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8.产业结构变化率
反映区域产业结构随时间的变化程度
9.产业结构效益(以工业结构为代表)
10.结构影响指数
11.效益超越系数
12.偏离……份额分析
反映区域产业结构的素质和效益的好坏
资料来源:整理自郝寿义,安虎森,等。 区域经济学'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232…238;郝寿义,安虎森,等。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255…262。
在目前的区域产业结构定量分析中,采用较多的定量分析指标大致有以下八种:
(1)产业比较优势度。衡量一个产业是否具有比较优势,一般可选用〃比较成本〃、〃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升率〃两个指标衡量。
比较成本的测度公式为:
式中,代表研究区域某产业产品的销售成本;代表研究区域层次更高的区域同产业产品的销售成本;B1代表研究区域某产业产品的比较成本。B1<1,说明研究区域该产业产品的成本低于高层次区域的平均值,则该产业产品具有比较优势,B1小于1越多,该产业的优势度越大;相反,B1>1,说明该产业的成本高于高层次区域的平均水平,不具备比较优势。
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升率的测度公式为:
式中,L1代表研究区域某产业某一时期内的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率,L2代表较高层次区域同产业同一时期内的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率,B2代表研究区域某产业某一时期内的劳动生产率上升率。B2>1,说明研究区域该产业劳动生产率高于较高层次区域的平均水平,说明研究区域该产业具有比较优势。B2<1,说明研究区域该产业不具有比较优势。
以上两个指标,分别是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来反映区域产业比较优势的。两个指标配合使用,可较好地达到目的。
(2)产业专门化率。其测度公式为:
式中,g1和g2分别代表研究区域某产业及其较高层次区域同产业的净产值,Q1和Q2分别代表研究区域及其较高层次区域全部产业净产值,X代表研究区域产业专门化率。Z>1,说明该产业是研究区域的专门化部门,Z值越大,说明该产业在研究区域中专门化程度越高,即集中程度越高,该产业的产品输出规模越大。Z≤1,说明该产业不是研究区域的专门化部门。
(3)区位商。其测度公式为:
式中,j1和j2分别代表研究区域及其较高层次区域某同一产业部门的就业人数,b1和b2分别代表研究区域及高层次区域就业人数,Q代表研究区域某一产业部门的区位商。Q>1,则研究区域在某产业部门的集中程度大于其较高层次区域平均水平,是研究区域的专业化部门和产品输出部门。Q值越大,则研究区域在该产业部门的集中程度越高。反之,Q≤1,则该产业部门不是研究区域的专业化部门。
产业专门化率指标和区位商指标都反映的是区域产业结构中专业化部门及其专业化程度的问题,只是反映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前者用的基础指标是净产值,而后者用的基础指标是就业人数。一个区域是否形成了主导产业,一个简要的衡量指标就是产业专门化率或者区位商。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产业专门化率和区位商都只是反映了区域专业化的相对程度,并不能完全反映区域的实际专业化程度。产业专门化率和区位商大于1的产业部门可能总体规模很小,这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产品在区内所占的比率将会非常小。同时,产业专门率和区位商只是反映研究区域与其较高层次区域在产业构成上的差异或相似程度,对于经济实力较弱的区域而言,由于总体经济规模较小,即使区域内某一产业部门的区位商和专门化率较高,但这一产业部门本身在其较高层次区域同一产业部门的总量中只有很小的比重,甚至低于别的区域中产业专门化率和区位商小于1的同一部门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在这种情况下,这一产业部门就难以成为区域的主导产业部门,而真正能成为区域主导部门的专业化部门(Z和Q大于1),必须具有较大的规模,且在本区产业部门和全国相应部门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4)产业专业化系数。其测度公式为:
式中,Qi代表其产业部门i在整个产业中所占的百分比,下标1、2分别代表不同的两个区域,∑代表将两区域相同产业部门占其整个产业的比例差的绝对值相加,C1代表区域产业专业化系数。
这个指标反映研究区域与对比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程度,用来衡量研究区域产业结构的特色。其系数值在0~100%之间,数值越大,区域产业结构特色越明显,说明与对比区域经济互补性越强;反之,系数数值越小,说明研究区域与对比区域的产业结构越是相似和雷同。
(5)相关系数。其测度公式为:
式中,xik和xjk分别代表区域i和区域j各自k部门在其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和分别代表区域i和区域j各部门在其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的平均值,代表区域i和区域j产业结构的相关系数。当=-1时,两区域产业结构截然相反;=1,两区域产业结构完全相同;rij=0,两区域产业结构不相关。
(6)相似系数。其测度公式为:
式中,和分别代表区域i和区域j各自产业部门k在本区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S代表两区域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当S=1时,说明两个区域产业结构完全一致;S=0,说明两个区域产业结构完全不一致。通常情况是S介于0和1之间,S数值越大,说明两个区域产业结构越是相似,S越小,说明越是不相似。
(7)产业结构变化率。其测度公式为:
式中,Qj代表区域某产业部门在整个产业中所占的百分比,下标1、2分别代表不同的年份,∑代表将该区域相同产业部门在1、2时期占整个产业比例差的绝对值相加,C2代表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率。这个指标反映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程度,计算方法与产业专业化系数指标相同。C2越大,说明在考察时期内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幅度越大;反之,C2越小,说明结构变化幅度越小。
(8)偏离……份额分析。以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评价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或工农业总产值(评价农轻重结构),或工业总产值(评价工业结构)的年增长率为基准,分别测算区域按全国平均增长率可能形成的假定份额,进而将这一假定份额同区域实际增长额进行比较,分析区域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偏离状况。这种偏离,主要是由区产业结构因素和区位因素形成的。第一,区域份额因素,以较高层次区域总产出年增长率为基准,当假定研究区域按此增长率增长时所应达到的增长水平。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因素,反映研究区域产业结构类型时其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三,区位偏离因素,反映了研究区域的区位条件或竞争能力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测度公式为:
上式中,Gj代表j区域在计算期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总量,Nj代表区域份额偏离份量,pj代表区域结构偏离份量,Dj代表区域区位偏离份量,代表区域总偏离量,ej代表区域国民生产总值,E代表高层次区国民生产总值,i代表区域j的产业部门,o代表基期(年),t代表末期(年)。
此外,Nj是区域j按高层次区域(例如全国)产业年均增长水平增长时应达到的产业增长水平。Pj值为正值,表示区域产业结构素质较好,促进了区域经济总量增长较快;相反,Pj值为负值,则说明区域产业结构素质差,影响区域经济总量增长缓慢。Dj反映区域的区位条件或区域产业竞争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Dj为负值,则区域处于不利区位,产业竞争力低;反之,Dj为正值,则区域处于有利区位,产业竞争力高。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和优化
一、区域产业结构配置标准
所谓区域产业结构配置是指为使区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各种产业循着一定规律和比例的动态空间组合(安虎森等,2004)。148配置区域产业结构的实质就是构筑以区域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区域三环同心圆产业结构模式。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须遵循以下三个标准(刘再兴等,1996):149
一是要提高区域经济的增长力度。使区域产业结构按照区域优势的准则不断进行选择和转换,使区域内各产业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优势,其重点是主导产业的选择。
二是要提高区域产业间的和谐度。使区域产业联系有序化,产业比例合理化。前者指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之间应有极强的正向带动联系和反向配合关系,最具优势的产业对其他产业应有紧密而充分的优势传递联系;后者指流通部门、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等与直接生产部门在质量、规模上相适应,具有前后向联系的产业与主导产业在质量、规模上相匹配,以保障各产业生产能力的充分发挥和稳步发展。
三是要提高区域产业结构的弹性度。使区域产业结构既有吸收区域内外资源与要素或减缓经济波动与外界干扰的素质,又有促进主导产业沿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方向逐步更替的潜能。
在上述三个标准中,区域主导产业处于核心位置,它不仅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速度、性质和规模,而且决定着整体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因此,配置区域产业结构的实质是通过主导产业的确立,围绕主导产业的产前服务、协作配套和产后深度加工、资源综合利用等发展辅助产业,构筑结构紧凑、各具特色、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高效区域经济有机体(陈栋生等,1993)。150
二、区域产业结构配置的内容与方法
(一)主导产业选择
并非任何产业都可作为区域主导产业。陈栋生等(1993)151提出:区域主导产业必须具备高比较优势系数、高产业关联强度、高需求收入弹性、高生产率上升率、高产业创新能力、高产业规模经济等六大条件。这一理论观点被区域经济学界广为沿用和拓展(刘再兴等,1996;郝寿义等,1999、2004;李小建等,1999、2006;安虎森等,2004;魏后凯等,2006)。152区域经济学理论工作者根据上述区域主导产业必备条件设计了一系列主导产业选择的综合指标体系。常用的评价指标见表4。3所示。
表4。3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综合指标体系
指标类型
具标指标
1.产业比较优势度
1.比较集中率系数
2.比较输出率系数
3.比较生产率系数
4.比较利税率系数
产业比较优势系数=比较集中率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