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思考了好一阵子终于明白了。照方抓药,治不了病。主要原因是没有父母的参与。父母要与小孩一起“玩”,一起在墙上“画”,这样才能引导小孩来画,不然,小孩是没有兴趣一个人在墙上画来画去的。
说真的,是在这时,我才真正懂得了“寓教于玩”的具体操作法。这也是我“引导”小孩爱书、爱学习的一个新认识。父母要做小孩的玩伴、学伴,和他一起玩、一起学,这也是早期教育,这也是开发儿童的智力。只有这样,才能当个引路人。
给孩子引路,应当视为一项重要的不可不做的“家务”。当然,这项不可不做的“家务”,有的家庭是没有条件来做的,有的是没有能力来做,也有的是有能力、有条件但不知道要这么做的,也就是说,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这是一项关系到孩子“饿饭不饿饭”的“家务”。在我家,别的家务事,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三姐妹的“全职”妈妈干的,就是这项特殊的“家务”是专由我一个人承担的。我认为,对干这项“家务”,我意识得早一点,意识性强一点,兴趣高一点,经验多一点,成效也比较大一点。我非常希望现在的年轻爸爸、年轻妈妈都能意识到这件“家务”的意义。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孩子不喜欢读书,怎么办(1)
很多家长来电话问我,我的孩子从智商来看,还可以,就是喜欢玩而不喜欢读书,对读书没有一点兴趣,你说我该怎么办?
看来,如何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这也是家长们在管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大难题。
这样的难题,我有太多的感受。我在卫校搞了二十几年教学,也深深地觉得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卫校的生源紧张,生源质量大大下降,很多学生都不怎么喜欢读书,可以说,少数学生对读书完全没有兴趣。1996年~1999年,我担任过一个班的班主任,对一些完全没有读书兴趣的学生,我也试图进行一番教育,想使之转变过来,但几乎没有什么成效。此后,我悟到,读书的兴趣,要从小进行培养。也可能,正如教育家们所说的那样,各种能力的培养,有一个“最佳时期”,错过了这个最佳时期,教育效果就差多了,甚至没有效果。
我的三个女儿都比较喜欢读书,在我本人所进行的家庭教育中,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很遗憾,我的确没有这样的法宝:将一个不怎么喜欢读书的孩子,一下教育成非常喜欢读书的孩子。
但是,在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这个问题上,我还是多少有些成功的经验。就这个很多家长关心的话题,我想谈一谈我家的一些读书的故事,或许,家长们可以从中获得些什么。
有些事情,是偶然的,但又是必然的。这样的事例,可以举无数个,比如,家里没米了,要去市场买10公斤米,钱备好了,到了市场,“要买10公斤米”,这是必然的,但是,最后买到手的是姓张的卖的10公斤米,还是姓李的卖的10公斤米,这又是偶然的。又比如领工资,我每月1000元,到了出纳员那儿,名字签了,我要领1000元人民币,这是必然的,但是到手向究竟是哪几张人民币,那又是偶然的。又比如,一个小孩,长大了,到了谈朋友的年龄,要谈一个朋友,这是必然的,但最后是和谁谈成结婚,这又是偶然的。
我觉得,一个人的兴趣也是如此,一个人总会对某一些事情发生兴趣,这是必然的,但对哪一个具体的事情发生兴趣,则是偶然的。比如,一个孩子总会对这事或那事发生兴趣,这是必然的,但是孩子是对书发生兴趣,还是对打球发生兴趣,这也多少有些偶然性。
说是偶然的,并不意味着只能听其自然,不能进行控制,相反,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促使事件向预定的方向发展。照此看来,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小得你认为他还是一个小糊涂虫的时候,在你认为孩子对书还一无所知的时候,你就让他多多接触书,让孩子对书产生兴趣,我以为这是一个让孩子爱读书的办法。
我以为,“先入为主”在培养孩子的兴趣上,也是一样起作用的。如果有意识地让孩子先爱上书,使其兴趣先在书不在其他。或许,日后想要孩子不爱书,都成为不可能的事了。相反,如果无意间使孩子爱上了游戏机,日后想要孩子不爱游戏机而爱书,就又成为不可能的事。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教育孩子爱书,或许也有一个最佳时机。家长应有意识地抢占“先机”,这样才能有主动权。
在中央电视台《新世纪科学论谈》节目第二期中,袁隆平院士回答了一位女士的问题:你是解放前教会学校上的中学,你是怎样决定学农的?袁院士很爽朗地回答说,在中学时学校组织学生到江夏一个什么地方参观了一个农场,那个农场里满地里都是红的、绿的花果,使我大为兴奋,于是对农学发生了极大的兴趣,1951年就考取了西南农学院。
当时学校的这次参观,不经意间种下了一粒大农学家的“种子”,这是当时任何人所无法料及的。
我是江夏人,出于对地方史的兴趣,我对新旧江夏志略有涉猎,我在此可以为袁院士年深月久的童年记忆作一点注脚。袁院土当年参观的这个国营农场,位于武汉市江夏区金水乡。这个国营农场始建于1935年,武汉市江夏区在辛亥革命前称江夏县,辛亥革命后民国时期,占了地缘之利,沾了“首义”之光,更名“武昌”——以“武”而“昌”,1986年又改成今名。1935年,当时的政府搞什么“建设模范县”,武昌县地近武昌城,自然是“模范县”的建设对象,为了建设“模范县”,当时的政府拨款在武昌县金水乡建立了一个国营“示范农场”。
孩子不喜欢读书,怎么办(2)
一个人在幼年、少年时的一次偶然的经历,给一个人的一生都带来极大影响的事,成名的人有此事,不成名的人也有此事。
我喜欢读书,也是偶然的。解放初期,进行土地改革时,我有6岁多,但还没上学。武昌县解放前已经有官立高等小学堂,但我的家乡——大屋陈乡没有。解放后,我的家乡已经有小学,但我的父母没送我上学,我是1952年才开始上学的,那时我已有8岁。
我们村有一家人家,有很多书,划成了地主,属于斗争对象,其家人全部赶出门,家具、衣物、粮食统统都没收了,但那些书,被视为不值钱的东西,没有搬走,因为是地主的东西,门开着,也没人敢拿。我年幼无知,也不知道这些东西拿得拿不得,我先是觉得那些字帖很好玩,书纸是黑的,而字是白的,与别的书不同,我从那间房里拿了几本,也没人看见,我怕父亲骂,拿回家就藏起来了。过了两天,我又独自一人到那间堆满书的无人房间里去玩,房里空无一人,多少有些怕人,但我还是大着胆子走了进去,那间房有一层楼板,上面堆着好多好多书,又有一架木梯,我这是第一次爬木楼梯,一个人怯生生地爬上去,一看,哇!真多书呀!那一幕,我至今未忘。
我又在那间房发现了一本很厚很重的书,我一个人拿不动,我将小我两岁多的小弟弟喊来帮忙,经过一个小巷时,我觉得有些害怕,后来,两双小手硬是把那本书抬回了家。后来,我开始上小学,我还时常翻一翻那几本“偷”来的书,1953年我上小学二年级,见其中有一本书上有个外国人头像,下面写着人的名字,叫牛顿,我觉得真稀奇,怎么会姓“牛”,名字也怪,叫“顿”,名字中怎么没有“辈分”,他的亲人怎么知道他是什么辈分?我见一本书上有许多图案,当时不知道那是什么,就问我的祖母,祖母不识字,大概知道那是国民党的党旗,觉得家里有这样的书是不好的,她后来把这几本书都作为引火纸烧掉了。
我现在也不明白,我当时只有6岁多,也没有上过学读过书,为什么一见到那么多书就那么高兴?这是天性?我以为主要是好奇心。因为那时的农村要比现在穷得多,文化落后到什么程度,简直没法想像,我长到五六岁了,没见过一张报纸,没见过一本杂志,说得难为情,除了我父亲读过的几本书外,很少见过“纸”,那时大人小孩,大便后并无手纸,是用破布片代手纸。书,的确是罕见之物。那时的我,一见那家有那么多书,有那么厚的书,出于好奇心,偶然对书就产生了兴趣。
后来,1952年,我开始上小学,一有了自己的书,又开始识字读书,就觉得特别有趣,现在回想起来,我从那时起,就非常喜欢读书。
小孩子对罕见之物,容易发生浓厚的兴趣,或许是某些家长可以利用而没有利用的儿童心理。
我推想,袁隆平在参观金水农场之前,一定没见过那么多的红红绿绿的花果,那些花花绿绿的花果,使得小小年纪的袁隆平产生了好奇心,对学农发生了兴趣。
我的三个女儿,都喜欢读书,也有些是出于偶然,出于好奇心。这,或许是她们爱读书、喜欢读书的一个原因。
在小淑华三四岁时,我在书店偶然见到一本彩色的幼儿读物,我也觉得有些新奇,那时的书店,书架上多半摆的是红宝书,马列著作,很少有幼儿读物,更是难见到彩色的幼儿读物。我也是出于好奇心,就买了一本,4角钱,那时舍得花4角钱为一个没上学的小孩子买那么高级的书的家长是不多的,特别是在我的家乡文化教育那样落后的地方。小淑华见到这样的稀奇之物,自然高兴得不得了,我又将书中的内容,一字一句地念给她听,看得出,她听得非常出神。后来,我又为她买了两本,一共3本,1元2角钱,我当时觉得,我算是最舍得为小孩买书的了,可能,小淑华也是她的同龄的小孩中极少拥有3册彩色图书的小孩子。这样,她对书产生兴趣,可能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无论怎么说,多带小孩去参观一下博物馆、图书馆、科技展览馆,可能会在不经意之中,给孩子在心中种下一粒科学的种子,而比你的说教的效果要强十倍!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一堂管孩子的“优质课”(1)
教育子女,表面上看,就是管管孩子,并无学问可言,也无艺术可言,其实,管孩子是一门大学问,管孩子也是一门艺术。每个人,各有各的管法,管理的方法不同,实际效果也不一样。要做一个成功的家长,教子还得多懂得一点教子艺术才好。
管孩子是一件容易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说容易,是说管孩子这件事,凡做爹妈的都会,没有不会的,不论你学历高低,不论你学没学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遇到管教孩子方面的事都能管;说不容易,是说管孩子这件事,凡做爹妈的都叫难,都说孩子不听话,真难管,也就是说,管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我的看法是,做爹的,做妈的,莫说孩子好管,莫说孩子难管,好管难管都得管。说完全不管孩子的父母,我没有见过,说完全管好了孩子的父母,我也没听过。我觉得,我们都是介于这二者之间的,不过,这二者之间却是一个很宽的地带,有的父母靠近这边一点,有的父母靠近那边一点。想当一个成功的父母,就得尽力多学一点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