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区域经济学原理-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城市化分散型阶段
  随着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经济开始向外扩散,呈郊区化趋势。城乡边缘区成为人口、工业和仓储零售业的主要迁入地区。由于城乡边缘区的社会观念、经济结构已初具城市特性,城市过于拥挤的状况使得人口和一些制造业纷纷向地价较为便宜、环境较为优越的边缘区转移,城乡边缘区的景观朝城市靠拢。此时三元结构表现最为明显,即以服务业为主的城市、工业起主导的城乡边缘区、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形成较为清晰的界限。
  4。三元结构后期阶段
  城乡边缘区越来越朝着城市的方向发展,伴随着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它将成为城市的一部分。由于原来边缘区的一部分与城市连成一片,原有的三元结构会逐渐变得模糊,而在更广的范围内,新的的三元结构开始形成。
   (三)三元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
  三元空间结构形成阶段是国民经济进入强烈动态增长时期。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服务业开始大量出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经形成,产业部门间的前后向联系进一步加深,基本部门体系层次更加丰富。由于城市产业空间聚集的外部不经济以及新的劳动地域分工,高层次的和非标准化的经济活动向大城市集中的同时,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方式的企业以及较低层次的经济活动向城市边缘和外围区扩散,区域的第二、第三级中心地得到迅速发展。此时城乡边缘区地位开始确定,而单一核心结构也逐渐变化成为多中心结构,各种核心之间的横向联系日趋密切,中心、城乡边缘区和外围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也日趋密切,形成三元空间结构。
  
  
  区域经济三元空间结构形成的一般机制具体表现在:226
  1。不同的交易成本与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一般而言,交通成本会随着道路网络的改善和交通工具的创新而不断下降,从而对企业的区位选择影响越来越小,而那些由产业性质引致的交易成本越来越成为产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企业根据与其他企业交易过程中的成本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区位,从而形成企业区位的有序化和城市空间中新的劳动分工。在聚集和扩散的作用下,交易成本大的企业逐渐向城市中心区聚集,交易成本小的企业向郊区或外围区分散。物质密集型制造业从城市中心区逐渐消失,金融、管理职能逐渐向中心区集中,最终使得城市空间逐渐有序化。这种有序化过程是没有外力作用下的一种自发的过程,是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的自我完善过程,是一直伴随着城市发展过程的过程。
  2。城市聚集不经济
  城市的聚集不经济引发土地租金上涨、环境恶化、道路交通拥挤等问题,促使制造业向郊外转移,同时也促使人口大量向郊区移动。由于城市的空间结构也进行不断的调整,居住区不再围绕在城市的中心,而是大量迁往郊区。究其原因,首先,技术革新降低了通勤的货币和时间的成本;其次,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中心城市问题的出现使居民大量迁往郊区;再次,由于制造业等产业的郊区化使就业机会也郊区化,城市居民为了更容易获取就业机会也由城市中心向外迁移。而在城市向外转移的过程中,由于〃距离递减效应〃会首先落户在城市的周边不远的地带,且这里靠近城市,在生活习惯、设施配置和经济结构方面已有向城市过渡的倾向,故而改造成本较低。与广大农村地域相比,城乡边缘区具有承接城市经济要素转移的天然优势。
  3。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从农村发展的角度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推动了城乡边缘区的形成与发展。首先是农业非农化发展的需要。农村人口的不断增长使人均土地占有率不断下降,尤其在城市近郊比较发达地区的土地几乎全部利用完毕,农业的持续发展受到土地空间的严格限制。与此同时,农业生产受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大、农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以及农业与非农业的比较利益差别等因素也一直在促使农村非农化的发展。土地因素的限制以及农村非农化的发展趋势,都导致了城乡边缘区在原有以农村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中出现了城市经济要素,成为城乡要素的混合地带,表现出独特的区域特性。其次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科技进步带来了农业技术和农村经济的巨大变革,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使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而城乡边缘区的产业性质可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从而对边缘区的形成产生强烈的影响。
  
  
第三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类型理论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典型类型有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和双核式空间结构四种。
  
一、极核式空间结构
   
   (一)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内涵
  极核式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极化发展在地域空间中的表现。将一个区域进行断面分析,其经济空间结构大多表现出极核式特点。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极核式结构表现为一种常态。极核式结构是指在区域经济系统中,经济要素首先在一个点上集聚,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极点与周边区域相互传递要素流而形成一个〃极核……域面〃结构。极核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扮演着区域经济增长极的角色。
   (二)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
  依据增长极理论,不论是推进型产业还是地理空间中的极点,一经形成就会对区域内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增长极在空间上呈现的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是极核式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机制。
  1。极化效应
  增长极的极化效应是指极核借助自身积累的经济优势,对周边区域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边区域的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转移、集聚到极核区域的过程。一般而言,极化效应引致极核区域获取更大规模的经济效益,为极核区域经济增长提供长期支持,但极化效应剥夺了周边区域发展所需的经济要素,使极核区域与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
  极化效应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覃成林等,1996;李小建等,1999、2006):227
   (1)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区位指向相同的经济活动往往趋向于集中在区域内相关资源和要素集中分布的地方。某些区位指向虽然不同,但在实际中所指示的地方往往是相同的(如运输指向与市场指向),因而就扩大了经济活动在少数地方的集聚规模。
   (2)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出于加强相互联系的需要,一些内在联系紧密、相互依赖性大的经济活动往往趋向于集中在同一个适宜的区域发展。
   (3)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由于集聚能够产生集聚经济,因此各种经济活动为追求集聚经济也需要在空间上趋于集中。
  2。扩散效应
  扩散效应是与极化效应同时存在但作用方向相反的另一种区域变化过程,它使经济要素从极核区域向外围区域扩散、延展,从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
  扩散效应的形成源于以下四个方面(覃成林等,1996;李小建等,1999、2006):228
   (1)避免集聚不经济。集聚不经济即指当集聚规模超过一定的限度而引发的集聚经济效益减少、丧失,以及因集聚而带来的外部环境对经济活动的负面约束现象。伴随经济活动的过度集聚,集聚区人口会相对过密,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会导致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及社会服务供不应求,生活费用和生产成本上涨,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促使部分企业、经济部门不得不从原来的集聚区迁移出去,从而引致相关资源、要素随之向外扩散。
  (2)寻求新的发展机会。集聚区的企业、经济部门为谋求进一步发展,主动到周边区域新建分支机构或发展据点,以扩大自身的影响和势力范围。在集聚区同行竞争日益激烈、市场渐趋饱和的情况下,部分企业和经济部门为减小竞争压力不得不到其它区域开辟新的市场。集聚区在进行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被淘汰的部分不宜发展的企业和经济部门被迫到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区域寻求立足之地。出于保障自身发展、获取原材料和能源、参与区际竞争等方面的需要,集聚区主动与其它区域开展合作,从而引发部分资源、要素、企业等向其它区域扩散。
  (3)部分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的作用。从宏观上而言,部分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呈分散趋势,如日用品工业、原材料工业、农业等受多种因素制约而在空间上呈分散状态,它们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客观上倾向于分散布局。
  (4)政府政策的调控作用。地方政府为缓解集聚区因经济活动过密、人口膨胀而引起的种种经济、社会、环境问题,或为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协调区际经济关系,缩小区际经济发展差异,制订一系列政策诱导和鼓励集聚区的资源、要素、企业和经济部门向其它区域扩散。总体而言,扩散效应将促进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在空间上趋于相对均衡,有利于逐步缩小区际经济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极化、扩散效应与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形成
  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形成是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复合作用的结果。极化效应导致极核经济体的不断发展,是极核形成的主要机制,它引发区域经济活动的向心运动,工业、商业、金融等主要经济部门以及科技、高教、文体、医疗等事业集聚在极核区域。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往往要经历低水平均衡阶段…极核式集聚发展阶段…极核扩散发展阶段…高水平均衡阶段这一基本过程。在低水平均衡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活动前后向联系少,城市化水平低,经济活动分散孤立,只有小范围的封闭式循环。极化作用的累积是空间结构从低水平均衡状态向极核式状态演进的关键。在低水平均衡状态下,各种经济要素已不自觉地流向各种城镇,尽管这些城镇联系较为松散。当基本经济部门在一个区域集聚,极化效应的不断累积会导致中心城市的产生,形成极核式发展的空间结构。极化效应导致极核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首位度偏高。
  极化效应是与扩散效应相伴的。极化效应在极核产生的阶段主要作用,而极核空间结构的完全形成则是扩散效应加强,引起极核周边区域与极核区域在较高层次进行经济双向交流的结果。当极核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反集聚效应的作用渐趋明显,经济活动由极核城市向外围区域扩散,周边城镇得到发展,渐成为新的增长点。随着扩散作用的加强,城市等级系统也将形成,小城镇数目增多,社会经济结构慢慢向极核扩散发展阶段演变,而这一演变过程中将导致极核体系最终形成,并引起其它极核产生,在另一个区域断层进行新的区域极核结构的演化。
  
   二、点轴式空间结构
  
  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在借鉴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松巴特(Werner·Sombart)的生长轴理论、赫格斯特兰(T·Hagerstrand)的空间扩散理论等理论基础上,首倡〃点…轴〃空间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