都支持他去报名,结果在报名时,一位负责人不屑一顾地告诉他:“要想成为这家机构的书记员,首先要有高等学历,同时还要有当地资金丰厚的人愿意担保。”这两项条件他都不符合。
→虹→桥→书→吧→
第12节:借口篇(3)
当初拒绝过他的那位负责人可能怎么也不会想到,就这样一个几乎完全依靠自学获得知识的孩子竟然在四十岁左右的时候以绝对优势打败竞争对手进入美国国会,后来,他又因为出色的政绩成为人们爱戴的美国副总统。他就是美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副总统之一———亨利?威尔逊,无论是他本人,还是他为美国历史,都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不要因为一时的成败得失而影响整个人生旅程,更不要因为出身来圈囿自己的成就,须知出身贫困不见得终生潦倒,出身富贵也不见得一生荣华。对于缺乏责任感的人来说,除了他们自己,所有的人、所有的环境以及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是不幸和失败降临的理由,只不过,这些理由除了迷惑他们自己,没有人会真正相信。
5.别让昨天决定一生
一位武术大师曾经以一双迅猛无敌的快腿令前来与之切磋武艺的人个个佩服得五体投地,用“威震武林”四个字来形容这位武学大师的腿脚功夫,实在是恰当至极。可是现实真如人们经常说的那样“命运弄人”。在一次上山采药的时候,武学大师不小心踩空悬崖,虽然命是保住了,但是双腿却齐刷刷地摔断了!一向以腿脚功夫威震武林的武学大师此时连站立和行走都成了问题,过去迅猛无敌的快腿,此时只留下一双空空的裤管。
等到武术大师从昏迷中彻底清醒过来时,弟子们几乎不敢告诉他这个惨痛的消息,他们甚至不敢想像师傅看到一双空裤管时会有怎样的反应。可是当大师看到一双空裤管时,他没有像弟子们想像的那样慌乱,更没有捶胸顿足地表达自己的痛苦和抱怨命运的不公。他让弟子把自己扶起来,平静地吃下一些饭菜,然后就像过去一样坐在那里练习内功了。练习完内功,看着一脸茫然的弟子们,武术大师说道:“我想说两件事:第一,以后谁还想练腿脚功夫我还会像以前一样认真教导,只不过很难再亲自示范了;第二,从今天起我要练习臂掌部的功夫,我相信自己不会因为失去双腿而变成废人,你们也不必因为师父失去双腿而放弃在武学上的修炼。”
几年以后,这位武学大师以其出色的掌上功夫赢得了更多人的敬仰。当一位多年不见的老友看到他失去双腿而流泪叹息时,这位武学大师微笑着对老友说:“我把过去的一切都扔掉了,所以能轻轻松松地生活、练武,可是你怎么还让几年前的痛苦扰乱久别重逢的兴致呢?”
过去或成功或失败,或快乐或伤痛,都属于过去。留在昨天的阴影中不肯走出就永远看不到前面的阳光。我们不该在一日之初、黎明升起之时还背负着昨日的伤痛。记忆是痛苦的根源。过去的一切都让它随风而逝吧,不要让昨天的伤痛令自己痛悔一生。
6.不公正的抱怨
在英国北部的一个小山村里,住着一户人家,这户人家可以称得上是这个贫困小山村中最贫穷的人家了。这户人家只有夫妻二人是壮年劳动力,其他的不是老人就是孩子,而且那位老人———丈夫的父亲、孩子们的祖父,已经80多岁了,得了一种病,生活几乎不能自理,所以家中每天都必须有人来照顾他。因为家中的条件艰苦,所以三个孩子都很懂事,他们常常会在父母外出劳动的时候照看年迈的祖父,或者到附近的山林里捡一些蘑菇或其他可以吃的东西。
约翰逊是这户人家里最小的一个孩子,虽然年龄很小,但是他和哥哥姐姐一样懂事,知道怎样可以为家里人分忧。一天,约翰逊和哥哥出去捡蘑菇,姐姐留在家里照看祖父。这一次,约翰逊和哥哥捡回了很多又大又丰满的蘑菇,够家里人吃几顿了。等他们回到家以后,姐姐负责做饭,哥哥去拾柴,而约翰逊则负责叫回在烈日下工作的父母。看到孩子们已经炖好了一锅蘑菇,父母很高兴。母亲要先给祖父喂饭,依照惯例,还是父亲和几个孩子先吃饭,可是约翰逊不知又跑到哪里去玩了,所以今天只有哥哥姐姐和父亲一起吃饭。
就在一顿饭刚刚吃到一半的时候,祖父、父亲、哥哥和姐姐分别感到胃里难受得厉害,母亲急忙去寻找村里的一位大夫,路过邻居家里时又委托邻居帮自己找回小儿子约翰逊。正在和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的约翰逊被邻居叫回家时,他看到当地的一位乡村大夫正摇着头告诉母亲,所有的人都已经无法救治了,祖父、父亲还有哥哥和姐姐都因为吃了有毒的蘑菇而死去。村里其实早有过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是约翰逊从来没有想到过这样的事情居然会发生在自己家,而且让他一下子就失去了四位亲人。
§虹§桥§书§吧§
第13节:借口篇(4)
母亲几乎要崩溃了,但是看到年幼的约翰逊她必须要好好地活下去。就这样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到了约翰逊十四岁的时候,城里有人来招工,约翰逊谎称自己已经十六岁,然后就来到了城里,那个城市正是伦敦。
到了伦敦,一起来的孩子们才知道,他们干的工作有多么辛苦———每天几乎要工作16个小时以上,而且工资还少得可怜,根本不像当初招工的人说的那样。尽管这样,但约翰逊也只能在这里干下去,因为他对伦敦一无所知,而且口袋里一分钱都没有。约翰逊在工厂里的一个放废品的角落里发现了一本医学专著。在其他人都累得倒头大睡时,约翰逊如饥似渴地读着这本书。以他的文化水平,这本书的很多地方读起来很难懂,但是约翰逊却像着了迷一般,一有空就捧着书看。渐渐地,约翰逊居然成了这里小有名气的小医生。
口袋里攒下一点钱的约翰逊决定要在医学道路上发展,他在旧书摊上买了很多有关医学方面的书,可就在此时他得到了从家乡传来的消息:母亲得病身亡了。原来因为劳累过度再加上长期营养不良,结果……刚刚对生活有了新希望的约翰逊感到痛苦极了,他不知道自己的遭遇为什么这样坎坷,也许上天不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正在他感到灰心的时候,他偶然在一本书中看到了美国著名作家华盛顿?欧文说过的一段话:“如果有人总是抱怨自己的天赋被埋没的话,那通常都是推辞,是那些慵懒的人和意志不坚定的人在公众面前故作姿态而已……”
“约翰逊不是一个慵懒的人,他的意志很坚定,而且必须坚定,他不会再在任何人面前故作姿态!”约翰逊站在家人的坟墓前这样对自己说,也对死去的家人说。在后来他又来到伦敦城里的时候,他写信给贵族迪纳莱斯先生,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