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业恼庑┎厥槎际强垂摹⒍凉摹2幌裼行┘彝サ牟厥椋切抡刚傅模袷鞘榈昀锔章蚶吹摹K饰遥庑┦椋际撬强垂穆穑课宜担唬�90%以上是我看的。她一脸茫然,我向她解释说,为了减少女儿们的无效学习时间,如查资料和找书,我力争当她们的活字典。1978年,我花了42.5元,整整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套《史记》、一套《汉书》、一套《旧唐书》,1986年,高考语文题中,有一题是给没有标点符号的《霍光传》加标点符号,1986年9月,县一中的语文老师用这题来训练高三的学生,大女陈淑华正读高三,作业做完后,想知道答案,她立即高声问道:“爸爸,家里有《霍光传》没有?”我立即给她找出《霍光传》。如果让她自己去查找,可能要花一二小时,可能一天还查不到,这样,我就减少了她的无效学习时间。我家中还有一本《唐宋诗词名句索引》,二女儿陈中静在读高三时,做一题语文作业,记得是两句七言唐诗,第一句是完整的句子,第二句是个不完整的句子,缺最后两个字,答案中有四个意义相近的二字词组供选择,陈中静做完后,想知道正确答案,问我,我也不知道这个诗句,结果在《唐宋诗词名句索引》中找到了原文。有一套书,《算术题解中心》、《代数题解中心》、《几何题解中心》、《三角题解中心》,四大本,花了我半个多月的工资,是30年代由日文翻译的,1978年重印的,每册5000多道题,大女儿读初三时,一道二元一次方程,确实难,我在《代数题解中心》一书中找到。这样的事还有一些。
我买来的中小学教学参考书,相对而言,我看得多些,多数是为女儿们备查备问,当她们的活字典,减少她们的无效学习时间。当然,如果说,家长的文化水平达不到,那也是无能为力的事。这是因人因事而异的事情,这种经验,不可能处处放光彩。
子女教育问题是多方面的,是综合治理工程。进行学习技术训练是个基础。子女教育中有许多问题是共性问题,诸如:
其他学习能力:背诵能力、背记能力、理解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综合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自制能力、耐力、毅力等等能力的培养、训练,在长期的子女辅导过程中,我同样遇到过,这些能力的培养,有不少教育家们有专述,有兴趣的家长可以参考其他书籍。
小记者的认同:“玩学习”
记者小曹在采访中,对我的“玩学习”一说,颇为赞同,且原稿即以“玩学习,快乐且事半功倍”为题,意在向读者介绍“玩学习”这种新观念、新思维。
“玩学习”一说,是作者的经验和感悟。武汉人戏称汽车司机是“玩”盘子(方向盘)的人,戏称军人是“玩枪”的人,社会上还有戏称专营宠物电脑之类的生意人是“玩”宠物的、“玩”电脑的说法,这里所说的玩,不是玩耍的意思,是以此为业乐此不疲的意思,我在辅导三个女儿学习时,一时灵感飞来突发奇想,心想,那些喜欢读书的学生不也可以称为“玩学习”的人吗?不同的只是玩的对象不同,司机玩的是和“盘子”有关的技术,军人玩的是和枪有关的技术和知识,生意人玩的是有关宠物和电脑之类的商品的销售技巧和知识,那么学生玩的就是和学习有关的学习技术(读写算记的技术)和知识。
一个人不会开汽车,坐在驾驶室里摸一摸玩弄一下方向盘,那自然不能称为“玩盘子”的人,那些所谓“玩盘子”的人不是在驾驶室里玩弄方向盘的人,他们是视方向盘为命根子,爱方向盘如命的人,他们一握住方向盘,就全神贯注神经高度兴奋,我想要是学生视书如命根子,爱书如命,那么他的学习不会不好。从另一个角度讲,方向盘、枪、宠物、电脑都能让一些人视其为命根子,书就不能么?每个学生都爱玩游戏,把玩的对象变一下,变成书、变成学习,不是一样可以么?问题是玩游戏有很多玩法,大孩子可以教小孩子,而玩学习怎么个玩法,连家长老师们都不会玩,而且有些人总是口头上大声叫喊“寓教于玩,寓教于玩”,但是对于怎么样来指导小学生将学习的过程改造为游戏的形式,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尝试过,我也是在一闪念之间才认识到“玩学习”的重要性的。
概括地说,我将“读写算记”这四项学习的基本技术的训练,以一种游戏的形式来训练,好像玩跳棋、军棋、象棋一样,和孩子一起来玩,把做一卡口算题、口算马拉松、1000字朗读准确度测试、1~400阿拉伯数字书写、3分钟书写速度比赛、背英语单词速度测试都当作一种学习游戏,我自己也参加,让他们看看老爸的本领,由于是一起玩不是正规的考试,她们都没有任何紧张感,她们那时年纪小,开始时,速度和准确度都赶不上我,一旦赶上或超过我时,她们那种高兴劲比玩游戏还玩游戏。
我在本书中所介绍的读写算记的许多训练都可以改造成各种学习游戏,各位家长只需稍加变通即可,这种学习游戏玩起来比玩棋、玩扑克还令人兴奋,本书后面有不少的真实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
“玩学习”不仅使小孩乐于读写算记的技术性训练,而且训练效果特别显著。例如高速阅读技术训练可以使小孩的阅读速度提高5倍~10倍,这可称作其事半之半,其功倍之倍。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全职妈妈与人口资源大国
《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的作者刘亦婷的妈妈刘卫华,为全中国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她把小亦婷的早期家庭教育作了详细记载,并写成书。可能,在一些人的眼里,《哈佛女孩刘亦婷》绝不能称为一部不朽的著作,但是我认为,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卡尔?威特的教育》算得上世界几百年德国几千年都难得的不朽著作,《哈佛女孩刘亦婷》算得上世界几百年中国几千年都难得的不朽著作。此书的不朽在于:刘卫华给千百万中国母亲树立了一个特别的“育优”典范。如果中国千百万母亲都能像她那样,用自己的全部心血来“育优”,如果中国几百万“候补”母亲都能像她那样,积极作好“育优”的准备,我想,中国在加人世贸后只须十几年,中国就不是现在的中国,我看,就资源而论,中国最大的资源就是人口资源,这个资源是世界其他国家都无法相比的。但现在中国教育比较落后,人口素质差,资源大而不优,要把这个大资源变成优势资源,除了要加大教育投入之外,最好的办法就是“育优”,利用人口质量优势去抢占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把沉重的人口负担变成人口资源优势,把人口大国变成人口资源大国,这是现在
最好的捷径,这条捷径的开创者当然属刘卫华。试想一下,如果中国每年有1000万人口出生,如果能有1%像刘亦婷那样,那就等于有10万人是在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如果有一天中国每年有10万高中生走出中国到国际上去,十几年后有100万的博士、硕士学成后分布在世界各国,世界各个国家主要部门都有中国人的声音,中国会是现在这样吗?这些博士、硕士每人每年能挣5万8万美元,一年不是几百亿吗?那样何愁中国不富!何愁中国不强!
《中国青年报》2001年2月12日的一篇文章说,现在全世界有留学生150万,在美国的留学生有50万,中国留美学生仅5000人,中国每年出国留学生24000人,接收留学生40000人,由此看来,中国的留学生人数还可以大大增加,按人口比例计算,每年在校留学生应达到30万。每年在校的中国学生要达到30万人,每年应有10万人出国,现在只有24000人,差得太远,如果是每年有10万人出国,10年就是100多万,如果这100多万都像刘亦婷一样,充分地利用国际教育资源,那么节省的教育经费也是以百亿计算,对中国来说这也是巨大的社会效益。
小学就抓计算机教育,这个意义重大,小学就抓英语教育,这个意义重大,我以为,小学还应该抓“读写算记”这样的学习技术训练,这个意义也非常重大。
显而易见,甲乙两个学生同样完成一题作业题,都全对,但所用时间不一样,甲用了1小时,而乙用了两小时,表面上看,都同样完成了,都做对了,似乎没有差别,但从学习效率的角度看,是大有差别的。抓“读写算记”这四项学习技术的意义就在此。
我以为很多成绩中等或下等的学生,并不是智商差,而是差在读写算记这些技术上。读写算记可以说是学习各个学科的基本技术,有很多学生就是在小学没打好这个基础,不是输在智商上,而是输在这个起跑线上。
读写算记这四项学习技术,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的素质,搞好读写算记的训练也就是搞素质教育。
现代世界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优质人才是不行的。有人说日本是靠教育才取得今天的强国地位的,我说除此之外还有一条,那就是日本的妇女在结婚后不工作,这就等于是专门在家搞育优工作,中国应当向新一代有文化的女性发出号召:向日本女性学习,牺牲我一个,幸福全家人。告诉她们,你们这样做个“职业夫人”、“全职妈妈”是值得的,“功在国家,利在后代”,只要宣传到位,下定决心,将这样的“育优工程”抓到底,就会一举数得,既解决了教育经费不足的难题,又减轻了就业压力。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画出来的和印出来的
实践出真知。一个人一生几十年,活过来之后,你就是只能是这样地活过来的,而不能再那样去活一回,像《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那样活了一回之后,才写出那样的一部文学巨著。而不能再这样活一回,又写出另一部《黄楼梦》来,这是文学巨著难以产生的原因。同样,真正的是“经历”出来而又富有成果,而不是纯“研究”出来的家庭教育著作也是弥足珍贵的。同样,一个人一生几十年,活过来之后,你就是只能是这样地活过来的,而不能再那样去活一回,像《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作者刘卫华那样活了一回之后,才写出那样的一部教育子女的著作。这是这类教育子女的著作难以产生的原因。有些人今年一本、明年又一本的幼教专著会是“真经”吗?不是吗,到现在为止,世界几百年、德国几千年不就只有老卡尔出了一本《卡尔?威特的教育》吗?世界几百年、中国几千年也不就是小亦婷的妈妈出了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吗?
是的,现在中国有关早期教育的书,子女教育的书出了不少,但这些著作之中有多少属于亲身实践过的东西?有些是理论性研究,有些属于理论指导,不是由实践得来的经验,某些人的研究连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出来,能用来教别人的孩子吗?这样的东西的价值能与刘卫华的著作相提并论吗?
《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样的“经历”性的著述,特别受人关注,特别能启发人,实用性特别强,大家都喜欢读。而那些“研究”出来的著作,就不是这样的了。
本人的这部拙作,也是由本人“经历”来的。
我的“世界几百、中国几千”的理由是,属于人生经历性的文学巨著,必须有别人没有、自己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