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田说:“我就担心这。下班后一多半心思都用在他身上。为教育他,我和他妈妈现身说法,说我们小时候的苦日子,告诉他我们靠勤奋拼搏才有了今天;告诉他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没有好前程。那兔崽子咋说?他竟振振有词地对我们说:‘爸妈,你们那是啥年代?现在都21世纪了,该是我们年轻人享受的时候了。再说,爸你当经理挣那么多钱,不就是叫我们过好日子嘛!’‘混账!’我大吼一声,‘不好好学习,将来我一分钱也不会给你!’他见我发火了,低声嘟囔:‘吼什么吼,考不上大学大不了我到公司去接你的班。’我听了真是哭笑不得,对他说:‘糊涂儿子,你以为公司经理那位置是顶铁帽子戴你爹头上啦?爹的能力不行随时都会被拉下来,轮不到你去抢!你没本事将来连饭都吃不上!’他一听干脆横开了,说:‘你吓唬谁呀?不就千方百计哄着我学习嘛。我学不进去!’这可把我惹火了,上去就给了他一耳光。可打过了又后悔,我知道打也不是办法。说真的,我都不知咋教育他了!”
老田在商界是个能人,超市经营得红红火火,对自己的儿子却束手无策。他儿子聪明、鬼点子也多,可就是没用在学习上,成绩一直不好,却还这么会享受,这么……叫人怎么说呢?
在市人民医院当护士的钟玉华也不无苦恼地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女儿虽没那么调皮,但就是自私,不管家里条件好坏,穿要名牌,用要名牌。平时吃饭、看电视,也绝对自我中心,即使家里来了客,第一碗饭、第一勺汤,甚至给客人削的第一只苹果,也一定要先给她,不然,她就闹,从不给客人和家长面子。平时我们总是教育她要多一点爱心,多关心别人,她反说我们傻!说现在这社会谁还关心谁?听到这话,我们从心底里感到寒。生养她十几年,几千个日日夜夜,家长给了她那么多爱,周围老师、亲朋给了她那么多爱,她竟一点儿也感受不到,竟自私到谁也不会去爱!”
大伙儿一阵沉默,有人微微摇头,有人轻轻叹息,老孙愤愤地说:“我家那混账小子更气人,你只要管他学习,叫他好好做人,他不是吼我们烦人,就是骂我们混蛋。”
“畜生!”有人轻轻骂一句。
“连畜生都不如!”一直沉默不语的老赵郁闷地接口骂了句。他没参加“控诉”,但他家女儿的情况大家几乎都知道,他“宝贝”女儿这几年硬是把他们老两口给拖垮了。
在市直机关上班的老赵有一个水灵活泼的女儿,今年16岁,老两口看得命一样,但自从上了初二就不好好学习,和一些调皮孩子一块上网吧、逃课、看电影,说起谎来脸不红心不跳,平时脏话一串接一串,这还不算,后来又早恋,跟一些不三不四的男孩子混在一起,经常夜不归宿。老赵是政府机关职员,一辈子小心谨慎,妻子也是个本分人,他们不知道女儿咋就这么不争气。两口子平时经常苦口婆心做思想工作,希望女儿能尽快变好,努力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有个好前程。女儿有时也答应改,但常常没过半天便又“涛声依旧”。老两口真不知道该咋办。有一次女儿好几天没回来,老赵忍不住报了警,经警方多方查找,最后得知是在她“男朋友”家里。老两口找到男孩家,好不容易把女儿拉回来,女儿却和他们又吵又闹,还是要跑。没法子,他们把女儿关到卧室,女儿要么不吃不喝,要么装疯卖傻。后来请来亲戚又请来老师,总算做通她的工作,答应再去上学,可依然三天两头跑。老赵夫妇经常泪流满面地对人说:“我们不指望女儿成龙成凤,只望她不再学坏就行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一场奇特的“控诉会”(2)
可谁又能保证她不再学坏呢?
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父母对自己的儿女不是从心底里关心疼爱,哪个父母不是做梦都盼望着自己的儿女能学好、有出息。此时此刻,听着这些善良无奈的父母对自己最疼爱的儿女的“控诉”,我们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些孩子到底怎么啦?也许他们并不代表眼下孩子成长的主流,但他们所反映出来的现象和问题却又绝不是少数,绝不容忽视。
出现这种让人痛心的现象,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家教出了问题?或者是学校的教育出了问题?我们想这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归类法。一场奇特的“控诉”会,就像冰山一角,暴露出的或许仅仅只是一种现象,但它内部深藏的实质性问题却值得我们去深深思索。这些问题不仅给我们的当代教育、给下一代成长提出了新的课题,也给我们的社会道德、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提出了值得深刻反思的问题。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一位辛酸父亲的来信(1)
如果说发生在车城十堰的那场奇特的“控诉”会在全国并不鲜见的话,2004年11月1日下午,南京大学逸夫馆楼左前方公告栏上张贴的一封署名为“辛酸父亲给大学生儿子的信”,却以其独特性、鲜明的代表性和强烈的震撼力,被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和转载。同时,这封信的内容也很快引发了包括南京大学在内的国内不少大学师生的热烈讨论。
下面就是这位辛酸父亲公开信的全文:
亲爱的儿子:
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但你终究是我的儿子。虽然,自从你考上大学,成为我们家几代里出的唯一一个大学生之后,心里已分不清咱俩谁是谁的儿子了。从扛着行李陪你去大学报到,到挂蚊帐缝被子买饭菜票甚至教你挤牙膏,这一切,在你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你甚至感觉你这个不争气的老爸给你这位争气的大学生儿子服务,是一件特沾光、特荣耀的事。
的确,你考上大学,你爸妈确实为你骄傲。虽然现今的大学生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但这毕竟是你爸妈几十年的梦想。我们那阵,上大学不是凭本事考的,要看手上的茧子和出身成分,有些人还要用贞操和人格去换。这也就是我们以你为荣的原因。然而,你的骄傲却是不可理喻的。在你读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们收到过你的3封信,加起来比一份电报长不了多少,言简意赅,主题鲜明,通篇字迹潦草,只一个〃钱〃字特别工整而且清晰。你说你学习很忙,没时间写信,但同院里你高中时代的女同学,却能收到你洋洋洒洒几十页的信,而且每周一封。每次从收发室门口过,我和你妈看着你熟悉的字,却不能认领。那种痛苦是咋样的,你知道吗?
后来,随着你读二年级,这种痛苦煎熬逐渐少了,据你那位高中同学说,是因为你谈恋爱了。其实,她不说我们也知道,从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们能感受到,言辞之急迫、语调之恳切,让人感觉你今后毕业大可以去当个优秀的讨债人。
当时,正值你妈下岗,而你爸微薄的工资,显然不够你出入卡拉OK酒吧餐厅。在这样的状况下,你不仅没有半句安慰,居然破天荒来了一封长信,大谈别人的老爸老妈如何大方。你给我和你妈心上戳了重重一刀,还撒了一把盐。最令我伤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这之前,我在报纸上已看到这种事情。没想你也同时看到这则新闻,一时间相见恨晚,及时娴熟地运用这一招,来对付生你养你爱你疼你的父亲母亲。虽然,得知真相后我并没发作,但从开学到今天,两个月里,我一想到这事就痛苦,就失眠。这已经成为一?##。「褪悄?…我亲手抚养大却又倍感陌生的大学生儿子。不知在大学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交阅历之外,还能否长一丁点善良的心?
一位辛酸的父亲
这位“辛酸父亲”的来信,让每一位善良的父母看了,心里都一定会如同压上了一盘粗粝而沉重的石磨,让人无法喘过气来。含辛茹苦的父母用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培养出来的竟是这样一个毫无良知的“优秀”孩子?!只知伸手要钱,只知贪图享受,只知极端利己,做父母的不管有多么困难,生活不管多么艰辛,在儿子的眼中却只是一棵“摇钱树”,一棵比不上其他父母有钱的寒酸的“摇钱树”。
然而,这封信中所说的情况是否仅为一个特例而不具普遍性呢?为此,《现代快报》记者在南京大学师生中采访,听到的却是让人失望的信息,不少学生议论:“是的,这种现象太正常了,哪个学校都有,我们南大应该算是好的了。”该校中文系一同学还告诉记者,据他了解,有的同学一个月就能花掉两三千,有女朋友的花费更大,出门旅游,节假日还要玩情调,没钱怎么行?但除了个别大学生勤工俭学,绝大多数大学生几乎都没有收入来源,他们只好从双亲那里榨取,信中的现象就开始屡屡发生。南大外语系一位教师也介绍,大学扩招后,不少家底殷实而又不肯努力读书的人也进了大学,使近年来高校里的学风越来越差。少数学生不爱学业忙于享受,必然对部分学生产生心理冲击,导致盲目攀比,把额外的负担甩给生活本来不易的父母。当父母不能满足他们时,一些同学甚至会生出怨恨之心,恨自己投错了胎,摊上了没本事的父母。
“辛酸父亲”信中所说的情况如此普遍,使我们心里异常沉痛也非常失望。我们想起了另外一个“辛酸的父亲”朋友老谢。老谢的儿子在武汉一所名牌大学读书,他曾不止一次向我们诉说起自己的苦涩。老谢和妻子都是工厂工人,厂子这些年效益不太好,两口子辛辛苦苦一个月也就一千多块钱。这些年为供儿子读书他们几乎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儿子升高中时,分数不够省重点高中线,为让儿子上一所好高中,两口子咬咬牙,拿出多年积蓄的两万块钱为儿子交了高额学费。儿子上大学了,每年学费加生活费又得上万元。为供儿子上学家里已负债累累,可儿子不管这些,总是跟富裕同学比,想方设法向家里要钱。去年,读大三的儿子在学校谈了女朋友,向家里要钱更频繁、花招也更多了,老两口哪能满足得了他的欲望。儿子便在假期跑回家大吵大闹,还动手要打老爸。那些天,儿子在家呆着,老谢就在亲戚家躲着,人们议论纷纷。
。。
一位辛酸父亲的来信(2)
“辛酸父亲”来信中揭示的现象是令人深思的。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江苏省高校思想品德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张锡生教授认为:“现在有少数大学生存在心理偏差,他们认为父母和社会都是欠他的,就他不欠别人的,这是一种寄生观,这种人生观不改变,‘辛酸父亲’将越来越多。”
我们真的不希望这样的父亲越来越多,更不希望这样的子女越来越多。可是偏有这么多的家长仍要面对这一残酷现实!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一份让人心寒的诉状(1)
这同样是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同样是一个大学生子女和父亲的故事,不同的是这次故事的男主角——慈祥的父亲,却因贫穷而被百般疼爱的女儿告上了法庭,陷入了一个更加尴尬的境地。
1999年,18岁的章萍高中毕业后考入了上海某学院,仅每年的学费就要交纳6 000元,加上生活费等开支,平均每月还要支付1 200多元。章萍的父亲章建有在一家国有企业当工人,本来企业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